本發明屬金屬材料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規格細晶純鈦棒材的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純鈦作為制作醫用植入物膝關節、骻關節和骻臼的重要醫用植入材料,其應用范圍已經日益廣泛,用量也隨之增加。目前所生產的常見規格為直徑小于Ф100mm的棒材。國內標準要求其退火態橫向顯微組織平均晶粒度不粗于GB/T6394中的5級(對應ASTM E112中的5級)。即其平均晶粒尺寸應不大于63.5μm。現有技術一般采用大規格坯料直接拔長,或者小規格坯料下料后進行反復鐓拔變形進行生產。
隨著鈦材在醫用領域的逐步擴展,用戶對棒材規格的需求逐步增大,對棒材晶粒度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于直徑大于100mm的純鈦棒材,由于截面尺寸較大,傳統的鍛造方式由于相對變形量不足,不能有效破碎晶粒,所生產的棒材晶粒尺寸粗大,且橫截面上不同位置晶粒尺寸差異大,產品性能指標不穩定,不能滿足用戶要求。
特別是傳統的棒材成品鍛造時的加熱溫度在820-850℃以上,遠遠高于純鈦的再結晶溫度,僅僅通過增加變形量,并不能明顯減小晶粒尺寸。已經不適用于大規格細晶純鈦棒材(直徑Ф≥150mm~280mm,晶粒度不粗于GB/T6394中的5級)的制備。開坯及后續鍛造的變形方式、變形程度及變形溫度是成功制備大規格細晶純鈦棒材的關鍵。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加工方法所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大規格細晶純鈦棒材的制備方法。本發明所使用的方法加工流程簡單,制備過程開裂少,適用性強,可生產不同規格的純鈦棒材。采用該方法制備的大規格純鈦棒材,直徑Ф≥150mm~280mm的范圍,棒材組織均勻細小,晶粒度不粗于GB/T6394中的5級。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采用直徑為Ф600mm~Ф1000mm的純鈦鑄錠,切除鑄錠冒口,去除鑄錠表面缺陷,并在鑄錠表面涂抹防氧化涂層;
步驟二:將純鈦鑄錠在天然氣爐中加熱至950℃~1050℃,在鍛壓機上進行開坯鍛造,得到初級鍛坯;所述開坯鍛造采用軸向拔長或軸向反復鐓粗和拔長的鍛造方式,共進行2~3火次,每火次開坯鍛造的鍛造比為2.2~6.0,且終鍛溫度不低于700℃,冷卻方式為空冷;
步驟三、在鍛壓機上將步驟二所述的初級鍛坯進行2~3火次的中間鍛造,得到直徑為Ф450mm~Ф800mm的半成品鍛坯;所述中間鍛造采用軸向反復鐓粗和拔長的變形方式,每火次開坯鍛造的鍛造比均為2.5~6.0,且始鍛溫度為800~850℃,終鍛溫度不低于650℃,冷卻方式為空冷;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所述半成品鍛坯在鍛壓機上進行2~4火次的成型鍛造,得到截面直徑為Ф165~Ф295mm的純鈦大規格棒坯;所述成形鍛造總鍛比為4~8,每火次鍛比大于2,采用軸向拔長的鍛造方法進行生產;且始鍛溫度為750~800℃,終鍛溫度不低于650℃,冷卻方式為空冷;
步驟五、將步驟四種所述棒坯在電阻爐內進行退火處理,退火制度為600~700℃,保溫1~2小時,出爐后在鍛壓機上進行矯平處理,然后空冷至室溫,得到半成品棒材,且棒材退火態橫向顯微組織平均晶粒度不粗于GB/T6394中的5級;
步驟六:將步驟五所述的半成品棒材表面進行扒皮處理,得到Ф150~Ф280,長度為2500mm~5000mm,表面光潔度不大于3.2μm的成品大規格純鈦棒材。
步驟一中所述防氧化涂層為TB-1013電子硅膠,并加入5~15%的粘結劑NJ-1,用水調稀后均勻涂抹在鑄錠表面,涂層厚度控制在0.2~0.5mm;涂層在加熱前24小時進行涂抹,保證加熱前涂層自然干透。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工藝簡單,不需要特殊設備,加工成本低,制備過程中坯料開裂少,易實現工業化生產。
2.采用本發明方法生產的純鈦大規格棒材顯微組織均勻性好,產品質量穩定,生產的棒材可用作醫療用純鈦棒材的優質原材料。
3.采用本發明方法可將有晶粒度要求的純鈦棒材的生產規格擴大至Ф150~Ф280mm,生產的純鈦大規格棒材,其顯微組織晶粒度不粗于GB/T6394中的5級(對應ASTM E112中的5級)。即其平均晶粒尺寸應不大于63.5μm。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制備的Ф200mmTA2棒材顯微組織照片;
圖2為實施例2制備的Ф280mmTA2棒材顯微組織照片。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步驟一、采用直徑為Ф820mm的TA2純鈦鑄錠,切除鑄錠冒口,采用機加的方式去除鑄錠表面缺陷,扒皮后的鑄錠直徑為Ф796mm;在鑄錠表面涂抹TB-1013防氧化涂層,均勻涂抹兩遍,并靜置24h;
步驟二:將步驟一中的TA2純鈦鑄錠在天然氣爐中加熱后,在3150t水壓機上進行2火次的開坯鍛造得到初級鍛坯;第一火次的始鍛溫度為1000℃,終鍛溫度為815℃,第二火次始鍛溫度為950℃,終鍛溫度為774℃;兩次鍛造均采用軸向鐓粗和拔長的鍛造方式,每火次鍛造比均為4.6,每火次鍛后空冷至室溫;
步驟三、將步驟二所述的初級鍛坯在3150t水壓機上進行2火次的中間鍛造得到Ф680mm半成品鍛坯;2火次中間鍛造始鍛溫度均為820℃,終鍛溫度分別為713℃和705℃;中間鍛造采用軸向鐓粗和拔長的變形方式,每火次鍛造比均為4.2,每火次鍛后空冷至室溫;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所述半成品鍛坯在2500t快鍛機上進行3火次的成型鍛造,得到截面直徑為Ф215mm的大規格棒坯;3火次成型鍛造的始鍛溫度均為780℃,終鍛溫度分別為688℃、676℃和674℃;成型鍛造采用軸向拔長的鍛造方法進行生產,總鍛比為6.4,每火次鍛比大于2,鍛后空冷至室溫;
步驟五、將步驟四種所述棒坯在臺車式電阻爐內進行退火處理,退火制度為650℃,保溫1.5小時,出爐后在3150t水壓機上進行矯平處理,然后空冷至室溫,得到半成品棒材,且棒材退火態橫向顯微組織平均晶粒度不粗于GB/T6394中的5級;
步驟六:將步驟五所述的半成品棒材表面進行扒皮處理,得到直徑為Ф200mm,長度為3250mm,表面光潔度不大于3.2μm的成品大規格純鈦棒材。
采用本實施例制備的Ф200mmTA2大規格棒材在室溫(20℃)條件下的拉伸強度為488~512MPa,屈服強度為385~402MPa,延伸率≥26%,斷面收縮率≥45%;橫向顯微組織平均晶粒度符合GB/T6394中的6.0級;滿足GB/T13810標準中對直徑不大于90mm棒材的要求。由此說明采用本實施例制備的TA2大規格棒材顯微組織均勻,力學性能優良。
實施例2:
步驟一、采用直徑為Ф1000mm的TA2純鈦鑄錠,切除鑄錠冒口,采用機加的方式去除鑄錠表面缺陷,扒皮后的鑄錠直徑為Ф978mm;在鑄錠表面涂抹TB-1013防氧化涂層,均勻涂抹兩遍,并靜置24h;
步驟二:將步驟一中的TA2純鈦鑄錠在天然氣爐中加熱后,在3150t水壓機上進行3火次的開坯鍛造得到初級鍛坯;第一火次的始鍛溫度為1000℃,終鍛溫度為863℃,采用軸向拔長的方式進行鍛造,鍛后均分為3節;第二火次和第三火次始鍛溫度均為950℃,終鍛溫度分別為799℃和781℃,采用軸向鐓粗和拔長的鍛造方式,第一火次鍛造比為2.6,第二火次和第三火次鍛造比均為4.6,每火次鍛后空冷至室溫;
步驟三、將步驟二所述的初級鍛坯在3150t水壓機上進行3火次的中間鍛造得到Ф720mm半成品鍛坯;3火次中間鍛造始鍛溫度均為820℃,終鍛溫度分別為715℃、721℃和707℃;中間鍛造采用軸向鐓粗和拔長的變形方式,每火次鍛造比均為4.2,每火次鍛后空冷至室溫;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所述半成品鍛坯在2500t快鍛機上進行2火次的成型鍛造,得到截面直徑為Ф295mm的大規格棒坯;2火次的成型鍛造的始鍛溫度均為780℃,終鍛溫度分別為679℃和667℃;成型鍛造采用軸向拔長的鍛造方法進行生產,總鍛比為4.8,每火次鍛比大于2,鍛后空冷至室溫;
步驟五、將步驟四種所述棒坯在臺車式電阻爐內進行退火處理,退火制度為650℃,保溫1.5小時,出爐后在3150t水壓機上進行矯平處理,然后空冷至室溫,得到半成品棒材,且棒材退火態橫向顯微組織平均晶粒度不粗于GB/T6394中的5級;
步驟六:將步驟五所述的半成品棒材表面進行扒皮處理,得到直徑為Ф280mm,長度為3500mm,表面光潔度不大于3.2μm的成品大規格純鈦棒材。
采用本實施例制備的Ф280mmTA2大規格棒材在室溫(20℃)條件下的拉伸強度為467~495MPa,屈服強度為362~381MPa,延伸率≥25%,斷面收縮率≥43%;橫向顯微組織平均晶粒度符合GB/T6394中的5.5級;滿足GB/T13810標準中對直徑不大于90mm棒材的要求。由此說明采用本實施例制備的TA2大規格棒材顯微組織均勻,力學性能優良。
本發明鍛造前加熱的目的是為了使金屬獲得一定的塑性,便于鍛造加工,由于加熱溫度均高于純鈦的再結晶溫度,在加熱過程中必然會引起晶粒長大。所以在鍛造過程中,每一火次的鍛造變形量必須進行嚴格規定,只有當變形量足夠大時,其產生的晶粒細化效果才能抵消加熱產生的晶粒長大,并使棒材晶粒尺寸得到進一步細化。而這種情況,在成品鍛造過程中尤其明顯,成品鍛造的加熱溫度和鍛造變形量直接影響棒材最終的晶粒尺寸。本發明在成型鍛造過程中,規定每火次鍛造比必須大于2,保證變形產生的晶粒細化效果足以抵消加熱產生的晶粒長大,并使棒材晶粒尺寸得到進一步細化。
本發明制備工藝簡單,工藝流程短,操作簡單,對設備要求低,易實現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可生產出晶粒均勻細小,力學性能穩定的大規格純鈦棒材。與傳統的加工方法相比,本發明可使最大直徑為Ф280mm的TA2棒材橫向晶粒度不粗于GB/T6394中的5級。大幅擴展了傳統工藝生產有晶粒度評級要求的純鈦棒材的規格范圍。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制本發明實施范圍,故凡以本發明權利要求所述內容所做的等同變化,均應包括在本發明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