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殼體加工設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產品制造業的發展,采用數控機床加工產品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數控加工方法可以解決零件品種多變、批量小、形狀復雜、精度高等問題,并且是實現高效化和自動化加工的有效途徑。
目前,在五金外殼及復雜的結構加工時,一般采用對板材通過CNC工藝(數控加工工藝)進行加工,然而,由于CNC工序成本高,并且一般需要50~90分鐘才得以完成,加工用時長,導致材料、刀具、機臺、夾治具、人力等附屬資源及產品成本也會同步增加,嚴重影響公司資源、產品品質及成本管控。
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的成本,提高加工效率,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該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可以有效降低移動設備殼體的數控加工成本,提高移動設備殼體的加工效率,節約資源。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包括:
鍛壓模具,用于將預加工后的板材進行粗加工,得到尺寸大于產品預設余量的粗胚,所述鍛壓模具包括上模組件和下模組件,所述上模組件上安裝有用于鍛壓所述板材的模芯,所述下模組件上設有供所述板材放入的腔體;
數控機床,用于將所述粗胚進行精加工去除所述預設余量得到產品。
優選的,所述腔體的內壁為光滑內壁。
優選的,所述下模組件包括開設有所述腔體的下模板以及用于支撐所述下模板的下墊板,所述下墊板的周部套設有空心墊板,所述空心墊板可與所述下模板的邊緣抵接。
優選的,所述下模組件還包括用于支撐所述下墊板和所述空心墊板的下模座,所述下模座可固定安裝在機床的基臺上。
優選的,所述上模組件還包括用于套裝所述模芯的上板墊,所述模芯的上表面與所述上板墊的上表面平齊,所述上板墊的下部還設有可與所述模芯套裝的脫料板,所述上板墊的上部設有可與所述模芯的上端抵接的模柄。
優選的,所述上模組件還包括可與機床的基臺連接的上模座,所述上模座與所述模柄之間設有用于夾緊所述模柄的上工裝,所述上模座可帶動所述上板墊下移壓緊所述板材。
優選的,所述鍛壓模具對預加工后的所述板材的加壓時間為4-6s。
優選的,還包括用于安裝所述鍛壓模具的鍛壓機臺,所述鍛壓機臺的壓力范圍為200-500T。
優選的,還包括沖壓模具,用于根據所述產品的尺寸對所述板材進行預加工。
優選的,所述板材為鋁板或不銹鋼板。
本發明所提供的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包括:鍛壓模具,用于將預加工后的板材進行粗加工,得到尺寸大于產品預設余量的粗胚,所述鍛壓模具包括上模組件和下模組件,所述上模組件上安裝有用于鍛壓所述板材的模芯,所述下模組件上設有供所述板材放入的腔體;數控機床,用于將所述粗胚進行精加工去除所述預設余量得到產品。該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通過設置所述鍛壓模具的設置,可以在所述板材進行數控加工之前首先鍛壓形成粗胚,以減小數控加工的加工量,僅需去除預設余量即可,該系統可以縮減一半左右的CNC加工時間,同時,不會改變產品結構及產品尺寸,可有效提高產品的加工效率和顯著降低產品的加工成本及公司資源成本,滿足產品外觀和尺寸性能要求。
在一種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腔體的內壁為光滑內壁。上述設置,通過將所述腔體的內壁設置為光滑內壁,使得所述板材與所述腔體內壁接觸的底面和側面,免受所述腔體內壁的擦傷或者刮痕,大幅度降低了產品成型后的外觀不良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所提供的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中鍛壓模具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上模組件、11-上模座、12-上工裝、13-模柄、14-上板墊、15-模芯、16-脫料板、2-下模組件、21-下模板、22-下墊板、23-空心墊板、24-下模座。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該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通過對板材粗加工后數控加工,可以顯著降低移動設備殼體的數控加工成本,節約資源。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圖1為本發明所提供的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中鍛壓模具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在該實施方式中,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包括鍛壓模具和數控機床。
在對移動設備的殼體進行加工時,首先應當根據產品的結構以及后續加工余量對板材進行預加工,預加工后的板材通過鍛壓模具進行粗加工,得到尺寸大于產品預設余量的粗胚,上述預設余量即為數控機床的加工量,得到粗胚后,采用數控機床將粗胚進行精加工,去除粗胚的預設余量得到產品。
對于鍛壓模具而言,鍛壓模具包括上模組件1和下模組件2,上模組件1上安裝有用于鍛壓板材的模芯15,模芯15需要根據產品的尺寸和結構以及后續數控加工的余量進行設計,粗胚的形成主要依靠模芯15的施壓完成;下模組件2上設有供板材放入的腔體。
具體的預設余量的大小,應當根據產品的結構和尺寸進行設定,并且,為了提高產品的加工精度,對于產品的不同位置的預設余量可以不同,例如產品中較為復雜的結構,可以預留出較多的加工余量,以便采用數控機床繼續加工,避免鍛壓模具出現加工誤差時,導致產品報廢,無法挽回。
具體的,移動設備殼體的加工方法,包括:
根據產品的結構和后續加工余量評估板材的形狀和尺寸,并且將板材進行預加工,具體可以采用沖壓模具預加工板材;
根據產品的形狀、尺寸、所用材料的物理屬性及后工序加工余量等參數,設計出鍛壓成型的鍛壓模具,主要加工部件為模仁;
根據圖紙規格規范作業、加工和裝配制作鍛壓模具;
采用鍛壓模具,按照鍛壓機臺的參數架模、調試、打樣確認生產,得到粗胚;
從鍛壓模具中取件,完成產品加工過程。
其中,在制作粗胚的過程中,需給板材加入少許潤滑油,以保證產品成型飽滿和方便模具與產品脫離。
進一步,腔體的內壁為光滑面。上述設置,通過將腔體的內壁設置為光滑面,使得板材與腔體內壁接觸的一面,免受腔體內壁的擦傷或者刮痕,大幅度降低了產品成型后的外觀不良問題。
更進一步,下模組件2包括開設有腔體的下模板21以及用于支撐下模板21的下墊板22,下墊板22的周部套設有空心墊板23,空心墊板23可與下模板21的邊緣抵接,采用空心墊板23可以緩沖上模組件1與下模組件2的受力,提高鍛壓模具的使用壽命。
優選的,為了便于下模組件2的安裝,下模組件2還包括用于支撐下墊板22和空心墊板23的下模座24,下模座24可固定安裝在機床的基臺上,具體的,下模座24呈方形,下模座24上開設有連接孔,可以與機床的基臺固定連接,避免上模組件1下壓時發生位置變動。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的基礎上,上模組件1還包括用于套裝模芯15的上板墊14,模芯15的上表面與上板墊14的上表面平齊,上板墊14的下部還設有可與模芯15套裝的脫料板16,上板墊14的上部設有可與模芯15的上端抵接的模柄13,模柄13的設置,是為了防止上模組件1在下壓的過程中,模芯15后退,影響鍛壓質量。
進一步,上模組件1還包括可與機床的基臺連接的上模座11,上模座11可以在機床的操作下上下移動,上模座11與模柄13之間設有用于夾緊模柄13的上工裝12,上工裝12的上端與上模座11連接,下端與模柄13套接,上模座11可帶動上板墊14下移壓緊板材。
具體的,模柄13的上端呈圓筒狀,并且可插入上工裝12的中空部件固定連接,模柄13的下端呈圓板狀,并且模柄13的下端直徑大于上端直徑,避免模柄13的下端被壓入上工裝12內部。
另外,上模座11與下模座24之間還設有限位掛鉤,用于限制上模下移深度,防止壓壞板材,浪費資源和成本。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的基礎上,鍛壓模具對預加工后的板材的加壓時間為4-6s,最優選為5s。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的基礎上,還包括用于安裝鍛壓模具的鍛壓機臺,鍛壓機臺的壓力范圍為200-500T,能夠適用于較廣硬度范圍的材料的鍛壓。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板材可以為鋁板或不銹鋼板,該系統優選加工延展性較好的鋁板,加工鋁板時,可以選擇相對較小的壓力鍛壓,避免損壞鋁板。
具體的,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殼體加工系統,可以用于加工手機殼體或者其他移動設備的殼體,具體以手機中框產品生產過程為例詳細講解,具體成型流程如下:
1、產品評估
根據產品最終結構需求評估出鍛壓所需鋁材的形狀及尺寸規格,例如L147.70*W72.75*T5.3mm,可滿足后工序CNC加工及產品結構實現;
2、模具設計
設計出上模座11、上工裝12、脫料板16、下模板21、下模墊和下模座24等鍛壓模具各部分的形狀及尺寸。
3、腔體加工
用于放置板材并加工產品的腔體采用一體式結構,產品面為鏡面加工,大幅度降低了產品成型后的外觀不良,例如擦傷、模具刮痕等問題;
4、鍛壓成型
具體的,鍛壓模具的開閉模方式如下:
a.上模組件1下行與下模組件2閉合;
b.采用200T~500T的鍛壓機臺來進行壓合模具;
c.機構暫停5S后,上模組件1上行與下模組件2分離;
d.通過脫料板16對產品進行脫料;
e.取件得到產品。
該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通過設置鍛壓模具的設置,可以在板材進行數控加工之前首先鍛壓形成粗胚,以減小數控加工的加工量,僅需去除預設余量即可,該系統可以縮減一半左右的CNC加工時間,同步減少了CNC機臺、CNC加工刀具、CNC夾治具、CNC人力等公司資源,同時,不會改變產品結構及產品尺寸,可有效提高產品的加工效率和顯著降低產品的加工成本及公司資源成本,滿足產品外觀、尺寸性能要求。
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移動設備殼體加工系統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