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上下殼體的自動組裝裝置和自動裝配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產品裝配線上的上下殼體的組裝工序采用人工扣合拼裝的方式,而這種人工方式存在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組裝不牢固等問題。此外,目前產品裝配線上的擰螺絲工序采用人工擰螺絲或者設備擰螺絲的方式,人工擰螺絲依賴操作者的經驗和熟練程度,導致常出現螺絲擰破或螺絲擰不到位等情況,質量不易控制,不良率高,生產效率低且勞動強度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布局合理緊湊且自動化裝配水平高的上下殼體的自動組裝裝置和自動裝配設備。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上下殼體的自動組裝裝置,包括用于產品的下殼體進料的第一自動傳送機構1以及用于產品的上殼體進料的第二自動傳送機構2,所述第一自動傳送機構1的第一鏈線板10的側方沿走料方向依次垂直設有第一阻擋組件11和第二阻擋組件12,第一鏈線板10的上方設有與第一阻擋組件11對應的移料機構5以及與第二阻擋組件12對應的壓裝機構4,所述移料機構5設置在第一鏈線板10與第一自動傳送機構1之間,用于抓取第二自動傳送機構2上的上殼體堆疊在第一阻擋組件11所阻擋的下殼體上,第一鏈線板10帶動堆疊的上殼體和下殼體繼續前移至被第二阻擋組件12阻擋,壓裝機構4下壓以對上殼體和下殼體進行按壓拼裝。
優選地,所述第二自動傳送機構2包括沿走料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二鏈線板20、第一放置臺21和第二放置臺22,其中第二鏈線板20的正上方靠近出料端 設有擋料組件23,用于控制上殼體的出料,第一放置臺21和第二放置臺22間隔設置,第一放置臺21的正上方設有零件預壓機構6,用于預壓上殼體內的零件,第二放置臺22位于移料機構5的正下方,第一放置臺21和第二放置臺22之間的側方設有翻轉機構7,翻轉機構7抓取第一放置臺21上的上殼體翻轉180度恰好送至第二放置臺22上。
優選地,所述翻轉機構7包括第一平移動力源70以及與第一平移動力源70驅動連接的翻轉動力源71和夾持塊72,翻轉動力源71與夾持塊72驅動連接,第一平移動力源70帶動翻轉動力源71和夾持塊72前移至夾持塊72夾持住第一放置臺21上的上殼體,翻轉動力源71帶動夾持塊72翻轉180度使得所夾持的上殼體放置在第二放置臺22上。
優選地,所述夾持塊72的一端連接在翻轉動力源71上與翻轉動力源71驅動連接,夾持塊72的另一端設有用于夾持上殼體的夾持口,夾持口的側壁上間隔設有夾持條72a,位于夾持口的正上方,夾持條72a的方向與夾持口的開口方向相同,第一平移動力源70帶動翻轉動力源71和夾持塊72前移至第一放置臺21上的上殼體卡入夾持塊72的夾持口內,翻轉動力源71帶動夾持塊72翻轉180度使得所夾持的上殼體放置在第二放置臺22上。
優選地,所述零件預壓機構6包括驅動連接的第一升降動力源60和零件預壓塊61,零件預壓塊61設置在第一放置臺21的正上方,第一升降動力源60帶動零件預壓塊61下移,使得零件預壓塊61對位于第一放置臺21上的上殼體的內部零件進行預壓處理。
優選地,所述第一自動傳送機構1的第一鏈線板10與第二自動傳送機構2平行間隔設置,所述移料機構5包括橫跨在第一鏈線板10和第二自動傳送機構2的上方的安裝架50,安裝架50上橫裝有第三平移動力源51,第三平移動力源51上豎裝有第三升降動力源52和夾料組件53,其中,第三平移動力源51與第三升降動力源52驅動連接,能夠帶動第三升降動力源52和夾料組件53一起水平移動,第三升降動力源52與夾料組件53驅動連接,能夠帶動夾料組件53升降,所述夾料組件53包括驅動連接的夾料動力源530和夾料塊531。
優選地,所述第一鏈線板10的正上方設有預壓機構3,預壓機構3和壓裝機構4分別位于移料機構5的兩側,所述預壓機構3包括沿第一鏈線板10的走 料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二平移動力源30和預壓塊31,第二平移動力源30與預壓塊31驅動連接,帶動預壓塊31前移至第一鏈線板10上第一阻擋組件11處的正上方。
優選地,所述壓裝機構4包括驅動連接的第二升降動力源40和壓裝塊41,第二升降動力源40能夠帶動壓裝塊41下移對位于其正下方的產品進行按壓拼裝。
優選的,所述夾料塊531端部朝內設有托住上殼體內零件的托條531a。
本實用新型的上下殼體的自動組裝裝置,通過自動傳動機構、移料機構和壓裝機構的相互配合,實現產品的上、下殼體的自動化進料和自動化組裝,結構簡單且布局合理緊湊,優化生產區域布局與生產流程,改善車間環境,提高生產運營效率,提高自動化裝配水平,減少人工投入和生產成本,改善勞動條件及作業強度,裝配高效且牢固可靠。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上下殼體的自動裝配設備,包括上述技術方案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上下殼體的自動組裝裝置,還包括自動擰螺絲裝置8,沿第一鏈線板10的走料方向,自動擰螺絲裝置8設置在第一鏈線板10的正上方位于壓裝機構4的前方,第一鏈線板10的側方垂直設有與自動擰螺絲裝置8對應的第三阻擋組件13,使得被壓裝后的產品通過第一鏈線板10傳送至第三阻擋組件13處位于自動擰螺絲裝置8的正下方停止以待自動擰螺絲裝置8對產品擰螺絲。
優選地,所述自動擰螺絲裝置8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有下壓動力源80、擰螺絲機構81和定位機構82,下壓動力源80與擰螺絲機構81驅動連接,能夠帶動擰螺絲機構81的升降,定位機構82設置在第一鏈線板10的正上方位于擰螺絲機構81和壓裝機構4之間,定位機構82的定位板820的端部兩側設有與擰螺絲機構81的螺絲刀814相對應的缺口821。
通過設有自動擰螺絲裝置和螺絲自動送料裝置配合自動組裝裝置,實現產品自動化組裝和擰螺絲的自動化裝配生產線,結構簡單且布局合理緊湊,設備整體運行穩定,使用效果好,大大提高自動化程度和裝配效率,減少人工投入和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上下殼體的自動裝配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圖1中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自動傳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自動傳送機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放置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放置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零件預壓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翻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移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移料機構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調整預壓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自動擰螺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定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本實用新型的螺絲自動送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至14給出的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上下殼體的自動組裝裝置和自動裝配設備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上下殼體的自動組裝裝置和自動裝配設備不限于以下實施例的描述。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上下殼體的自動組裝裝置,包括用于接觸器A的下殼體A2進料的第一自動傳送機構1以及用于接觸器A的上殼體A1進料的第二自動傳送機構2,第一自動傳送機構1的第一鏈線板10與第二自動傳送機構2平行間隔設置,第一鏈線板10的側方沿走料方向依次垂直設有第一阻擋組件11和第二阻擋組件12,第一鏈線板10的上方設有與第一阻擋組件11對應的移料機構5以及與第二阻擋組件12對應的壓裝機構4,移料機構5設置在第一鏈線板10與第一自動傳送機構1之間,以實現移料機構5能夠抓取第二自動傳送機構2上的上殼體A1堆疊在第一阻擋組件11所阻擋的下殼體A2上,第一鏈線板10帶動堆疊的上殼體A1和下殼體A2繼續前移至被第二阻擋組件12阻擋,壓裝機構4下壓以對上殼體A1和下殼體A2進行按壓拼裝。通過自動傳動機構、 移料機構和壓裝機構的相互配合,實現產品的上、下殼體的自動化進料和自動化組裝,結構簡單且布局合理緊湊,優化生產區域布局與生產流程,改善車間環境,提高生產運營效率,提高自動化裝配水平,減少人工投入和生產成本,改善勞動條件及作業強度,裝配高效且牢固可靠。本實施例描述了對接觸器A的上殼體A1和下殼體A2的自動組裝,當然本實用新型的上下殼體的自動組裝裝置不限于應用于接觸器的自動組裝,其可廣泛應用于具有上、下殼體的產品自動化裝配。在上、下殼體內設有接觸器A的零件,在上、下殼體裝配后,第一自動傳送機構1可用于繼續傳送轉配后的接觸器A進行后續裝配,當然也可以通過機械手抓到其它工位進行后續裝配。
如圖4-8所示,第二自動傳送機構2包括沿走料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二鏈線板20、第一放置臺21和第二放置臺22,其中第二鏈線板20的正上方靠近出料端設有擋料組件23,用于控制上殼體的出料,第一放置臺21和第二放置臺22間隔設置,第一放置臺21的正上方設有零件預壓機構6,用于預壓上殼體內的零件,第二放置臺22位于移料機構5的正下方,第一放置臺21和第二放置臺22之間的側方設有翻轉機構7,以實現翻轉機構7抓取第一放置臺21上的上殼體翻轉180度恰好送至第二放置臺22上。擋料組件23包括第四平移動力源、第四升降動力源和擋料板,其中第四平移動力源與第四升降動力源驅動連接,能夠帶動第四升降動力源和擋料板水平移動,第四升降動力源與擋料板驅動連接,能夠帶動擋料板升降。第二鏈線板20將上殼體傳送至靠近出料端處,擋料板通過第四平移動力源的帶動前移將位于最前的上殼體推送至第一放置臺21上,同時將后面其它的上殼體阻擋在第二鏈線板20上;然后零件預壓機構6下壓對第一放置臺21上的上殼體的內部零件進行預壓處理,最后翻轉機構7抓取第一放置臺21上的上殼體翻轉180度送至第二放置臺22上。通過設有零件預壓機構和翻轉機構實現對倒置的上殼體的內部零件先預壓后翻轉擺正以待移料機構抓取,有效避免移料過程中出現上殼體內零件掉落的情況,提高可靠性。本實施例中放置在第二鏈線板20的上殼體是倒置的,便于內部零件在之前工序的裝配,在上殼體與下殼體裝配之前通過零件預壓機構6和翻轉機構7擺正。當然,也可以是上殼體的內部零件預先裝配好的,從而可以直接將擺正的上殼體通過第二鏈線板20傳送以待移料機構抓取,無需設置零件預壓機構6和翻轉機構7。
如圖7所示,零件預壓機構6包括驅動連接的第一升降動力源60和零件預壓塊61,零件預壓塊61設置在第一放置臺21的正上方,第一升降動力源60帶動零件預壓塊61下移,使得零件預壓塊61對位于第一放置臺21上的上殼體的內部零件進行預壓處理。接觸器A的上殼體A1內安裝有銜鐵A10和反力彈簧A11,銜鐵A10呈E型,且開口方向朝外安裝,反力彈簧A11套裝在E型的銜鐵A10的中柱上卡入E型的銜鐵A10的兩開口內;零件預壓塊61呈U型,U型的零件預壓塊61的兩臂與E型的銜鐵A10的兩開口相對應設置,以使零件預壓塊61能夠準確按壓卡裝在銜鐵A10開口內的反力彈簧A11。提高按壓的效率和準確性,使得反力彈簧牢固地裝配在銜鐵上。
如圖8所示,翻轉機構7包括第一平移動力源70以及與第一平移動力源70驅動連接的翻轉動力源71和夾持塊72,翻轉動力源71與夾持塊72驅動連接,第一平移動力源70帶動翻轉動力源71和夾持塊72前移至夾持塊72夾持住第一放置臺21上的上殼體,翻轉動力源71帶動夾持塊72翻轉180度使得所夾持的上殼體放置在第二放置臺22上。具體地,夾持塊72包括設有夾持口的F型結構,夾持塊72的F型結構的一端連接在翻轉動力源71上與翻轉動力源71驅動連接,夾持塊72的F型結構的另一端設有用于夾持上殼體的夾持口,夾持口的側壁上間隔設有兩個夾持條72a,位于夾持口的正上方,夾持條72a的方向與夾持口的開口方向相同,第一平移動力源70帶動翻轉動力源71和夾持塊72前移至第一放置臺21上的上殼體卡入夾持塊72的夾持口內,此時夾持條72a夾持住銜鐵上的反力彈簧,翻轉動力源71帶動夾持塊72翻轉180度使得所夾持的上殼體放置在第二放置臺22上,在翻轉過程中,夾持口的側壁對上殼體起到支撐和限位的作用。
如圖1和圖9所示,移料機構5包括橫跨在第一鏈線板10和第二自動傳送機構2的上方的安裝架50,安裝架50上橫裝有第三平移動力源51,第三平移動力源51上豎裝有第三升降動力源52和夾料組件53,其中,第三平移動力源51與第三升降動力源52驅動連接,能夠帶動第三升降動力源52和夾料組件53一起水平移動,第三升降動力源52與夾料組件53驅動連接,能夠帶動夾料組件53升降,所述夾料組件53包括驅動連接的夾料動力源530和夾料塊531,用于抓取上殼體。如圖10所示,具體地,夾料動力源530的兩端對應驅動連接有 兩個夾料塊531,兩個夾料塊531在夾料動力源530的帶動下做反向運動即指在同一直線上相反兩個方向上的運動,以抓取和松開上殼體;而且,兩個夾料塊531端部朝內均設有托條531a,用于托住上殼體A1內的零件如反力彈簧A11;如圖6所示,第二放置臺22的下方設有第五升降動力源220,第五升降動力源220能夠壓縮第二放置臺22上的上殼體內的反力彈簧,讓第三升降動力源52下壓時夾料動力源530同時壓住上殼體的上表面,再夾料塊531做抓取運動時托條531a伸到上殼體下托住殼體內零件使得在移料過程中不掉落。另外,第三升降動力源52可以實時反饋下壓合蓋過程中遇到超出設定阻力時的信號反饋。
如圖11所示,第一鏈線板10的正上方設有用于調整和預壓產品的預壓機構3,預壓機構3和壓裝機構4分別位于移料機構5的兩側,所述預壓機構3包括沿第一鏈線板10的走料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二平移動力源30和預壓塊31,第二平移動力源30與預壓塊31驅動連接,帶動預壓塊31前移至第一鏈線板10上第一阻擋組件11處的正上方。具體地,預壓塊31為水平設置的U型結構,移料機構5抓取上殼體堆疊在下殼體上后,預壓塊31前移,U型的預壓塊31的兩臂搭接在上殼體上,以防止反力彈簧A11的彈力使得上下殼體分離或錯位,第一鏈線板10和預壓塊31繼續前移將夾送至第二阻擋組件12處以待壓裝機構4對上下殼體按壓扣合。
如圖1-2所示,壓裝機構4包括驅動連接的第二升降動力源40和壓裝塊41,第二升降動力源40能夠帶動壓裝塊41下移對位于其正下方的產品進行按壓拼裝。
如圖1和圖12-1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上下殼體的自動裝配設備,包括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上下殼體的自動組裝裝置,還包括自動擰螺絲裝置8和螺絲自動送料裝置9,沿第一鏈線板10的走料方向,自動擰螺絲裝置8設置在第一鏈線板10的正上方位于壓裝機構4的前方,第一鏈線板10的側方垂直設有與自動擰螺絲裝置8對應的第三阻擋組件13,使得被壓裝后的產品通過第一鏈線板10傳送至第三阻擋組件13處位于自動擰螺絲裝置8的正下方停止以待自動擰螺絲裝置8對產品擰螺絲;螺絲自動送料裝置9設置在第一鏈線板10的側方且與自動擰螺絲裝置8的螺絲夾嘴813連接,用于提供螺絲。螺絲自動送料裝置9采用標準的螺絲供料機,螺絲是通過標準螺絲供料機用氣吹進入并限位在 螺絲夾嘴813內。通過設有自動擰螺絲裝置和螺絲自動送料裝置配合自動組裝裝置,實現產品自動化組裝和擰螺絲的自動化裝配生產線,結構簡單且布局合理緊湊,設備整體運行穩定,使用效果好,大大提高自動化程度和裝配效率,減少人工投入和勞動強度。此外,還可以,沿第一鏈線板10的走料方向,在自動擰螺絲裝置8的前方設有自動檢測裝置,用于檢測已經完成擰螺絲的產品是否擰緊,同時在第一鏈線板10的出料端平行設有不良品出料道,橫跨第一鏈線板10和不良品出料道設有移料機構或者機械手,用于抓取第一鏈線板10上經自動檢測裝置檢測后被認定不合格的不良品送至不良品出料道上,成品則由第一鏈線板10直接送出。本實用新型的上下殼體的自動裝配設備適用于產品自動裝配過程中需要安裝上下殼體并且裝螺絲的工序。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第二、第三阻擋組件均可以是包括對稱設置在第一鏈線板兩側的兩個平移動力源,且兩個平移動力源均驅動連接有阻擋塊。
如圖12所示,自動擰螺絲裝置8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有下壓動力源80、擰螺絲機構81和定位機構82,下壓動力源80與擰螺絲機構81驅動連接,能夠帶動擰螺絲機構81的升降,定位機構82設置在第一鏈線板10的正上方位于擰螺絲機構81和壓裝機構4之間,定位機構82的定位板820的端部兩側設有與擰螺絲機構81的螺絲刀814相對應的缺口821。具體地,擰螺絲機構8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旋轉動力源810、扭力傳感器811、緩沖機構812和螺絲夾嘴813,擰螺絲機構81的螺絲刀814與旋轉動力源810驅動連接,且能夠穿過螺絲夾嘴813伸入定位機構82的缺口821內;扭力傳感器811連接在旋轉動力源810和螺絲刀814之間以監測旋轉動力源330傳輸給螺絲刀331的扭力。通過旋轉動力源配合緩沖機構完成螺絲的裝配工作,再配合扭力傳感器對于螺絲安裝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裝不到位、滑絲和打滑等異常情況及時進行監測,螺絲安裝節拍快速平穩。
本實用新型的動力源可以選用氣缸、電缸和電機。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