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設備設計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液壓三缸折彎機。
背景技術:
機械加工主要有手動加工和數控加工兩大類。手動加工是指通過機械工人手工操作銑床、車床、鉆床和鋸床等機械設備來實現對各種材料進行加工的方法。手動加工適合進行小批量、簡單的零件生產。數控加工是指機械工人運用數控設備來進行加工,這些數控設備包括加工中心、車銑中心、電火花線切割設備、螺紋切削機等。絕大多數的機加工車間都采用數控加工技術。通過編程,把工件在笛卡爾坐標系中的位置坐標轉換成程序語言,數控機床的CNC控制器通過識別和解釋程序語言來控制數控機床的軸,自動按要求去除材料,從而得到精加工工件。數控加工以連續的方式來加工工件,適合于大批量、形狀復雜的零件。然而,現有的液壓三缸折彎機上缺少有助于折彎角度及距離檢測并實現驅動液壓三缸體底部壓輥移動功能的裝置,有些液壓三缸折彎機上缺少既有助于固定裝置內部部件又有助于分類放置工具及安裝控件的裝置,還有的液壓三缸折彎機上缺少既有助于操作平臺升降及檢測器件安裝固定又有助于上框架支撐的裝置,不能滿足實際情況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液壓三缸折彎機。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液壓三缸折彎機,包括上框架、工具箱、電控盒、升降臺、承載座和機床本體,所述上框架的下端對稱安裝有導向柱,所述導向柱的下端固定在承載座上,所述承載座設在機床本體的外側,所述上框架下側設有微量角度檢測器和激光測距器,所述微量角度檢測器和激光測距器之間安裝有液壓三缸體,所述微量角度檢測器和激光測距器通過固定管安裝在上框架上,所述固定管通過焊接塊固定在上框架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升降臺位于液壓三缸體、微量角度檢測器和激光測距器的正下方,所述機床本體上安裝有工具箱上,所述升降臺的左側安裝有電控盒。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上框架與導向柱的材質相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工具箱的材質為不銹鋼,所述電控盒內設有防銹涂層。
現場使用時,操作人員將裝置整體移動到合適位置,再將裝置整體固定,即可進行液壓三缸折彎工作。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上框架、機床本體、工具箱和電控盒既有助于固定裝置內部部件又有助于分類放置工具及安裝控件,通過設置承載座、上框架支撐體有助于折彎角度及距離檢測并實現驅動液壓三缸體底部壓輥移動功能,通過設置固定管、焊接塊、升降臺和導向柱既有助于操作平臺升降及檢測器件安裝固定又有助于上框架支撐,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經濟實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框架;2、工具箱;3、電控盒;4、升降臺;5、承載座;6、機床本體;7、導向柱;8、微量角度檢測器;9、激光測距器;10、液壓三缸體;11、固定管;12、焊接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所述一種液壓三缸折彎機,包括上框架1、工具箱2、電控盒3、升降臺4、承載座5和機床本體6,所述上框架1的下端對稱安裝有導向柱7,所述導向柱7的下端固定在承載座5上,上框架1、機床本體6、工具箱2和電控盒3既有助于固定裝置內部部件又有助于分類放置工具及安裝控件,所述承載座5設在機床本體6的外側,所述上框架1與導向柱7的材質相同。
所述上框架1下側設有微量角度檢測器8和激光測距器9,所述微量角度檢測器8和激光測距器9之間安裝有液壓三缸體10,承載座5、微量角度檢測器8和激光測距器9、液壓三缸體10有助于折彎角度及距離檢測并實現驅動液壓三缸體10底部壓輥移動功能,所述微量角度檢測器8和激光測距器9通過固定管11安裝在上框架1上,所述固定管11通過焊接塊12固定在上框架1上。
所述升降臺4位于液壓三缸體10、微量角度檢測器8和激光測距器9的正下方,所述機床本體6上安裝有工具箱2上,固定管11、焊接塊12、升降臺4和導向柱7既有助于操作平臺升降及檢測器件安裝固定又有助于上框架1支撐,所述工具箱2通過固定軸16安裝在地面上,所述升降臺4的左側安裝有電控盒3,所述電控盒3內設有防銹涂層。
現場使用時,操作人員將裝置整體移動到合適位置,再將裝置整體固定,即可進行液壓三缸折彎工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