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沖壓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種汽車后車門外板加強板零件的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對于汽車的后車門外板加強板等大型車身的覆蓋件進行拉延時,由于其零件型面較為復雜,存在較大的拉延深度差,很容易導致拉延時磨具上產生側向力,進而使得沖壓時,模具導向定位不穩,從而使得加強板零件成型時容易出現開裂、起皺、扭曲等問題,影響部件拉延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汽車后車門外板加強板零件的模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汽車后車門外板加強板零件的模具,包括上模體和下模體,所述的上模體包括上模座和設置在上模座上的拉延凹模,所述的下模體包括下模座,該下模座上還設有與拉延凹模對應的拉延凸模,在拉延凸模的邊緣部分設有壓邊圈,所述的壓邊圈的邊緣部分均勻分布有多個防側向力導滑面,在上模座上設有與防側向力導滑面對應配合的防側向力導板。
所述的壓邊圈的下面還設有墊塊,該墊塊與固定安裝在下模座上的頂桿組件連接。
所述的上模座在與對應壓邊圈的位置還設有壓料板,在壓料板上還設有拉延筋,拉延筋的一端與上模座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壓料板并超出壓料板的表面,所述的壓邊圈在與拉延筋對應的位置設有壓邊圈凹槽。
所述的壓料板與上模座之間還設有彈性層。
所述的彈性層為彈性隔墊層。
所述的上模座上還設有成型凹模、翻邊整形凹模和沖孔分離凹模,在成型凹模處還設有用于沖孔的沖頭,所述的下模座上還設有與成型凹模對應的成型凸模、與翻邊整形凹模對應的翻邊整形凸模,以及與沖孔分離凹模對應的沖孔分離凸模。
所述的拉延凹模、成型凹模、翻邊整形凹模和沖孔分離凹模按次序依次設置在上模座上。
所述的模具還包括導柱和導套,所述的導柱設置在下模座的四個頂角處,所述的導套設置在上模座的四個頂角處,合模時,導柱與導套匹配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通過在上模座上安裝防側向力導板,在壓邊圈上安裝與防側向力導板匹配的防側向力導滑面,這樣,當合模時,上模座上的防側向力導板與壓邊圈上的防側向力導滑面滑動配合,從而可以有效控制上模座與壓邊圈在拉延成形過程中受到反作用而形成的側向力,進而有效的保證零件在拉延過程中的定位穩定性。
(2)壓料板與上模座之間的彈性層的設置可以有效的消除在拉延成形后的板料的回彈,進而可以保證拉延后的零件的成型穩定性。
(3)本實用新型將拉延、切邊沖孔、翻邊整形、沖孔分離4個動作組合在一起,就成了連續組合模,將傳統的四個工序可完成的部分用一副模具來完成,中間省略了三個沖次,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零件生產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壓邊圈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模座,2-拉延凹模,3-壓邊圈,4-沖頭,5-成型凸模,6-下模座,7-墊塊,8-拉延凸模,9-拉延筋,10-彈性層,11-壓料板,12-防側向力導板,13-防側向力導滑面,14-壓邊圈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
一種汽車后車門外板加強板零件的模具,其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上模體和下模體,上模體包括上模座1和設置在上模座1上的拉延凹模2,下模體包括下模座6,該下模座6上還設有與拉延凹模2對應的拉延凸模8,上模座1上還設有成型凹模、翻邊整形凹模和沖孔分離凹模,在成型凹模處還設有用于沖孔的沖頭4,下模座6上還設有與成型凹模對應的成型凸模5、與翻邊整形凹模對應的翻邊整形凸模,以及與沖孔分離凹模對應的沖孔分離凸模,拉延凹模2、成型凹模、翻邊整形凹模和沖孔分離凹模按次序依次設置在上模座1上。模具還包括導柱和導套,導柱設置在下模座6的四個頂角處,導套設置在上模座1的四個頂角處,合模時,導柱與導套匹配連接。
如圖2所示,在拉延凸模8的邊緣部分設有壓邊圈3,壓邊圈3的下面還設有墊塊7,該墊塊7與固定安裝在下模座6上的頂桿組件連接,壓邊圈3的邊緣部分均勻分布有多個防側向力導滑面13,在上模座1上設有與防側向力導滑面13對應配合的防側向力導板12,上模座1在與對應壓邊圈3的位置還設有壓料板11,在壓料板11上還設有拉延筋9,拉延筋9的一端與上模座1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壓料板11并超出壓料板11的表面,壓邊圈3在與拉延筋9對應的位置設有壓邊圈凹槽14,壓料板11與上模座1之間還設有彈性層10,彈性層10為彈性隔墊層。
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使用實用新型。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揭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范疇所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