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裝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密封圈裝配機構。
背景技術:
密封圈在人工條件下裝配會產生的問題,包括手工套密封圈困難且耗時長和套密封圈不到位、漏套密封圈、丟失密封圈這些出錯率高的問題,進一步如何自動化的方式將密封圈套在閥桿上,方便后續檢測設備進行檢測,并完成整個裝配過程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密封圈自動裝配機構只需要將裝好彈簧和閥桿的氣門放在夾持空間內,密封圈放在三爪頂針上,經相關檢測傳感器和氣缸的動作,就可以將密封圈自動套在閥桿上,速度快、有效保證密封圈套到位,提高生產效率。
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密封圈自動裝配機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密封圈裝配機構,包括:從上往下依次設置的下頂組件、夾持組件和上頂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頂組件包括由下頂氣缸驅動的下頂插針;
所述夾持組件包括由夾持氣缸驅動的左加持爪和右夾持爪,兩者之間形成夾持空間;
所述下頂組件包括上頂針和設置在所述上頂針周向的若干個頂柱,所述上頂針上套設有壓簧,所述頂針通過上頂座銜接所述上頂針;
所述下頂針、所述夾持空間和所述上頂針三者同軸設置。
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上頂座上方的兩側各設置一個限位塊。
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上頂針周向設置三個頂柱。
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頂柱上套設有彈簧。
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頂柱遠離上頂針一端設置頂爪。
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左加持爪和所述右夾持爪相對的面均設置弧形槽。
本實用新型解決了背景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整個過程只需要放入氣門和密封圈,其他的裝配都是自動化的,裝配效率高;裝配出錯率基本為0; 整個結構分為獨立的3個組件,結構可靠性很高。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側視圖一;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側視圖二;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下頂組件的俯視圖;
圖中:1、下頂組件,2、下頂氣缸,3、下頂插針,4、夾持組件,5、夾持氣缸,6、左加持爪,7、右夾持爪,8、上頂組件,9、上頂氣缸,10、上頂針,11、上頂座,12、限位塊,13、頂柱,14、彈簧,15、頂爪,16、密封圈,17、氣門。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密封圈裝配機構,包括:從上往下依次設置的下頂組件、夾持組件和上頂組件, 下頂組件包括由下頂氣缸驅動的下頂插針;夾持組件包括由夾持氣缸驅動的左加持爪和右夾持爪,兩者之間形成夾持空間;下頂組件包括上頂針和設置在上頂針周向的三個頂柱,上頂針上套設有壓簧,頂針通過上頂座銜接上頂針;下頂針、夾持空間和上頂針三者同軸設置。
上頂座上方的兩側各設置一個限位塊,頂柱上套設有彈簧,頂柱遠離上頂針一端設置頂爪,左加持爪和右夾持爪相對的面均設置弧形槽,這樣方便夾緊氣門。
整個結構由下頂組件、夾持組件和上頂組件組成,把裝好閥桿與彈簧的氣門放入夾持空間內,夾持氣缸通氣,同時帶動右夾持爪和左夾持爪夾緊氣門。
下頂氣缸向下,將下頂針插入氣門內。
把密封圈套在上頂針上,上頂氣缸把上頂座往上頂,直到被左側的限位塊和右側的限位塊擋住,這個過程中,上頂針和壓簧頂到閥桿,壓簧被壓縮;而三側的爪和頂柱(左側爪和左側頂柱、后側爪和后側頂柱、右側爪和右側頂柱)被閥桿頂開,此時三個彈簧(左側彈簧、后側彈簧、右側彈簧)也被壓縮。此時密封圈被套在閥桿上。
以上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