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圓筒開縫機。
背景技術:
當前,在進行圓筒開縫的加工過程中,由于圓筒外圓已經加工成型,難以夾持,沒有專門的設備進行徑向切割,使得圓筒開縫的切口光潔度達不到技術要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產品的使用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圓筒開縫機,解決了現有技術在進行圓筒開縫的加工過程中,由于圓筒外圓已經加工成型,難以夾持,沒有專門的設備進行徑向切割,使得圓筒開縫的切口光潔度達不到技術要求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圓筒開縫機,包括一個外罩,外罩的下端面沿左右方向安裝有鋸齒滑動條,鋸齒滑動條套裝在工作臺上的滑槽中,鋸齒滑動條對外與齒輪嚙合傳動連接;
外罩的一側立板上固定安裝有支撐套,支撐套中水平固定安裝有一個工件套頭,支撐套的外徑大于工件套頭的外徑,支撐套和工件套頭圓周面頂部開有縱向相通的凹槽;
在工件套頭的軸向方向上方設置有一個切割片,切割片安裝在電動機的輸出軸端頭上,電動機位于外罩的后窗口外面。
本實用新型的圓筒開縫機,其特征還包括:
所述的外罩前后開有窗口。
所述的工件套頭的上方設置有冷卻水的噴水口,在外罩的另一側下部設置有排水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夾持可靠,加工精度高,產品質量穩定,工作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前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工件套頭、圓筒、切割片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罩,2、排水口,3、支撐套,4、工件套頭,5、鋸齒滑動條,6、齒輪,7、凹槽,8、圓筒,9、切割片,10、電動機。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是,包括一個外罩1(由于切割過程危險性大,需要將主要工作部位進行保護),外罩1前后開有窗口,上下左右采用板材密封固定連接,外罩1前窗口作為工作人員的操作窗口,外罩1后窗口作為設備的伸進窗口;外罩1的下端面沿左右方向安裝有鋸齒滑動條5,鋸齒滑動條5套裝在工作臺上的滑槽中,鋸齒滑動條5對外與一個帶有轉動把手的齒輪6嚙合傳動連接,工作人員用手轉動齒輪6,通過鋸齒滑動條5即可帶動外罩1實現在工作臺上的整體左右平移;
外罩1的一側(圖1左側)立板上固定安裝有支撐套3,支撐套3中水平固定安裝有一個工件套頭4,支撐套3的外徑大于工件套頭4的外徑,支撐套3和工件套頭4圓周面頂部開有縱向相通的凹槽7,工件套頭4的外圓段用于套裝待加工的圓筒8,支撐套3的前端沿實現對圓筒8的頂接支撐,支撐套3和工件套頭4圓周面頂部相通的凹槽7能夠避開切割片9的進刀而不會傷及支撐套3和工件套頭4;
在工件套頭4的軸向方向上方設置有一個切割片9,切割片9安裝在電動機11的輸出軸端頭上,電動機11位于外罩1的后窗口外面;切割片9用于對圓筒8的圓周沿軸向切割;
在工件套頭4的上方設置有冷卻水的噴水口(圖中沒有顯示),用于切割片9對圓筒8縱向開縫時的冷卻,在外罩1的另一側下部設置有排水口2。
冷卻水通過循環泵進行供應,外罩1采用手動操作實現移動,電動機11通過按鈕開關進行控制。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首先,外罩1處于最左側(圖1左側),工件套頭4與切割片9的間距最大,工作人員手工將圓筒8安裝到工件套頭4上;
然后,啟動電動機10,切割片9高速旋轉,工作人員用手扳動齒輪6的轉動把手,通過嚙合使得鋸齒滑動條5帶動外罩1整體緩慢右移,圓筒8向切割片9靠近,對圓筒8圓周頂部(的切割線)進行切割(見圖2),同時,冷卻水對圓筒8進行降溫,持續扳動齒輪6的轉動把手,使得圓筒8向切割片9移動,直至該條切割線全部切割完成,由于支撐套3和工件套頭4圓周面頂部相通的凹槽7,切割片9不會切割到工件套頭4和支撐套3,而支撐套3卻可以實現對圓筒8的頂接支撐,自此,圓筒8變成一個彈性的開縫圓筒成品,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