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裝配結構,尤其涉及一種H型座椅框架裝配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座椅框架裝配操作繁瑣,換型不便,影響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H型座椅框架裝配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提供一種H型座椅框架裝配裝置,包括底座,以及分別設于所述底座上左右兩側的左支撐板和右支撐板,所述左支撐板上設有左滑軌換型機構、左滑軌夾緊氣缸、左檢測滑軌存在傳感器和左檢測滑軌振動傳感器,所述右支撐板上設有右滑軌換型機構、右滑軌夾緊氣缸、右檢測滑軌存在傳感器和右檢測滑軌振動傳感器,所述底座的中部設有左滑軌換型機構氣缸、右滑軌換型機構氣缸、馬達支架換型機構和馬達支架頂升氣缸,所述馬達支架換型機構設于所述馬達支架頂升氣缸的頂部,所述馬達支架換型機構的兩端分別設有左檢測馬達支架傳感器和右檢測馬達支架傳感器,所述左滑軌換型機構氣缸的運動方向平行于所述右滑軌換型機構氣缸的運動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左滑軌夾緊氣缸和所述右滑軌夾緊氣缸的運動方向。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左滑軌夾緊氣缸和所述右滑軌夾緊氣缸分別有兩個。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左支撐板上還設有左檢測滑軌發貨位置傳感器,所述右支撐板上還設有右檢測滑軌發貨位置傳感器,所述左檢測滑軌發貨位置傳感器和所述左滑軌換型機構分別位于兩個所述左滑軌夾緊氣缸的前后兩側,所述右檢測滑軌發貨位置傳感器和所述右滑軌換型機構分別位于兩個所述右滑軌夾緊氣缸的前后兩側。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左檢測滑軌存在傳感器和所述左檢測滑軌振動傳感器位于兩個所述左滑軌夾緊氣缸之間,所述右檢測滑軌存在傳感器和所述右檢測滑軌振動傳感器位于兩個所述右滑軌夾緊氣缸之間。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操作簡單,換型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H型座椅框架裝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參考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H型座椅框架裝配裝置包括底座1,以及分別設于底座1上左右兩側的左支撐板2和右支撐板3,左支撐板2上設有左滑軌換型機構4、左滑軌夾緊氣缸5、左檢測滑軌存在傳感器6和左檢測滑軌振動傳感器7,右支撐板3上設有右滑軌換型機構8、右滑軌夾緊氣缸9、右檢測滑軌存在傳感器10和右檢測滑軌振動傳感器11,底座1的中部設有左滑軌換型機構氣缸12、右滑軌換型機構氣缸13、馬達支架頂升氣缸14和馬達支架換型機構15,馬達支架換型機構15設于馬達支架頂升氣缸14的頂部,馬達支架換型機構15的兩端分別設有左檢測馬達支架傳感器16和右檢測馬達支架傳感器17,左滑軌換型機構氣缸12的運動方向平行于右滑軌換型機構氣缸13的運動方向且垂直于左滑軌夾緊氣缸5和右滑軌夾緊氣缸9的運動方向。
本技術方案中,左滑軌夾緊氣缸5和右滑軌夾緊氣缸9分別有兩個。左支撐板2上還設有左檢測滑軌發貨位置傳感器18,右支撐板3上還設有右檢測滑軌發貨位置傳感器19,左檢測滑軌發貨位置傳感器18和左滑軌換型機構4分別位于兩個左滑軌夾緊氣缸5的前后兩側,右檢測滑軌發貨位置傳感器19和右滑軌換型機構8分別位于兩個右滑軌夾緊氣缸9的前后兩側。左檢測滑軌存在傳感器6和左檢測滑軌振動傳感器7位于兩個左滑軌夾緊氣缸5之間,右檢測滑軌存在傳感器10和右檢測滑軌振動傳感器11位于兩個右滑軌夾緊氣缸9之間。
初始狀態兩邊的滑軌夾緊氣缸5、9縮回,左滑軌換型機構氣缸12縮回,右滑軌換型機構氣缸13伸出,馬達支架頂升氣缸14縮回;將左軌放入換型機構,穿長軟軸,按啟動按鈕,左滑軌夾緊氣缸5伸出,壓頭夾住左軌;將預壓好的馬達支架放入換型機構,穿長軟軸,左檢測馬達支架傳感器16有信號,馬達支架頂升氣缸14伸出;將右軌放入換型機構,穿短軟軸,手拉右滑軌夾緊氣缸9向左運動到位,按啟動按鈕,右滑軌夾緊氣缸9伸出,夾緊右軌,馬達支架頂升氣缸14縮回;插馬達線束,按啟動按鈕,滑軌向前、向后運動到極限位置,同時加速度傳感器采集振動數據,數據分析完成后,滑軌停在發貨位置,取走產品。
從上述實施例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的優勢在于:
操作簡單,換型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只是作為范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實用新型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出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