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外橫梁的翻邊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汽車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汽車車身的組件一般采用鈑金制成,一般需要經過落料,拉延,修邊,沖孔,翻邊等工藝,汽車外橫梁在生產制造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翻邊作業,目前翻邊主要采用模具對板料進行翻邊作業,模具一般包括上模、下模和壓料芯,現有的壓料芯與模具之間容易產生磨損,磨損后的壓料芯會產生偏移,導致翻邊后的產品廢品率高,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再次,在模具運輸過程中,模具一般需要配對使用,需要對模具進行成對的固定放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外橫梁的翻邊模具。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汽車外橫梁的翻邊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下模和壓料芯組件,所述壓料芯組件包括上壓料芯和下壓料芯,所述下模的中間設有第一凹槽,所述下模的兩側設有第二凹槽,所述下壓料芯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內,所述下壓料芯設有第一下壓料芯導板和第二下壓料芯導板,所述下壓料芯兩側設有用于使所述上壓料芯與所述下壓料芯導向的梯形導向塊,所述第一下壓料芯導板和所述第二下壓料芯導板分別與所述第一凹槽滑動配合,所述上模設有第一凸起和第三凹槽,所述上壓料芯穿設于所述第三凹槽內并與所述上模連接,所述第一凸起兩側設有端頭導板,所述端頭導板與所述第二凹槽上下滑動配合,所述上模還設有翻邊刀具組件,所述翻邊刀具組件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內。
進一步地,所述翻邊刀具組件包括第一翻邊刀、第二翻邊刀、第三翻邊刀和第四翻邊刀,所述第一翻邊刀與所述第三翻邊刀中心對稱設置,所述第二翻邊刀與所述第四翻邊刀中心對稱設置,所述第一翻邊刀、第二翻邊刀、第三翻邊刀和第四翻邊刀內部圍城一菱形,所述上壓料芯的投影位于所述菱形內。
進一步地,所述下壓料芯設有第一定位凸起和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定位凸起的高度,所述第一定位凸起與所述第二定位凸起的連線與所述下模的夾角為35度~60度。
進一步地,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間設有運輸連接裝置,所述運輸連接裝置用于運輸和放置時連接上模和下模,所述運輸連接裝置包括與所述下模固定連接的連接塊;與所述連接塊轉動連接的活動塊,所述活動塊截面為“Z”型,所述活動塊通過銷軸與所述連接塊連接,所述銷軸的一端或者兩端通過彈性卡銷固定,所述活動塊的“Z”型的一邊連接第一運輸方管,所述活動塊的“Z”型的另一邊連接第二運輸方管。
進一步地,所述下模設有下壓料芯安全蓋板,所述下壓料芯安全蓋板在下模上的投影的一邊落入所述第一凹槽內,投影的另一邊位于下模上,所述下壓料芯安全蓋板與所述下模固定連接,用于壓住所述下壓料芯。
進一步地,所述下模與所述上模之間設有緩沖裝置,所述緩沖裝置為聚氨酯緩沖器。
進一步地,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側邊均設有鑄入型吊耳,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之間設有運輸連接板,所述運輸連接板用于運輸時固定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所述運輸連接板的一端與所述上模連接,所述運輸連接板的另一端與所述下模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上壓料芯設有第一上壓料芯導板和第二上壓料芯導板,所述第一上壓料芯導板和所述第二上壓料芯導板分別于所述第三凹槽配合,所述上壓料芯還設有與所述上模固定連接的氮氣缸固定板;與所述氮氣缸固定板連接的氮氣缸,所述氮氣缸下部設有氮氣缸墊塊。
進一步地,所述上壓料芯兩側設有上壓料芯抱死塊,所述上壓料芯抱死塊與所述上壓料芯之間通過彈簧彈性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壓料芯組件包括上壓料芯和下壓料芯,第一下壓料芯導板和第二下壓料芯導板分別與第一凹槽滑動配合,第一凸起兩側設有端頭導板,端頭導板與所述第二凹槽上下滑動配合,上模還設有翻邊刀具組件,翻邊刀具組件位于凹槽內,通過滑動配合,模具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磨損減小,提高生產精度,降低生產的廢品率,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下模軸測圖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下壓料芯軸測圖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上模軸測圖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上壓料芯軸測圖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運輸連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數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應部件的名稱:
1-下模;2-上模;3-下壓料芯;4-上壓料芯;11、23-鑄入型吊耳;12-運輸連接裝置;13-下壓料芯安全蓋板;14-運輸連接板;15-聚氨酯緩沖器;17-端頭到底塊;18-凹槽導板;31-第一下壓料芯導板;32-第二下壓料芯導板;33-第一定位凸起;34-第二定位凸起;35-定位桿;36-梯形導向塊;21-第一凸起;22-端頭導板;24-第一翻邊刀;25-第二翻邊刀;26-第四翻邊刀;27-第三翻邊刀;28-翻邊凹模;41-第一上壓料芯導板;42-第二上壓料芯導板;43-氮氣缸;44-氮氣缸固定板;45-氮氣缸墊塊;46-上壓料芯抱死塊;121-第二運輸方管;122-第一運輸方管;123-彈性卡銷;124-活動塊;125-銷軸;126-連接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為了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如圖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為:一種汽車外橫梁的翻邊模具,包括:上模2、下模1和壓料芯組件,壓料芯組件包括上壓料芯4和下壓料芯3,下模1的中間設有第一凹槽,下模1的兩側設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內設有凹槽導板18,下壓料芯3放置于第一凹槽內,下壓料芯3設有第一下壓料芯導板31和第二下壓料芯導板32,下壓料芯3下方還設有安裝時定位的定位桿35,下壓料芯3兩側設有用于使上壓料芯4與下壓料芯4導向的梯形導向塊36,第一下壓料芯導板31和第二下壓料芯導板32分別與第一凹槽滑動配合,上模2設有第一凸起21和第三凹槽,上壓料芯4穿設于第三凹槽內并與上模2連接,第一凸起21兩側設有端頭導板22和端頭到底塊17,端頭導板22與第二凹槽上下滑動配合,上模2還設有翻邊刀具組件,,翻邊刀具組件位于第三凹槽內,上模2上設有翻邊凹模28,翻邊刀具組件包括第一翻邊刀24、第二翻邊刀25、第三翻邊刀27和第四翻邊刀26,第一翻邊刀24與第三翻邊刀27中心對稱設置,第二翻邊刀25與第四翻邊刀26中心對稱設置,第一翻邊刀24、第二翻邊刀25、第三翻邊刀27和第四翻邊刀26內部圍城一菱形,上壓料芯4的投影位于菱形內,采用中心對稱,該圍城的菱形可以保證對左右件產品的翻邊,下模1與上模2之間設有緩沖裝置,緩沖裝置為聚氨酯緩沖器15。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壓料芯組件包括上壓料芯和下壓料芯,第一下壓料芯導板和第二下壓料芯導板分別與第一凹槽滑動配合,第一凸起兩側設有端頭導板,端頭導板與第二凹槽上下滑動配合,上模還設有翻邊刀具組件,翻邊刀具組件位于凹槽內,通過滑動配合,模具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磨損減小,提高生產精度,降低生產的廢品率,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板料定位的目的,下壓料芯3設有第一定位凸起33和第二定位凸起34,第一定位凸起33的高度高于第二定位凸起34的高度,第一定位凸起33與第二定位凸起34的連線與下模1的夾角為35度~60度。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定位凸起的高度高于第二定位凸起的高度,可以保證板料不會下滑,采用35度~60度的角度,可以方便后續板料的取拿,增大板料與下壓料芯之間的摩擦力,特別是當夾角為50度時,可以實現板料的自鎖。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便于模具運輸和存放的目的,上模2和下模1之間設有運輸連接裝置12,運輸連接裝置12用于運輸和放置時連接上模2和下模1,運輸連接裝置12包括與下模1固定連接的連接塊126;與連接塊126轉動連接的活動塊124,活動塊124截面為“Z”型,活動塊124通過銷軸125與連接塊126連接,銷軸125的一端或者兩端通過彈性卡銷123固定,活動塊124的“Z”型的一邊連接第一運輸方管122,活動塊124的“Z”型的另一邊連接第二運輸方管121,上模2側邊設有鑄入型吊耳23,下模1側邊設有鑄入型吊耳11,上模2與下模1之間設有運輸連接板14,運輸連接板14用于運輸時固定上模2與下模1,運輸連接板14的一端與上模2連接,運輸連接板14的另一端與下模1連接。采用上述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可以轉動的活動塊,該活動塊類似蹺蹺板形式,第一運輸方管和第二運輸方管對上下模進行限位,保證運輸的安全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下壓料芯安全連接的目的,下模1設有下壓料芯安全蓋板13,下壓料芯安全蓋板13在下模1上的投影的一邊落入第一凹槽內,投影的另一邊位于下模1上,下壓料芯安全蓋板13與下模1固定連接,用于壓住下壓料芯3。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進一步優化上壓料芯的連接方式的目的,上壓料芯4設有第一上壓料芯導板41和第二上壓料芯導板42,第一上壓料芯導板41和第二上壓料芯導板42分別于第三凹槽配合,上壓料芯4還設有與上模2固定連接的氮氣缸固定板44;與氮氣缸固定板44連接的氮氣缸43,氮氣缸43下部設有氮氣缸墊塊45,上壓料芯4兩側設有上壓料芯抱死塊46,上壓料芯抱死塊46與上壓料芯4之間通過彈簧彈性連接,該上壓料芯抱死塊可以防止上壓料芯與下壓料芯接觸時抱死。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