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整型模具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汽車頂蓋的整型模具。
背景技術:
中國汽車市場要求車型換代速度快,企業需要不斷地開發新產品,不斷地進行創新和改形各類車身外觀,并不斷的試驗創新,而試制是驗證設計正確與否的關鍵環節,要求試制的每個環節必須高精度,嚴格按照設計數據完成,頂蓋板件直接影響著整個車型的開發前景,所以頂蓋簡易模具成形是整車覆蓋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零件外觀質量的必要因素。
現有的頂蓋簡易模具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為:設計工作量大、鑄件鑄造周期長、材料成本較高、加工周期長、模具可循環利用率低、整個項目的節約性差,造成資源的過度浪費。尤其是汽車頂蓋的前后端存在一定負角的情況,整型的過程就顯得尤為復雜。
因此,特別需要一種汽車頂蓋的整型模具,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頂蓋的整型模具,能夠滿足不同車型調整更新的需要,整體零部件少,而且可拆式結構使得整個模具循環使用率高。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頂蓋的整型模具,包括壓機,壓機包括上臺面和下臺面,還包括上模、下模和下模輔件,上模設于上臺面上,下模設于下臺面上,上模的下表面和下模的上表面相匹配,下模輔件套設在下模上;
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共用墊板、第一上模整型凸模和第二上模整型凸模,第一上模整型凸模和第二上模整型凸模都設于上模共用墊板的下表面上,上模共用墊板的上表面與壓機上臺面相連;
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共用凸模座、第一下模整型刀塊和第二下模整型刀塊,第一下模整型刀塊和第二下模整型刀塊都設于下模共用凸模座的上表面上,下模共用凸模座的下表面與壓機下臺面相連;
所述下模輔件包括共用壓邊圈座、第一壓料鑲塊、第二壓料鑲塊、第一托料支架和第二托料支架,共用壓邊圈座套設在所述下模共用凸模座的外圍,第一壓料鑲塊和第二壓料鑲塊都設于共用壓邊圈座上,且第一壓料鑲塊設于第一下模整型刀塊的外側邊,第二壓料鑲塊設于第二下模整型刀塊的外側邊,第一托料支架和第二托料支架也都設于共用壓邊圈座上,且第一托料支架設于第一壓料鑲塊的外側邊,第二托料支架設于第二壓料鑲塊的外側邊;
所述第一上模整型凸模、第一下模整型刀塊和第一壓料鑲塊之間相匹配,所述第二上模整型凸模、第二下模整型刀塊和第二壓料鑲塊之間相匹配。
所述的上模、下模和下模輔件都采用HT300鑄鐵,鑄造成型。
所述的上模共用墊板與下模配合一面呈向外凸起弧度的型面,第一上模整型凸模和第二上模整型凸模都設于向外凸起弧度的型面上,均呈相應的向外凸起弧度的型面。
所述的第一托料支架和第二托料支架上均還設有調節孔,用以調整第一托料支架和第二托料支架的支撐距離。
所述的第一壓料鑲塊與第一上模整型凸模的配合面呈向內凹進弧度的型面。
所述的第二壓料鑲塊與第二上模整型凸模的配合面呈向內凹進弧度的型面。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能有效減小模具尺寸,而且在針對不同車型的頂蓋,只需拆換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壓料鑲塊、第二壓料鑲塊、第一下模整型刀、第二下模整型刀、第一上模整型凸模和第二上模整型凸模既可,拆裝方便,而且可以同時整型兩塊汽車頂蓋,更能節約加工與調試時間,提高了項目開發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上模結構的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下模結構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下模輔件結構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在工作使用時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請結合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汽車頂蓋的整型模具,包括壓機4,壓機4包括上臺面401和下臺面402,還包括上模1、下模2和下模輔件3,上模1設于上臺面401上,下模2設于下臺面402上,上模1的下表面和下模2的上表面相匹配,下模輔件3套設在下模2上;并且所述的上模1、下模2和下模輔件3都采用HT300鑄鐵,鑄造成型。
請結合圖2所示,所述上模1包括上模共用墊板101、第一上模整型凸模102和第二上模整型凸模103,第一上模整型凸模101和第二上模整型凸模102都設于上模共用墊板101的下表面上,上模共用墊板101的上表面與壓機4上臺面401相連。
較佳的,所述的上模共用墊板101與下模2配合一面呈向外凸起弧度的型面,第一上模整型凸模101和第二上模整型凸模102都通過定位鍵和螺絲鎖護在向外凸起弧度的型面上,也均呈相應的向外凸起弧度的型面。
請結合圖3所示,所述下模2包括下模共用凸模座201、第一下模整型刀塊202和第二下模整型刀塊203,第一下模整型刀塊202和第二下模整型刀塊203都通過定位鍵和螺絲鎖護在下模共用凸模座201的上表面上,下模共用凸模座201的下表面與壓機4下臺面402相連。
請結合圖4所示,所述下模輔件3包括共用壓邊圈座301、第一壓料鑲塊302、第二壓料鑲塊303、第一托料支架304和第二托料支架305,共用壓邊圈座301套設在所述下模共用凸模座201的外圍,第一壓料鑲塊302和第二壓料鑲塊303都設于共用壓邊圈座301上,且第一壓料鑲塊302設于第一下模整型刀塊202的外側邊,第二壓料鑲塊303設于第二下模整型刀塊203的外側邊,第一托料支架304和第二托料支架305也都設于共用壓邊圈座301上,且第一托料支架304設于第一壓料鑲塊302的外側邊,第二托料支架305設于第二壓料鑲塊303的外側邊,共用壓邊圈座301上還連有L型的靠墻,用以第一壓料鑲塊302和第二壓料鑲塊303安裝時的初步定位。
較佳的,所述的第一托料支架304和第二托料支架305上均還設有調節孔306,用以調整第一托料支架304和第二托料支架305的支撐距離。
較佳的,所述的第一壓料鑲塊302與第一上模整型凸模101的配合面呈向內凹進弧度的型面。
較佳的,所述的第二壓料鑲塊303與第二上模整型凸模102的配合面呈向內凹進弧度的型面。
此外,所述第一上模整型凸模101、第一下模整型刀塊202和第一壓料鑲塊302之間相匹配;所述第二上模整型凸模102、第二下模整型刀塊203和第二壓料鑲塊303之間相匹配。
請結合圖5所示,采用本實用新型在工作使用時的一種汽車頂蓋的整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下模共用凸模座201通過鎖護槽固定在壓機4的下臺面402上,第一下模整型刀塊202和第二下模整型刀塊203再通過定位鍵與螺絲鎖護在下模共用凸模座201上;
S2.將第一壓料鑲塊302和第二壓料鑲塊303通過螺釘與銷釘固定在共用壓邊圈座301上,第一托料支架304和第二托料支架305通過螺絲鎖護在共用壓邊圈座301上,且分別對應設置在第一壓料鑲塊302和第二壓料鑲塊303的外側,共用壓邊圈座301套設在下模共用凸模座201外;
S3.將第一上模整型凸模102和第二上模整型凸模103通過定位鍵與螺絲鎖護在上模共用墊板101后,再將上模共用墊板101翻轉,使其下表面與下模2進行合模,待上模1和下模2之間的匹配面貼合后,用壓板將上模共用墊板101的上表面和壓機4上臺面401連接固定;
S4.打開模具,先通過壓機4下臺面402的頂桿將共用壓邊圈座301頂起至所需要的高度,將一個零件的一端放置在第一上模整型凸模102、第一下模整型刀塊202和第一壓料鑲塊302之間,將第一托料支架304調整好間距后,支撐住零件,再將另一個零件的另一端放置在第二上模整型凸模103、第二下模整型刀塊203和第二壓料鑲塊303之間,將第二托料支架305也調整好間距后,支撐住零件;
S5.兩個零件都調整固定好后,壓機4上臺面401帶動上模1往下壓,直至接觸到零件的表面,然后開始受壓整型,整型完成后,壓機4上臺面401帶動上模1往上升,取出兩件零件,依次循環。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針對前后端存在著負角的汽車車頂,可以實現使用同一模具能夠同時整型兩個零件,能夠有效節省試制成本。另外,如要整型不同類別的汽車頂蓋,只需拆換第一上模整型凸模102、第二上模整型凸模103、第一下模整型刀塊202、第二下模整型刀塊203、第一壓料鑲塊302和第二壓料鑲塊303即可,工序簡單易操作,調整也方便。
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用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精神范圍內,對以上所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