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行星輪滾針的裝配機器,具體涉及一種行星輪滾針自動裝配機。
背景技術:
行星輪中間有通孔,通孔的孔壁是需要裝配滾針。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廠家在行星輪的滾針裝配中是采取的手工裝填的方式,手工裝填的方式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但工作效率低不能滿足目前市場的需求,而且很容易出現漏裝滾針或者隔圈的情況,嚴重影響產品的質量和企業的效益。特別是在北方地區的冬天,手工作業可能會將操作員的手凍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行星輪滾針自動裝配機,其能實行裝配滾針的機械化,甚至自動化。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行星減速器行星輪滾針自動裝配機,包括工作臺,所述工作臺固定至少一組行星輪滾針裝配裝置,該行星輪滾針裝配裝置包括送針裝置、送隔圈裝置及總裝裝置;送針裝置包括固定在工作臺的振動送料機,振動送料機通過送針通道連通排針輪,排針輪邊緣設有所需滾針數量的針槽,排針輪的中間軸連接步進電機,針槽的方向與排針輪的軸向同方向,排針輪在步進電機帶動其轉動下,滾針能進入針槽內;送隔圈裝置包括固定在工作臺的隔圈存儲室,隔圈存儲室連接第一推桿,第一推桿連接第一氣缸,隔圈存儲室通過圓弧翻轉塊連通送圈通道的另一端連通水平通道,水平通道內設有第二推桿,第二推桿連通第二氣缸;總裝裝置包括總裝室、分針室,分針室連通推針通道,推針通道內設有推針機構,推針機構連接第三氣缸,總裝室內固定行星輪,固定行星輪內設有齒輪內套,齒輪內套固定在總裝室的頂塊裝置上;排針輪位于分針室內。
所述總裝室內設有定位外環。
所述送針通道為S型通道。
所述隔圈存儲室通過圓弧翻轉塊連通送圈通道的另一端連通水平通道。
它設有PLC,PLC連接第一氣缸、第二氣缸、第三氣缸、步進電機。
所述總裝室設有五個,其五個分布在旋轉盤的、以旋轉盤軸心為圓心的圓上,總裝室位置后設有頂塊裝置,旋轉盤連接旋轉盤定位氣缸。
所述工作臺固定兩組行星輪滾針裝配裝置,其總裝室分布在旋轉盤的同一個圓上。
它設有PLC,PLC連接第一氣缸、第二氣缸、第三氣缸、旋轉盤定位氣缸、步進電機。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利用了振動篩、氣缸、步進電機、PLC的組合,實現了裝配滾針的機械化,減少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大大提高了裝配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正視示意圖。
圖3為推針機構的放大示意圖。
圖4為實用新型的五工位的示意圖
圖5為圓弧翻轉塊的示意圖。
圖6為送針通道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3,一種行星輪滾針自動裝配機包括工作臺1,工作臺1固定至少一組行星輪滾針裝配裝置,該行星輪滾針裝配裝置包括送針裝置、送隔圈裝置及總裝裝置。
送針裝置包括固定在工作臺1的振動送料機2,振動送料機2通過送針通道21連通排針輪,排針輪邊緣設有所需滾針數量的針槽,排針輪的中間軸連接步進電機,針槽的方向與排針輪的軸向同方向,排針輪在步進電機帶動其轉動下,滾針能進入針槽內,排針輪通過中間軸連接步進電機,在步進電機帶動其轉動下,滾針能進入針槽內;待滾針按照規定數量進入排針輪后,由第三氣缸帶動推針圓環把排列好的滾針推進待裝齒輪內。
送隔圈裝置包括固定在工作臺1的隔圈存儲室4,隔圈存儲室4連接第一推桿,第一推桿連接第一氣缸42,隔圈存儲室4通過圓弧翻轉塊連通送圈通道另一端的水平通道41,水平通道41內設有第二推桿,第二推桿連通第二氣缸43。
總裝裝置包括總裝室5、排針室,排針室連通推送通道,推送通道內設有推針機構31,推針機構31連接第三氣缸3。總裝室5內固定行星輪6,固定行星輪6內設有齒輪內套53,齒輪內套53固定在總裝室5的頂塊裝置51上。
總裝室5內設有定位外環52,定位外環52可以精確固定行星輪6。
如圖4,為提高效率,總裝室5設有五個,其五個分布在旋轉盤26的、以旋轉盤26軸心為圓心的圓上。
如圖6,所述送針通道21為S型通道,可以避免滾針不按正常排列下針。
如圖5,所述隔圈存儲室4通過圓弧翻轉塊48連通送圈通道,可以使隔圈存儲室的隔圈由水平狀體在較小小空間內變為所需的垂直立起狀態。
為了適應兩種型號的行星輪,工作臺1固定兩組行星輪滾針裝配裝置,其兩個獨立工作,只是其總裝室5分布在旋轉盤26的同一個圓上。
本實用新型還設有PLC,PLC連接第一氣缸42、第二氣缸43、第三氣缸3、旋轉盤定位氣缸、步進電機。
其工作原理為:
第一步,將行星輪6、齒輪內套53固定好;
第二步,由振動送料機2將滾針從S型通道送針通道21送入分針室;
第三步,在步進電機的帶動下,排針輪旋轉,滾針被分布在排針輪的針槽內,排針輪旋轉一周,步進電機停機;
第四部,在第三氣缸3的推動下,推針機構31將針槽內滾針推入總裝室5的固定行星輪6與齒輪內套53之間(該過程不推排針輪),第一組滾針裝配到位,第三氣缸3帶動推針機構31復位;
第五步,重復第二步;
第六步,重復第三步;
第七步,第一氣缸42帶動第一推桿將隔圈送入水平通道41,第一氣缸42復位;
第八步,第二氣缸43帶動第二推桿將隔圈送入排針輪的前面,第二氣缸43復位;
第九步,在第三氣缸3的推動下,推針機構31將針槽內滾針、擋圈推入總裝室5的固定行星輪6與齒輪內套53之間(該過程不推排針輪),第二組滾針及擋圈裝配到位,第三氣缸3帶動推針機構31復位;
第十步,打開開合裝置51,取走工件。
如果設有PLC,第二步——到第九步可以實現自動化。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整體構思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變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