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轉子的組裝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轉子軸承的自動裝配機。
背景技術:
隨著發動機和電動機的廣泛應用,轉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轉子是由多種零部件組裝而成的,因此都會用到裝配機。
現有的轉子大多都包括轉子殼、轉子軸、轉子軸兩端的軸承以及碼盤托,現有的加工大多都是分步進行的,采用的是多臺加工設備,需要先在轉子軸上套接一個軸承,然后再將轉子軸插入轉子殼,之后再將整體翻轉后給轉子軸上套上另一個軸承以及馬托盤,現有的裝配設備需要頻繁的搬運零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裝配的效率低下,因此亟需設計一種可以自動化實現轉子軸承自動裝配和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轉子軸承的自動裝配機,采用兩個分開的輸送槽配合給進裝置運送轉子殼,在兩個輸送槽對接的部位設置翻轉裝置,在前一個輸送槽上依次設置進料裝置、外殼打膠裝置、打軸裝置,在后一個輸送槽上設置軸打膠裝置、軸承組裝裝置、碼盤托組裝裝置和出料裝置,實現了轉子軸承的自動化操作,極大的提高了裝配的效率。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轉子軸承的自動裝配機,它包括機架(1)和配電控制箱(2),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兩段與轉子殼配合的輸送槽(3),且兩段輸送槽(3)之間設置有翻轉裝置(8),左輸送槽的左側設置有與其配合的對接輸送帶(16),所述的對接輸送帶(16)的另一端連接有上料輸送帶(14),所述的上料輸送帶(14)的末端設置有連接有卷料電機的卷料送料盤(15),且左輸送槽上設置有與轉子外殼配合的外殼打膠裝置(5)和打軸裝置(6),右輸送槽的右端通過下料機械手(12)連接有下料輸送裝置(13),且右輸送槽上設置有與轉子外殼配合的軸打膠裝置(9)、軸承組裝裝置(10)和馬托盤組裝裝置(11),所述的輸送槽(3)配合有給進裝置(4),所述的給進裝置(4)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給進座(21),所述的給進座(21)上設置有給進氣缸(22),所述的給進氣缸(22)上設置有給進活動座(23),且給進活動座(23)與給進座(21)上設置的給進活動導桿(24)配合,所述的給進活動座(23)上設置有給進升降氣缸(25)、所述的給進升降氣缸(25)連接有給進升降座(26),且給進升降座(26)與給進活動座(23)上設置的給進升降導桿(27)配合,所述的給進升降座(26)上設置有與輸送槽(3)上的轉子外殼配合的配合給進塊(28),所述的上料輸送帶(14)、卷料電機、對接輸送帶(16)、外殼打膠裝置(5)、打軸裝置(6)、翻轉裝置(8)、軸打膠裝置(9)、軸承組裝裝置(10)、馬托盤組裝裝置(11)、給進活動氣缸(22)和給進升降氣缸(25)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外殼點膠裝置(5)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外殼取料座(31)和外殼打膠座(38),所述的外殼取料座(38)上通過取料氣壓馬達(32)連接有取料轉動座(33),所述的取料轉動座(33)上通過取料升降氣缸(34)連接有取料升降座(35),所述的取料升降座(35)上設置有與輸送槽(3)上的轉子殼配合的外殼取料機械手(43),且外殼取料機械手(43)與外殼打膠座(38)上設置的外殼打膠載具(39)配合,所述的外殼打膠載具(39)的上方傾斜設置有外殼點膠頭(41),所述的外殼點膠頭(41)與機架(1)上的外殼點膠推進氣缸(42)連接,所述的取料氣壓馬達(32)、取料升降氣缸(34)、外殼取料機械手(43)、外殼點膠頭(41)和外殼點膠推進氣缸(42)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外殼打膠載具(39)的下端通過同步帶與外殼打膠座(38)上設置的外殼打膠轉動電機(40)連接,所述的外殼打膠轉動電機(40)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取料升降座(35)與取料轉動座(33)上設置的取料升降導桿(36)配合,且取料升降導桿(36)的下端設置有取料限位塊(37)。
進一步的,所述的打軸裝置(6)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打軸座(51),所述的打軸座(51)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軸存放盒(58)和轉子軸頂出氣缸(59),所述的打軸座(51)上設置有打軸組裝座(52),所述的打軸組裝座(52)上設置有第一軸承存儲筒(53),所述的第一軸承存儲筒(53)的下方設置有與其配合的第一軸承上料氣缸(54),且大軸組裝座(52)上設置有第一軸承上料氣缸(54)配合的第一軸承給進槽,所述的第一軸承給進槽配合有第一軸承給進氣缸(55),所述的大軸組裝座(52)上設置有取軸氣缸(56),所述的取軸氣缸(56)連接有與轉子軸頂出氣缸(59)上的轉子軸(60)配合的取軸配合塊(57),且取軸配合塊(57)與第一軸承給進槽內的軸承配合,所述的取料配合塊(57)與第一軸承給進槽配合的部位上方設置有壓軸氣缸(61),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第一軸承給進槽配合的打軸取料機械手(63),且打軸取料機械手(63)與輸送槽(3)內的外殼配合,所述的轉子軸頂出氣缸(59)、第一軸承上料氣缸(54)、第一軸承給進氣缸(55)、取軸氣缸(56)、壓軸氣缸(61)和打軸取料機械手(63)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翻轉裝置(8)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翻轉活動氣缸(64),所述的翻轉活動氣缸(64)連接有翻轉活動塊(65),所述的翻轉活動塊(65)上設置有翻轉氣壓馬達(66),所述的翻轉氣壓馬達(66)連接有翻轉夾料氣缸(67),所述的翻轉夾料氣缸(67)連接有與轉子殼配合的翻轉夾料塊(68),所述的翻轉活動氣缸(64)、翻轉氣壓馬達(66)和翻轉夾料氣缸(67)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軸打膠裝置(9)包括軸打膠座(71),所述的軸打膠座(71)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軸打膠升降氣缸(72)和軸打膠升降座(73),所述的軸打膠升降座(73)上設置有軸打膠電機(74),所述的軸打膠電機(74)的輸出軸上連接有與輸送槽(3)上的轉子軸(60)配合的軸打膠海綿(75),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軸打膠推進氣缸(77),所述的軸打膠推進氣缸(77)上設置有軸打膠海綿(75)配合的軸打膠點膠頭(76),所述的軸打膠升降氣缸(72)、軸打膠電機(74)、軸打膠推進氣缸(77)和軸打膠點膠頭(76)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軸承組裝裝置(10)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軸承組裝座(81),所述的軸承組裝座(81)上設置有第二軸承存儲筒(82),所述的第二軸承存儲筒(82)的下方配合有第二軸承上料氣缸(83),且軸承組裝座(81)上設置有第二軸承給進槽(84),所述的第二軸承給進槽(84)配合有第二軸承給進氣缸(85),所述的第二軸承給進槽(84)上方配合有軸承點膠頭(87)和軸承取料機械手(88),所述的軸承點膠頭(87)與機架(1)上設置的軸承點膠推進氣缸(96)配合,所述的軸承取料機械手(88)與輸送槽(3)內的轉子軸(60)配合,所述的第二軸承上料氣缸(83)、第二軸承給進氣缸(85)、軸承點膠推進氣缸(86)、軸承點膠頭(87)和軸承取料機械手(88)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碼盤托組裝裝置(11)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碼盤托組裝座(91),所述的碼盤托組裝座(91)上設置有碼盤托點膠載具(93),所述的碼盤托點膠載具(93)的后側連接有碼盤托進料槽(92),下部設置有碼盤托點膠升降氣缸(94),上部設置有碼盤托點膠頭(97),側部設置有碼盤托推出氣缸(95),所述的碼盤托進料槽(92)連接有振動送料盤,所述的碼盤托點膠頭(97)連接有碼盤托點膠給進氣缸(96),所述的碼盤托推出氣缸(95)配合有碼盤托取料機械手(98),且碼盤托取料機械手(98)與輸送槽(3)上設置的轉子軸(60)配合,所述的振動送料盤、碼盤托點膠升降氣缸(94)、碼盤托推出氣缸(95)、碼盤托點膠給進氣缸(96)、碼盤托點膠頭(97)和碼盤托取料機械手(98)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輸送槽(3)上方位于打軸裝置(6)、軸承組裝裝置(10)和碼盤托組裝裝置(11)的右側設置有壓緊裝置(7),所述的壓緊裝置(7)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壓緊氣缸,所述的壓緊氣缸連接有壓緊頭,所述的壓緊頭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采用兩個分開的輸送槽配合給進裝置運送轉子殼,在兩個輸送槽對接的部位設置翻轉裝置,在前一個輸送槽上依次設置進料裝置、外殼打膠裝置、打軸裝置,在后一個輸送槽上設置軸打膠裝置、軸承組裝裝置、碼盤托組裝裝置和出料裝置,實現了轉子軸承的自動化操作,極大的提高了裝配的效率。
2、給進裝置的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設計巧妙,可以精準的實現轉子殼在輸送槽上的給進,進而可以確保轉子軸與各個組裝裝置精準配合。
3、外殼點膠裝置的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通過取料氣動馬達可以徑外殼取料機械手上夾持的外殼轉送到外殼點膠載具上,實現精準的點膠。
4、點膠轉動電機的設計,可以使外殼電機載具轉動,進而可以使轉子外殼的點膠更為精準。
5、取料升降導桿和升降限位塊的設計,可以確保取料升降座在升降的過程中不會發生軌跡偏移,同時還能確保其升降的幅度不會過大,進而可以防止外殼取料機械手與輸送槽產品碰撞干涉。
6、打軸裝置的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可以精準的將轉子軸與其中的一個軸承組裝到一起,并且精準的安裝到輸送槽內的轉子外殼內。
7、翻轉裝置的結構簡單,且可以通過翻轉活動氣缸實現左右調位,使翻轉后的轉子外殼更好的與給進裝置配合。
8、軸打膠裝置的結構巧妙,操作簡便,先通過點膠頭對軸打膠海綿進行打膠,再通過軸打膠海綿對轉子軸進行抹膠,極大的提高了打膠的效率,同時也避免了設備發生干涉。
9、軸承組裝裝置的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可以對軸承實現打膠,進而極大的方便了軸承與轉子軸的組裝,提高了組裝的效果。
10、碼盤托組裝裝置的設計巧妙,極大的利用使用面積,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多個操作同步進行,極大的提高了馬托盤組裝的效率,同時還能對碼盤托實現點膠操作。
11、壓緊裝置的設計,可以使轉子軸與轉子外殼、軸承和碼盤托的配合的更為緊密和精準。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轉子軸承的自動裝配機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給進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外殼打膠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打軸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翻轉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軸打膠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7為軸承組裝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8為碼盤托組裝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中所示文字標注表示為:1、機架:2、配電控制箱;3、輸送槽;4、給進裝置;5、外殼打膠裝置;6、打軸裝置;7、壓緊裝置;8、翻轉裝置;9、軸打膠裝置;10、軸承組裝裝置;11、碼盤托組裝裝置;12、下料機械手;13、下料輸送裝置;14、上料輸送帶;15、卷料送料盤;16、對接輸送帶;21、給進座;22、給進氣缸;23、給進活動座;24、給進活動導桿;25、給進升降氣缸;26、給進升降座;27、給進升降導桿;28、配合給進塊;31、外殼取料座;32、取料氣壓馬達;33、取料轉動座;34、取料升降氣缸;35、取料升降座;36、取料升降導桿;37、取料限位塊;38、外殼打膠座;39、外殼打膠載具;40、外殼打膠轉動電機;41、外殼點膠頭;42、外殼點膠推進氣缸;43、外殼取料機械手;51、打軸座;52、打軸組裝座;53、第一軸承存儲筒;54、第一軸承上料氣缸;55、第一軸承給進氣缸;56、取軸氣缸;57、取軸配合塊;58、軸存放盒;59、轉子軸頂出氣缸;60、轉子軸;61、壓軸氣缸;63、打軸取料機械手;64、翻轉活動氣缸;65、翻轉活動座;66、翻轉氣壓馬達;67、翻轉夾料氣缸;68、翻轉夾料塊;71、軸打膠座;72、軸打膠升降氣缸;73;軸打膠升降座;74、軸打膠電機;75、軸打膠海綿;76、軸打膠點膠頭;77、軸打膠推進氣缸;81、軸承組裝座;82、第二軸承存儲筒;83、第二軸承上料氣缸;84、第二軸承給進槽;85、第二軸承給進氣缸;86、軸承點膠推進氣缸;87、軸承點膠頭;88、軸承取料機械手;91、碼盤托組裝座;92、碼盤托進料槽;93、碼盤托點膠載具;94、碼盤托點膠升降氣缸;95、碼盤托推出氣缸;96、碼盤托點膠給進氣缸;97、碼盤托點膠頭;98、碼盤托取料機械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范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圖1-圖8所示,本發明的具體結構為:一種轉子軸承的自動裝配機,它包括機架1和配電控制箱2,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兩段與轉子殼配合的輸送槽3,且兩段輸送槽3之間設置有翻轉裝置8,左輸送槽的左側設置有與其配合的對接輸送帶16,所述的對接輸送帶16的另一端連接有上料輸送帶14,所述的上料輸送帶14的末端設置有連接有卷料電機的卷料送料盤15,且左輸送槽上設置有與轉子外殼配合的外殼打膠裝置5和打軸裝置6,右輸送槽的右端通過下料機械手12連接有下料輸送裝置13,且右輸送槽上設置有與轉子外殼配合的軸打膠裝置9、軸承組裝裝置10和馬托盤組裝裝置11,所述的輸送槽3配合有給進裝置4,所述的給進裝置4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給進座21,所述的給進座21上設置有給進氣缸22,所述的給進氣缸22上設置有給進活動座23,且給進活動座23與給進座21上設置的給進活動導桿24配合,所述的給進活動座23上設置有給進升降氣缸25、所述的給進升降氣缸25連接有給進升降座26,且給進升降座26與給進活動座23上設置的給進升降導桿27配合,所述的給進升降座26上設置有與輸送槽3上的轉子外殼配合的配合給進塊28,所述的上料輸送帶14、卷料電機、對接輸送帶16、外殼打膠裝置5、打軸裝置6、翻轉裝置8、軸打膠裝置9、軸承組裝裝置10、馬托盤組裝裝置11、給進活動氣缸22和給進升降氣缸25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選的,所述的外殼點膠裝置5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外殼取料座31和外殼打膠座38,所述的外殼取料座38上通過取料氣壓馬達32連接有取料轉動座33,所述的取料轉動座33上通過取料升降氣缸34連接有取料升降座35,所述的取料升降座35上設置有與輸送槽3上的轉子殼配合的外殼取料機械手43,且外殼取料機械手43與外殼打膠座38上設置的外殼打膠載具39配合,所述的外殼打膠載具39的上方傾斜設置有外殼點膠頭41,所述的外殼點膠頭41與機架1上的外殼點膠推進氣缸42連接,所述的取料氣壓馬達32、取料升降氣缸34、外殼取料機械手43、外殼點膠頭41和外殼點膠推進氣缸42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選的,所述的外殼打膠載具39的下端通過同步帶與外殼打膠座38上設置的外殼打膠轉動電機40連接,所述的外殼打膠轉動電機40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選的,所述的取料升降座35與取料轉動座33上設置的取料升降導桿36配合,且取料升降導桿36的下端設置有取料限位塊37。
優選的,所述的打軸裝置6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打軸座51,所述的打軸座51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軸存放盒58和轉子軸頂出氣缸59,所述的打軸座51上設置有打軸組裝座52,所述的打軸組裝座52上設置有第一軸承存儲筒53,所述的第一軸承存儲筒53的下方設置有與其配合的第一軸承上料氣缸54,且大軸組裝座52上設置有第一軸承上料氣缸54配合的第一軸承給進槽,所述的第一軸承給進槽配合有第一軸承給進氣缸55,所述的大軸組裝座52上設置有取軸氣缸56,所述的取軸氣缸56連接有與轉子軸頂出氣缸59上的轉子軸60配合的取軸配合塊57,且取軸配合塊57與第一軸承給進槽內的軸承配合,所述的取料配合塊57與第一軸承給進槽配合的部位上方設置有壓軸氣缸61,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第一軸承給進槽配合的打軸取料機械手63,且打軸取料機械手63與輸送槽3內的外殼配合,所述的轉子軸頂出氣缸59、第一軸承上料氣缸54、第一軸承給進氣缸55、取軸氣缸56、壓軸氣缸61和打軸取料機械手63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選的,所述的翻轉裝置8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翻轉活動氣缸64,所述的翻轉活動氣缸64連接有翻轉活動塊65,所述的翻轉活動塊65上設置有翻轉氣壓馬達66,所述的翻轉氣壓馬達66連接有翻轉夾料氣缸67,所述的翻轉夾料氣缸67連接有與轉子殼配合的翻轉夾料塊68,所述的翻轉活動氣缸64、翻轉氣壓馬達66和翻轉夾料氣缸67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選的,所述的軸打膠裝置9包括軸打膠座71,所述的軸打膠座71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軸打膠升降氣缸72和軸打膠升降座73,所述的軸打膠升降座73上設置有軸打膠電機74,所述的軸打膠電機74的輸出軸上連接有與輸送槽3上的轉子軸60配合的軸打膠海綿75,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軸打膠推進氣缸77,所述的軸打膠推進氣缸77上設置有軸打膠海綿75配合的軸打膠點膠頭76,所述的軸打膠升降氣缸72、軸打膠電機74、軸打膠推進氣缸77和軸打膠點膠頭76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選的,所述的軸承組裝裝置10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軸承組裝座81,所述的軸承組裝座81上設置有第二軸承存儲筒82,所述的第二軸承存儲筒82的下方配合有第二軸承上料氣缸83,且軸承組裝座81上設置有第二軸承給進槽84,所述的第二軸承給進槽84配合有第二軸承給進氣缸85,所述的第二軸承給進槽84上方配合有軸承點膠頭87和軸承取料機械手88,所述的軸承點膠頭87與機架1上設置的軸承點膠推進氣缸96配合,所述的軸承取料機械手88與輸送槽3內的轉子軸60配合,所述的第二軸承上料氣缸83、第二軸承給進氣缸85、軸承點膠推進氣缸86、軸承點膠頭87和軸承取料機械手88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選的,所述的碼盤托組裝裝置11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碼盤托組裝座91,所述的碼盤托組裝座91上設置有碼盤托點膠載具93,所述的碼盤托點膠載具93的后側連接有碼盤托進料槽92,下部設置有碼盤托點膠升降氣缸94,上部設置有碼盤托點膠頭97,側部設置有碼盤托推出氣缸95,所述的碼盤托進料槽92連接有振動送料盤,所述的碼盤托點膠頭97連接有碼盤托點膠給進氣缸96,所述的碼盤托推出氣缸95配合有碼盤托取料機械手98,且碼盤托取料機械手98與輸送槽3上設置的轉子軸60配合,所述的振動送料盤、碼盤托點膠升降氣缸94、碼盤托推出氣缸95、碼盤托點膠給進氣缸96、碼盤托點膠頭97和碼盤托取料機械手98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選的,所述的輸送槽3上方位于打軸裝置6、軸承組裝裝置10和碼盤托組裝裝置11的右側設置有壓緊裝置7,所述的壓緊裝置7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壓緊氣缸,所述的壓緊氣缸連接有壓緊頭,所述的壓緊頭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具體使用,先將轉子軸60放置到軸存放盒58中、將軸承放置到兩個軸承存儲筒中,將碼盤托放置到振動送料盤內,然后通過配電控制箱2控制上料輸送帶14運轉,并將外殼放上上料輸送帶14,經過卷料送料盤15單個的進入到對輸送帶16上,并進入到左側的輸送槽中,之后通過給進裝置的操作,使轉子外殼向右給進,經過外殼打膠裝置5時,被外殼取料機械手43取走,并經過取料氣動馬達32轉動180度放置到外殼打膠載具39上,之后通過外殼打膠轉動電機40帶動外殼打膠載具39轉動,之后通過外殼點膠頭41進行點膠,點膠完畢后再次放置到輸送槽3中繼續輸送,于此同時,打軸裝置6正在工位,將通過轉子軸頂出氣缸59將轉子軸60頂出,并通過去軸配合塊57將其與第衣軸承給進槽內的軸承配合,之后通過壓軸氣缸將轉子軸壓入軸承中,再通過打軸取料機械63將其插入輸送槽3內的轉子外殼中,然后繼續給進到壓緊裝置7進行壓緊,在繼續給進到左側輸送槽的末端,通過翻轉裝置8將其翻轉180度后放置到右側的輸送槽3內,于此同時,軸打膠點膠頭76對軸打膠海綿75進行打膠,當轉子外殼給進到軸打膠裝置9下方時,通過軸打膠升降氣缸72帶動軸打膠海綿75對轉子軸60進行打膠,然后繼續給進,于此同時,軸承組裝裝置10中的軸承已被打好膠,并被軸承取料機械手88夾持住,當轉子軸60給進到軸承組裝裝置10中時,軸承取料機械手88將已經打好膠的軸承套在轉子軸60上,并繼續輸送經過壓緊裝置7壓緊后進入到碼盤托組裝裝置11的下方,通過配電控制箱2控制振動送料盤送料,并通過碼盤托點膠頭對碼盤托進行點膠,然后通過碼盤托推出氣缸推出,并通過碼盤托取料機械手98將其夾持住,并套在轉子軸60上,然后繼續給進經壓緊裝置7壓緊后進入到右側輸送槽的末端,并通過下料機械手12將其抓取到下料輸送裝置13上進行下料。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由于文字表達的有限性,而客觀上存在無限的具體結構,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潤飾或變化,也可以將上述技術特征以適當的方式進行組合;這些改進潤飾、變化或組合,或未經改進將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