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金屬管材加工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金屬管材折彎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彎管機的工作原理為:將金屬管放在動力軸聯的磨具內,壓輥擠壓固定,工作時,動力軸帶動磨具及金屬管一起運動,使得金屬管沿模具彎制成所需角度的彎管,由于金屬管是靠摩擦力拉動前進的,因此,在彎管的過程中管件彎曲處外壁很容易造成斷裂的問題,或者管件彎曲處內壁容易造成褶皺的問題。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金屬管材折彎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金屬管材折彎裝置,所述金屬管材折彎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兩側的支架裝置、位于所述支架裝置之間的電機裝置、位于所述電機裝置上方的支撐裝置、位于所述支撐裝置左右兩側的電缸裝置及位于所述支撐裝置上方的頂靠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塊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下方的第一滾輪,所述支架裝置設有兩個,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下方的第二支撐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橫桿上的第三支撐桿及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撐桿上的第一固定桿,所述電機裝置包括電機、設置于所述電機上的輸出軸、位于所述電機左右兩側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電機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桿及設置于所述輸出軸上的拉線,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三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兩端的第二滾輪、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所述電缸裝置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裝置的左右兩側,所述電缸裝置包括橫板、位于所述橫板上方的電缸、位于所述電缸上方的推動桿、設置于所述推動桿上端的第三滾輪、位于所述電缸一側的第二支架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四固定桿,所述頂靠裝置包括頂靠板、位于所述頂靠板下方的拉動桿、位于所述拉動桿左右兩側的第三橫桿、位于所述拉動桿下方的固定環、位于所述頂靠板上方的第一連接桿、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桿上的第二連接桿、位于所述第一連接桿上方的第三連接桿及位于所述第三連接桿上方的握持環。
所述第一固定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固定塊軸轉連接。
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固定連接。
所述電機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輸出軸呈圓柱體,所述輸出軸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第二橫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電機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電機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拉線的下端與所述輸出軸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及位于其兩端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輸出軸的上方,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固定桿的兩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架軸轉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橫板的端部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電缸連接,所述推動桿的上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推動桿軸轉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橫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電缸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四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頂靠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拉動桿的上端與所述頂靠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拉動桿的上端設有第四凹槽,所述固定環呈半圓環狀,所述固定環的兩端與所述拉動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拉線的上端與所述固定環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的一端與所述拉動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橫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連接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連接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下端與所述頂靠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連接桿的端部與所述第一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握持環呈半圓環狀,所述握持環的兩端與所述第三連接桿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金屬管材折彎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金屬彎管進行有效的折彎作業,彎曲高效且安全,節約時間,降低人工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金屬管材折彎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金屬管材折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金屬管材折彎裝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左右兩側的支架裝置2、位于所述支架裝置2之間的電機裝置3、位于所述電機裝置3上方的支撐裝置4、位于所述支撐裝置4左右兩側的電缸裝置5及位于所述支撐裝置4上方的頂靠裝置6。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塊11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11下方的第一滾輪12。所述第一固定塊1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塊1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11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滾輪1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1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內且與所述第一固定塊1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內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支架裝置2包括第一支撐桿21、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1上的第一橫桿23、位于所述第一橫桿23下方的第二支撐桿24、設置于所述第一橫桿23上的第三支撐桿22及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撐桿22上的第一固定桿25。所述第一支撐桿2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2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2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24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2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3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2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2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5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25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22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電機裝置3包括電機31、設置于所述電機31上的輸出軸32、位于所述電機31左右兩側的第二橫桿33、位于所述電機31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桿34及設置于所述輸出軸32上的拉線35。所述電機31與電源連接,所述電機3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輸出軸32呈圓柱體,所述輸出軸32與所述電機31連接,使得所述電機31帶動所述輸出軸32旋轉。所述第二橫桿33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橫桿3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3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33的另一端與所述電機3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34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34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34的下端與所述電機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拉線35的下端與所述輸出軸32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裝置4包括第一支架41、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41上的第三固定桿42、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41兩端的第二滾輪43、位于所述第一支架41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44。所述第一支架41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41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411及位于其兩端的第二凹槽412,所述第二凹槽412呈方形,所述第一通孔411呈圓形,所述第一通孔411位于所述輸出軸32的上方,所述第二固定桿3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42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固定桿42呈傾斜狀,所述第三固定桿42的兩端與所述第一支架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滾輪43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滾輪43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412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架4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滾輪43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412內旋轉。所述第一彈簧44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44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4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4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電缸裝置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裝置4的左右兩側。所述電缸裝置5包括橫板51、位于所述橫板51上方的電缸52、位于所述電缸52上方的推動桿53、設置于所述推動桿53上端的第三滾輪54、位于所述電缸51一側的第二支架55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架55上的第四固定桿56。所述橫板5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橫板51的端部與所述第一支架4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22的上端與所述橫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5的上端與所述橫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電缸52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電缸52的下表面與所述橫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5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動桿53的下端與所述電缸52連接,使得所述電缸52可以帶動所述推動桿53上下移動,所述推動桿53的上端設有第三凹槽531,所述第三凹槽5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滾輪54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54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531內且與所述推動桿53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滾輪54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531內旋轉。所述第二支架55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55的一端與所述橫板5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55的另一端與所述電缸5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56呈傾斜狀,所述第四固定桿5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4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5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55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頂靠裝置6包括頂靠板61、位于所述頂靠板61下方的拉動桿62、位于所述拉動桿62左右兩側的第三橫桿63、位于所述拉動桿62下方的固定環64、位于所述頂靠板61上方的第一連接桿65、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桿65上的第二連接桿66、位于所述第一連接桿65上方的第三連接桿67及位于所述第三連接桿67上方的握持環68。所述頂靠板6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拉動桿62的上端與所述頂靠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拉動桿62的上端設有第四凹槽621,所述第四凹槽621呈長方體狀,且可供金屬管穿過。所述固定環64呈半圓環狀,所述固定環64的兩端與所述拉動桿6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拉線35的上端與所述固定環64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63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橫桿6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63的一端與所述拉動桿6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橫桿63固定連接,從而對其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連接桿65設有兩個,所述第一連接桿6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連接桿65的下端與所述頂靠板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65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連接桿6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6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連接桿66的端部與所述第一連接桿65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桿6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握持環68呈半圓環狀,所述握持環68的兩端與所述第三連接桿67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金屬管材折彎裝置使用時,首先將金屬管材放置在所述第二滾輪43及第三滾輪54上,金屬管材同時穿過所述第四凹槽621內,使得所述頂靠板61頂靠在金屬管材上。然后啟動電機31,使得所述輸出軸32旋轉,進而使得所述拉線35被拉緊,然后使得所述拉動桿62及固定環64向下移動,進而帶動所述頂靠板61向下移動,使得頂靠板61向下按壓金屬管材,使得金屬管材被折彎,所述第一彈簧44被壓縮,同時啟動電缸52,使得所述推動桿53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三滾輪54向上移動,使得金屬管材的兩端向上彎曲,直至將金屬管材彎曲到需要的弧度。至此,本發明金屬管材折彎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