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筒體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筒體壓筋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金屬筒加工過程中,為了增強金屬筒筒壁的硬度和強度,使得其受外力時不易發生形變,常在金屬筒壁上增加多條加強筋。現有的平面加強筋是用人工捶打或手工擠壓制備出來的,這種平面加強筋加工方法費時費力,勞動強度大,并且加工出來的金屬筒硬度和強度不一,金屬筒質量得不到保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方便加工,提高工作效率的筒體壓筋裝置。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設有垂直設置的滑軌,所述滑軌的一側設有水平設置的下懸臂,所述下懸臂的上方設有通過驅動機構驅動的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活動設在滑軌內;
所述滑軌的截面呈矩形,所述滑軌朝向下懸臂的一側開口,
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垂直設置的滑板,所述滑板位于滑軌內,所述滑板的一側上部設有支撐臺、下部設有上懸臂,所述支撐臺和上懸臂設在滑軌的開口內、且位于下懸臂的上方,所述上懸臂和下懸臂用于套設筒體,
所述支撐臺和上懸臂之間設有壓筋機構,所述壓筋機構包括壓筋槽和壓筋塊,所述壓筋槽設在上懸臂的頂面,所述壓筋塊通過液壓缸設在支撐臺的下方,使得壓筋塊活動設在壓筋槽內。
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螺桿、一對脹拉滑塊和一對斜導塊,所述電機通過支撐架設在滑軌的另一側,所述滑軌內設有穿孔,所述螺桿位于穿孔內,所述電機驅動螺桿;
一對脹拉滑塊設在下懸臂的頂面,所述脹拉滑塊上設有螺紋孔,所述螺桿穿過螺紋孔,一對斜導塊設在上懸臂的底面,所述斜導塊與脹拉滑塊一一對應、且通過斜面接觸。
所述驅動機構包括液壓缸、推桿、一對脹拉滑塊和一對斜導塊,所述液壓缸通過支撐架設在滑軌的另一側,所述滑軌內設有穿孔,所述推桿位于穿孔內,所述液壓缸驅動推桿;
一對脹拉滑塊設在下懸臂的頂面,所述脹拉滑塊上設有連接孔,所述推桿穿過連接孔,一對斜導塊設在上懸臂的底面,所述斜導塊與脹拉滑塊一一對應、且通過斜面接觸。
所述下懸臂的頂面設有滑槽,所述脹拉滑塊位于滑槽內。
所述推桿上位于脹拉滑塊的兩側分別設有銷孔,所述銷孔內設有定位銷。
所述筒體的頂部開口截面積大于底部開口截面積;所述上懸臂的頂面位于滑板的一側高于遠離滑板的一側,
所述下懸臂的底面位于滑軌的一側低于遠離滑軌的一側,
所述壓筋塊的底面平行于上懸臂的頂面。
所述上懸臂遠離滑板的一側鉸接設有鎖桿,所述支撐臺遠離滑板的一側設有U形鎖體,所述鎖桿具有外螺紋,所述鎖桿通過螺母鎖緊在鎖體的U形口內。
所述上懸臂遠離滑板的一側鉸接設有鎖簧,所述支撐臺遠離滑板的一側設有鎖扣,所述鎖簧用于連接鎖扣。
所述壓筋塊的四周設有若干彈性組件,所述彈性組件包括撐板、彈簧和壓片,所述撐板連接在壓筋塊上,所述壓片通過彈簧連接所述撐板,所述壓片位于壓筋塊的下方,若干彈性組件的壓片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壓筋塊的底面。33
所述上懸臂內設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內設有一對氣缸,一對氣缸位于所述壓筋槽的兩側,所述氣缸的推桿上設有蓋板,所述蓋板用于封閉容置槽的槽口。
本發明在工作中,首先將筒體套設在上懸臂和下懸臂之間,通過驅動機構帶動滑板動作,滑板帶動上懸臂動作,使得上懸臂和下懸臂可靠接觸筒體,將筒體撐開;再支撐臺上的液壓缸帶動壓筋塊向下,壓筋塊壓向筒體,壓筋塊帶動筒體伸入壓筋槽內,完成對筒體的壓筋動作;壓筋后,壓筋塊升起,將筒體從上懸臂和下懸臂上拖出。本發明操作可靠,方便快捷,提高了筒體的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中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中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支撐臺和上懸臂的第一種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5是支撐臺和鎖體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6是支撐臺和上懸臂的第二種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中支撐臺與若干彈性組件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中上懸臂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中M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10是筒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是底座,2是滑軌,200是開口,3是下懸臂,30是滑槽,4是滑板,5是支撐臺,6是上懸臂,61是壓筋槽,62是容置槽,7是筒體,8是壓筋塊,9是液壓缸一,10是電機,11是螺桿,12是脹拉滑塊,13是斜導塊,14是液壓缸二,15是推桿,16是定位銷,17是鎖桿,18是鎖體,19是螺母,20是鎖簧,21是鎖扣,22是撐板,23是彈簧,24是壓片,25是氣缸,26是蓋板,27是支撐架。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如圖1-10所示,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上設有垂直設置的滑軌2,所述滑軌的一側設有水平設置的下懸臂3,所述下懸臂3的上方設有通過驅動機構驅動的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活動設在滑軌內;
所述滑軌2的截面呈矩形,所述滑軌朝向下懸臂的一側開口200,
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垂直設置的滑板4,所述滑板位于滑軌內,所述滑板的一側上部設有支撐臺5、下部設有上懸臂6,所述支撐臺和上懸臂設在滑軌的開口內、且位于下懸臂的上方,所述上懸臂和下懸臂用于套設筒體7,
所述支撐臺和上懸臂之間設有壓筋機構,所述壓筋機構包括壓筋槽61和壓筋塊8,所述壓筋槽61設在上懸臂6的頂面,所述壓筋塊8通過液壓缸(即液壓缸一9)設在支撐臺的下方,使得壓筋塊活動設在壓筋槽內。
工作中,通過將筒體套至在上懸臂和下懸臂之間,通過升降機構將筒體可靠固定,再壓筋塊動作,實現對筒體的壓筋動作,操作可靠,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為:
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10、螺桿11、一對脹拉滑塊12和一對斜導塊13,所述電機10通過支撐架27設在滑軌的另一側,所述滑軌2內設有穿孔(圖中未示出),所述螺桿11位于穿孔內,所述電機驅動螺桿;
一對脹拉滑塊12設在下懸臂3的頂面,所述脹拉滑塊12上設有螺紋孔,所述螺桿11穿過螺紋孔,一對斜導塊設在上懸臂的底面,所述斜導塊與脹拉滑塊一一對應、且通過斜面接觸。
工作中,通過電機驅動螺桿旋轉,螺桿帶動脹拉滑塊水平移動,由于脹拉滑塊與斜導塊斜面接觸,從而實現斜導塊帶動上懸臂動作,由于上懸臂連接在滑板上,滑板可靠在滑軌內升降動作。
如圖2所示,本發明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為:
所述驅動機構包括液壓缸(即液壓缸二14)、推桿15、一對脹拉滑塊和12一對斜導塊13,所述液壓缸通過支撐架27設在滑軌的另一側,所述滑軌內設有穿孔(圖中未示出),所述推桿位于穿孔內,所述液壓缸驅動推桿作直線運動(即液壓缸的活塞桿連接推桿,并帶動推桿動作);
一對脹拉滑塊12設在下懸臂3的頂面,所述脹拉滑塊12上設有連接孔,所述推桿15穿過連接孔,推桿與脹拉滑塊固定連接,一對斜導塊設在上懸臂的底面,所述斜導塊與脹拉滑塊一一對應、且通過斜面接觸。
工作中,通過液壓缸驅動推桿,推桿帶動脹拉滑塊水平移動,由于脹拉滑塊與斜導塊斜面接觸,從而實現斜導塊帶動上懸臂動作,由于上懸臂連接在滑板上,滑板可靠在滑軌內升降動作。
所述下懸臂3的頂面設有滑槽30,所述脹拉滑塊位于滑槽內,使得脹拉滑塊滑動可靠。
所述推桿15上位于脹拉滑塊的兩側分別設有銷孔,所述銷孔內設有定位銷16,用于可靠定位脹拉滑塊,這樣使得推桿可靠帶動脹拉滑塊。
如圖10所示,所述筒體7的頂部開口截面積大于底部開口截面積;所述上懸臂6的頂面位于滑板的一側高于遠離滑板的一側,
所述下懸臂3的底面位于滑軌的一側低于遠離滑軌的一側,
所述壓筋塊的底面平行于上懸臂的頂面。
工作中,筒體一端開口大,一端開口小,上懸臂的頂面和下懸臂的底面對稱設置,兩者均傾斜設置,便于筒體套入(筒體的大口先進入),方便操作。
如圖4-5所示,所述上懸臂遠離滑板的一側鉸接設有鎖桿17,所述支撐臺遠離滑板的一側設有U形鎖體18,所述鎖桿具有外螺紋,所述鎖桿通過螺母19鎖緊在鎖體的U形口內,此時,螺母底面接觸鎖體的頂面;鎖桿螺紋連接,便于鎖緊,使得上懸臂和支撐臺之間受力可靠。工作中,一方面,鎖體便于開啟,將筒體套至上懸臂和下懸臂之間,再鎖緊,避免筒體滑出;另一方面,在壓筋動作時,由于支撐臺為懸臂梁,避免支撐臺兩端受力不均,發生彈性變形,提高壓筋可靠性。
如圖6所示,所述上懸臂遠離滑板的一側鉸接設有鎖簧20,所述支撐臺遠離滑板的一側設有鎖扣21,所述鎖簧用于連接鎖扣。工作中,一方面,鎖簧便于開啟,將筒體套至上懸臂和下懸臂之間,再鎖緊,避免筒體滑出;另一方面,在壓筋動作時,由于支撐臺為懸臂梁,避免支撐臺兩端受力不均,發生彈性變形,提高壓筋可靠性。
如圖7所示,所述壓筋塊的四周設有若干彈性組件,所述彈性組件包括撐板22、彈簧23和壓片24,所述撐板22連接在壓筋塊上,所述壓片24通過彈簧23連接所述撐板22,所述壓片24位于壓筋塊8的下方,若干彈性組件的壓片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壓筋塊的底面。這樣,在壓筋塊動作前,彈性組件中的壓片先于壓筋塊接觸筒體,使得筒體初步定位;再壓筋塊壓筋時,避免筒體發生變形,提高壓筋可靠性,提高產品的質量。
如圖8-9所示,所述上懸臂6內設有容置槽62,所述容置槽內設有一對氣缸25,一對氣缸位于所述壓筋槽的兩側,所述氣缸的推桿上設有蓋板26,所述蓋板用于封閉容置槽的槽口;使得在壓筋完成后,滑板向下動作,預留空間,通過設置氣缸,使得氣缸可靠將筒體頂起,便于再從上懸臂和下懸臂拖出。由于筒體位于壓筋槽內,需要向上人工抬起動作,通過設置氣缸,節省了勞動力,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