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端子組裝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端子組裝機。
背景技術:
現有端子的組裝方式是采用純手工作業,具體過程為:利用人工拿住膠殼,人工把彈簧放進膠殼,人工把彈簧鎖緊到膠殼內。該方式中,參與生產的人員較多,生產效率低下,使產品的生產成本難以降低。同時由于生產人員的操作不當,組裝位置存在偏差等問題,成品合格率并不理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自動化生產代替手工作業成為必然的技術趨勢。急需設計出一種節省人力資源、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提高產品合格率的端子組裝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端子組裝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現有的端子組裝方式人工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率低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端子組裝機,包括機柜、控制盒機構、產品下料機構、膠殼下料機構、膠殼振動盤、轉盤、彈簧下料機構、彈簧檢測工位、彈簧鎖緊機構、彈簧振動盤、下料蓋板、彈簧、運動氣缸、下料管、叉子滑塊、W氣缸、膠殼分料叉、膠殼擋叉、膠殼和膠殼通道,所述控制盒機構固定安裝于機柜的頂部,所述轉盤的頂部設有膠殼下料機構,所述膠殼下料機構與膠殼振動盤相連接,所述產品下料機構對應于膠殼下料機構的出口端設置,所述彈簧下料機構與彈簧振動盤相連接,所述彈簧下料機構與彈簧檢測工位和彈簧鎖緊機構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彈簧下料機構包括下料蓋板、運動氣缸、下料管和叉子滑塊,所述彈簧套設于叉子滑塊上。
優選的,所述膠殼下料機構包括W氣缸、膠殼分料叉、膠殼擋叉和膠殼通道,所述膠殼設于膠殼通道內。
優選的,所述膠殼通道為開放式設計。
優選的,所述彈簧振動盤的料盤底部陣列分布有三處吹風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端子組裝機改變傳統的組裝方式,可以將膠殼跟彈簧快速組裝,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提高了品質,從而有效降低了產品組裝成本,膠殼通道為開放式設計,以便以觀察內部膠殼情況,當膠殼產品有毛邊而導致膠殼下料不順時,方便取出膠殼產品,該端子組裝機的下料采用振動盤下料,并且,在彈簧振動盤的料盤底部陣列分布有三處吹風口,用以分出疊加的彈簧,便于彈簧的順利進入叉子滑塊,無需人工分揀,提高了自動化程度,確保產品質量穩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彈簧下料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3為彈簧下料機構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彈簧下料機構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膠殼下料機構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膠殼下料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柜,2、控制盒機構,3、產品下料機構,4、膠殼下料機構,5、膠殼振動盤,6、轉盤,7、彈簧下料機構,8、彈簧檢測工位,9、彈簧鎖緊機構,10、彈簧振動盤,11、下料蓋板,12、彈簧,13、運動氣缸,14、下料管,15、叉子滑塊,16、W氣缸,17、膠殼分料叉,18、膠殼擋叉,19、膠殼,20、膠殼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端子組裝機,包括機柜1、控制盒機構2、產品下料機構3、膠殼下料機構4、膠殼振動盤5、轉盤6、彈簧下料機構7、彈簧檢測工位8、彈簧鎖緊機構9、彈簧振動盤10、下料蓋板11、彈簧12、運動氣缸13、下料管14、叉子滑塊15、W氣缸16、膠殼分料叉17、膠殼擋叉18、膠殼19和膠殼通道20,控制盒機構2固定安裝于機柜1的頂部,轉盤6的頂部設有膠殼下料機構4,膠殼下料機構4與膠殼振動盤5相連接,產品下料機構3對應于膠殼下料機構4的出口端設置,彈簧下料機構7與彈簧振動盤10相連接,彈簧下料機構7與彈簧檢測工位8和彈簧鎖緊機構9相連接。
上述實施例中,具體的,彈簧下料機構7包括下料蓋板11、運動氣缸13、下料管14和叉子滑塊15,彈簧12套設于叉子滑塊15上,運動氣缸13向前驅動時,彈簧12由彈簧振動盤10進入叉子滑塊15,當彈簧12進入到叉子滑塊15后,運動氣缸13向后運動,膠殼19掉入下料管14,并由下料管14進入轉盤6上。
上述實施例中,具體的,膠殼下料機構4包括W氣缸16、膠殼分料叉17、膠殼擋叉18和膠殼通道20,膠殼19設于膠殼通道20內,當w氣缸16向后驅動時,膠殼19由膠殼振動盤5掉入膠殼通道20中,膠殼擋叉18擋住膠殼19,后續的膠殼19繼續進入膠殼通道20,w氣缸16向前驅動時,膠殼分料叉17擋住第二個堆疊產品,膠殼19由膠殼擋叉18中間掉入轉盤6上。
上述實施例中,具體的,膠殼通道20為開放式設計,以便以觀察內部膠殼19情況,當膠殼19有毛邊時而導致膠殼19下料不順時,方便取出膠殼19。
上述實施例中,具體的,彈簧振動盤10的料盤底部陣列分布有三處吹風口,用以分出疊加的彈簧12,便于彈簧12的順利進入叉子滑塊15。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端子組裝機時,首先需對整個端子組裝機有一個結構上的了解,該端子組裝機的轉盤6可根據產品大小設定工位數量,一般為20-48工位,本實用新型優選24工位,轉盤直徑為300mm,驅動采用伺服馬達驅動,速度通過控制盒機構2來調節。轉盤6設有有端子檢測開關,沒有端子的工位不進行放彈簧12及端子內彈簧檢測,轉盤6每運轉一個工位,可帶動下一工位機構同時運作,使用時,首先接通電源和壓縮空氣氣源,開啟主機,按工件的加工工藝要求調整機器各項技術參數(如:轉盤6的輸送速度、膠殼19的下料速度等),該端子組裝機主要包括彈簧下料機構7和膠殼下料機構4,彈簧下料機構7包括下料蓋板11、運動氣缸13、下料管14和叉子滑塊15,運動氣缸13向前驅動時,彈簧12由彈簧振動盤10進入叉子滑塊15,當彈簧12進入到叉子滑塊15后,運動氣缸13向后運動,膠殼19掉入下料管14,并由下料管14進入轉盤6上,膠殼下料機構4包括W氣缸16、膠殼分料叉17、膠殼擋叉18和膠殼通道20,當w氣缸16向后驅動時,膠殼19由膠殼振動盤5掉入膠殼通道20中,膠殼擋叉18擋住膠殼19,后續的膠殼19繼續進入膠殼通道20,w氣缸16向前驅動時,膠殼分料叉17擋住第二個堆疊產品,膠殼19由膠殼擋叉18中間掉入轉盤6上,從而實現自動上料并自動檢測,后續彈簧12與端子、膠殼19的組裝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