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自動化技術,尤其是一種噴涂工裝自動卸卡扣裝置。
背景技術:
噴涂工裝殘留的漆太厚,卡扣與工裝分離需要很大的力量,人工采用純手工拆卸會通過手工按壓方式,容易將工裝支架壓斷,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同時,工人也會因通過手工將卡扣從工件上拆卸下來而造成手指紅腫;且由于噴涂車間一次性出料量太大,手工拆卸,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工,經濟效益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噴涂工裝自動卸卡扣裝置,其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噴涂工裝自動卸卡扣裝置,包括機架和平板,安裝在機架上的頂壓機構和抓取機構,安裝在平板上的頂起機構;
所述頂壓機構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第一氣缸,第一氣缸的活塞桿端連接有一安裝架,第一氣缸驅動安裝架上下移動;在安裝架的下部有一安裝板,在安裝板的下端面的中部設有中間壓塊,在安裝板的下端面還以中間壓塊為中心均勻設有多個限位壓塊;
所述抓取機構安裝在所述安裝架上,所述抓取機構包括第二氣缸,第二氣缸固連在所述安裝板的上端面上,第二氣缸驅動多個氣指缸上下移動,氣指缸上安裝有氣爪,氣爪穿過所述安裝板夾持卡扣;
所述頂起機構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平板上的中間頂起塊和均勻分布在中間頂起塊四周的T形頂起塊,在所述中間頂起塊上安裝有可以伸縮的定位塊,卡扣及產品固定放置在定位塊上,在所述平板上還設有可以伸縮的導向桿,且在頂壓機構未下壓時,導向桿和定位塊均上端面均高于所述中間頂起塊和T形頂起塊;在導向桿的上部和定位塊的上部分別設有斜面,當卡扣壓向所述導向桿和定位塊時,卡扣下端的側面與所述導向桿和定位塊上的斜面相接觸;
所述頂壓機構的所述中間壓塊和限位壓塊將安裝在定位治具上的卡扣和產品向下壓,所述頂起機構將固定在定位塊上的卡扣從產品上頂起,所述抓取機構將卡扣抓取進行預分離,第一氣缸帶動安裝架向上移動實現卡扣與產品的完全分離。
進一步改進,所述機架還包括水平軌道和沿水平軌道滑動的水平滑塊,在所述水平滑塊上固連有一長條形板,所述頂壓機構安裝在所述長條形板上。
進一步改進,所述水平滑塊通過安裝在所述機架上的水平氣缸驅動。
進一步改進,所述長條形板朝向所述第一氣缸的一側設有豎直滑軌,所述安裝架頂部設有一沿豎直滑軌滑動的連板,所述第一氣缸驅動所述安裝架沿所述豎直滑軌上下移動。
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架包括下部的安裝板,安裝板上固連有多個支撐桿,在支撐桿的上端固連有一壓板,所述第二氣缸安裝在所述安裝板和所述壓板之間,在所述支撐板上設有多個讓位孔,所述氣指缸從所述支撐板上穿過。
進一步改進,每一個所述氣指缸上安裝有兩個所述氣爪,所述氣爪下端設有相對設置的夾持部,在兩所述夾持部上設有開口相對的V形槽。
進一步改進,每個所述氣指缸上還安裝有卡扣限位擋片,所述卡扣限位擋片處于兩所述氣爪之間,所述卡扣限位擋片位于所述夾持部的上部。
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板的下端面還安裝有產品限位塊,在同一所述氣指缸上的所述氣爪的兩側分別裝有一所述產品限位塊位,所述產品限位塊為L形。
進一步改進,所述導向桿包括圓柱形的頭部和桿部,所述斜面設置在頭部,所述桿部上套有一彈簧,彈簧上端固連在頭部,彈簧的下端頂在所述平板上,所述桿部穿過所述平板與安裝在平板下端面的直線軸承相配合。
進一步改進,所述中間頂起塊為圓筒形,所述定位塊可伸縮的安裝在所述中間頂起塊的通孔內,在所述中間頂起塊的下部沿著有連接部,所述連接部為圓環形。
本實用新型中第一氣缸驅動安裝架上的中間壓塊和限位壓塊壓向穩定放置在定位塊上的產品和卡扣,產品和卡扣通過定位治具放置在定位塊上。限位壓塊的下端面頂在定位治具的四端,限位壓塊的側面與卡扣相靠近,防止卡扣或者是產品受力不均勻在定位治具上發生偏移或者是卡扣在產品上發生偏移,影響抓取機構抓取卡扣。中間壓塊和限位壓塊向下壓定位治具時,定位治具壓在可以伸縮的定位塊和導向桿上,當定位塊和導向桿被中間壓塊和限位壓塊壓向下壓動時,安裝在定位塊上的產品和卡扣也隨定位塊向下移動,卡扣兩端的楔形部接觸定位塊和導向桿上部的斜面,由于定位塊和導向桿可伸縮,其具有向上的回復力,因此定位塊和導向桿的斜面對卡扣施加一個斜向上的推力;當中間壓塊將定位塊完全壓至中間頂起塊內時,卡扣的楔形兩端與中間頂起塊和T形頂起塊相接觸,由于第一氣缸繼續推動中間壓塊和限位壓塊繼續向下移動,卡扣的兩楔形端部被中間頂起塊和T形頂起塊施加了一個豎直向上的推力,再結合定位塊和導向桿斜面對卡扣兩楔形端部斜向上的推力,卡扣克服產品上涂層的粘結力從產品上分離。抓取機構上的氣爪抓取卡扣,在第二氣缸的帶動氣爪向上移動,將卡扣從產品上進行預脫離;第一氣缸帶動被氣爪夾持的卡扣繼續向上移動,實現卡扣與產品完全分離;本實用新型通過機械自動將卡扣從產品上取下,減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立體圖;
圖2是圖1的A向立體圖;
圖3是圖2中B處放大圖;
圖4是抓取機構俯視圖;
圖5是抓取機構立體圖;
圖6是圖5的C向視圖;
圖7是氣爪的立體圖;
圖8是定位塊的立體圖;
圖9是導向桿頭部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至圖9所示,一種噴涂工裝自動卸卡扣裝置,適用于局部用楔形塊方式卡緊后的相關產品300的拆卸,以及特定的PMI噴涂工裝卡扣100的自動拆卸工序。
本實施例包括機架1和平板2,安裝在機架1上的頂壓機構3和抓取機構4,安裝在平板2上的頂起機構5。
所述頂壓機構3包括安裝在機架1上的第一氣缸31,第一氣缸31的活塞桿端連接有一安裝架32,第一氣缸31驅動安裝架32上下移動;在安裝架32的下部有一安裝板321,在安裝板321的下端面的中部設有中間壓塊33,在安裝板321的下端面還以中間壓塊33為中心均勻設有多個限位壓塊34。
所述抓取機構4安裝在所述安裝架32上,所述抓取機構4包括第二氣缸41,第二氣缸41固連在所述安裝板321的上端面上,第二氣缸41驅動多個氣指缸42上下移動,氣指缸42上安裝有氣爪43,氣爪43穿過所述安裝板321夾持卡扣100。
所述頂起機構5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平板2上的中間頂起塊51和均勻分布在中間頂起塊51四周的T形頂起塊52,在所述中間頂起塊51上安裝有可以伸縮的定位塊53,卡扣100及產品300固定放置在定位塊53上,在所述平板2上還設有可以伸縮的導向桿54,且在頂壓機構3未下壓時,導向桿54和定位塊53均上端面均高于所述中間頂起塊51和T形頂起塊52;在導向桿54的上部和定位塊53的上部分別設有斜面5a,當卡扣100壓向所述導向桿54和定位塊53時,卡扣100的側面與所述導向桿54和定位塊53上的斜面5a相接觸頂壓。
所述頂壓機構3的所述中間壓塊33和限位壓塊34將安裝在定位治具200上的卡扣100和產品300向下壓,所述頂起機構5上將固定在定位塊53上的卡扣100從產品300上頂起,所述抓取機構4將卡扣100抓取進行預分離,第一氣缸31帶動安裝架32向上移動實現卡扣100與產品300的完全分離。本實施例中第一氣缸31驅動安裝架32上的中間壓塊33和限位壓塊34壓向穩定放置在定位塊53上的產品300和卡扣100,產品300和卡扣100通過定位治具200放置在定位塊53上。限位壓塊34的下端面頂在定位治具200的四端,限位壓塊34的側面與卡扣100相靠近,防止卡扣100或者是產品300受力不均勻在定位治具200上發生偏移或者是卡扣100在產品300上發生偏移,影響抓取機構4抓取卡扣100。中間壓塊33和限位壓塊34向下壓定位治具200時,定位治具200壓在可以伸縮的定位塊53和導向桿54上,當定位塊53和導向桿54被中間壓塊33和限位壓塊34向下壓動時,安裝在定位塊53上的產品300和卡扣100也隨定位塊53向下移動,卡扣100兩端的楔形部下壓定位塊53和導向桿54上部的斜面5a,由于定位塊53和導向桿54可伸縮,其具有向上的回復力,因此定位塊53和導向桿54的斜面5a對卡扣100施加一個斜向上的推力;當中間壓塊33將定位塊53完全壓至中間頂起塊51內時,卡扣100的楔形兩端與中間頂起塊51和T形頂起塊52相接觸,由于第一氣缸31繼續推動中間壓塊33和限位壓塊34繼續向下移動,卡扣100的兩楔形端部被中間頂起塊51和T形頂起塊52施加一個豎直向上的推力,再結合定位塊53和導向桿54斜面5a對卡扣100兩楔形端部所施加的斜向上的推力,卡扣100克服產品300上涂層的粘結力從產品300上分離。抓取機構4上的氣爪43抓取卡扣100,在第二氣缸41的帶動氣爪43向上移動,將卡扣100從產品300上進行預脫離;第一氣缸31帶動被氣爪43夾持的卡扣100繼續向上移動,實現卡扣100與產品300完全分離;本實施例中通過機械自動將卡扣100從產品300上取下,減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生產效率。
本實施例中所述機架1還包括水平軌道11和沿水平軌道11滑動的水平滑塊12,在所述水平滑塊12上固連有一長條形板13,所述頂壓機構3安裝在所述長條形板13上。所述頂壓機構3可以沿著水平軌道11左右移動,將抓取機構4抓取到的卡扣100移動到指定的位置,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力投入。
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平滑塊12通過安裝在所述機架1上的水平氣缸6驅動,由于水平氣缸6的驅動,實現頂壓機構3和抓取機構4的左右自動移位。
本實施例中所述長條形板13朝向所述第一氣缸31的一側設有豎直滑軌14,所述安裝架32頂部設有一沿豎直滑軌14滑動的連板322,所述第一氣缸31驅動所述安裝架32沿所述豎直滑軌14上下移動,保持頂壓機構3和抓取機構4在上下移動過程中位置準確,不會出現移位,影響卸卡扣100的效果。
本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架32包括下部的安裝板321,安裝板321上固連有多個支撐桿323,在支撐桿323的上端固連有一壓板324,所述第二氣缸41安裝在所述安裝板321和所述壓板324之間,在所述安裝板321上設有多個讓位孔,所述氣指缸42從所述安裝板321上穿過對應卡扣100的位置,結構緊湊,減小本實施例的體積,方便使用。
本實施例中每一個所述氣指缸42上安裝有兩個所述氣爪43,所述氣爪43下端設有相對設置的夾持部431,在兩所述夾持部431上設有開口相對的V形槽432,由于夾持部431以及V形槽432的存在,確保卡扣100被氣爪43夾持從而進行后續的移位。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氣指缸42上還安裝有卡扣限位擋片44,所述卡扣限位擋片44處于兩所述氣爪43之間,所述卡扣限位擋片44位于所述夾持部431的上部;所述卡扣限位擋片44為L 形,其下端水平設置,防止卡扣100一側傾斜而氣爪43的夾持部431不能將其準確的夾持住,造成不能完成將卡扣100從產品300上分離的后果,影響自動卸卡扣100的效果。
本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板321的下端還安裝有產品限位塊45,在同一所述氣指缸42上的所述氣爪43的兩側分別裝有一所述產品限位塊位45,所述產品限位塊45為L形,L形產品限位塊45的下端能夠防止產品300隨卡扣100一同被氣爪43抓取并一同升起,進一步保證將卡扣100徹底從產品300上自動卸下來。
本實施例中所述導向桿54包括圓柱形的頭部541和桿部542,所述斜面5a設置在頭部541,所述桿部542上套有一彈簧543,彈簧543上端固連在頭部541,彈簧543的下端頂在所述平板2上,所述桿部542穿過所述平板2與安裝在平板2下端面的直線軸承544相配合,可伸縮的導向桿54為卡扣100的楔形端提供斜向上的推力,利于促進卡扣100從產品300上脫離下來。
本實施例中所述中間頂起塊51為圓筒形,所述定位塊53可伸縮的安裝在所述中間頂起塊51的通孔內,在所述中間頂起塊51的下部沿著有連接部511,所述連接部511為圓環形。圓筒形的中間頂起塊51的上端面頂住卡扣100的楔形端的下端面為卸卡扣100提供向上的推力。
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
將產品300和卡扣100放置在定位治具200上,將定位治具200安裝在定位塊53上;頂壓機構3的第一氣缸31驅動中間壓塊33和限位壓塊34向下移動,中間壓塊33壓住定位治具200的中間位置,限位壓塊34壓住定位治具200四端,隨著第一氣缸31的向下的壓力,卡扣100的兩端頂在定位塊53和導向桿54的斜面5a上,定位塊53和導向桿54向下移動時,定位塊53和導向桿54對定位治具200上的卡扣100的楔形分別施加斜向上的力,產品300和卡扣100隨定位治具200繼續下移,卡扣100的楔形兩端分別頂在中間頂起塊51和T形頂起塊52上,由于第一氣缸31向下的壓力,中間頂起塊51和T形頂起塊52配合定位塊53和導向桿54的斜面5a共同作用使卡扣100克服與產品300表面之間涂層的粘結力;氣指缸42驅動氣爪43抓取卡扣100,第二氣缸41活塞桿端向上升,拉動氣指缸42向移動,使得卡扣100預脫離產品300;第一氣缸31活塞桿向上收縮,第一氣缸31帶動安裝架32,安裝架32帶動氣指缸42,氣指缸42帶動氣爪43將卡扣100向上從產品300表面拉開;水平氣缸6拉動長條形板13帶動卡扣100向右移動至指定位置,氣指缸42驅動氣爪43張開將卡扣100一同放置回收。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按權利要求作等同的改變都落入本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