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及回收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包括殼體、進液斗、進液管及出液管;殼體被隔板分成前腔室和后腔室,在前腔室的前端側壁上設有前固定座,前腔室內上部設有一根外管體,前腔室內中部設有過濾網;外管體內部固定有內管體,所述后腔室內設有防濺排渣管,所述后固定座內穿過有一根轉柱,所述轉柱前端設有轉桿,轉桿上設有小螺旋攪拌葉和大螺旋攪拌葉,所述后腔室內設有卸料斗和輸送機。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防濺排渣管的設置解決了外管體直接排料造成的金屬雜質亂飛的問題。冷卻液和金屬雜質分離效果好,冷卻液可以回收利用,從而可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本發明還公開一種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方法。
【專利說明】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及回收方法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一種機械加工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及回收方法。
[0003]
【背景技術】
[0004]在機械加工過程中,冷卻液起潤滑和冷卻作用,使用過的冷卻液含有大量金屬雜質,冷卻液回收再利用時需要將金屬雜質除去。
[0005]最接近的現有技術:ZL204639786“一種冷卻液過濾裝置”,其采用過濾和溢流方式實現金屬雜質的分離,分離效率低,速度慢,在大型機械加工廠中使用時能力略顯不足。
[0006]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的目的是:設計種冷卻液和金屬雜質分離效果好的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這種冷卻液回收裝置可以解決了外管體直接排料造成的金屬雜質亂飛的問題。
[0008]本發明的方案如下:
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包括殼體、殼體前端的進液斗、進液斗下部的進液管及殼體上的出液管;所述殼體被隔板分成前腔室和后腔室,在前腔室的前端側壁上設有前固定座,在隔板上設有中心座,在后腔室后端側壁上設有后固定座,所述前固定座、中心座及后固定座中心都設有斜通道;所述前腔室內上部設有一根傾斜的外管體,所述前腔室內中部設有過濾網;所述出液管與前腔室下部相通;所述外管體前端的縮徑段穿過所述前固定座的斜通道并且相互間設有軸承,在外管體前端的縮徑段端部設有齒輪,所述殼體前端固定設置有第一電機,該第一電機與所述齒輪傳動連接,所述外管體內部通過筋條固定有內管體,所述內管體上布滿通孔;在內管體尾端設有密封環,所述密封環將內管體與外管體之間的間隙封住;在外管體上位于密封環前端的位置設有排液孔,在外管體外位于密封環后端的位置設有環狀罩;所述外管體后端穿過中心座內的斜通道且相互間設有軸承,所述外管體的出口位于所述后腔室內;在中心座的前端面上設有與所述環狀罩相接觸的第一毛刷環;所述進液管穿過外管體前端的縮徑段后進入外管體內并且進液管的出口位于所述內管體內,所述進液管與外管體前端的縮徑段之間以及進液管與內管體之間都設有軸承;所述后固定座內穿過有一根轉柱,所述轉柱與后固定座的斜通道間也設有軸承;轉柱后端設有傳動塊;所述殼體后端固定設置有第二電機,該第二電機與所述傳動塊傳動連接,所述轉柱前端一體設有細于轉柱的轉桿;所述轉桿前段穿入外管體和內管體,并且該轉桿的前端位于所述內管體內;所述轉桿上位于內管體內的部分上設有若干小螺旋攪拌葉;所述轉桿上位于小螺旋攪拌葉后側的部分上設有若干大螺旋攪拌葉,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腔室內固定設置有一根防濺排渣管,所述防濺排渣管設置在外管體的出口外側,所述外管體與防濺排渣管呈同心設置并且兩者可相對轉動,所述大螺旋攪拌葉一直延伸到防濺排渣管外,所述轉桿上位于大螺旋攪拌葉的根部的位置設有防濺盤;所述后腔室內位于防濺排渣管下方的位置設有卸料斗;所述卸料斗下方設有穿過后腔室下部的開口向外運輸的輸送機。
[0009]上述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內管體和外管體的旋轉式工作方式,內管體可以將液態的冷卻液分離出,固態的金屬雜質則經內管體、外管體和防濺排渣管向下落至卸料斗中,由輸送機向外輸送實現回收,由于防濺排渣管設置在外管體的出口外側,從圓周方向甩出的金屬雜質被防濺排渣管有效阻擋,金屬雜質最終從防濺排渣管落入后腔室下方的卸料斗中,由于防濺排渣管是固定不動的,因此向下卸料更為穩定,防濺排渣管的設置解決了外管體直接排料造成的金屬雜質亂飛的問題。
[0010]進一步的改進的方案如下:
所述防濺排渣管是與中心座為一體式并延伸在中心座后側的呈斜向分布的一段管道; 所述防濺排渣管固定設置在隔板后側,所述防濺排渣管和外管體之間設有軸承; 所述外管體的出口為喇叭口 ;
本發明還設計一種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方法,其特征是將車間內所有機械加工設備所產生的冷卻液由統一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回收處理,經冷卻液該冷卻液回收裝置分離后重新供給各臺機械加工設備,所述冷卻液回收裝置是上面所述的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
目.0
[0011]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旋轉式的分離方式,整個過程冷卻液和金屬雜質分離效果好、分離效率高可實現金屬雜質和冷卻液的有效分離,冷卻液可以回收利用,金屬雜質可以回收集中銷售,從而可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本裝置可以有效減輕加工工人的工作量,節約機械加工的成本。
[0012]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實施例1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放大圖;
圖3是圖1中B處的放大圖;
圖4是實施例2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殼體1、進液斗2、進液管3、出液管4、前腔室5、后腔室6、前固定座7、隔板8、中心座9、后固定座10、外管體11、過濾網12、縮徑段13、第一電機14、齒輪15、內管體16、密封環17、排液孔18、環狀罩19、第一毛刷環20、防濺排渣管21、防濺盤22、轉柱23、傳動塊24、第二電機25、轉桿26、軸承27、小螺旋攪拌葉28、大螺旋攪拌葉29、筋條30、卸料斗32、開口 33、輸送機34、軸承101、軸承102、軸承103、軸承104.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0015]實施例1:
如圖1、2、3所示,本實施例所描述的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包括殼體1、殼體I前端的進液斗2、進液斗2下部的進液管3及殼體I上的出液管4;所述殼體I被隔板8分成前腔室5和后腔室6,在前腔室5的前端側壁上設有前固定座7,在隔板8上設有中心座9,在后腔室6后端側壁上設有后固定座10,所述前固定座7、中心座9及后固定座10中心都設有斜通道;所述前腔室5內上部設有一根傾斜的外管體11,所述前腔室5內中部設有過濾網12;所述出液管4與前腔室5下部相通;所述外管體11前端的縮徑段13穿過所述前固定座7的斜通道并且相互間設有軸承101,在外管體11前端的縮徑段13端部設有齒輪15,所述殼體I前端固定設置有第一電機14,該第一電機14與所述齒輪15傳動連接,所述外管體11內部通過筋條30固定有內管體16,所述內管體16上布滿通孔;在內管體16尾端設有密封環17,所述密封環17將內管體16與外管體11之間的間隙封住;在外管體11上位于密封環17前端的位置設有排液孔18,在外管體11外位于密封環17后端的位置設有環狀罩19;所述外管體11后端穿過中心座9內的斜通道且相互間設有軸承102,所述外管體11的出口位于所述后腔室6內;在中心座9的前端面上設有與所述環狀罩19相接觸的第一毛刷環20;所述進液管3穿過外管體11前端的縮徑段13后進入外管體11內并且進液管3的出口位于所述內管體16內,所述進液管3與外管體11前端的縮徑段13之間以及進液管3與內管體16之間都設有軸承103;所述后固定座10內穿過有一根轉柱23,所述轉柱23與后固定座10的斜通道間也設有軸承104;轉柱23后端設有傳動塊24;所述殼體I后端固定設置有第二電機25,該第二電機25與所述傳動塊24傳動連接,所述轉柱23前端一體設有細于轉柱23的轉桿26;所述轉桿26前段穿入外管體11和內管體16,并且該轉桿26的前端位于所述內管體16內;所述轉桿26上位于內管體16內的部分上設有若干小螺旋攪拌葉28;所述轉桿26上位于小螺旋攪拌葉28后側的部分上設有若干大螺旋攪拌葉29,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腔室6內固定設置有一根防濺排渣管21,其中,所述防濺排渣管21是與中心座9為一體式并延伸在中心座9后側的呈斜向分布的一段管道;所述防濺排渣管21設置在外管體11的出口外側,所述外管體11與防濺排渣管21呈同心設置并且兩者可相對轉動,所述大螺旋攪拌葉29—直延伸到防濺排渣管21外,所述轉桿26上位于大螺旋攪拌葉29的根部的位置設有防濺盤22;所述后腔室6內位于防濺排渣管21下方的位置設有卸料斗32;所述卸料斗32下方設有穿過后腔室6下部的開口 33向外運輸的輸送機34。
[0016]其中,所述外管體11傾斜的角度是30度,也可以是30度至45度中的其他值,如40度;
該裝置具有一個傾斜的外管體U,外管體11兩端分別固定于前固定座7和中心座9,在第一電機14的作用下可帶動外管體11轉動;工作時,帶有金屬雜質的冷卻液通過進液斗2進入進液管3,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內管體16,安裝于前腔室5外側的第一電機14會通過齒輪帶動內管體16與外管體11一起轉動,由于內管體16上布滿通孔,此時內管體16中的冷卻液將在重力和離心力的雙重作用下被甩出內管體16,被甩出的冷卻液進入外管體11并沿著外管體11內壁繼續向下行,直至到達排液孔18后被甩出至前腔室5,此時密封環17擋住了冷卻液繼續下行的路線,冷卻液只能從排液孔18后被甩出,進入前腔室5的冷卻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最終落到前腔室5中部的過濾網12上,經過濾網12過濾后的冷卻液積累在前腔室5的底部從而得到純凈的冷卻液,純凈的冷卻液可通過出液管4輸出進行再次利用;而內管體16中的金屬雜質向下運行進入外管體11,在外管體11中沿著內管壁繼續向下運行直至外管體11出口處甩出,此時防濺排渣管21設置在外管體11的出口外側,從圓周方向甩出的金屬雜質被防濺排渣管21有效阻擋,金屬雜質最終從防濺排渣管21落入后腔室6下方的卸料斗32中,由于防濺排渣管21是固定不動的,因此向下卸料更為穩定,防濺排渣管21的設置解決了外管體11直接排料造成的金屬雜質亂飛的問題;從卸料斗32中落下的金屬雜質通過輸送機34往外送出至回收點,從而進行金屬雜質的回收利用;整個過程冷卻液和金屬雜質分離效果好、分離效率高,可實現金屬雜質和冷卻液的有效分離及回收利用,降低加工成本,同時可以減少由此原機械加工帶來的對環境的損害,起到保護環境的效果。其中,為了使內管體16與外管體11中的金屬雜質順利進入后腔室6,后腔室6的后端固定設置有第二電機25,該第二電機25與傳動塊24傳動連接由此帶動轉柱23和轉桿26轉動,轉桿26上位于內管體16內的部分上設有若干小螺旋攪拌葉28;轉桿26上位于內管體16后側的部分上設有若干大螺旋攪拌葉29,大螺旋攪拌葉29從外管體11內一直延伸到防濺排渣管21外,該第二電機25帶動轉桿26上的大、小螺旋攪拌葉28、29轉動,小螺旋攪拌葉28與內管體16相配合,大螺旋攪拌葉29與外管體11以及防濺排渣管21相配合,小螺旋攪拌葉28將內管體16內的金屬雜質順利刮入外管體11中,大螺旋攪拌葉29使得外管體11內的金屬雜質以及防濺排渣管21內的金屬雜質順利向外排出(最好是:與防濺排渣管21相對處的大螺旋攪拌葉29略大于與外管體11相對處的大螺旋攪拌葉29,因為防濺排渣管21管徑更大);落入下方的卸料斗32中,這樣的結構可以有效防止金屬雜質過多積累于管壁造成堵塞;防濺盤22是轉桿26上一個面積較大的盤體,其位于大螺旋攪拌葉29的根部,金屬雜質最多行進至防濺盤22處便要下落,防濺盤22可以對金屬雜質進行阻擋、清擋,防止金屬雜質進入后固定座10的斜通道內對軸承104產生影響。另外,在外管體11設有排液孔18,排液孔18位于密封環17前端的位置,用來排出從內管體16甩出并積累在外管體11內的冷卻液,密封環17則將內管體16與外管體11之間的間隙封住,防止從內管體16用出的冷卻液通過外管體11的內管壁進入后腔室6,使過濾后的冷卻液只能從外管體11上排液孔18出。在外管體11外位于密封環17后端的位置設有環狀罩19,以防止小部分沾染在外管體11的外管壁上的冷卻液沿著外管壁流入后腔室6,該環狀罩19與外管體11的外壁呈一體式隨著外管體11 一起轉動,可通過離心率的作用將從外管體11外壁截得的冷卻液甩出至前腔室5。而中心座9上的第一毛刷環20可以將沾染在環狀罩19上的冷卻液刷落。
[0017]本實施例所描述的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它的有益效果是:整個過程冷卻液和金屬雜質分離效果好、分離效率高可實現金屬雜質和冷卻液的有效分離,冷卻液可以回收利用,金屬雜質可以回收集中銷售,從而可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本裝置可以有效減輕加工工人的工作量,節約機械加工的成本。
[0018]
實施例2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所描述的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防濺排渣管21固定設置在隔板8后側,所述防濺排渣管21和外管體11之間設有軸承27;所述外管體11的出口為喇叭口 ;金屬雜質運行到喇叭口處時受到斜向的離心力,因此易于金屬雜質甩出,甩出又被防濺排渣管21及時阻擋,這樣的形勢排渣效率更高,不易堵;明顯地外管體11也可以不設置喇叭口;
防濺排渣管21固定設置在隔板8上實現連接,其與外管體11之間設有軸承27實現相對轉動,這樣的方式結構更為穩固。
[0019]
實施例3
本發明還設計一種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方法,其特征是將車間內所有機械加工設備所產生的冷卻液由統一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回收處理,經冷卻液該冷卻液回收裝置分離后重新供給各臺機械加工設備,所述冷卻液回收裝置是上面實施例1或2所述的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
[0020]本發明還設計一種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方法,冷卻液集中處理,效率更高。
[0021]上述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構思作舉例說明,明顯地,本專利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上述實施例。
[0022]本領域技術人員對上述實施例所作的各種等同修改或補充,都應當落入本專利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包括殼體(I)、殼體(I)前端的進液斗(2)、進液斗(2)下部的進液管(3)及殼體(I)上的出液管(4);所述殼體(I)被隔板(8)分成前腔室(5)和后腔室(6),在前腔室(5)的前端側壁上設有前固定座(7),在隔板(8)上設有中心座(9),在后腔室(6)后端側壁上設有后固定座(10),所述前固定座(7)、中心座(9)及后固定座(10)中心都設有斜通道;所述前腔室(5)內上部設有一根傾斜的外管體(11),所述前腔室(5)內中部設有過濾網(12);所述出液管(4)與前腔室(5)下部相通;所述外管體(11)前端的縮徑段(13)穿過所述前固定座(7)的斜通道并且相互間設有軸承(101),在外管體(11)前端的縮徑段(13)端部設有齒輪(15),所述殼體(I)前端固定設置有第一電機(14),該第一電機(14)與所述齒輪(15)傳動連接,所述外管體(11)內部通過筋條(30)固定有內管體(16),所述內管體(16)上布滿通孔;在內管體(16)尾端設有密封環(17),所述密封環(17)將內管體(16)與外管體(11)之間的間隙封住;在外管體(11)上位于密封環(17)前端的位置設有排液孔(18),在外管體(11)外位于密封環(17)后端的位置設有環狀罩(19);所述外管體(11)后端穿過中心座(9)內的斜通道且相互間設有軸承(102),所述外管體(11)的出口位于所述后腔室(6)內;在中心座(9)的前端面上設有與所述環狀罩(19)相接觸的第一毛刷環(20);所述進液管(3)穿過外管體(11)前端的縮徑段(13)后進入外管體(11)內并且進液管(3)的出口位于所述內管體(16)內,所述進液管(3)與外管體(11)前端的縮徑段(13)之間以及進液管(3)與內管體(16)之間都設有軸承(103);所述后固定座(10)內穿過有一根轉柱(23),所述轉柱(23)與后固定座(10)的斜通道間也設有軸承(104);轉柱(23)后端設有傳動塊(24);所述殼體(I)后端固定設置有第二電機(25),該第二電機(25)與所述傳動塊(24)傳動連接,所述轉柱(23)前端一體設有細于轉柱(23)的轉桿(26);所述轉桿(26)前段穿入外管體(11)和內管體(16),并且該轉桿(26)的前端位于所述內管體(16)內;所述轉桿(26)上位于內管體(16)內的部分上設有若干小螺旋攪拌葉(28);所述轉桿(26)上位于小螺旋攪拌葉(28)后側的部分上設有若干大螺旋攪拌葉(29),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腔室(6)內固定設置有一根防濺排渣管(21),所述防濺排渣管(21)設置在外管體(11)的出口外側,所述外管體(11)與防濺排渣管(21)呈同心設置并且兩者可相對轉動,所述大螺旋攪拌葉(29)—直延伸到防濺排渣管(21)外,所述轉桿(26)上位于大螺旋攪拌葉(29)的根部的位置設有防濺盤(22);所述后腔室(6)內位于防濺排渣管(21)下方的位置設有卸料斗(32);所述卸料斗(32)下方設有穿過后腔室(6)下部的開口(33)向外運輸的輸送機(3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濺排渣管(21)是與中心座(9)為一體式并延伸在中心座(9)后側的呈斜向分布的一段管道。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濺排渣管(21)固定設置在隔板(8)后側,所述防濺排渣管(21)和外管體(11)之間設有軸承(27)。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體(11)的出口為喇叭口。5.一種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方法,其特征是將車間內所有機械加工設備所產生的冷卻液由統一的冷卻液回收裝置回收處理,經冷卻液該冷卻液回收裝置分離后重新供給各臺機械加工設備,所述冷卻液回收裝置是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加工用的冷卻液回收裝置。
【文檔編號】B23Q11/10GK106041632SQ201610706913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8月23日
【發明人】張馳
【申請人】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