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底和蓋鎂合金壓鑄模具的熱平衡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鎂合金壓鑄模具的設計與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底和蓋鎂合金 壓鑄模具的熱平衡結構。
技術背景鎂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強度和比剛度高,良好的減振性和導熱性,電磁屏蔽性好, 可回收利用等優良的性能,已獲得越來越多的應用,被譽為21世紀最具開發和應用價 值的"綠色"工程材料。作為結構件使用的鎂合金零件一般采用壓鑄的方法成型,而鎂 合金壓鑄模具熱平衡對于模具的使用壽命和鑄件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壓鑄模具在 '較高的工作溫度下進行生產,所產生的熱應力是模具成形零件表面裂紋乃至整體開裂的 主要原因,從而造成模具的報廢。在生產過程中,型腔表面受到金屬液的高速、高壓沖 刷,型腔表面首先達到高溫而膨脹,而內層模溫相對較低,膨脹系數相對較小,使表面 產生壓應力。開模后,型腔表面與空氣接觸,受空氣和涂料的激冷而產生拉應力。這種 壓、拉應力循環作用超過模具材料疲勞極限時,表面就會發生變形,并會在局部薄弱處 產生裂紋,特別是在型腔進料口附近。另外,在壓鑄模具型腔分型表面范圍內溫度場的 分布如果不好,會影響合金液體的凝固順序和收縮大小,也會造成壓鑄模具局部過早地 損壞,還會造成模具鑲拼結構和滑動結構不同的膨脹,從而影響合模精度和滑動結構配 合的精度,進而影響模具壽命及產品精度,增加模具維護成本。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一種能合理控制壓鑄 模具的熱平衡,從而減少壓鑄缺陷,提高壓鑄件的成型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的底和蓋鎂 合金壓鑄模具的熱平衡結構。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底和蓋鎂合金壓鑄模具的熱平 衡結構,包括有相對應配合定模的動模;其中動模設置有動模型腔,定模設置有定模 型腔,動模型腔設置有第一加熱油道,定模型腔上設置有第二加熱油道,動模框上設置 有第三加熱油道,定模的框上設置有第四加熱油道;動模型腔和定模型腔上制有的澆鑄 系統包括主澆道和分澆道,定模底面上設有與壓機的模板直接相連的隔熱板。采取的技術措施還包括上述的動模型腔上的第一加熱油道和定模型腔上的第二加熱油道的直徑為為10毫 米,長度為6.2米,動模框上的第三加熱油道和定模框上的第四加熱油道的直徑為為15 毫米,長度為6.5米。上述的主澆道為條狀主臂,分澆道為對稱設置在主澆道外側的四 個向內抱合的L形的分臂。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采用動模設置有動模型腔,定模設置有定模型腔,動 '模型腔設置有第一加熱油道,定模型腔上設置有第二加熱油道,動模框上設置有第三加熱油道,定模的框上設置有第四加熱油道;動模型腔和定模型腔上制有的澆鑄系統包括 主澆道和分澆道,定模底面上設有與壓機的模板直接相連的隔熱板。本實用新型能合理 控制壓鑄模具的熱平衡,從而減少壓鑄缺陷,提高壓鑄件的成型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
圖1的動模型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澆鑄系統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圖3結構部件說明隔熱板l,動模2,動模型腔3,定模型腔4,定模5,主 澆道6,分澆道7,第一加熱油道61,第二加熱油道62,第三加熱油道63,第四加熱油 道64。
圖1-圖3所示,底和蓋鎂合金壓鑄模具的熱平衡結構,包括有相對應配合定模5 的動模2;其中動模2設置有動模型腔3,定模5設置有定模型腔4,動模型腔3設置 有第一加熱油道61,定模型腔4上設置有第二加熱油道62,動模2框上設置有第三加 熱油道63,定模5的框上設置有第四加熱油道64;動模型腔3和定模型腔4上制有的 澆鑄系統包括主澆道6和分澆道7,定模5底面上設有與壓機的模板直接相連的隔熱板 1。動模型腔3上的第一加熱油道61和定模型腔4上的第二加熱油道62的直徑為為10 毫米,長度為6.2米,動模2框上的第三加熱油道63和定模5框上的第四加熱油道64 的直徑為為15毫米,長度為6.5米。主澆道6為條狀主臂,分澆道7為對稱設置在主澆道6外側的四個向內抱合的L形 的分臂。底和蓋鎂合金壓鑄模具外形640毫米X820毫米X490毫米,平面分形,有三個滑塊; 為使鑄件的成形良好、變形量小、成品率高,必須控制整套模具的模溫平衡。鎂合金模 具的正常工作模溫為20(TC-25(TC。由于模具投影面積大,鑄件投影面積小,模具熱量 的散失比較快,特別在遠離澆口的區域,熱量散失會更快。針對這套模具,正常的壓鑄 生產預熱、加熱,無法達到模具的正常工作溫度。通過采用如下措施來保證模具溫度場的平衡(1) 依靠模具加熱器溫控系統來控制模具的正常工作溫度,使模溫達到平衡,底 和蓋模具動、定模型腔加熱油管共計C10毫米X6.2米,動、定模框加熱油管共計C15 毫米X6. 5米。(2) 在定模框頂部設置隔熱板。(3) 設計合理的澆鑄系統來促進模具溫度場的平衡。(4) 壓鑄生產過程中,釆用合理的噴涂來促進模具溫度場的平衡。 在實際生產中按設計的方案進行過程控制,并實際檢測模具溫度分布,判定模具溫度分布符合設計要求,在此條件下再驗證鑄件質量,判定鑄件成形良好,變形量小,所 有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均符合圖紙要求,鑄件裝配也符合客戶要求。該套鎂合金模具設計方案通過實際論證和使用,效果良好,鑄件成品率達到95%以上。雖然本實用新型已通過參考優選的實施例進行了圖示和描述,但是,本專業普通技 術人員應當了解,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可作形式和細節上的各種各樣變化。
權利要求1、底和蓋鎂合金壓鑄模具的熱平衡結構,包括有相對應配合定模(5)的動模(2);其特征是所述的動模(2)設置有動模型腔(3),所述的定模(5)設置有定模型腔(4),所述的動模型腔(3)設置有第一加熱油道(61),定模型腔(4)上設置有第二加熱油道(62),動模(2)框上設置有第三加熱油道(63),定模(5)的框上設置有第四加熱油道(64);所述的動模型腔(3)和定模型腔(4)上制有的澆鑄系統包括主澆道(6)和分澆道(7),所述的定模(5)底面上設有與壓機的模板直接相連的隔熱板(1)。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和蓋鎂合金壓鑄模具的熱平衡結構,其特征是所述 的動模型腔(3)上的第一加熱油道(61)和定模型腔(4)上的第二加熱油道(62)的直徑為 為10毫米,長度為6.2米,動模(2)框上的第三加熱油道(63)和定模(5)框上的第四加 熱油道(64)的直徑為為15毫米,長度為6.5米。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和蓋鎂合金壓鑄模具的熱平衡結構,其特征是 所述的主澆道(6)為條狀主臂,分澆道(7)為對稱設置在主澆道(6)外側的四個向內抱合 的L形的分臂。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底和蓋鎂合金壓鑄模具的熱平衡結構,包括有相對應配合定模的動模;其中動模設置有動模型腔,定模設置有定模型腔,動模型腔設置有第一加熱油道,定模型腔上設置有第二加熱油道,動模框上設置有第三加熱油道,定模的框上設置有第四加熱油道;動模型腔和定模型腔上制有的澆鑄系統包括主澆道和分澆道,定模底面上設有與壓機的模板直接相連的隔熱板。
文檔編號B22D17/22GK201419236SQ20092012142
公開日2010年3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31日
發明者祎 張, 洪汪榮, 王永新, 鄧昌權, 陸如輝 申請人:陸如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