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聚丙烯酸鈉分散咪唑啉緩蝕劑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緩蝕劑的制備方法,尤其涉及一種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鈉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石油工業中出現的硫化氫、二氧化碳和氯離子腐蝕問題解決的采用方法是使用緩蝕劑,水溶性咪唑啉季銨鹽是目前最有效的緩蝕劑之一。但要充分發揮咪唑啉的緩蝕功能,就是要使之充分分散。本發明制備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鈉能有效分散水溶性咪唑啉,使水溶性咪唑啉季銨鹽的緩蝕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用量少,緩蝕效率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碳鋼和合金鋼的緩蝕劑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所合成的分子量在50(Γ1000的聚丙烯酸鈉能有效分散水溶性咪唑啉季銨鹽,用于改善水溶性咪唑啉季銨鹽緩蝕劑的緩蝕能力。本發明是這樣來實現的,其特征是制備方法步驟為
(1)用質量分數25%的氫氧化鈉水溶液中和丙烯酸,并加水調整至丙烯酸的為質量分數 25% ;
(2)把為丙烯酸質量6%的正十二硫醇和5%的過硫酸鉀,配制成水溶液;
(3)把為丙烯酸摩爾量20%的碳酸鈉,配制成水溶液;
(4)把步驟(1)、(2)和(3)所配制的水溶液混合后,放入扁平型塑料袋中,通入氮氣10 min后扎緊袋口 ;
(5)置于55士3°〇的水浴中5h以上;
(6)將產物洗滌后,置于真空干燥箱內至恒重,得到分子量為50(Γ1000的聚丙烯酸鈉。(7)把聚丙烯酸鈉配制為25%的水溶液,加入為5倍聚丙烯酸鈉質量的水溶性咪唑啉季銨鹽中,得到緩蝕劑。本發明的優點是在水介質中,水溶性咪唑啉季銨鹽的使用量為20 mg/L,對碳鋼和合金鋼的緩蝕效率達99%以上。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
(1)把40g氫氧化鈉溶于160 ml水中配制為25%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和72 g丙烯酸, 中和后加入130 ml水;
(2)把3.6 g的過硫酸鉀和4. 3 g的正十二硫醇溶于水中,配制為水溶液;
(3)把21g碳酸鈉溶于水中,配制為水溶液;
(4)把步驟(1)、(2)和(3)所配制的水溶液混合后,放入扁平型塑料袋中,通入氮氣10min后扎緊袋口 ;
(5)置于55士3°〇的水浴中5h以上;
(6)將產物洗滌后,置于真空干燥箱內至恒重,得到分子量為50(Γ1000的聚丙烯酸鈉。
實施例二
(1)把80g氫氧化鈉溶于320 ml水中配制為25%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和144 g丙烯酸,中和后加入260 ml水;
(2)把7.2 g的過硫酸鉀和8. 6 g的正十二硫醇溶于水中,配制為水溶液;
(3)把42g碳酸鈉溶于水中,配制為水溶液;
(4)把步驟(1)、(2)和(3)所配制的水溶液混合后,放入扁平型塑料袋中,通入氮氣10 min后扎緊袋口 ;
(5)置于55士3°〇的水浴中5h以上;
(6)將產物洗滌后,置于真空干燥箱內至恒重,得到分子量為50(Γ1000的聚丙烯酸鈉。實施例三
(1)把60 g氫氧化鈉溶于MO ml水中配制為25%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和108克丙烯酸,中和后加入195 ml水;
(2)把5.4g的過硫酸鉀和6. 5 g的正十二硫醇溶于水中,配制為水溶液;
(3)把32g碳酸鈉溶于水中,配制為水溶液;
(4 )把第(1)、( 2 )和(3 )步驟配制的水溶液混合后,放入扁平型塑料袋中,通入氮氣10 min后扎緊袋口 ;
(5)置于55士3°〇的水浴中5h以上;
(6)將產物洗滌后,置于真空干燥箱內至恒重,得到分子量為50(Γ1000的聚丙烯酸鈉。
權利要求
1.一種聚丙烯酸鈉分散咪唑啉類緩蝕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制備方法及步驟為(1)用質量分數為25%的氫氧化鈉水溶液中和丙烯酸,并加水調整至丙烯酸的質量分數為25% ;(2)把為丙烯酸質量6%的正十二硫醇和5%的過硫酸鉀,配制成水溶液;(3)把為丙烯酸摩爾量20%的碳酸鈉,配制成水溶液;(4)把步驟(1)、(2)和(3)所配制的水溶液混合后,放入扁平型塑料袋中,通入氮氣10 min后扎緊袋口 ;(5)置于55士3°〇的水浴中5h以上;(6)將產物洗滌后,置于真空干燥箱內至恒重,得到分子量為50(Γ1000的聚丙烯酸鈉;(7)把聚丙烯酸鈉配制為25%的水溶液,加入為5倍聚丙烯酸鈉質量的水溶性咪唑啉季銨鹽中,得到緩蝕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聚丙烯酸鈉分散咪唑啉緩蝕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聚丙烯酸鈉的分子量為500 1000。
全文摘要
一種聚丙烯酸鈉分散咪唑啉類緩蝕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制備步驟方法為(1)用氫氧化鈉溶液中和丙烯酸;(2)配制過硫酸鉀和正十二硫醇的水溶液;(3)配制碳酸鈉水溶液;(4)把上述三個步驟的水溶液混合后通入氮氣;(5)置于52~58℃的水浴鍋中,不少于5h;(6)把產物洗滌后干燥至恒重,得到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鈉。添加20%左右本發明的聚丙烯酸鈉,就能有效分散水溶性咪唑啉季銨鹽、提高緩蝕效率。
文檔編號C23F11/173GK102392255SQ20111030478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0日
發明者孟江燕, 王云英, 陳觀玉 申請人:南昌航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