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鉬銅梯度材料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材料制備技術領域,涉及ー種鉬銅梯度材料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MoCu梯度材料的主要制備方法是機械合金化法和高溫液相燒結法。由于機械合金化法易引入雜質,降低了材料的導電和導熱性能。液相燒結不能獲得高的致密度,進而影響材料的導電與導熱性能。液相燒結加滲少量銅的方法既能獲得高的致密度,具有優良的性能的鉬銅梯度材料。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鉬銅梯度材料的制備方法,該方法通過按設計的成分混粉并滲少量銅的方法制備鉬銅梯度材料,比現有方法制備出的MoCu梯度材料雜質含量
小,致密度高。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ー種鉬銅梯度材料的制備方法,該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步驟1 原料的選取選取粒徑為2 5μπι,純度不小于99. 9%的鉬粉,以及100 500目,純度不小于 99. 9%的電解銅粉;步驟2:混粉將步驟1選取好的鉬粉與銅粉分3次進行混粉,3次鉬粉與銅粉分別按照質量百分比80%: 20%,70% 30%及60%: 40%稱取,并分別放入混料機中混粉,3次混粉過程中在混料機中均按鉬粉與銅粉總質量的2 5%添加無水乙醇,在混料機中混合4 8小時;步驟3 壓制依次將3份經步驟2混合均勻后的粉料按照Cu粉含量遞減的次序逐層鋪入模具中,然后進行單向模壓,壓強為200 600MPa,壓制時間為30 50秒;步驟4:燒結將步驟3壓制好的坯料與紫銅塊一同放入坩堝內,紫銅塊添加量為坯料質量的 40% 50%,井置于氣氛燒結爐中,在氫氣保護下以不大于10°C /分鐘的升溫速度從室溫升到800°C 1000°C,并保溫30 50分鐘,再以不大于20°C /分鐘的升溫速度將溫度升到 1250°C 1450°C,并保溫1 3小吋,即制成鉬銅梯度材料;步驟5 對步驟4燒結好的鉬銅梯度材料進行機加工。本發明的特點還在干,步驟1中選取的鉬粉與電解銅粉的存放時間均不超過六個月。本發明的方法操作簡單,可制備得到顯微組織與性能呈梯度變化的鉬銅梯度材料,該材料組織與性能沿厚度方向呈梯度變化,結構致密,可同時滿足與基板的封接和優良的導電、導熱性能。
圖1為本發明制備エ藝的流程圖;圖2為燒結溫度為1350°C的MoCu20/MOCu30/MOCu40三層梯度材料的金相組織照片,其中a圖是MoCu20/MoCu30界面處的金相組織照片,b圖是MoCu30/MoCu40界面處的金相組織照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本發明提供ー種鉬銅梯度材料的制備方法,如圖1所示,該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步驟1:原料的選取選取粒徑為2 5μπι,純度不小于99. 9%的鉬粉,以及100 500目,純度不小于 99. 9%的電解銅粉,鉬粉與電解銅粉存放時間均不超過六個月;步驟2:混粉將步驟1選取好的鉬粉與銅粉分3次進行混粉,3次鉬粉與銅粉分別按照質量百分比80%: 20%,70% 30%及60%: 40%稱取,并分別放入混料機中混粉,3次混粉過程中在混料機中均按鉬粉與銅粉總質量的2 5%添加無水乙醇,在混料機中混合4 8小時;步驟3 壓制依次將3份經步驟2混合均勻后的粉料按照Cu粉含量遞減的次序逐層鋪入模具中,進行單向模壓,壓強為200 600MPa,壓制時間為30 50秒;步驟4 燒結將步驟3壓制好的坯料與紫銅塊(紫銅塊添加量為生坯的40% 50% ),一同放入坩堝內,井置于氣氛燒結爐中,在氫氣保護下以小于或等于10°c /分鐘的升溫速度從室溫升到800°C 1000°C,并保溫30 50分鐘,再以小于或等于20°C /分鐘的升溫速度將溫度升到1250°C 1450°C,并保溫1 3小吋,即制成鉬銅梯度材料;步驟5 對燒結好的鉬銅梯度材料進行機加工。實施例1選取粒徑為2 μ m,純度大于99. 9%的鉬粉,存放不超過六個月;選取100目的電解銅粉,純度大于99.9%,存放不超過六個月;先配制MoCu20梯度層的粉末,按照質量百分比將上述鉬粉與銅粉以80% 20% 比例混合,在混料機內按鉬粉、銅粉總質量的2%添加無水乙醇,混制4小時;再配制MoCu30 粉末,按照質量百分比將上述鉬粉與銅粉以70% 30%的比例混合,在混料機內按鉬粉、 銅粉總質量的2%添加無水乙醇,混制4小時;然后配制MoCu40粉末,按照質量百分比將上述鉬粉與銅粉以60% 40%的比例混合,在混料機內按鉬粉、銅粉總質量的2%添加無水乙醇,混制4小吋;將混合均勻后的粉料進行逐層鋪入模具,先鋪MoCu40層粉,再鋪MoCu30層粉,最后鋪MoCu20層粉,最后進行單向模壓,壓カ為200MPa,壓制時間為30秒;然后將壓制好的坯料放入坩堝中并加入紫銅塊,紫銅塊添加量為坯料質量的40%,井置于氣氛燒結爐中,在氫氣保護下以8°C /分鐘的升溫速度從室溫升到800°C,并保溫30分鐘,再以16°C /分鐘的升溫速度將溫度升到1250°C,并保溫1小吋,即制成MoCu20/MOCu30/MOCu40三層鉬銅梯度材料;最后對燒結好的試樣進行機加工。實施例2選取粒徑為3 μ m,純度大于99. 9%的鉬粉,存放不超過六個月;選取300目的電解銅粉,純度大于99.9%,存放不超過六個月;先配制MoCu20梯度層的粉末,按照質量百分比將上述鉬粉與銅粉以80% 20% 比例混合,在混料機內按鉬粉、銅粉總質量的3%添加無水乙醇,混制6小時;再配制MoCu30 粉末,按照質量百分比將上述鉬粉與銅粉以70% 30%的比例混合,在混料機內按鉬粉、 銅粉總質量的3%添加無水乙醇,混制6小時;然后配制MoCu40粉末,按照質量百分比將上述鉬粉與銅粉以60% 40%的比例混合,在混料機內按鉬粉、銅粉總質量的3%添加無水乙醇,混制6小吋;將混合均勻后的粉料進行逐層鋪入模具,先鋪MoCu40層粉,再鋪MoCu30層粉,最后鋪MoCu20層粉,最后進行單向模壓,壓カ為400MPa,壓制時間為40秒;然后將壓制好的坯料放入坩堝中并加入紫銅塊,紫銅塊添加量為生坯的45%,井置于氣氛燒結爐中,在氫氣保護下以10°C /分鐘的升溫速度從室溫升到950°C,并保溫40分鐘,再以20°C /分鐘的升溫速度將溫度升到1350°C,并保溫2小吋,即制成MoCu20/MOCu30/MOCu40三層鉬銅梯度材料;最后對燒結好的試樣進行機加工。實施例3選取粒徑為5 μ m,純度大于99. 9%的鉬粉,存放不超過六個月;選取500目的電解銅粉,純度大于99.9%,存放不超過六個月;先配制MoCu20梯度層的粉末,按照質量百分比將上述鉬粉與銅粉以80% 20% 比例混合,在混料機內按鉬粉、銅粉總質量的5%添加無水乙醇,混制8小時;再配制MoCu30 粉末,按照質量百分比將上述鉬粉與銅粉以70% 30%的比例混合,在混料機內按鉬粉、 銅粉總質量的5%添加無水乙醇,混制8小時;然后配制MoCu40粉末,按照質量百分比將上述鉬粉與銅粉以60% 40%的比例混合,在混料機內按鉬粉、銅粉總質量的5%添加無水乙醇,混制8小吋;將混合均勻后的粉料進行逐層鋪入模具,先鋪MoCu40層粉,再鋪MoCu30層粉,最后鋪MoCu20層粉,最后進行單向模壓,壓カ為600MPa,壓制時間為50秒;然后將壓制好的坯料放入坩堝中并加入紫銅塊,紫銅塊添加量為坯料質量的50%,井置于氣氛燒結爐中,在氫氣保護下以9°C /分鐘的升溫速度從室溫升到1000°C,并保溫50分鐘,再以19°C /分鐘的升溫速度將溫度升到1450°C,并保溫3小吋,即制成MoCu20/MOCu30/MOCu40三層鉬銅梯度材料;最后對燒結好的試樣進行機加工。本發明方法制備的MOCu20/MoCu30/MoCu40梯度材料的密度如表1所示。表1MoCu20/MoCu30/MoCu40各個梯度層的密度
權利要求
1.ー種鉬銅梯度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 步驟1 原料的選取選取粒徑為2 5μπι,純度不小于99. 9%的鉬粉,以及100 500目,純度不小于 99. 9%的電解銅粉; 步驟2 混粉將步驟1選取好的鉬粉與銅粉分3次進行混粉,3次鉬粉與銅粉分別按照質量百分比 80% 20%,70% 30%及60% 40%稱取,并分別放入混料機中混粉,3次混粉過程中在混料機中均按鉬粉與銅粉總質量的2 5%添加無水乙醇,在混料機中混合4 8小時; 步驟3 壓制依次將3份經步驟2混合均勻后的粉料按照Cu粉含量遞減的次序逐層鋪入模具中,然后進行單向模壓,壓強為200 600MPa,壓制時間為30 50秒; 步驟4 燒結將步驟3壓制好的坯料與紫銅塊一同放入坩堝內,紫銅塊添加量為坯料質量的40% 50%,井置于氣氛燒結爐中,在氫氣保護下以不大于10°C /分鐘的升溫速度從室溫升到 SOO0C 1000°C,并保溫30 50分鐘,再以不大于20°C /分鐘的升溫速度將溫度升到 1250°C 1450°C,并保溫1 3小吋,即制成鉬銅梯度材料; 步驟5 對步驟4燒結好的鉬銅梯度材料進行機加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干,步驟1中選取的鉬粉與電解銅粉的存放時間均不超過六個月。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鉬銅梯度材料的制備方法,先選取鉬粉和電解銅粉;將選取好的鉬粉與銅粉分別按照質量百分比80%∶20%、70%∶30%及60%∶40%進行混粉,3次混粉過程中均按粉料總質量的2~5%添加無水乙醇,在混料機中混合;依次將3份混合均勻后的粉料按Cu粉含量遞減的次序逐層鋪入模具中進行單向模壓,制好的坯料與紫銅塊一同放入坩堝內,并置于氣氛燒結爐中,在氫氣保護下2次升溫后即制成鉬銅梯度材料;最后對燒結好的試樣進行機加工。本發明的方法操作簡單,可制備得到顯微組織與性能呈梯度變化的鉬銅梯度材料,該材料組織與性能沿厚度方向呈梯度變化,結構致密可同時滿足與基板的封接和優良的導電、導熱性能。
文檔編號C22C27/04GK102554235SQ20111033802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31日
發明者張尼娜, 楊曉紅, 梁淑華, 武洲, 肖鵬 申請人:西安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