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超純凈軸承鋼電爐冶煉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冶金領域,涉及一種鋼的冶煉工藝,具體地說是一種超純凈軸承鋼電爐冶煉工藝。
背景技術:
隨著軸承工業的迅猛發展,對軸承鋼技術水平和制造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超純凈軸承鋼制造的軸承產品對主機的性能質量是至關重要的。近10年來國際軸承知名公司先后在國內投資辦廠,對我國軸承及軸承鋼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市場上國標軸承鋼GCrl5的質量水平已不能滿足知名軸承公司認證的軸承制造廠的要求,高品質、超純凈軸承鋼的市場需求不斷呈現。國標軸承鋼GCrl5對鋼中氧含量要求< 12ppm,鈦含量的控制未做規定。按照傳統的國標軸承鋼GCrl5電爐冶煉工藝,電爐冶煉時加入鐵水和廢鋼,冶煉中為了降低出鋼時的鈦含量,用集束氧槍向爐內強吹氧脫鈦,導致電爐冶煉終點碳一般為 0. 03 0. 06%,鋼水過氧化嚴重,出鋼氧位一般為800 1200ppm,增加了后續的精煉脫氧負擔,對成品氧含量及非金屬夾雜物控制造成了不利條件。若不用集束氧槍向爐內強吹氧或吹氧量不足,鋼水中的鈦含量很高,無法滿足鋼材中低鈦含量(Ti ^ 20ppm)的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提出一種超純凈軸承鋼電爐冶煉工藝,可不需要對鐵水進行預處理,同時減輕了精煉爐的脫氧負擔,減少鋼中的夾雜物含量。本發明解決以上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超純凈軸承鋼電爐冶煉工藝,電爐冶煉時加入重量百分比為60 65%的未經預處理的鐵水和重量百分比為35 40%的廢鋼,電極通電后融化廢鋼,同時電弧加熱升溫,集束氧槍向爐內強吹氧,鋼水氧位在800 lOOOppm,氧與鋼水中的鈦形成二氧化鈦并融入鋼渣中,實現鋼水脫鈦處理,控制Ti ( 0. 0005% ;
冶煉至終點前,加入脫氧護爐劑400 600kg,并停止供氧,向爐內噴碳2 5min,控制出鋼碳彡0. 15%,出鋼氧位彡600ppm,出鋼溫度1590 1620°C ;電爐出鋼實現留鋼操作,杜絕下渣。本發明進一步限定的技術方案是
前述的超純凈軸承鋼電爐冶煉工藝,吹氧時間為20 25分鐘。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該工藝超純凈軸承鋼的冶煉可不需要對鐵水進行預處理,同時減輕了精煉爐的脫氧負擔,減少鋼中的夾雜物含量。本發明的超純凈軸承鋼中夾雜物A粗不大于1. 0級,A細不大于2. 0級,B粗不大于0. 5級,B細不大于1. 5級,C類夾雜物為0級,D細不大于1. 0級,D粗不大于0. 5級,Ds類夾雜物不大于1. 0級。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
一種超純凈軸承鋼電爐冶煉工藝,電爐冶煉時加入重量百分比為60 65%未經預處理的鐵水和重量百分比為35 40%的廢鋼,電極通電后融化廢鋼,同時進行升溫,集束氧槍向爐內強吹氧,吹氧時間為20 25分鐘,鋼水氧位在800 lOOOppm,氧與鋼水中的鈦形成二氧化鈦并融入鋼渣中,實現鋼水脫鈦處理,控制Ti ( 0. 0005% ;
冶煉至終點前,加入脫氧護爐劑400 600kg,并停止供氧,向爐內噴碳2 5min,控制出鋼碳彡0. 15%,出鋼氧位彡600ppm,出鋼溫度1590 1620°C ;電爐出鋼實現留鋼操作,杜絕下渣。各實施例電爐冶煉工藝參數見表1
表權利要求
1.一種超純凈軸承鋼電爐冶煉工藝,其特征在于電爐冶煉時加入重量百分比為60 65%的沒有進行過預處理的鐵水和重量百分比為 35 40%的廢鋼,電極通電后融化廢鋼,同時電弧加熱升溫,集束氧槍向爐內強吹氧,鋼水氧位在800 lOOOppm,氧與鋼水中的鈦形成二氧化鈦并融入鋼渣中,實現鋼水脫鈦處理, 控制 Ti ( 0. 0005% ;冶煉至終點前,加入脫氧護爐劑400 600kg,并停止供氧,向爐內噴碳2 5min,控制出鋼碳彡0. 15%,出鋼氧位彡600ppm,出鋼溫度1590 1620°C ;電爐出鋼實現留鋼操作,杜絕下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純凈軸承鋼電爐冶煉工藝,其特征在于吹氧時間為20 25 分鐘。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冶金領域,涉及一種鋼的冶煉工藝,是一種超純凈軸承鋼電爐冶煉工藝,電爐冶煉時加入重量百分比為60~65%的普通鐵水和重量百分比為35~40%的廢鋼,電極通電后融化廢鋼,同時進行升溫,集束氧槍向爐內強吹氧,鋼水氧位在800~1000ppm,氧與鋼水中的鈦形成二氧化鈦并融入鋼渣中,實現鋼水脫鈦處理,控制Ti≤0.0005%;冶煉至終點前,加入脫氧護爐劑400~600kg,并停止供氧,向爐內噴碳2~5min,控制出鋼碳≥0.15%,出鋼氧位≤600ppm,出鋼溫度1590~1620℃;電爐出鋼實現留鋼操作,杜絕下渣。本發明減輕精煉的脫氧負擔,從而降低軸承鋼中的氧和夾雜物含量,提高鋼的純凈度。
文檔編號C21C5/52GK102367501SQ20111036344
公開日2012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6日
發明者李林, 沈樸恒, 王德炯, 趙柏杰, 趙海洋, 邱軍華, 陳興華 申請人: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