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及其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退火爐急冷段換熱器及其換熱器。
背景技術:
連續退火爐急冷段指退火爐對鋼帶板退火保溫后,待鋼帶板溫度下降到一定溫度值,再對鋼帶板進行快速冷卻的工藝段。在急冷段,鋼帶板的溫度變化大,一般通過保護氣體防止鋼帶被氧化,且必須保證密封性以防止空氣進入,故,在急冷段,一般使用爐內氣體進行冷卻并通過管式換熱器對氣體進行熱量交換。目前的管式換熱器的冷卻水管較細,冷卻水所產生的水垢附著冷卻管內壁,甚至沉積于冷卻水管彎曲的部位,以致冷卻管堵塞,影響冷卻效果。冷卻管堵塞后,必須使退火爐停止工作,待退火爐內部溫度下降后,再拆出換熱器以清洗冷卻水管,但沉積于冷卻水管 彎曲的部位的水垢卻不易去除,嚴重時會導致換熱器無法再投入使用。如此,不但影響生產效率,給工作人員造成負擔,還大大提高設備維修成本,造成經濟損失。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旨在于提供一種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其散熱效果更佳,方便清洗冷卻水管,容易將換熱器從退火爐內拆出。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上述換熱設備所包括的換熱器,其散熱效果更佳,方便清洗冷卻水管。為實現上述目的之一,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種退火爐急冷段換熱器包括左水箱、右水箱以及若干平行的直筒狀的冷卻水管,每一冷卻水管裝設于左水箱和右水箱之間并連通左水箱和右水箱;左水箱內裝設一與左水箱的左右側板密封連接的夾板,左水箱的左側板上裝設有用于引入冷卻水的進水口和用導出冷卻水的排水口,且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位于夾板的前后兩側,左水箱的左側板的上端部裝設一用于導入清洗液的導液管,左水箱的左側板的下端部裝設一用于排出清洗液的排液管,導液管和排液管均裝設有閥門,且導液管和排液管位于夾板的前后兩側。每一冷卻水管外套設若干環形散熱片,該若干環形散熱片沿冷卻水管的長度方向排列。相鄰冷卻水管之間的散熱片交錯分布。為實現上述的目的之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換熱器和固定架;該換熱器包括左水箱、右水箱以及若干平行的直筒狀的冷卻水管,每一冷卻水管裝設于左水箱和右水箱之間并連通左水箱和右水箱;左水箱內裝設一與左水箱的左右側板密封連接的夾板,左水箱的左側板上裝設有用于引入冷卻水的進水口和用導出冷卻水的排水口,且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位于夾板的前后兩側,左水箱的左側板的上端部裝設一用于導入清洗液的導液管,左水箱的左側板的下端部裝設一用于排出清洗液的排液管,導液管和排液管均裝設有閥門,且導液管和排液管位于夾板的前后兩側,該水箱的左側板外圍裝設有密封蓋;該固定架包括用于收容換熱器的殼體和用于支撐固定殼體的底架;殼體的左側板開設一與水箱的密封蓋相匹配的密封口,殼體開設有用于導入退火爐內氣體的進氣口和用于排出退火爐內氣體的出氣口 ;底架固定于退火爐內。殼體的底部裝設一用于測試換熱器是否漏水的漏水排放管,漏水排放管裝設有閥門。殼體于裝設有進氣口和出氣口的側板上裝設有散熱片。該密封蓋上設有把手。每一冷卻水管外套設若干環形散熱片,該若干環形散熱片沿冷卻水管的長度方向排列。相鄰冷卻水管之間的散熱片交錯分布。上述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技術效果I、直筒狀的冷卻水管裝設于左水箱和右水箱之間并連通左水箱和右水箱,方便清洗冷卻水管,且清洗效果更佳。2、每一冷卻水管外套設若干環形散熱片,以擴大退火爐內氣體與冷卻水管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強換熱效果。3.換熱器裝設于固定架內,方便拆卸。4.固定架裝設有進氣口和出氣口的側板裝設有散熱片,可增強換熱效果。5.固定架裝設有漏水排放管,可檢測換熱器是否漏水,非常方便。
圖I為本實用新型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換熱設備的左視圖的示意圖。圖3為圖I的換熱設備的俯視圖的示意圖。圖4為圖3中的II部分的放大圖。圖5為圖的換熱設備的換熱器的示意圖。元件符號
閥門 659 導液管_65
7ΧΠ 220 #7ΧΠ223
排液管68_漏水排放管 102
面"定架10 殼體 通架 109 _冷卻水管 54 散熱f 50 把手M
換熱器20__226
水箱丨22、24 I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請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裝設于退火爐內,該換熱設備包括換熱器20和固定架10,該換熱器20的較佳實施方式包括水箱22和24以及若干平行的冷卻水管54,這些冷卻水管54裝設于水箱22和24之間并連通水箱22和24。水箱22內裝設一與水箱22的左右側板密封連接的夾板226,該夾板226將水箱22分為前后兩水腔,水箱22的左側板設有用于引入冷卻水的進水口 220和用于導出冷卻水的排水口 223,且進水口 220連通水箱22的前水腔,排水口 223連通水箱22的后水腔,如此,該夾板22即可將導入和排出的冷卻水分隔,有利于增強冷卻效果。水箱22的左側板的上端部裝設一用于導入清洗液的導液管65,水箱22的左側板的下端部裝設一用于排出清洗液的排液管68,導液管65和排液管68均裝設有閥門659。水箱22的左側板外圍裝設有密封蓋228。水箱24通過冷卻水管54連通水箱22的前后水腔,由進水口 220導入的冷卻水依次流經水箱22的前水腔、連通水箱22的前水腔和水箱24的冷卻水管54、水箱24、連通水 箱22的后水腔和水箱24的冷卻水管54、水箱22的后水腔后通過排水口 220排出。冷卻水管54呈直筒狀,每一冷卻水管54外套設若干環形散熱片50,該若干環形散熱片50沿冷卻水管54的長度方向排列,相鄰冷卻水管54之間的散熱片50交錯分布,以擴大退火爐內氣體與冷卻水管54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強冷卻效果。本實施例中,冷卻水管54和散熱片50均由銅制成。固定架10包括用于收容換熱器20的殼體105和用于支撐固定殼體105的底架109,殼體105的左側板開設一與水箱22的密封蓋228相匹配的密封口,換熱器20可通過該密封口裝入殼體105內,殼體105開設有用于導入退火爐內氣體的進氣口(圖未示)以及用于排出退火爐內氣體的出氣口(圖未示),殼體105于裝設有進氣口和出氣口的側板上裝設有散熱片,以利于換熱效果,殼體105的底部裝設一漏水排放管102,漏水排放管102裝設有閥門659,以便測試換熱器是否出現漏水狀況。底架109固定于退火爐內。裝配換熱設備時,將換熱器20裝入固定架10的殼體105內,密封蓋228和密封口對接后通過螺栓進一步密封固定,再裝設進水口 220、排水口 220、導液管65和排液管68。拆卸換熱設備時,拆下進水口 220、排水口 220、導液管65和排液管68,再松開螺栓,通過把手103從固定架10內拉出換熱器20,非常方便。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變形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退火爐急冷段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左水箱、右水箱以及若干平行的直筒狀的冷卻水管,每一冷卻水管裝設于左水箱和右水箱之間并連通左水箱和右水箱;左水箱內裝設一與左水箱的左右側板密封連接的夾板,左水箱的左側板上裝設有用于引入冷卻水的進水口和用導出冷卻水的排水口,且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位于夾板的前后兩側,左水箱的左側板的上端部裝設一用于導入清洗液的導液管,左水箱的左側板的下端部裝設一用于排出清洗液的排液管,導液管和排液管均裝設有閥門,且導液管和排液管位于夾板的前后兩側。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退火爐急冷段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冷卻水管外套設若干環形散熱片,該若干環形散熱片沿冷卻水管的長度方向排列。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退火爐急冷段換熱器,其特征在于相鄰冷卻水管之間的散熱片交錯分布。
4.一種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換熱器和固定架; 該換熱器包括左水箱、右水箱以及若干平行的直筒狀的冷卻水管,每一冷卻水管裝設于左水箱和右水箱之間并連通左水箱和右水箱;左水箱內裝設一與左水箱的左右側板密封連接的夾板,左水箱的左側板上裝設有用于引入冷卻水的進水口和用導出冷卻水的排水口,且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位于夾板的前后兩側,左水箱的左側板的上端部裝設一用于導入清洗液的導液管,左水箱的左側板的下端部裝設一用于排出清洗液的排液管,導液管和排液管均裝設有閥門,且導液管和排液管位于夾板的前后兩側,該水箱的左側板外圍裝設有密封蓋; 該固定架包括用于收容換熱器的殼體和用于支撐固定殼體的底架;殼體的左側板開設一與水箱的密封蓋相匹配的密封口,殼體開設有用于導入退火爐內氣體的進氣口和用于排出退火爐內氣體的出氣口 ;底架固定于退火爐內。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其特征在于殼體的底部裝設一用于測試換熱器是否漏水的漏水排放管,漏水排放管裝設有閥門。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其特征在于殼體于裝設有進氣口和出氣口的側板上裝設有散熱片。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密封蓋上設有把手。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其特征在于每一冷卻水管外套設若干環形散熱片,該若干環形散熱片沿冷卻水管的長度方向排列。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其特征在于相鄰冷卻水管之間的散熱片交錯分布。
專利摘要一種退火爐急冷段換熱設備及其換熱器,該換熱器包括左水箱、右水箱以及若干平行的直筒狀的冷卻水管,這些冷卻水管裝設于左水箱和右水箱之間并連通左水箱和右水箱;左水箱內裝設一與左水箱的左右側板密封連接的夾板,左水箱的左側板上裝設有用于引入冷卻水的進水口和用導出冷卻水的排水口,且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位于夾板的前后兩側,左水箱的左側板的上端部裝設一用于導入清洗液的導液管,左水箱的左側板的下端部裝設一用于排出清洗液的排液管,導液管和排液管均裝設有閥門,且導液管和排液管位于夾板的前后兩側。上述換熱器方便清洗冷卻水管,且清洗效果更佳。
文檔編號C21D9/56GK202658201SQ201220342250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3日
發明者彭雙彪 申請人:廣東順德浦項鋼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