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中間罐專用事故閘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鑄工藝過程中切斷鋼水流的裝置,更具體地講,涉及一種中間罐專用事故閘板。
背景技術:
連鑄是把液體金屬經一組特殊的冷卻和支撐裝置連續地澆鑄成一定斷面形狀的鑄坯新工藝,連續鑄鋼與傳統模注鋼工藝相比具有生產工序簡化、金屬收得率高、能源消耗低、自動化程度高、生產率高、鑄坯質量好等諸多優點。在連續鑄鋼過程中,中間罐是連接鋼水包和結晶器的盛放鋼水的容器,具有減壓、分流、去除夾雜物和儲存鋼水等功能,可實現多爐連澆。中間罐鋼流的控制一般分為兩種形 式,一種為定徑水口 ;另一種為塞棒+浸入式水口(也有采用滑動水口的形式)。由于對鋼水潔凈度要求的不斷提高,為了準確控制夾雜物的類型和形態,往往對鋼水進行鈣化處理。但是經過鈣化處理的鋼水,加大了鋼水對中間罐耐火材料的浸蝕和沖刷,特別是對采用塞棒+浸入式水口控流的中間罐,其塞棒的浸蝕加劇,嚴重影響中間罐的使用壽命。在中間罐澆注過程中,因生產節奏等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注中關流,且澆注結束后也要對每流進行關閉,而塞棒不能有效堵住浸入式水口碗部,鋼水仍然從浸入式水口流出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此,必須使用事故閘板將鋼水封住,但目前使用的事故閘板易變形,經常出現關不嚴鋼水,事故閘板被燒壞、鋼水溢出,且使用壽命低(僅能使用一次),導致事故處理困難,勞動強度大,事故閘板使用量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一個或多個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壽命較長且可有效堵住鋼水的專用事故閘板。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中間罐專用事故閘板,所述事故閘板包括前段板和后段板,前段板的沿著事故閘板長度方向的橫截面為直角三角形,后段板的沿著事故閘板長度方向的橫截面為長方形,所述事故閘板由碳錳合金鋼制成,并且所述前段板的頂角為20-3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中間罐專用事故閘板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碳錳合金鋼為16Mn合金鋼。本實用新型操作簡便、制造費用較低,不僅能夠有效堵住中間罐停澆后浸入式水口流出的鋼水,并可重復使用2次以上,能有效減少事故閘板的使用量,保護結晶器蓋板,保證崗位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并改善工作環境。
圖I是現有技術中事故閘板的結構示意圖。[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示例性實施例的中間罐專用事故閘板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前段板、2-后段板。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圖I是現有技術中事故閘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I所示,現有技術中事故閘板由灰口鑄鐵HT200鑄造而成,存在以下缺點 (I)加工精度較差,存在個別部位尺寸精度偏差;(2)在生產使用中發現存在變形的問題;(3)由于前段板的頂角α較大,不夠凌厲,導致封堵時阻力較大。由于以上缺點,現有技術中事故閘板在使用時,經常出現閘板軋不到位,或閘板與中間包底部有間隙,因而出現關不嚴鋼水,事故閘板被燒壞、鋼水溢出的問題,同時每次啟用事故閘板后,因閘板存在被燒壞或變形,閘板都只能一次性使用。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從材質和結構兩方面對現有技術中事故閘板進行改進。圖2是本實用新型示例性實施例的中間罐專用事故閘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事故閘板包括前段板I和后段板2,前段板I的沿著事故閘板長度方向的橫截面為直角三角形,后段板2的沿著事故閘板長度方向的橫截面為長方形,前段板I能迅速插入浸入式水口進行封堵。為了提高事故閘板的強度,本實施例的事故閘板由碳錳合金鋼制成,這是利用了碳錳合金鋼強度高、韌性好、耐高溫、易加工、耐磨耐侵蝕、抗沖擊等性能,在機械加工方面能夠確保加工精度,因而能夠達到有效堵住中間罐停澆后浸入式水口流出的鋼水,并可達到事故閘板重復使用2次以上的效果。優選地,上述碳錳合金為16Μη合金鋼,其具體化學成分如表I所示
權利要求1.一種中間罐專用事故閘板,所述事故閘板包括前段板和后段板,前段板的沿事故閘板長度方向的橫截面為直角三角形,后段板的沿事故閘板長度方向的橫截面為長方形,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閘板由碳錳合金鋼制成,并且所述前段板的頂角為20-3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間罐專用事故閘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錳合金鋼為16Mn合金鋼。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中間罐專用事故閘板,所述事故閘板包括前段板和后段板,前段板的沿著事故閘板長度方向的橫截面為直角三角形,后段板的沿著事故閘板長度方向的橫截面為長方形,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閘板由碳錳合金鋼制成,并且所述前段板的頂角為20-35°。本實用新型操作簡便、制造費用較低,不僅能夠有效堵住中間罐停澆后浸入式水口流出的鋼水,并可重復使用2次以上,能有效減少事故閘板的使用量,保護結晶器蓋板,保證崗位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并改善工作環境。
文檔編號B22D41/28GK202741729SQ20122034235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6日
發明者李永超, 朱義才 申請人: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釩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