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五金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包括上模以及與上模相對應配合開、合模的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開設于上模板內的上模腔、以及固定于上模腔內的上模仁,下模包括下模板、開設于下模板內的下模腔、固定于下模腔內的下模仁、以及固定于下模板底部的底座,下模仁和下模板開設有貫穿的頂出孔,底座內固定有用于將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頂出的頂出機構,頂出機構包括穿設于頂出孔內的頂針、固定于頂針底部的頂針板、以及驅動頂針板上下移動的驅動機構。本實用新型通過驅動機構推動頂針板向上移動,固定在頂針板上的頂針將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頂出。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全可靠,生產效率高,實用性強。
【專利說明】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五金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壓鑄模具結構通常包括定模及動模,其中定模是固定在壓鑄機定模安裝板上,與直澆道、噴嘴或壓室連接;動模是固定在壓鑄機動模安裝板上,并隨動模安裝板作開合模移動時,與所述定模閉合構成型腔與燒鑄系統。金屬液體在高壓下充滿型腔,開模時動模與定模分開,借助于設在動模上的頂出機構將鑄件推出。所述頂出機構由推桿、復位桿、推桿固定板、推板、推板導柱及推板導套構成。
[0003]現有模具的頂出機構結構復雜,實用性差,且易損壞,安全性差,最終導致生產效率低。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全可靠且生產效率高的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包括上模以及與上模相對應配合開、合模的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開設于上模板內的上模腔、以及固定于上模腔內的上模仁,下模包括下模板、開設于下模板內的下模腔、固定于下模腔內的下模仁、以及固定于下模板底部的底座,下模仁和下模板開設有貫穿的頂出孔,底座內固定有用于將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頂出的頂出機構,頂出機構包括穿設于頂出孔內的頂針、固定于頂針底部的頂針板、以及驅動頂針板上下移動的驅動機構。
[0006]進一步的,所述頂出孔和所述頂針均為六個,六個頂出孔對稱分布,六個頂針分別穿設于相應的頂出孔內。
[0007]進一步的,所述頂針板包括面針板和底針板,所述頂針固定于底針板并穿過面針板。
[0008]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機構為氣缸。
[0009]進一步的,所述上模仁頂部固定有模柄,所述上模板開設有與模柄對應的開口,上模仁內開設有直流道和與直流道連通的上型腔。
[0010]進一步的,所述下模仁開設有下型腔,下型腔內固定有型芯,型芯的頂部伸出下模仁,型芯的底部延伸至所述下模板,下模板內開設有第一冷卻水循環槽,第一冷卻水循環槽與型芯連接。
[0011]進一步的,所述上模仁內和所述下模仁內分別開設有第二冷卻水循環槽和第三冷卻水循環槽。
[0012]進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模板底部的支撐座和固定于支撐座底部的底板,支撐座內部空心,所述頂出機構設置于支撐座與底板圍成的空腔內。
[0013]進一步的,所述底板、所述底針板、所述面針板、所述支撐座通過第一導向柱連接,所述面針板、所述支撐座、所述下模板通過第二導向柱連接。
[0014]進一步的,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通過第三導向柱連接,上模和下模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三導向柱的緊固件和緊固螺釘。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采用穿設于頂出孔內的頂針、固定于頂針底部的頂針板、以及驅動頂針板上下移動的驅動機構,通過驅動機構推動頂針板向上移動,固定在頂針板上的頂針將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頂出。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全可靠,生產效率高,實用性強。
[0016]【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下模的俯視圖。
[0018]圖2是圖1中A-A方向的剖視圖。
[0019]圖3是圖1中B-B方向的剖視圖。
[0020]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上模仁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下模仁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型芯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3]附圖標記為:1一上模、11一上模板、111一開口、12—上模腔、13—上模仁、131—模柄、132—直流道、133—上型腔、134—第二冷卻水循環槽、2—下模、21—下模板、211—第一冷卻水循環槽、22—下模腔、23—下模仁、231—下型腔、232—型芯、233—第三冷卻水循環槽、24—底座、241—支撐座、242—底板、25—頂出孔、3—頂出機構、31—頂針、32—頂針板、321 一面針板、322—底針板、41 一第一導向柱、42—第二導向柱、43—第二導向柱、431—緊固件、432—緊固螺釘。
[0024]【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與附圖1飛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26]見圖廣6,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包括上模I以及與上模I相對應配合開、合模的下模2,上模I包括上模板11、開設于上模板11內的上模腔12、以及固定于上模腔12內的上模仁13,下模2包括下模板21、開設于下模板21內的下模腔22、固定于下模腔22內的下模仁23、以及固定于下模板21底部的底座24,下模仁23和下模板21開設有貫穿的頂出孔25,底座24內固定有用于將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頂出的頂出機構3,頂出機構3包括穿設于頂出孔25內的頂針31、固定于頂針31底部的頂針板32、以及驅動頂針板32上下移動的驅動機構。上模仁13和下模仁23組合形成模仁,上模腔12和下模腔22組合形成容納模仁的模腔。
[0027]本實用新型采用穿設于頂出孔25內的頂針31、固定于頂針31底部的頂針板32、以及驅動頂針板32上下移動的驅動機構,通過驅動機構推動頂針板32向上移動,固定在頂針板32上的頂針31將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頂出。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全可靠,生產效率高,實用性強。
[0028]本實施例中,所述頂出孔25和所述頂針31均為六個,六個頂出孔25對稱分布,六個頂針31分別穿設于相應的頂出孔25內。一個頂針31也可以實現本技術方案,采用六個頂針31均勻分布在型腔內,從多個方向頂出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不會破壞五金件,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性。[0029]本實施例中,所述頂針板32包括面針板321和底針板322,所述頂針31固定于底針板322并穿過面針板321。面針板321與底針板322之間通過六角沉頭螺釘緊固,通過驅動機構推動底針板322向上移動,從而帶動頂針31將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頂出,面針板321的設置用于固定頂針31。
[0030]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機構為氣缸。驅動機構可以為氣缸、氣液增壓缸、液壓缸、油壓缸等,通過驅動機構推動頂針板32向上移動,固定在頂針板32上的頂針31將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頂出。
[0031]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模仁13頂部固定有模柄131,所述上模板11開設有與模柄131對應的開口 111,上模仁13內開設有直流道132和與直流道132連通的上型腔133。上模仁13與上模板11之間通過六角沉頭螺釘緊固。
[0032]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模仁23開設有下型腔231,下型腔231內固定有型芯232,型芯232的頂部伸出下模仁23,型芯232的底部延伸至所述下模板21,下模板21內開設有第一冷卻水循環槽211,第一冷卻水循環槽211與型芯232連接。下模仁23與下模板21之間通過六角沉頭螺釘緊固,第一冷卻水循環槽211橫向設置,貫穿型芯232,第一冷卻水循環槽211的設置用于冷卻型芯232。
[0033]上型腔133和下型腔231組后形成型腔,鋅、鋁等金屬熔融狀態的液體從上模仁13的直流道132注入型腔,待冷卻成型后,通過驅動機構推動頂針31將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頂出。
[0034]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模仁13內和所述下模仁23內分別開設有第二冷卻水循環槽134和第三冷卻水循環槽233。第二冷卻水循環槽134和第三冷卻水循環槽233均橫向設置,分別分布于上型腔133和下型腔231的周圍,第二冷卻水循環槽134和第三冷卻水循環槽233的設置用于將型腔內的金屬熔融狀態的液體快速冷卻成型。
[0035]本實施例中,所述底座24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模板21底部的支撐座241和固定于支撐座241底部的底板242,支撐座241內部空心,所述頂出機構3設置于支撐座241與底板242圍成的空腔內。支撐座241與底板242之間、底座24與下模板21之間均通過六角沉頭螺釘緊固,底針板322通過螺釘固定于底板242。
[0036]本實施例中,所述底板242、所述底針板322、所述面針板321、所述支撐座241通過第一導向柱41連接,所述面針板321、所述支撐座241、所述下模板21通過第二導向柱42連接。第一導向柱41和第二導向柱42的設置為下模板21、支撐座241、面針板321、底針板322、底座的安裝起導向作用。
[0037]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模I和所述下模2通過第三導向柱43連接,上模I和下模2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三導向柱43的緊固件431和緊固螺釘432。第三導向柱43的設置在開、合模過程中起導向作用,緊固件431和緊固螺釘432的設置用于固定第三導向柱43,位于上模I的緊固螺釘432依次穿過緊固件431、上模I 一側插入第三導向柱43內,位于下模2的緊固螺釘432依次穿過緊固件431、下模2—側插入第三導向柱43內,通過緊固件431可以更好的固定上模I和下模2。
[0038]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現方案,除此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其它方式實現,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包括上模以及與上模相對應配合開、合模的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開設于上模板內的上模腔、以及固定于上模腔內的上模仁,下模包括下模板、開設于下模板內的下模腔、固定于下模腔內的下模仁、以及固定于下模板底部的底座,其特征在于:下模仁和下模板開設有貫穿的頂出孔,底座內固定有用于將壓鑄成型后的五金件頂出的頂出機構,頂出機構包括穿設于頂出孔內的頂針、固定于頂針底部的頂針板、以及驅動頂針板上下移動的驅動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出孔和所述頂針均為六個,六個頂出孔對稱分布,六個頂針分別穿設于相應的頂出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針板包括面針板和底針板,所述頂針固定于底針板并穿過面針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為氣缸。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仁頂部固定有模柄,所述上模板開設有與模柄對應的開口,上模仁內開設有直流道和與直流道連通的上型腔。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開設有下型腔,下型腔內固定有型芯,型芯的頂部伸出下模仁,型芯的底部延伸至所述下模板,下模板內開設有第一冷卻水循環槽,第一冷卻水循環槽與型芯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仁內和所述下模仁內分別開設有第二冷卻水循環槽和第三冷卻水循環槽。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模板底部的支撐座和固定于支撐座底部的底板,支撐座內部空心,所述頂出機構設置于支撐座與底板圍成的空腔內。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所述底針板、所述面針板、所述支撐座通過第一導向柱連接,所述面針板、所述支撐座、所述下模板通過第二導向柱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結構改良的五金壓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通過第三導向柱連接,上模和下模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三導向柱的緊固件和緊固螺釘。
【文檔編號】B22D17/22GK203804189SQ201420110579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2日
【發明者】雷欣, 周正濤, 宋志敏 申請人:東莞市潔澳思五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