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淬火冷卻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淬火冷卻裝置,包括轉動裝置,油槽的端部設置有進料斗,轉動裝置包括與驅動電機連接的轉動軸和固定設置在轉動軸上的多個儲料斗,儲料斗位于進料斗下方,提升機一的低端設置在儲料斗下方的油槽底部,提升機一的高端探出于油槽上沿并與清洗部相連接,提升機一的高端上設置有冷卻通道,冷卻通道的一側設有冷卻風機;清洗部包括清洗槽和提升機二,提升機二的低端設置在清洗槽底部,提升機二的高端探出于清洗槽,提升機二的高端上設置有干燥風機,干燥風機的進風口與冷卻通道連通。本實用新型能夠對多個軸承套圈同時進行淬火冷卻,不僅能夠降低軸承套圈的淬火時間,還能夠提高軸承套圈的淬火效果和清洗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淬火冷卻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軸承生產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淬火冷卻裝 置,該裝置主要是利用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余熱立即進行淬火熱處理和冷卻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在現有的軸承生產過程中,其內外套圈的生產過程主要包括:把軸承鋼加熱后切 段再鍛壓成型,鍛件冷卻到常后為消除應力再進行退火,退火后的套圈毛壞進行切削加工, 切削加工后的套圈進行淬火熱處理,淬火熱處理后的套圈進行磨削加工。在整個過程中, 退火和淬火前都需要對套圈重新從常溫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其間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特 別是軸承鍛壓成型后,其鍛件的終鍛溫度達到850-950°C,如果讓其自然冷卻,將會白白浪 費大量的熱量,不利于節能減排。因此,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現有技術中提出了如下技 術:
[0003] 如中國專利號"201220144092. 7"公開了一種軸承套圈鍛件余熱淬火裝置,其公開 日為2012年12月19日,其技術方案為所述淬火裝置包括淬火部和清洗部,淬火部包括一 個油槽和其內的提升機;清洗部包括一個清洗槽和其內的清洗提升機,油槽遠離清洗部的 一端具有一條進料輸送帶,進料輸送帶與鍛壓機的出料口相連接,提升機的低端朝向油槽 與進料輸送帶的連接部。提升機的淬火輸送帶、清洗提升機的清洗輸送帶的外表面分別具 有與淬火輸送帶和清洗輸送帶的軸向相垂直的攔料隔板。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仍然存在 著如下缺陷:一、淬火過程中,軸承套圈須在油槽內的提升機低端上靜置15分鐘左右,淬火 油難以對軸承套圈內部淬火,不僅導致淬火時間長,還導致淬火效果差。二、淬火時軸承套 圈靜置在提升機低端,軸承套圈與提升機的接觸面與淬火油的接觸效果差,導致軸承套圈 淬火的均勻性差。三、由于淬火時軸承套圈靜置在提升機低端,導致每次淬火時的軸承套圈 數量較小,導致淬火效率低。四、清洗軸承套圈時,主要通過軸承套圈靜置在清洗提升機低 端自然清洗,清洗效果較差,且軸承套圈與清洗提升機的接觸面也難以有效清洗。 實用新型內容
[0004]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軸承套圈熱鍛 壓后的淬火冷卻裝置,本實用新型能夠對多個軸承套圈同時進行淬火冷卻,不僅能夠降低 軸承套圈的淬火時間,還能夠提高軸承套圈的淬火效果和清洗效果。
[0005]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 -種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淬火冷卻裝置,包括淬火部和清洗部,其特征在于:所述 淬火部包括油槽、提升機一和轉動裝置,所述油槽的端部設置有進料斗,所述轉動裝置包括 與驅動電機連接的轉動軸和固定設置在轉動軸上的多個儲料斗,所述儲料斗位于進料斗下 方,且儲料斗的斗壁上均勻設置有多個通孔,所述提升機一的低端設置在儲料斗下方的油 槽底部用于承接儲料斗內的軸承套圈,所述提升機一的高端探出于油槽上沿并與清洗部相 連接,所述提升機一的高端上設置有冷卻通道,所述冷卻通道的一側設置有冷卻風機;所述 清洗部包括清洗槽和提升機二,所述提升機二的低端設置在清洗槽底部用于承接提升機一 輸送的軸承套圈,所述提升機二的高端探出于清洗槽,所述提升機二的高端上設置有干燥 風機,所述干燥風機的進風口與冷卻通道連通。
[0007] 所述提升機一的輸送帶上設置有與輸送帶軸向相垂直的攔料隔板,所述提升機二 的輸送帶上設置有與輸送帶軸向相垂直的攔料隔板,所述提升機一和提升機二的輸送帶上 均設置有多個半球形凸起。
[0008] 所述提升機一的高端通過進料通道與清洗槽連接,所述進料通道上方設置有噴 頭,噴頭的進液端設置在清洗槽底部。
[0009] 所述清洗槽的側壁上傾斜設置有與提升機二的提升段相平行的噴淋管,所述噴淋 管上設置有多個噴頭用于沖洗提升的軸承套圈。
[0010]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0011] 一、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轉動裝置和提升機一低端的配合,使軸承套圈的位置在淬 火過程中發生變化,從而使軸承套圈充分與淬火液接觸,有利于提升軸承套圈的淬火效果; 在儲料斗的斗壁上設置通孔,能夠增大淬火油與軸承套圈的接觸面積,有利于提升軸承套 圈淬火的均勻性;在提升機一的高端設置冷卻通道,且干燥風機的進風口與冷卻通道連通, 該結構在保證冷卻效果的同時,能夠利用冷卻后的熱風干燥清洗后的軸承套圈,既提高了 干燥效果,又節約了干燥時間,同時還能夠節約能源消耗。與中國專利號"201220144092. 7" 為代表的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在淬火時可向轉動軸上的2- 3個儲料斗內同時裝入 軸承套圈,能夠同時對多個軸承套圈進行淬火,淬火效率是現有技術的2- 3倍。
[0012] 二、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提升機一的輸送帶上設置有與輸送帶軸向相垂直的攔料 隔板,所述提升機二的輸送帶上設置有與輸送帶軸向相垂直的攔料隔板,該結構能夠減少 軸承套圈與輸送帶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大軸承套圈與淬火油和清洗液的接觸面積,能夠進 一步提升軸承套圈的淬火效果和進一步減少清洗時間;所述提升機一和提升機二的輸送帶 上均設置有多個半球形凸起,此結構能夠防止凸起對軸承套圈造成損傷,保證軸承套圈的 質量更好。
[0013] 三、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提升機一的高端通過進料通道與清洗槽連接,所述進料通 道上方設置有噴頭,通過噴頭能夠對進入進料通道的軸承套圈進行沖洗,該結構不僅能夠 加快軸承套圈的清洗速度,還能夠加在軸承套圈進入清洗槽的力度,有利于提高清洗效果; 噴頭的進液端設置在清洗槽底部,能夠循環利用清洗液,避免浪費。
[0014] 四、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清洗槽的側壁上傾斜設置有與提升機二的提升段相平行 的噴淋管,所述噴淋管上設置有多個噴頭用于沖洗提升的軸承套圈,該結構能夠對提升過 程中提升機二上的軸承套圈進行沖洗,進一步提升清洗效果。并且,通過進料通道上噴頭的 配合,能夠有效減少軸承套圈的清洗時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6] 圖2為圖1中淬火部的A向結構示意圖;
[0017] 圖中標記為:1、油槽,2、提升機一,3、提升機二,4、進料斗,5、轉動軸,6、儲料斗,7、 冷卻通道,8、冷卻風機,9、干燥風機,10、清洗槽,11、驅動電機,12、軸承,13、攔料隔板,14、 凸起,15、噴頭,16、噴淋管,17、進料輸送帶。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實施例1
[0019] 一種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淬火冷卻裝置,包括淬火部和清洗部,所述淬火部包括 油槽1、提升機一 2和轉動裝置,所述油槽1的端部設置有與進料輸送帶17相連的進料斗 4,所述轉動裝置包括與驅動電機11連接的轉動軸5和固定設置在轉動軸5上的多個儲料 斗6,所述儲料斗6位于進料斗4下方,且儲料斗6的斗壁上均勻設置有多個通孔,所述提升 機一 2的低端設置在儲料斗6下方的油槽1底部用于承接儲料斗6內的軸承套圈,所述提 升機一 2的高端探出于油槽1上沿并與清洗部相連接,所述提升機一 2的高端上設置有冷 卻通道7,所述冷卻通道7的一側設置有冷卻風機8 ;所述清洗部包括清洗槽10和提升機二 3,所述提升機二3的低端設置在清洗槽10底部用于承接提升機一 2輸送的軸承套圈,所述 提升機二3的高端探出于清洗槽10,所述提升機二3的高端上設置有干燥風機9,所述干燥 風機9的進風口與冷卻通道7連通。
[0020] 本實施例中,所述油槽1的內壁上開設有兩個對稱的凹槽,所述凹槽內安裝有軸 承12,所述轉動軸5的兩端分別安裝在兩個軸承12內,且轉動軸5的一端伸出油槽1外壁 與驅動電機11連接。進一步的,為了防止油槽1內的淬火油滲漏,在轉動軸5與油槽1壁 的間隙處設置有密封圈。
[0021] 本實施例中,為了防止提升機一 2和提升機二3上的軸承套圈堆積在一起,也為了 防止提升過程中軸承套圈下滑,所述提升機一 2的輸送帶上設置有與輸送帶軸向相垂直的 攔料隔板13,所述提升機二3的輸送帶上設置有與輸送帶軸向相垂直的攔料隔板13。進一 步的,為了保證軸承套圈的淬火效果和清洗效果,所述提升機一 2和提升機二3的輸送帶上 均設置有多個半球形凸起14,通過半球形凸起14增大軸承套圈與淬火液和清洗液的接觸 面積。
[0022] 本實施例中,所述冷卻通道7由多塊板材在提升機一 2的高端圍合形成,其中,干 燥風機9的進風口通過管道連接在冷卻通道7的出料端,冷卻風機8固定在冷卻通道7的 進料端,所述冷卻通道7的出料端是指軸承套圈從提升機一2的輸送帶端部掉落的一端,所 述冷卻通道7的進料端是指軸承套圈剛進入提升機一 2的高端。
[0023] 實施例2
[0024] 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基本相同,主要區別在于:所述提升機一 2的高端通過進 料通道與清洗槽10連接,所述進料通道上方設置有噴頭15,噴頭15的進液端設置在清洗 槽10底部。進一步的,所述清洗槽10的側壁上傾斜設置有與提升機二3的提升段相平行 的噴淋管16,所述噴淋管16上設置有多個噴頭15用于沖洗提升的軸承套圈,該結構能夠在 軸承套圈進清洗槽10和出清洗槽10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沖洗,既能夠提高清洗效果,又能夠 減少清洗時間。
[0025] 本實施例中,所述噴淋管16上進液端設置在清洗槽10的底部,且噴淋管16與進 料通道上方的噴頭15使用同一水泵,即水泵的進液端設置在清洗槽10底部,水泵的出液端 通過三通接頭分別與噴淋管16和進料通道上方的噴頭15連接。
[0026] 本實施例中,由于提升機包括低端、高端以及位于低端和高端之間的中間段,結合 現有技術,所述提升機二3的提升段是指位于低端和高端之間的中間段,該中間段為傾斜 向上的。
[0027]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首先向油槽1注入淬火油,淬火油的油面須沒過儲料 斗6的上頂部。在鍛壓機出料口出來的軸承套圈毛壞經進料輸送帶17和進料斗4進入其 中一個儲料斗6,當該儲料斗6內的軸承套圈達到一定數量時,驅動電機11帶動儲料斗6順 時針轉動,使下一儲料斗6位于進料斗4的下方,并向該儲料斗6內裝入適量的軸承套圈, 然后依次再向下一儲料斗6內裝入適量的軸承套圈,此時位于轉動軸5軸心線上部的三個 儲料斗6均裝有軸承套圈。軸承套圈在儲料斗6內靜置五分鐘,然后啟動驅動電機11,將三 個儲料斗6內的軸承套圈依次倒入提升機一 2低端上的四個攔料隔板13之間,并使軸承套 圈在低端上靜置五分鐘。從儲料斗6進入提升機一 2低端的過程中,軸承套圈的位置發生 了變化,能夠充分地與淬火油接觸,有效地提升了軸承套圈的淬火效果。然后經提升機一 2 提升至高端,并在冷卻通道7內經冷卻風機8冷卻,冷卻后的軸承套圈經進料通道進入位于 清洗槽10內的提升機二3的低端,在進料通道上方的噴頭15對軸承套圈進行第一次沖洗, 進入清洗槽10后,清洗液對軸承套圈進行第二次泡洗,一定時間后,提升機二3提升軸承套 圈至高端。在提升過程中,噴淋管16上的噴頭15對軸承套圈進行第三次沖洗,能夠充分有 效地將軸承套圈沖洗干凈,當軸承套圈在提升機二3的高端時,啟動干燥風機9對軸承套圈 干燥,最終流出淬火冷卻裝置的出口,完成淬火工作。
【權利要求】
1. 一種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淬火冷卻裝置,包括淬火部和清洗部,其特征在于:所述 淬火部包括油槽(1 )、提升機一(2)和轉動裝置,所述油槽(1)的端部設置有進料斗(4),所 述轉動裝置包括與驅動電機(11)連接的轉動軸(5 )和固定設置在轉動軸(5 )上的多個儲料 斗(6),所述儲料斗(6)位于進料斗(4)下方,且儲料斗(6)的斗壁上均勻設置有多個通孔, 所述提升機一(2)的低端設置在儲料斗(6)下方的油槽(1)底部用于承接儲料斗(6)內的 軸承套圈,所述提升機一(2)的高端探出于油槽(1)上沿并與清洗部相連接,所述提升機一 (2)的高端上設置有冷卻通道(7),所述冷卻通道(7)的一側設置有冷卻風機(8);所述清洗 部包括清洗槽(10 )和提升機二(3 ),所述提升機二(3 )的低端設置在清洗槽(10 )底部用于 承接提升機一(2 )輸送的軸承套圈,所述提升機二(3 )的高端探出于清洗槽(10 ),所述提升 機二(3 )的高端上設置有干燥風機(9 ),所述干燥風機(9 )的進風口與冷卻通道(7 )連通。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淬火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 升機一(2)的輸送帶上設置有與輸送帶軸向相垂直的攔料隔板(13),所述提升機二(3)的 輸送帶上設置有與輸送帶軸向相垂直的攔料隔板(13),所述提升機一(2)和提升機二(3) 的輸送帶上均設置有多個半球形凸起(14)。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淬火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提升機一(2)的高端通過進料通道與清洗槽(10)連接,所述進料通道上方設置有噴頭 (15 ),噴頭(15 )的進液端設置在清洗槽(10 )底部。
4.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軸承套圈熱鍛壓后的淬火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清洗槽(10)的側壁上傾斜設置有與提升機二(3)的提升段相平行的噴淋管(16),所述噴 淋管(16)上設置有多個噴頭(15)用于沖洗提升的軸承套圈。
【文檔編號】C21D1/63GK203947137SQ201420347931
【公開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7日
【發明者】范雙成, 齊長波, 梁建軍 申請人:德陽世城電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