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比例可調的固體顆粒分配裝置。
背景技術:
高爐煉鐵過程產生的高爐渣溫度在1450~1650℃左右,爐渣顯熱總量巨大而且是重要的二次能源,回收爐渣余熱對鋼鐵工業(yè)節(jié)能減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目前,國內冶金企業(yè)對于高溫爐渣主要采用水淬工藝進行處理。經過各種水淬處理工藝回收的熱量僅為爐渣總熱量的10%,其余熱量隨水蒸氣排放到大氣中,水淬處理工藝造成了熱量和水資源的浪費。利用水與熔渣顆粒的間接換熱設備可以避免水資源的浪費并且具有較高的換熱系數,這種間接換熱設備需要有足夠的換熱面積以便充分利用熔渣余熱,因而一般采用多層布置。如何實現顆粒在多個顆粒換熱器或者同一個顆粒換熱器的不同層之間的分配,并且將顆粒均勻地散布是影響顆粒換熱器換熱效率的重要影響因素。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比例可調的固體顆粒分配裝置,能夠將顆粒按照設定的比例進行分配,并且分配后顆粒的散布較為均勻。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比例可調的固體顆粒分配裝置,包括轉板1、轉軸a2、漏斗3、隔板a4、隔板b5、擋板a6、擋板b7、擋板c8、擋板d9、殼體10、顆粒出口a11、顆粒出口b12,轉軸b13、轉軸c14、轉軸d15、轉軸e16,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b13可帶動擋板a6旋轉,轉軸c14可帶動擋板b7旋轉,轉軸d15可帶動擋板c8可旋轉,轉軸e16旋轉可帶動擋板d9旋轉,所述轉軸a2可帶動轉板1擺動,轉板1擺動的兩個極限位置分別與傾斜布置的隔板a4或隔板b5的頂端相連接,所述轉軸a2、轉軸b13、轉軸c14、轉軸d15、轉軸e16、隔板a4以及隔板b5均固定于殼體10,殼體10在與隔板a4底端的接觸處設置有顆粒出口a11,殼體10在與隔板b5底端的接觸處設置有顆粒出口b12。
所述擋板a6、擋板b7、擋板c8和擋板d9轉動的角度均可調節(jié)并且相互獨立,位于隔板a4前端的擋板a6設置有相對于隔板a4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10°、20°和40°的分離檔位,位于隔板a4后端的擋板b7可以在相對于隔板a4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0到90度的范圍內連續(xù)轉動。位于隔板b5前端的擋板c8設置有相對于隔板b5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10°、20°和40°的分離檔位,位于隔板b5后端的擋板d9可以在相對于隔板b5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0到90度的范圍內連續(xù)轉動。轉板1的轉動是在兩個極限位置間的間歇性擺動,其在兩個極限位置停留的時間可調節(jié)。
和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比例可調的固體顆粒分配裝置,能夠將顆粒按照設定的比例進行分配,并且分配后顆粒的散布較為均勻。若漏斗收集的固體顆粒流量是穩(wěn)定的,調節(jié)間歇性擺動的轉板在兩個極限位置停留的時間即可設定顆粒在上下兩個隔板間的分配比例。通過調節(jié)擋板a6、擋板b7、擋板c8和擋板d9轉動的角度,可以改變擋板與隔板間縫隙的大小,從而調節(jié)顆粒通過擋板與隔板間的縫隙的快慢,以適應不同的分配比例。若漏斗收集的固體顆粒流量是非穩(wěn)定的,上述結構可以防止出現顆粒在隔板和擋板間的過量囤積而無法正常運行的情況,保證顆粒以設定的比例分配至不同的隔板。同時,本發(fā)明可旋轉的擋板采用兩級布置,位于前端的擋板承擔粗調顆粒分布的作用,設置有相對于隔板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10°、20°和40°的分離檔位,位于后端的擋板承擔細調顆粒分布的作用,可以根據對顆粒橫向分布的需要,在相對于隔板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0到90度的范圍內連續(xù)轉動。這樣可以使顆粒在隔板橫向上的散布更加均勻,有利于顆粒進入之后的顆粒換熱器后能有更好的換熱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比例可調的固體顆粒分配裝置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比例可調的固體顆粒分配裝置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一種比例可調的固體顆粒分配裝置的右視圖。
圖4是圖1中的擋板a6和擋板c8逆時針旋轉40°,擋板b7和擋板d9逆時針旋轉20°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一種比例可調的固體顆粒分配裝置,包括轉板1、轉軸a2、漏斗3、隔板a4、隔板b5、擋板a6、擋板b7、擋板c8、擋板d9、殼體10、顆粒出口a11、顆粒出口b12、轉軸b13、轉軸c14、轉軸d15和轉軸e16。所述轉軸a2、轉軸b13、轉軸c14、轉軸d15、轉軸e16、隔板a4以及隔板b5均固定于殼體10,殼體10在與隔板a4底端的接觸處設置有顆粒出口a11,殼體10在與隔板b5底端的接觸處設置有顆粒出口b12。
如圖1和圖4所示,所述轉軸b13可帶動擋板a6旋轉,轉軸c14可帶動擋板b7旋轉,轉軸d15可帶動擋板c8可旋轉,轉軸e16旋轉可帶動擋板d9旋轉,所述轉軸a2可帶動轉板1擺動。通過調節(jié)擋板a6和擋板b7旋轉的角度,即可控制擋板a6和擋板b7與隔板a4間隙的大小;通過調節(jié)擋板c8和擋板d9旋轉的角度,即可控制擋板c8、擋板d9與隔板b5間隙的大小。而上述間隙的大小決定了顆粒通過的快慢和流量,即上述擋板結構使得顆粒通過的快慢和流量是可調節(jié)的。
如圖1和圖4所示,所述轉軸a2可帶動轉板1間歇性擺動,轉板1擺動的兩個極限位置分別與傾斜布置的隔板a4或隔板b5的頂端相連接,所述隔板b5的長度大于隔板a4的長度,因而隔板b5在水平方向上更靠近轉軸a2,這樣可以保證在轉板1處于不同位置時滑落的顆粒能夠正確地進入相應的隔板。當轉板1處于上極限位置時,由漏斗3進入的顆粒,會沿著轉板1滑落至隔板a4,當轉板1處于下極限位置時,由漏斗3進入的顆粒,會沿著轉板1滑落至隔板b5。控制轉板1在上、下兩個位置的停留時間,即可調節(jié)顆粒在隔板a4和隔板b5之間的分配比例。調節(jié)擋板a6、擋板b7、擋板c8和擋板d9的角度可以適應不同的分配比例,實現設備的可靠運行。
作為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擋板a6、擋板b7、擋板c8和擋板d9轉動的角度均可調節(jié)并且相互獨立,位于隔板a4前端的擋板a6設置有相對于隔板a4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10°、20°和40°的分離檔位,位于隔板a4后端的擋板b7可以在相對于隔板a4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0到90度的范圍內連續(xù)轉動。位于隔板b5前端的擋板c8設置有相對于隔板b5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10°、20°和40°的分離檔位,位于隔板b5后端的擋板d9可以在相對于隔板b5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0到90度的范圍內連續(xù)轉動。位于前端的擋板a6和擋板c8承擔粗調顆粒分布的作用,位于后端的擋板b7和擋板d9承擔細調顆粒分布的作用,可以連續(xù)旋轉。例如在圖4是擋板a6和擋板c8逆時針旋轉40°,擋板b7和擋板d9逆時針旋轉20°的情況,對于橫向分布不均勻的顆粒,顆粒可以先通過與隔板有較大間隙的擋板,粗調使顆粒分布基本均勻后,再經過與隔板間隙較小的擋板進行細調,二者同時作用,可以使得顆粒經過兩級擋板后在隔板橫向上的散布更加均勻。在圖4中,擋板a6和擋板c8每對應相對于隔板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10°、20°和40°三個分離的檔位的任意一個檔位,擋板b7和擋板d9相對于隔板的垂直位置逆時針旋轉0°到90°之間的任意一個角度與之對應,目的是使隔板a4或隔板b5上的顆粒分布均勻,散布均勻的顆粒進入換熱器后,能夠與換熱面充分接觸,取得更好的換熱效率。
上述擋板a6、擋板b7、擋板c8和擋板d9旋轉角度調節(jié)的原理是:當擋板a6、擋板b7、擋板c8或者擋板d9前堆積的顆粒料層超過一定的厚度時,說明此時儲料區(qū)域內顆粒流量入大于出,應該逆時針調節(jié)對應的擋板,增加上述擋板與隔板a4或者隔板b5的間隙,使得顆粒可以較快地通過,避免顆粒過量堆積的情況出現。當擋板a6、擋板b7、擋板c8或者擋板d9前堆積的顆粒料層的低于一定的厚度時,說明此時儲料區(qū)域內顆粒流量出大于入,應該順時針調節(jié)對應的擋板,減少上述擋板與隔板a4或者隔板b5的間隙,使得顆粒可以較慢地通過,避免顆粒不連續(xù)給料的情況出現。上述擋板在顆粒料層較厚時采用逆時針旋轉調節(jié),與擋板受到的來自顆粒的壓力方向一致,而在顆粒料層較淺時采用順時針旋轉調節(jié)的方式,可以減少擋板轉動時受到的來自顆粒的阻礙作用,降低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