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該結構包括澆注系統、后箱體型腔、設置于后箱體型腔上的出氣口;所述的澆注系統包括直澆道,與直澆道連通的橫澆道,橫澆道再依次連通有第一過渡澆道、第二過渡澆道、第三過渡澆道、第四過渡澆道;所述的第四過渡澆道通過內澆口與后箱體型腔連通;所述的橫澆道上設置有第一緩沖澆道,直澆道的截面積與第一緩沖澆道的截面積比為1∶0.60~0.7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澆道的截面積與橫澆道的截面積比為1∶1.5~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澆道的截面積與第一過渡澆道的截面積比為1∶0.70~0.8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澆道的截面積與第二過渡澆道的截面積比為1∶1.0~1.1。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過渡澆道上設有第二緩沖澆道,第二緩沖澆道的截面積與直澆道的截面積比為0.60~0.75∶1、第二緩沖澆道的截面積與第一緩沖澆道的截面積比為1∶1。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箱體型腔上設置有附加出氣口,附加出氣口的直徑為20mm~30m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澆道、第二過渡澆道、第二緩沖澆道為耐火陶瓷管。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緩沖澆道為自橫澆道的上表面向下凹陷的結構;所述的第二過渡澆道的一端設置有第一豎向過渡段,另一端設置有第二豎向過渡段,所述的第一豎向過渡段連接于第一過渡澆道的下底面,第二豎向過渡段連接于第三過渡澆道的下底面。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過渡澆道為兩個,分別連接于第三過渡澆道的兩側,且所述的第四過渡澆道包括自與第三緩沖澆道連接端至外端逐漸擴散的扇形部和與扇形部垂直連接的弧形部,弧形部的上端口為內澆口,內澆口與后箱體型腔連通。
10.一種利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制備后箱體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首先,按照如下配比的后箱體鑄件的成分:C 3.75%~3.80%,Si 1.90%~2.20%,Mn<0.20%,P<0.03%,S<0.012%,RE0.010%~0.020%,Mg 0.025%~0.040%Sb0.003%~0.006%,CE4.38%~4.48%,余量為鐵配制原料;
(2)將原料放置于沖天爐和中頻感應電爐進行雙聯熔煉獲得熔融的鐵水;
(3)采用堤壩式沖入法球化處理,堤壩高度為100~200mm,球化劑加入后,加孕育劑覆蓋在球化劑上,球化劑加入量為鐵水重量的1.0%~1.2%;
(4)采用二次孕育處理方式:出鐵時隨鐵液加入鐵液0.2~0.4wt%的孕育劑,孕育劑粒度3~8mm,鐵液在進行球化處理的同時發生孕育作用;在澆注前將鐵水從球化包轉入澆包時在鐵水表面加入鐵液重量0.2~0.3wt%的、粒度為3~8mm的孕育劑作為二次孕育;
(5)將上風力發電機組后箱體鑄件的型腔結構固定于砂箱中;鐵液通過澆注系統澆注到后箱體型腔中,澆注時間80-85秒、澆注溫度1310-1330℃,冷凝后獲得后箱體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