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殼體加工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3D紋理的殼體制造工藝及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現在手機行業競爭殘酷,系統和軟件設計及體驗也幾乎一致,產品的差異化日漸減小。現在各大手機廠商都在從外觀和CMF(Color,Material&Fini shing,顏色、材料及表面處理)方面下足功夫來進行差異化設計吸引用戶的眼球。
其中對于大部分廠商來說,CMF是一個容易進行差異化、成本底且產品易多樣化的入口,金屬機身流行的當下,通常產品正面都是觸摸屏幕,可塑性不佳,那么在背面(例如電池蓋)做一些差異化的表面處理就能夠作為一個創新點了。然而,金屬的應用越來越廣,從高端機到中低端機,如今金屬外殼的同質化嚴重且缺乏新意。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帶3D紋理的殼體制造工藝及移動終端,可以使得電子設備的外殼樣式更新穎,提升產品的外觀美感和手感。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帶3D紋理的殼體制造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
注塑,形成金屬殼體;
表面預處理,在所述金屬殼體外表面形成一層感光油墨;
烘干,將表面覆蓋有感光油墨的所述金屬殼體烘干;
曝光,在所述金屬殼體的感光油墨層上制作形成預定圖案的菲林層并曝光,其中,每個區域的所述菲林層包括多個網孔;
顯影,去除未曝光的感光油墨,得到預定圖案;
刻蝕,根據所述預定圖案在所述金屬殼體上形成順滑的3D紋理;
后處理。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表面預處理步驟為浸泡,將所述金屬殼體完全沒入感光油墨,使所述金屬殼體所有表面覆蓋一層感光油墨;所述曝光步驟還包括將所述金屬殼體翻轉至內表面進行曝光。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位于每個區域的邊緣的網孔尺寸小于中部的網孔尺寸。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位于每個區域的網孔尺寸自中間朝邊緣逐漸減小。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的帶3D紋理的殼體制造工藝還包括在所述表面預處理步驟前進行清洗去除雜質并烘干。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后處理步驟包括脫模、拋光、清洗。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后處理步驟還包括在拋光后噴砂。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的帶3D紋理的殼體制造工藝還包括在噴砂后進行陽極氧化處理。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刻蝕步驟過程中還包括實時調節刻蝕時間和溫度。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包括使用一種所述的帶3D紋理的殼體制造工藝制造的殼體。
本發明通過在注塑形成的金屬殼體上形成有預定圖案的菲林層,并將每個區域的菲林層設置成漸變的網孔結構,然后進行曝光,刻蝕時刻蝕液會沿著網孔結構流向金屬殼體,當刻蝕到菲林層以下時,菲林層下的金屬殼體已經不受菲林保護,所以蝕刻液向蝕刻區域周邊擴散,使得最后形成在金屬殼體表面的3D圖案更順滑,不會磨手,改善了手感的同時提升了產品的外觀美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殼體制造工藝的主要流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殼體制造工藝的具體流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刻蝕前的金屬殼體某一區域的菲林層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金屬殼體在刻蝕后的圖案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本發明實施例的帶3D紋理的殼體制造工藝主要用于制造各種電子設備如移動終端的外殼,參閱圖1所示,帶3D紋理的殼體制造工藝主要包括:
注塑,形成金屬殼體;
表面預處理,在金屬殼體外表面形成一層感光油墨;
烘干,將表面覆蓋有感光油墨的金屬殼體烘干;
曝光,在金屬殼體的感光油墨層上制作形成預定圖案的菲林層并曝光,其中,每個區域的菲林層包括多個網孔;
顯影,去除未曝光的感光油墨,得到預定圖案;
刻蝕,根據預定圖案在金屬殼體上形成順滑的3D紋理;
后處理,對刻蝕后的金屬殼體進行二次加工,使之能夠直接用于產品上。
優選地,注塑工藝為NMT(Nano Molding Technology,納米成型技術)注塑,采用金屬與塑膠以納米技術結合的工法,先將金屬表面經過納米化處理后,塑膠直接射出成型在金屬表面,讓金屬與塑膠可以一體成形,不但能夠兼顧金屬外觀質感,也可以簡化產品機構件設計,讓產品更輕、薄、短、小,且與CNC(數控機床)加工工藝相比制造工藝成本更低。
由于常規菲林曝光后的圖案界限分明,所以蝕刻溶液與金屬的反應強度一致,最終形成的圖案無法滿足3D曲面的要求。如圖3所示,為解決此問題,本實施例將菲林層F設置成具有多個網孔10,而且優選位于每個區域的邊緣的網孔10尺寸小于中部的網孔尺寸,進一步優選為將位于每個區域的網孔尺寸設置為自中間朝邊緣逐漸減小。即將菲林層F形成在預定圖案處,并布滿預定的圖案,并將菲林層F設計成漸變的網孔結構。通過顯影液對漸變的網孔結構的菲林顯影后,曝光后的感光油墨溶于顯影液中而被去除掉,覆蓋有菲林層的部分未曝光而保留,最后在金屬殼體表面得到了漸變的圖案,可以方便進行下一步的刻蝕。
如圖4所示,為刻蝕后的金屬殼體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案區域的邊緣呈順滑的曲線型。由于菲林層被設置成漸變的網孔結構,然后進行曝光,刻蝕時刻蝕液會沿著網孔結構流向金屬殼體,當刻蝕到菲林層以下時,菲林層下的金屬殼體已經不受菲林保護,所以蝕刻液向蝕刻區域周邊擴散,使得最后形成在金屬殼體表面的3D圖案更順滑。而且由于圖案區域的中部的網孔尺寸大于圖案邊緣的網孔尺寸,因此中部的刻蝕深度相比圖案邊緣更大,3D圖案的立體感更強。
蝕刻時為了防止漸變部分的菲林保護層軟化、造成圖案模糊、3D漸變效果沒有顯現問題的發生,需要將刻蝕的時間加長,并將刻蝕的溫度降低,通過兩者相互調整彌補來完成漸變菲林的蝕刻,同時利用蝕刻的各向異性原則,最終得到順滑的3D曲面圖案。具體的時間和溫度調整方法需要根據現場實際實時調整:當時間延長時溫度適當降低,當時間縮短時,溫度適當調高,以控制腐蝕的速度與深度。為實現最佳的刻蝕效果,本實施例的刻蝕溫度更低,時間更長。優選刻蝕溫度為5-25℃,時間為15-30分鐘。
其中,該表面預處理步驟為浸泡,通過將金屬殼體完全沒入感光油墨,使金屬殼體所有表面覆蓋一層感光油墨,相應地,曝光步驟還包括反轉曝光步驟,即將金屬殼體翻轉至內表面進行曝光,曝光后,金屬可以表面的感光油墨固化形成一層保護層。這樣,可以很好地保護好里面的殼體結構在后面刻蝕工藝過程中不被腐蝕破壞。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殼體制造工藝具體包括:
首先,通過注塑工藝形成金屬殼體,然后進行第一次清洗以去除雜質并進行第一次烘干,以保證將烘干后的金屬殼體無注塑后殘留的多余材料雜質等;然后,將烘干后的整個金屬殼體沒入感光油墨,然后取出進行第二次烘干,使金屬殼體表面覆蓋一層感光油墨;再在覆蓋有感光油墨的金屬殼體表面制作菲林層圖案并曝光,并通過顯影后形成可見的圖案層,然后進行第三次烘干,再通過增加時間、降低溫度來進行刻蝕。最后,后處理步驟包括脫模、拋光、噴砂、陽極氧化處理、第二次清洗。
刻蝕完成后的金屬殼體內表面由于覆蓋有固化的感光油墨,因此在刻蝕過程中并無損壞,形成有圖案的外表面經過脫模拋光后具有預定的平整度,例如可以糙化處理,再經過噴砂處理提高其耐磨性,以及通過陽極氧化處理在表面形成一層氧化層以防止繼續氧化,最后進行第二次清洗即可打包入庫。
綜上所述,本發明通過在注塑形成的金屬殼體上形成有預定圖案的菲林層,并將每個區域的菲林層設置成漸變的網孔結構,然后進行曝光,刻蝕時刻蝕液會沿著網孔結構流向金屬殼體,當刻蝕到菲林層以下時,菲林層下的金屬殼體已經不受菲林保護,所以蝕刻液向蝕刻區域周邊擴散,使得最后形成在金屬殼體表面的3D圖案更順滑,不會磨手,改善了手感的同時提升了產品的外觀美感。
以上所述僅是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申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申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