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鋁合金鑄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AlSiCu合金變質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亞共晶鋁硅合金的密度低,鑄造性能好,力學性能高,能鑄造復雜形狀的高強度鑄件,其在汽車、航空航天等行業得到廣泛的應用。對于未變質的Al-Si合金,共晶硅相呈粗大片狀或塊狀結構,且比較脆,在相的尖端和棱角處引起應力集中,早期的裂紋容易在此處產生,力學性能特別是塑性顯著降低。
針對亞共晶Al-Si合金的變質主要有Na變質、Sr變質、Sb變質等。目前,工業生產過程中都會對鋁硅合金進行變質處理,來改變共晶硅形態,由粗大的片狀或針狀轉變為纖維狀,提高合金的力學性能,尤其是延伸率,同時變質對Al-Si合金的收縮行為也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工業中最常用的變質劑是Sr中間合金和Na鹽。Na鹽由于容易衰退和不易控制逐漸被Sr取代,但是研究結果表明,Sr變質劑的加入也伴隨著氣孔等缺陷的增多,也容易產生過變質現象,降低合金的性能。Sb變質具有不衰退、脫氣等優點,但變質效果一般,且相應時間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稀土Er變質AlSiCu合金的方法,得到了具有良好抗拉強度和延伸率的合金,解決了采用變質劑得到的合金中存在氣孔缺陷的問題。
一種變質AlSiCu合金的新方法,主要包括中間合金加入、靜置保溫、澆注等步驟,其特征在于鋁硅合金在熔融后,添加精煉劑進行精煉除氣,隨后加入Er元素,在780℃溫度下靜置保溫,在一定溫度下澆注成形。
元素以Al-Er合金形式加入,Er元素在合金熔液中的質量百分含量控制在0.05%~0.4wt.%,優選0.1wt%,此時的變質效果最佳。
Er元素以Al-20Er合金加入后,在780℃溫度下靜置保溫10min,此時的變質效果最佳。加入Al-20Er合金后,在720℃溫度下澆注成形,此時的變質效果最佳。
本發明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1.按AlSiCu合金的成分進行配料;
2.將配好的亞共晶鋁硅合金的原料如包括高純鋁、鋁硅合金、高純銅、鋁錳合金等放入干燥箱內干燥后,隨后放入石墨坩堝,在電阻爐中將合金熔化之后,加熱至780℃;
3.用預熱至300℃的石墨鐘罩,將鋁箔包裹精煉劑壓入步驟2中得到的合金熔液內部,精煉劑為六氯乙烷,加入量為合金熔液質量的0.5wt%,30s后用扒渣勺除去表面的殘渣;
4.向步驟3合金熔液中加入Er元素,充分攪拌,Er元素在合金熔液中的質量百分含量控制在0.05%~0.4wt.%,優選0.1wt%;
5.步驟4合金熔液在一定溫度下進行保溫靜置處理之后,在一定溫度時澆注到事先預熱到300℃的金屬型模具中;
本發明所用的中間合金均為常用合金。
在AlSiCu合金中添加Er元素后,適量的添加改變了共晶硅相的形貌和大小,硅相由粗大的層片狀變為細小的顆粒狀,產生很明顯的變質效果。在凝固過程中,當熔液達到共晶反應點時,發生共晶形核。硅相作為領先相,其固液界面前沿存在著很多界面臺階,硅原子在這些臺階上堆砌長大,加入元素之后,元素吸附在硅原子生長臺階上,由于Er原子半徑遠遠大于Si原子,改變了硅相密排面的原子堆積次序及生長方向,從而產生變質效果。在變質中熔液的冷卻速率起到一定的影響,因此澆注時選擇銅模澆注。
稀土元素具有良好的變質作用,其變質潛伏期短、變質有效時間長。此外,對鋁合金還具有脫氫除氣、減少氧化夾雜物的作用,改善合金的組織,提升其力學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未變質的AlSi7Cu2合金的鑄態組織掃描電鏡圖。
圖2為充分變質后的AlSi7Cu2合金的鑄態組織掃描電鏡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技術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舉具體實施方式,還包括各具體實施方式間的任意組合。
具體實施方式1:
1.在對AlSi7Cu2金進行配料的過程中,配制鋁硅合金、高純銅、鋁錳合金與純鎂后,Si元素在合金中質量比為7wt.%,Cu元素在合金中質量比為2wt.%,Mg元素在合金中質量比為0.4wt.%,Mn元素在合金中質量比為0.2wt.%;
2.在電阻爐中將純鋁與所有合金熔化之后,加熱至780℃;
3.用六氯乙烷進行精煉、扒渣;
4.在780℃時,將事先鋁箔包裹的Al-20Er合金加入溶液中,攪拌之后保溫10分鐘,Er元素在合金熔液中的質量百分含量控制在0.05%~0.4wt.%,優選0.1wt%;
5.在720℃時,將事先用鋁箔包裹的Mg加入溶液中,攪拌之后保溫3分鐘,隨后澆入事先預熱至300℃的銅模之中。
實施案例2:
與實施1不同之處在于Si元素在合金中質量比為9wt.%,Cu元素在合金中質量比為1wt.%,Mg元素在合金中質量比為0.3wt.%,Mn元素在合金中質量比為0.4wt.%,加入Er后在780℃之間保溫處理10min,添加Mg保溫處理后澆注到預熱至300℃的銅模中。在此條件下可達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變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