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表面拋光設備領域,特別是一種雙面拋光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高校實驗室在試制陶瓷片試樣時,往往采用手動方式進行拋光處理,此種加工方式由于陶瓷片較薄(約1-2mm)操作者手指容易受傷。此外,陶瓷片的打磨厚度不易控制,打磨過薄表面加工質量不好影響陶瓷片性能測試,打磨太厚陶瓷片太薄易碎。針對校園、實驗室隨做隨用、小批量、小工件拋光時,如若使用一臺價格昂貴的數控、高效率的拋光設備就特別浪費,而且還不易搬運。如果使用普通的手動拋光設備卻難到達拋光的要求,也存在各種安全隱患,手動打磨容易導致實驗操作人員手指受傷,產品合格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雙面拋光設備,其體積小巧,能實現陶瓷片雙面拋光,能有效改善實驗人員工作環境和提高實驗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面拋光設備,包括底座、安裝在底座上端面上的移動平臺、安裝在移動平臺上的拋光組件和安裝在底座上端面上并對應拋光組件的工件放置臺組件;
所述移動平臺包括用于橫向移動的第一移動機構、安裝在第一移動機構上并用于縱向移動的第二移動機構,第二移動機構由第一移動機構帶動橫向移動;
所述拋光組件包括安裝在第二移動機構上并由第二移動機構帶動縱向移動的升降平臺、安裝在升降平臺上并連接驅動電機的拋光盤;拋光盤相對底座垂直朝下設置;
所述工件放置臺組件包括第一放置臺、第一滑梯、第二放置臺、第二滑梯和收納筒,所述第一放置臺和第二放置臺豎直間隔設置在底座上端面上,且位于拋光盤橫向移動軌跡正下方;所述第一放置臺高于第二放置臺,且兩者之間設有用于工件從第一放置臺滑到第二放置臺的第一滑梯;所述收納筒豎直放置底座上端面上且位于第二放置臺遠離第一移動機構一側;收納筒不高于第二放置臺,且兩者之間設有用于工件從第二放置臺滑到收納筒的第二滑梯;
位于第一滑梯入口處并相對第一放置臺一側設置翻轉部,所述翻轉部為內弧形結構,其底部連接第一滑梯入口且低于第一滑梯入口端面,第一滑梯入口豎直朝上設置且其端面平齊于第一放置臺工件放置位置,第一滑梯入口相對翻轉部的跨度距離小于工件寬度或長度;
對應第一放置臺和第二放置臺還設有推桿機構,推桿機構設置在底座上端面上,包括用于將工件水平推入第一滑梯翻轉部的第一推桿和用于將工件水平推入第二滑梯的第二推桿;
位于第一放置臺內設有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且將待加工工件豎直升至第一放置臺上端面或第一滑梯入口處的送料機構。
上述方案實現的是對陶瓷片工件雙面拋光,其中移動平臺用于水平橫向移動和豎直縱向移動,拋光組件安裝在移動平臺上可以實現橫向和縱向的移動。工件放置臺組件的第一放置臺和第二放置臺用于放置工件,具體是放置在第一放置臺和第二放置臺上端面,拋光組件通過移動平臺移動到第一放置臺上方并完成對工件拋光作業;第一推桿將工件推入翻轉部,由于翻轉部呈內弧形設置,其會自動滑入呈豎直設置的第一滑梯入口,工件滑入第一滑梯后,此時工件已加工的一面朝下,這樣自動實現翻面。工件由第一滑梯滑入第二放置臺上端面,拋光組件通過移動平臺移動到第二放置臺上方并完成對工件未拋光一面拋光作業;第二推桿將工件推入第二滑梯滑,工件經第二滑梯滑滑入收納筒,收納筒用于對加工好的工件收納存放。為實現自動放料,在第一放置臺內設有送料機構,這樣可以實現自動加工。
優選地,所述第一放置臺和第二放置臺為柱型結構,所述第一滑梯的入口端固定在第一放置臺上,并位于第一放置臺上端面下方;翻轉部不高于第一放置臺上端面;第一放置臺設置用于工件橫向通過的長通孔,所述通孔水平正對翻轉部且通孔下端與第一滑梯入口端面平齊貼合;所述第一放置臺上相對通孔一側還設有正對通孔的導向孔,所述第一推桿一端設置在導向孔內,且第一推桿能夠沿導向孔水平伸入到第一滑梯入口端面。
用于工件進行翻面的翻轉部其呈內弧形,即存在朝上翹起的部位,如果第一滑梯入口端與第一放置臺上端面平齊即存在拋光盤過大時無法貼合工件加工,會存在適用性不足的缺點。而將第一滑梯入口端設置低于第一放置臺上端面即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同時也可以避免第一推桿對拋光盤加工時造成干擾。第一放置臺上工件完成拋光后,送料機構將工件降至對應長通孔,第一推桿能夠沿導向孔水平伸入到第一滑梯入口端面將工件推入翻轉部。由于翻轉部底端較第一滑梯入口端面低,所以滑入的工件會直接滑入第一滑梯。
優選地,所述推桿機構包括第一推桿組件、第二推桿組件、支座和連桿,所述支座包括安裝在底座上端面上的支座本體和設置在支座本體上的復位彈簧;所述連桿中部鉸接在支座本體上端且相對豎直旋轉,連桿連接復位彈簧;連桿一端連接第一推桿組件,另一端連接第二推桿組件;第一推桿組件包括第一推桿、第一調節板、第一滑道、第一導桿和第一固定套筒;所述第一調節板豎直設置且其板面平行于第一移動機構移動方向,第一調節板底端連接套設在第一固定套筒內的第一導桿,第一固定套筒固定在底座上端面上,第一調節板底部連接連桿;第一調節板板面上設置第一滑道,第一推桿一端可滑動設置在第一滑道內;第二推桿組件包括第二推桿、第二調節板、第二滑道、第二導桿和第二固定套筒;所述第二調節板豎直設置且其板面垂直于第一移動機構移動方向,第二調節板底端連接套設在第二固定套筒內的第二導桿,第二固定套筒固定在底座上端面上,第二調節板底部連接連桿;第二調節板板面上設置第二滑道,第二推桿一端可滑動設置在第二滑道內;第一調節板和第二調節板隨連桿端部升降,第一調節板位于最高時,第二調節板位于最低,第一推桿一端位于第一滑道最下方,第一推桿另一端相對伸入第一放置臺內最大距離,第二推桿一端位于第二滑道最上方,第二推桿另一端相對伸出第二放置臺內最大距離;第一調節板和第二調節板隨連桿端部升降,第一調節板位于最低時,第二調節板位于最高,第一推桿一端位于第一滑道最上方,第一推桿另一端相對伸出第一放置臺最大距離,第二推桿一端位于第二滑道最上方,第二推桿另一端相對伸入第二放置臺內最大距離。
這里連桿用作調節翹板,即實現第一推桿、第二推桿的功能切換;具體是當第一推桿相對第一放置臺推入時,第二推桿相對第二放置臺退出;當第一推桿相對第一放置臺退出時,第二推桿相對第二放置臺推入。具體是通過第一調節板的第一滑道和第二調節板上的第二滑道實現推入或退出。具體是第一推桿一端可滑動設置在第一滑道內,其另一端可滑動設置在第一放置臺上,當第一調節板升高時,第一滑道接近第一放置臺,第一推桿相對第一滑道移動。具體是第一調節板通過第一滑道推動第一推桿水平橫向移動;而第二調節板通過第二滑道推動第二推桿水平縱向移動。通過連桿可以控制第一調節板和第二調節板相對升降,且連桿帶有自動復位功能,這樣即可以實現推入和退出的切換;實現對工件移動。
優選地,所述第一滑梯靠近第二放置臺一端呈水平設置,所述第二滑梯靠近收納筒一端呈水平設置;第二滑梯固定在第二放置臺上且第二滑梯入口與第二放置臺上端面水平;第二滑梯的出口端設有水平設置的環形出口,所述收納筒可拆卸設置在底座和第二滑梯的出口端之間,收納筒筒口對應插接環形出口。當工件靠近第二放置臺時需要減速及防止沖出,這里第一滑梯靠近第二放置臺一端呈水平設置;同樣第二滑梯靠近收納筒一端呈水平設置。收納筒采用可拆卸安裝,具體為插接設置,這樣可以在收納筒堆滿工件后移除,重新放入空的收納筒。
優選地,所述送料機構包括位于第一放置臺中間且豎直貫通第一放置臺的送料通道、位于送料通道內相對送料通道滑動的推動頭、位于推動頭下方并連接推動頭的升降桿、連接升降桿的減速箱和通過聯軸器連接減速箱的送料電機;所述送料通道對應工件形狀大小,所述推動頭對應送料通道周向形狀大小;所述減速箱和送料電機位于底座上。
這里公開送料機構的具體結構,工件可以預先放置在送料通道內且由推動頭支撐,推動頭通過升降桿實現升降。升降桿具體是螺桿。當然,其他可以安裝在送料通道的升降的裝置也可以滿足功能需求。
優選地,所述送料通道上設有對稱設置的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沿送料通道軸向設置;推動頭外壁軸向設置對應限位滑槽的凸起;所述于推動頭上端面均布有支撐件,所述支撐件為柱型結構,且覆蓋有橡膠層。限位滑槽可以放置推動頭上升或下降過程中發生旋轉或者卡殼等情況,起到對推動頭進一步引導和限位作用。
優選地,所述拋光盤連接安裝在驅動電機輸出端的夾持機構,所述升降平臺一側還設有水平設置的輔助板。
優選地,所述底座包括上支撐板、下支撐板及設置在兩者之間的支撐柱;所述移動平臺、第一放置臺、第二放置臺和支座安裝在上支撐板上端面,所述第一固定套筒和第二固定套筒豎直固定在下支撐板上端面;上支撐板上設置對應第一導桿和第二導桿通過的通孔。這里設置兩層結構可以優化裝置布局,將一部分裝置放在下支撐板上。
優選地,所述底座包括上支撐板、下支撐板及設置在兩者之間的支撐柱;所述移動平臺、第一放置臺、第二放置臺和推桿機構安裝在上支撐板上端面,所述送料電機和減速箱固定在下支撐板上端面;上支撐板上設置對應升降桿通過的通孔。這里設置兩層結構可以優化裝置布局,將一部分裝置放在下支撐板上。
優選地,還包括控制器和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分別安裝在第一放置臺和第二放置臺的工件放置處下方,所述控制器連接壓力傳感器,并根據壓力傳感器的壓力信號控制拋光盤對工件壓力;所述控制器連接控制第一移動機構、第二移動機構、送料機構和驅動電機。控制器對陶瓷片上的壓力信號進行檢測來控制驅動電機的運動,能實現對陶瓷片的恒壓打磨;通過檢測驅動電機的旋轉圈數控制陶瓷片的拋光厚度,能有效對壓電陶瓷片的打磨厚度進行控制,并能保證拋光機只在陶瓷片打磨的時候工作;通過數碼管顯示當時轉速,能方便控制拋光盤的速度。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通過推桿機構、工件放置臺組件實現對工件的輸送和翻面,其中拋光盤可以水平橫向和縱向豎直移動,可以對應移動到第一放置臺、第二放置臺上端,對應工件實現拋光作業。其結構簡單,可以實現對陶瓷片雙面小批量加工。
2.本發明能實現陶瓷片的恒壓打磨并能對打磨厚度進行監控實現陶瓷片的自動拋光,從而有效改善實驗人員的工作環境和提高實驗效率。
3.本發明較市面上的數控拋光機相比,采用杠桿原理實現了陶瓷片的雙面自動拋光,體積小巧,易于搬運。
4.本發明通過蝸輪蝸桿機構實現陶瓷片的自動送料,能實現小批量陶瓷片的加工。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第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第二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第三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推桿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工件翻面功能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送料功能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底座、11-上支撐板、12-下支撐板、13-支撐柱、2-移動平臺、210-第一移動機構、211-第一電機、212-第一軸承座、213-第二軸承座、214-第一滑桿、215-第一絲桿、216-移動座、220-第二移動機構、221-第二電機、222-第三軸承座、223-第二滑桿、224-第二絲桿、225-第四軸承座、3-拋光組件、31-升降平臺、32-驅動電機、33-夾持機構、34-拋光盤、35-輔助板、4-工件放置臺組件、41-第一放置臺、411-送料通道、412-限位滑槽、42-第一滑梯、43-第二放置臺、44-第二滑梯、45-收納筒、46-翻轉部、5-推桿機構、510-第一推桿組件、511-第一推桿、512-第一調節板、513-第一滑道、514-第一導桿、515-第一固定套筒、520-支座、521-支座本體、522-復位彈簧、530-第二推桿組件、531-第二推桿、532-第二調節板、533-第二滑道、534-第二導桿、535-第二固定套筒、540-連桿、60-送料機構、61-送料電機、62-聯軸器、63-減速箱、64-升降桿、65-推動頭、66-支撐件、7-工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發明的具體實施進一步說明。
如圖1-5所示,公開一種優選的實施方案。雙面拋光設備包括底座1、安裝在底座1上端面上的移動平臺2、安裝在移動平臺2上的拋光組件3和安裝在底座1上端面上并對應拋光組件3的工件放置臺組件4。移動平臺2包括用于橫向移動的第一移動機構210、安裝在第一移動機構210上并用于縱向移動的第二移動機構220,第二移動機構220由第一移動機構210帶動橫向移動。拋光組件3包括安裝在第二移動機構220上并由第二移動機構220帶動縱向移動的升降平臺31、安裝在升降平臺31上并連接驅動電機32的拋光盤34;拋光盤34相對底座1垂直朝下設置。工件放置臺組件4包括第一放置臺41、第一滑梯42、第二放置臺43、第二滑梯44和收納筒45,第一放置臺41和第二放置臺43豎直間隔設置在底座1上端面上,且位于拋光盤34橫向移動軌跡正下方。第一放置臺41高于第二放置臺43,且兩者之間設有用于工件從第一放置臺41滑到第二放置臺43的第一滑梯42;收納筒45豎直放置底座1上端面上且位于第二放置臺43遠離第一移動機構210一側。收納筒45不高于第二放置臺43,且兩者之間設有用于工件從第二放置臺43滑到收納筒45的第二滑梯44。位于第一滑梯42入口處并相對第一放置臺41一側設置翻轉部46,翻轉部46為內弧形結構,其底部連接第一滑梯42入口且低于第一滑梯42入口端面,第一滑梯42入口豎直朝上設置且其端面平齊于第一放置臺41工件放置位置,第一滑梯42入口相對翻轉部46的跨度距離小于工件7寬度或長度。
對應第一放置臺41和第二放置臺43還設有推桿機構5,推桿機構5設置在底座1上端面上,包括用于將工件水平推入第一滑梯42翻轉部46的第一推桿511和用于將工件水平推入第二滑梯44的第二推桿531。位于第一放置臺41內設有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且將待加工工件豎直升至第一放置臺41上端面或第一滑梯42入口處的送料機構60。
其中,底座1包括上支撐板11、下支撐板12及設置在兩者之間的支撐柱13;支撐柱13位于四角設置。移動平臺2、第一放置臺41和第二放置臺43安裝在上支撐板11上端面,這里設置兩層結構可以優化裝置布局,將一部分裝置放在下支撐板12上。
其中,第一移動機構210包括第一電機211、第一軸承座212、第二軸承座213、第一滑桿214、第一絲桿215和移動座216;第一軸承座212和第二軸承座213相對同軸設置。在第一軸承座212和第二軸承座213之間設置兩左右對稱設置的第一滑桿214,所述第一絲桿215同軸安裝在第一軸承座212和第二軸承座213上,且其一端通過聯軸器連接第一電機211。移動座216滑動設置在兩第一滑桿214上,并與第一絲桿215螺紋連接。移動座216可以在第一電機211帶動第一絲桿215旋轉時,沿第一滑桿214水平移動。第二移動機構220包括第二電機221、第三軸承座222、第二滑桿223、第二絲桿224和第四軸承座225。第三軸承座222固定在移動座216上端面,第四軸承座225位于第三軸承座222正上方,且第三軸承座222和第四軸承座225之間兩左右對稱設置的第二滑桿223;第二絲桿224滑動設置在第三軸承座222和第四軸承座225之間的軸承孔內,第二絲桿224的下端通過聯軸器連接位于在第三軸承座222下方的第二電機221。第二電機221安裝在移動座216上端面。
升降平臺31與兩第二絲桿224相對滑動設置,且與第一絲桿215螺紋連接。驅動電機32安裝在升降平臺31對應工件放置臺組件4一側;其輸出軸豎直朝向設置,且通過夾持機構33連接拋光盤34;夾持機構33為快速安裝結構,這樣拋光盤34可以快速安裝在夾持機構33上,并且方便安裝更換。升降平臺31一側還設有水平設置的輔助板35。輔助板35可以用于安裝輔助器材,也可以作為手持端,調節升降平臺31。
第一放置臺41和第二放置臺43為柱型結構,這里采用的是圓柱形;當然可以采用如方形柱等結構。第一放置臺41沿其中心軸線設置通孔,即送料通道411,用于放置待加工的工件;即工件陶瓷片放置在送料通道411內,送料機構60位于工件下方,并將工件升到第一放置臺41上端面。在第一滑梯42的入口端固定在第一放置臺41上,并位于第一放置臺41上端面下方,翻轉部46低于第一放置臺41上端面。第一放置臺41設置用于工件橫向通過的長通孔,通孔水平正對翻轉部46且通孔下端與第一滑梯42入口端面平齊貼合。第一放置臺41上相對通孔一側還設有正對通孔的導向孔,第一推桿511一端設置在導向孔內,且第一推桿511能夠沿導向孔水平伸入到第一滑梯42入口端面。第一放置臺41上工件陶瓷片加工完成后,送料機構60將工件7陶瓷片沿送料通道411下降,并下降到對應長通孔位置,此時推桿機構5的第一推桿511動作,工件7陶瓷片經長通孔被推入翻轉部46。翻轉部46為內弧形結構,即工件7會自動向下滑動。但由于翻轉部46底端較第一滑梯42入口端面低,工件7會直接滑入第一滑梯42入口,而非再滑入送料通道411。第一滑梯42為傾斜設置,而第一滑梯42入口豎直設置,工件7會到達第一滑梯42傾斜段時為工件7完成加工的一面接觸第一滑梯42,這樣自動完成翻面。
第一滑梯42靠近第二放置臺43一端呈水平設置,第二滑梯44靠近收納筒45一端呈水平設置。第二滑梯44固定在第二放置臺43上且第二滑梯44入口與第二放置臺43上端面水平。第二滑梯44的出口端設有水平設置的環形出口,收納筒45可拆卸設置在底座1和第二滑梯44的出口端之間,收納筒45筒口對應插接環形出口。當工件靠近第二放置臺43時需要減速及防止沖出,這里第一滑梯42靠近第二放置臺43一端呈水平設置;同樣第二滑梯44靠近收納筒45一端呈水平設置。收納筒45采用可拆卸安裝,具體為插接設置,這樣可以在收納筒45堆滿工件后移除,重新放入空的收納筒45。
如圖2-4所示,公開了推桿機構5的安裝及具體結構示意圖。推桿機構5包括第一推桿組件510、第二推桿組件530、支座520和連桿540。支座520包括安裝在底座1上端面上的支座本體521和設置在支座本體521上的復位彈簧522。支座520具體位于工件放置臺組件4和移動平臺2之間。連桿540中部鉸接在支座本體521上端且相對豎直旋轉,連桿540連接復位彈簧522。連桿540一端連接第一推桿組件510,另一端連接第二推桿組件530。復位彈簧522用于提供連接連接第二推桿組件530一端朝上的復位力。第一推桿組件510包括第一推桿511、第一調節板512、第一滑道513、第一導桿514和第一固定套筒515。第一調節板512豎直設置且其板面平行于第一移動機構210移動方向,第一調節板512底端連接套設在第一固定套筒515內的第一導桿514,第一固定套筒515固定在底座1上端面上,第一調節板512底部連接連桿540。第一調節板512板面上設置第一滑道513,第一推桿511一端可滑動設置在第一滑道513內。第一滑道513為長通孔結構,由第一豎直滑段、傾斜滑段和第二豎直滑段組成;第一豎直滑段、傾斜滑段和第二豎直滑段由上至下依次連接設置。第一豎直滑段和第二豎直滑相對底座1上端面豎直設置;第二豎直滑相對第一豎直滑段遠離第一放置臺41。第一豎直滑段和第二豎直滑段之間的垂直距離為第一推桿511相對第一放置臺41水平移動距離。應該清楚的是,為了保證第一推桿511只能水平橫向移動,這里由第一放置臺41的導向孔提供限位。當然可以設置一個安裝在底座1上或第一放置臺41上的支架,該第一推桿511桿身滑動套裝支架上的軸套內,軸套小于第一推桿511長度。
第二推桿組件包括第二推桿531、第二調節板532、第二滑道533、第二導桿534和第二固定套筒535。第二調節板532豎直設置且其板面垂直于第一移動機構210移動方向,第二調節板532底端連接套設在第二固定套筒535內的第二導桿534,第二固定套筒535固定在底座1上端面上,第二調節板532底部連接連桿540。第二調節板532板面上設置第二滑道533,第二推桿531一端可滑動設置在第二滑道533內。第二滑道533也為長通孔結構,由第三豎直滑段和傾斜滑段段組成。第三豎直滑段、傾斜滑段由上至下依次連接設置;第三豎直滑段相對底座1上端面豎直設置;該傾斜滑段傾斜向下對應第二調節板532相對移動平臺2一側,第三豎直滑段相對遠離第二放置臺43。第三豎直滑段和第四豎直滑段之間的垂直距離為第一推桿511相對第一放置臺41水平移動距離。應該清楚的是,為了保證第二推桿531只能水平縱向移動,這里由第二放置臺43提供限位。當然可以設置一個安裝在底座1上或第二放置臺43上的支架,該第二推桿531桿身滑動套裝支架上的軸套內,軸套小于第二推桿531長度。
支座520安裝在上支撐板11上端面,第一固定套筒515和第二固定套筒535豎直固定在下支撐板12上端面;上支撐板11上設置對應第一導桿514和第二導桿534通過的通孔。
第一調節板512和第二調節板532隨連桿540端部升或降,第一調節板512位于最高時,第二調節板532位于最低,第一推桿511一端位于第一滑道513最下方,第一推桿511另一端相對伸入第一放置臺41內最大距離,第二推桿531一端位于第二滑道533最上方,第二推桿531另一端相對伸出第二放置臺43內最大距離;此時第一推桿511位于第一滑道513的第二豎直滑段底端,第二推桿531位于第二滑道533的第三豎直滑段上端。第一調節板512位于最低時,第二調節板532位于最高,第一推桿511一端位于第一滑道513最上方,第一推桿511另一端相對伸出第一放置臺41最大距離,第二推桿531一端位于第二滑道533最上方,第二推桿531另一端相對伸入第二放置臺43內最大距離;此時第一推桿511位于第一滑道513的第一豎直滑段上端,第二推桿531位于第二滑道533的傾斜滑段底端。
這里連桿540應用杠桿原理,用作調節翹板,即實現第一推桿511、第二推桿531的功能切換。具體是當第一推桿511相對第一放置臺41推入時,第二推桿531相對第二放置臺43退出;當第一推桿511相對第一放置臺41退出時,第二推桿531相對第二放置臺43推入。具體是通過第一調節板512的第一滑道513和第二調節板532上的第二滑道533實現推入或退出。具體是第一推桿511一端可滑動設置在第一滑道513內,其另一端可滑動設置在第一放置臺41上,當第一調節板512升高時,第一滑道513接近第一放置臺41,第一推桿511相對第一滑道513移動。具體是第一調節板512通過第一滑道513推動第一推桿511水平橫向移動;而第二調節板532通過第二滑道533推動第二推桿531水平縱向移動。通過連桿540可以控制第一調節板512和第二調節板532相對升降,且連桿540帶有自動復位功能,這樣即可以實現推入和退出的切換;實現對工件移動。
如圖3、圖6所示,送料機構60包括位于第一放置臺41中間且豎直貫通第一放置臺41的送料通道411,位于送料通道411內相對送料通道411滑動的推動頭65,位于推動頭65下方并連接推動頭65的升降桿64,連接升降桿64的減速箱63和通過聯軸器62連接減速箱63的送料電機61。送料電機61和減速箱63固定在下支撐板12上端面;上支撐板11上設置對應升降桿64通過的通孔。這里升降桿64為螺桿結構,減速箱63為蝸輪蝸桿機,實現水平和豎直方向轉換。送料通道411對應工件7形狀大小,推動頭65對應送料通道411周向形狀大小。當然,其他可以安裝在送料通道411的升降的裝置也可以滿足功能需求。
送料通道411上設有對稱設置的限位滑槽412,限位滑槽412沿送料通道411軸向設置;推動頭65外壁軸向設置對應限位滑槽412的凸起。在推動頭65上端面均布有支撐件66,支撐件66為柱型結構,且覆蓋有橡膠層。限位滑槽412可以放置推動頭65上升或下降過程中發生旋轉或者卡殼等情況,起到對推動頭65進一步引導和限位作用。工件7直接接觸支撐件66,橡膠層可以增加摩擦系數,同時避免對工件損傷。
為對本裝置進行自動化控制,這里還設置控制器和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分別安裝在第一放置臺41和第二放置臺43的工件放置處下方,壓力傳感器連接控制器。控制器連接控制驅動電機32、第一移動機構210的第一電機211、第二移動機構220第二電機221、送料機構60的送料電機61和驅動電機32。具體的,壓力傳感器可以安裝在推動頭65上的支撐件66中,可以安裝在第二放置臺43工件工件放置處下方。為了實現推桿機構5的自動化,可以根據需要安裝電機,即在推桿機構5支座520上安裝推桿電機,推桿電機連接連桿540,用于連桿540豎直方向上旋轉。推桿電機只需要驅動連桿540往一個方向旋轉即可,然后通過復位彈簧522使得連桿540復位。為實現送料機構60對工件升降的準確性,這里對升降桿64可以增加移動距離測量裝置,如直線移動測量器材。
控制器通過壓力傳感器的得到對拋光盤34對工件陶瓷片的壓力信號。進行檢測來控制驅動電機32、第二電機221的運動,能實現對陶瓷片的恒壓打磨。通過檢測驅動電機32的旋轉圈數控制陶瓷片的拋光厚度,能有效對壓電陶瓷片的打磨厚度進行控制,并能保證拋光機只在陶瓷片打磨的時候工作。通過數碼管顯示當時轉速,能方便控制拋光盤34的速度。
具體工作流程為:
控制器初始化,控制器控制移動平臺2處于初始位置,推動頭65處于最低位置;將工件放置入送料通道411并堆疊在推動頭65上。調節最上方工件上端面略高于第一放置臺41上端面。
控制器控制拋光盤34移動到第一放置臺41正上方,控制器啟動連接拋光盤34的驅動電機32,并使拋光盤34接觸工件,控制器根據壓力傳感器檢測并調節拋光盤34對工件壓力為設定壓力值。控制器根據設置的拋光的厚度對工件設定驅動電機32旋轉圈數,當完成后控制拋光盤34上升,然后移動到第二放置臺43正上方。
同時,控制器控制送料機構60將最上方的工件沿送料通道411降到對應第一滑梯42的長通孔位置,并控制推桿機構5啟動,第一推桿511推動工件滑入翻轉部46,然后工件通過第一滑梯42滑入第二放置臺43上方。
控制器控制拋光盤34下降并接觸工件,根據壓力傳感器檢測并調節拋光盤34對工件壓力為設定壓力值。控制器根據設置的拋光的厚度對工件設定驅動電機32旋轉圈數,當完成后控制拋光盤34上升,然后移動到第一放置臺41正上方。同時,推桿機構5復位,第一推桿511退出,第二推桿531推入將工件推入第二滑梯44滑。工件通過第二滑梯44滑滑入收納筒45,完成工件雙面拋光工序;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工件全部加工完成。
上述方案實現的是對陶瓷片工件雙面拋光,其中移動平臺2用于水平橫向移動和豎直縱向移動,拋光組件3安裝在移動平臺2上可以實現橫向和縱向的移動。工件放置臺組件4的第一放置臺41和第二放置臺43用于放置工件,具體是放置在第一放置臺41和第二放置臺43上端面,拋光組件3通過移動平臺2移動到第一放置臺41上方并完成對工件拋光作業;第一推桿511將工件推入翻轉部46,由于翻轉部46呈內弧形設置,其會自動滑入呈豎直設置的第一滑梯42入口,工件滑入第一滑梯42后,此時工件已加工的一面朝下,這樣自動實現翻面。工件由第一滑梯42滑入第二放置臺43上端面,拋光組件3通過移動平臺2移動到第二放置臺43上方并完成對工件未拋光一面拋光作業;第二推桿531將工件推入第二滑梯44滑,工件經第二滑梯44滑滑入收納筒45,收納筒45用于對加工好的工件收納存放。為實現自動放料,在第一放置臺41內設有送料機構60,這樣可以實現自動加工。
上述說明是針對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但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專利申請范圍,凡本發明所提示的技術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變化或修飾變更,均應屬于本發明所涵蓋專利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