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無心磨床,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特別適合于在小的安裝空間中使用的無心磨床。
背景技術:
無心磨床,如圖7所示,基本上構成為,被加工件(以下稱為工件)W的外緣由旋轉驅動的磨輪(c)磨削,而工件W由調節輪(a)和刀片(b)旋轉地支撐,調節輪(a)和磨輪(c)在工件W的兩側彼此相對布置(參見日本特開專利2004-114179)。
此外,調節輪(a)和磨輪(c)分別設置有用于修整磨削表面的修整單元(d)、(e),并且兩個修整單元(d)、(e)布置在圖7中的調節輪(a)和磨削輪(c)的右側和左側。
無心磨床的這種結構通常用于所有類型的無心磨床,而不管相關工件W的形狀和尺寸以及施加到工件W的磨削力的水平如何。這種結構引起各種問題,這將在下面討論,需要相對大的安裝空間,妨礙無心磨床的尺寸減小和空間節省。
(i)同樣,在修整單元(d)、(e)與磨輪(c)和調節輪(a)對準時,這些部件(a)、(c)、(d)、(e)在磨床的橫向方向(圖7中的豎直方向)上移動,需要使用除操作面板之外的副操作面板。
(ii)參照以前的磨削結果,通過改變插入刀片(b)和支撐刀片(b)的工件架(未示出)之間的墊片的厚度來調節工件W的中心高度。
(iii)根據工件W的外徑,磨輪(c)和調節輪(a)的外徑以及磨輪(c)和調節輪(a)的中心高度,計算修整單元(d)、(e)相對于磨輪(c)和調節輪(a)的金剛鉆移動量。移動量是手動調整的。
(iv)通常,冷卻劑箱與磨床分離,其未具體示出。這限制了無心磨床的安裝空間的減小。
在這方面,例如,如日本特開專利2002-370143,日本特開專利2004-216518,日本特開專利2006-123132和日本特開專利2007-190616中所公開的那樣,已經提出用于減小無心磨床的尺寸的各種結構,這些沒有具體示出。這些結構需要進一步改進以徹底解決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解決了這種傳統的問題的新的無心磨床。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通過設計圍繞磨床的基本結構的部件單元的結構,提供一種具有高可操作性的節省空間的無心磨床。
本發明的無心磨床配置為,利用旋轉驅動的磨輪在工件的外緣執行無心磨削,同時工件由調節輪和刀片旋轉地支撐,并且用于執行磨輪和調節輪的修整過程的修整裝置包括單個修整單元。修整單元布置在磨輪和調節輪之間的下部位置。
作為優選實施例,采用以下配置:
(1)磨輪主軸箱樞轉地支撐磨輪以旋轉地驅動磨輪,并且調節輪主軸箱樞轉地支撐調節輪,以旋轉地驅動調節輪。磨輪主軸箱和調節輪主軸箱布置在床上,以便分別經由磨輪滑動單元和調節輪滑動單元至少在橫向進給方向上移動,床布置在機座上。
(2)修整單元布置在磨輪和調節輪之間的前下部位置,修整單元包括修整器,該修整器布置為在待用位置和修整位置之間豎直移動,修整器相對于磨輪和調節輪在縱向軸向方向上移動,以便在修整位置修整磨輪和調節輪。
(3)磨輪主軸箱和調節輪主軸箱布置在床上,以分別通過磨輪滑動單元和調節輪滑動單元在縱向軸向和橫向進給方向上移動,床布置在機座上,并且修整單元的修整器配合磨輪和調節輪在縱向軸向方向上的移動一起,在修整位置修整磨輪和調節輪。
(4)修整單元布置在豎直滑動件上,刀片在磨輪和調節輪之間的下部位置處支撐工件,豎直滑動件能夠相對于床垂直往復運動,以便豎直移動修整單元的修整器。
(5)修整單元包括相對于磨輪和調節輪的軸線傾斜的修整軸。修整軸具有修整磨輪的磨輪修整器和修整調節輪的調節輪修整器。磨輪修整器和調節輪修整器位于彼此不干擾修整操作的位置
(6)用于向磨削部分供給冷卻劑和從所述磨削部分收集冷卻劑的冷卻劑箱具有覆蓋磨削部分的局部蓋的一部分的功能。
(7)構成磨削部分的磨輪和調節輪布置為從磨輪主軸箱、調節輪主軸箱和豎直滑動件向一個方向懸伸,并且與磨削冷卻劑或工藝冷卻劑接觸的磨削部分由局部蓋覆蓋,以被限制和隔離。
(8)機座具有用于通過相互聯鎖磨床的部件的驅動源而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
本發明的無心磨床配置為,利用旋轉驅動的磨輪在工件的外緣執行無心磨削,同時工件由調節輪和刀片旋轉地支撐,并且用于執行磨輪和調節輪的修整過程的修正裝置包括單個修整單元。修整單元布置在磨輪和調節輪之間的下部位置。因此,可以提供具有高可操作性的節省空間的無心磨床,以便實現如下的各種獨特效果:
(a)用于執行磨輪和調節輪的修整過程的修整裝置包括單個修整單元。修整單元位于磨輪和調節輪之間的下部位置,因此消除了最嚴重地影響常規無心磨床的寬度尺寸的、用于磨輪的左右修整器空間的需要,使得空間節省并且顯著減小無心磨床的寬度尺寸。
這種結構適用于較小的安裝空間,特別是使得提供可安裝在相當小的安裝空間、例如在辦公桌上的小型臺式無心磨床成為可能。
(b)修整單元布置在磨輪和調節輪之間的下部位置,以在工件的磨削位置處修整磨輪和調節輪。這抑制了在磨輪和調節輪的磨削過程中由熱移位(thermal displaement)引起的尺寸變化,從而提高了磨削精度。
具體地,如果由修整單元在磨輪和調節輪上執行修整的位置與由磨輪和調節輪在工件上執行磨削的位置分離或不同,則在磨輪和調節輪的修整過程中磨削或加工環境(特別是環境溫度)不同于磨輪和調節輪操作過程中(即,在磨削過程中)的磨削或加工環境。因此,由修整單元修整的磨輪和調節輪的預定形狀和尺寸在實際磨削過程中受到由熱位移引起的尺寸變化的影響,從而降低了磨削精度。
因此,根據本發明,磨輪和調節輪在工件的磨削位置被修整,使得修整過程中的磨削或加工環境可以與磨削過程中的相同。因此,由修整單元修整的磨輪和調節輪的預定形狀和尺寸不受由實際磨削過程中的熱位移引起的尺寸變化的影響,從而保持期望的磨削精度。
(c)修整單元布置在豎直滑動件上,刀片在磨輪和調節輪之間的下部位置處支撐工件,并且豎直滑動件可相對于床豎直地往復運動。因此,可以自動控制豎直滑動的操作,以調節工件的中心高度,其在相關技術中手動調節,并且在數字控制下調節修整單元的修整金剛鉆移動量。這可以縮短轉換時間并實現高度高級的轉換。
(d)用于通過相互聯鎖磨床的部件的驅動源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布置在機座中,因此布置在常規無心磨床中的設備外部的控制面板可以安裝在磨床的空間中(設備內部)。
(e)用于向磨削部分供給冷卻劑和從所述磨削部分收集冷卻劑的冷卻劑箱具有用于覆蓋磨削部分的局部蓋的一部分的功能,因此冷卻劑箱可以布置在磨床的空間中。
(f)控制裝置和冷卻劑箱存儲在磨床的空間中,從而減小了安裝空間,即,可以促進空間節省。
(g)構成磨削部分的磨輪和調節輪布置為從磨輪主軸箱,調節輪主軸箱和豎直滑動件向一個方向(向前方向)懸伸,并且以用于覆蓋磨削部分的局部蓋覆蓋。因此,與磨削冷卻劑或工藝冷卻劑接觸的磨削部分限制并隔離到磨削室中。
因此,包括磨輪主軸箱、調節輪主軸箱和豎直滑動件的機構部分,和包括電機的驅動部分存儲在與磨削室隔離的磨床室中。因此,冷卻劑不可能與機構部分和驅動部分接觸,從而增加了磨床的壽命,并且消除了對磨床室的防水結構的需要。這導致較低的制造成本,從而降低了機器成本。
(h)構成磨削部分的磨輪和調節輪布置為從磨輪主軸箱、調節輪主軸箱和豎直滑動件向前方懸伸,修整單元布置在磨輪和調節輪之間的下部位置。因此,所有的磨削和修整操作可以在磨床的前部執行,而基本上沒有移動,從而顯著地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準備。
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相關目的和特征在參考附圖的詳細描述和權利要求中提到的新穎項目中是顯而易見的。
附圖說明
圖1為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無心磨床的整體結構的主視圖。
圖2為示出了無心磨床的整體結構的側視圖。
圖3為示出了無心磨床的整體結構的俯視圖。
圖4為示出了無心磨床的主要元件的結構的透視圖。
圖5A為示出了磨削過程中處于待用狀態的無心磨床的修整單元的放大主視圖。
圖5B為示出了修整過程中(修整磨輪過程中)處于修整狀態的無心磨床的修整單元的放大主視圖。
圖6為示出了修整單元的修整狀態的放大俯視圖。
圖7為示出了常規無心磨床的整體結構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具體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部件或元件。
圖1到6示出了本發明的無心磨床。磨床是小型無心磨床,其包括用于對工件W的外緣執行無心磨削的節省空間的結構。具體地,該磨床配置有可安裝在辦公桌或類似物上的桌面尺寸。
在磨床的具體結構中,主要元件是磨輪1,調節輪2,刀片(blade)3,修整單元4和控制裝置5。這些主要元件和外圍元件分別具有節省空間的結構。
在磨床中,首先,床11固定在機座10上。布置在床11上的部件單元包括設有磨輪1的磨輪主軸箱16,設有調節輪2的調節輪主軸箱26,刀片3和修整單元4。
在圖示的例子中,如圖1所示,磨輪主軸箱16布置在磨床的前部左側,而調節輪主軸箱26布置在磨輪的前部右側。根據目的,該結構可以顛倒。
磨輪1的磨削表面(外緣表面)的輪廓與工件W的最終形狀或工件W的外緣表面的最終精加工形狀相對應,并且磨輪1可拆卸地固定在磨輪主軸15的前端(懸臂結構),并且磨輪主軸15布置在磨輪主軸箱16上以便旋轉和驅動。
磨輪1的驅動系統的基本結構可以是常規公知的結構。具體地,磨輪主軸15樞轉并旋轉地支撐在安裝在床11上的磨輪主軸箱16上,并且磨輪主軸15的后端通過驅動傳動機構(未示出)與驅動電機18形成驅動接合。
如圖1到3所示,所示實施例的驅動電機18以水平狀態布置在磨輪主軸箱16的凸起部分16a的前側,并且電連接到控制裝置5。
驅動電機18可以根據目的布置在磨輪主軸箱16的凸起部分16a的后側,而不是前側(如實施例中所示)。驅動電機18也可以以任何其它狀態安裝,例如,根據目的,處于直立狀態或倒置狀態而不是水平狀態(如實施例中所示)。
磨輪主軸箱16可通過磨輪滑動單元20至少在床11上的橫向進給方向X上移動。在所示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磨輪主軸箱16可沿橫向進給方向X和縱向軸向方向Y(前后)移動。
在這種情況下,橫向進給方向X是磨輪1到工件的進給方向,而縱向軸向方向Y是磨輪1(以及調節輪2和工件W)的軸向方向。
具體地,磨輪滑動單元20包括磨輪橫向滑動件21和磨輪縱向滑動件22。因此,磨輪主軸15可以沿著兩個正交軸線縱向和橫向(前后)移動。
盡管未具體示出,兩個滑動件21、22的進給操作(前進和后退操作)配置為利用布置在滑動單元中的進給裝置執行進給操作,該進給裝置包括引導單元、進給螺桿單元和用作驅動源的驅動電機。驅動電機與控制裝置5電連接。
在所示實施例中,磨輪橫向滑動件21布置在床11上,磨輪縱向滑動件22布置于磨輪橫向滑動件21上。根據目的,該結構可以顛倒。
調節輪2用于旋轉地支撐工件W的外緣,并且其旋轉支撐表面(外緣表面)具有對應于工件W的最終形狀或工件W的外緣表面的最終精加工形狀的輪廓。調節輪2可拆卸地固定在調節輪主軸25的前端(懸臂結構),調節輪主軸25布置在調節輪主軸箱26上,以便旋轉和驅動。
調節輪主軸25理想地稍微傾斜,以在磨削過程中在工件W的軸向方向上獲得推力。沒有具體示出調節輪主軸25的傾斜調節。傾斜調節機構可以布置在調節輪主軸箱26安裝到調節輪滑動單元30的位置的一部分上,這將稍后描述,調節輪主軸箱26可以固定到調節輪滑動單元30,而調節輪主軸25具有預定的傾斜。
常規已知的基本結構可以用于調節輪2的驅動系統。具體地,調節輪主軸25樞轉并旋轉地支撐在安裝在床11上的調節輪主軸箱26上,調節輪主軸25的后端通過驅動傳動機構(未示出)與驅動電機28形成驅動接合。
如圖1和3所示,所示實施例的驅動電機28以倒置狀態布置在調節輪主軸箱26的凸起部分26a的后側,并且電連接到控制裝置5。
根據目的,驅動電機28可以布置在調節輪主軸箱26的凸起部分26a的前側而不是如實施例所示的后側。驅動電機28也可以根據目的而以任何狀態安裝,例如,處于直立狀態或水平狀態,而不是如實施例中所示的倒置狀態。
圖1和圖3所示的處于倒置狀態的結構可以安裝在任何位置,例如,根據目的,處于直立狀態或水平狀態。
調節輪主軸箱26可以經由調節輪滑動單元30在床11上至少沿橫向進給方向X移動。在所示實施例中,調節輪主軸箱26可以像磨輪主軸箱16那樣在橫向進給方向X和縱向軸向方向Y(前后)移動。
具體地,調節輪滑動單元30包括調節輪橫向滑動件31和調節輪縱向滑動件32。因此,調節輪主軸25可以沿著兩個正交軸線縱向和橫向(前后)移動。
盡管未具體示出,兩個滑動件31、32的進給操作(前進和后退操作)配置為利用布置在滑動單元中的進給裝置進行進給操作,該進給裝置包括引導單元、進給螺桿單元和用作驅動源的驅動電機。驅動電機與控制裝置5電連接。
在所示實施例中,調節輪橫向滑動件31布置在床11上,而調節輪縱向滑動件32布置于調節輪橫向滑動件31上。根據目的,該結構可以顛倒。
磨輪橫向滑動件21和調節輪橫向滑動件31經由樞軸(未示出)以水平調節的傾斜度布置在床11上,使得調節輪主軸25和磨輪主軸15可與刀片3基本上平行設置或相對于刀片3成預定角度。
根據目的,包括樞軸的傾斜調節結構可以僅設置用于磨輪橫向滑動件21和調節輪橫向滑動件31中的一個。或者,可以省略這種傾斜調節結構,并且可以在機器的組裝過程中調節傾斜度。
刀片3用于與調節輪2一起支撐工件W,并且布置在豎直滑動件33上,其與如稍后將描述的修整單元4一起,用作支撐基座。具體地,刀片3固定到安裝在豎直滑動件33上的工件架34上。
刀片3在磨輪1和調節輪2之間直線延伸。刀片3的上端面為支撐表面,其向調節輪側的下方傾斜。
由于刀片3布置在豎直滑動件33上以與修整單元4一起豎直移動,因此工件W的中心高度可以如將在下文描述的那樣以數字控制方式自動調整。
修整單元4用作修整裝置,其同時或分別執行校正(修整)磨輪1的外緣磨削表面的形狀的修整過程,和校正(修整)調節輪2的外緣磨削表面的形狀的修整過程。修整單元4布置在磨輪1和調節輪2之間的下部位置。在所示實施例中,修整單元4布置在磨輪1和調節輪2之間的前部下部位置。
修整單元4的修整器35可在位于磨輪1和調節輪2下方的待用位置Po(圖5A)以及磨輪1和調節輪2上的修整位置(即磨輪1和調節輪2的軸線高度Ph(圖5B))之間豎直移動。
如圖5A所示,當修整單元4的修整器35位于待用位置Po時,刀片3設定為在磨削位置支撐工件W的高度。
當修整器35位于圖5B所示的修整位置Ph時,根據修整器35相對于磨輪1和調節輪2在縱向軸向方向上的移動,磨輪1和調節輪2在修整位置Ph處由修整器35修整。
在所示實施例中,磨輪主軸箱16和調節輪主軸箱26可分別通過磨輪滑動單元20和調節輪滑動單元30在床11上沿縱向軸向方向X和橫向進給方向Y移動。因此,如圖1所示,在通常狀態下的修整單元4的修整器35位于磨輪1和調節輪2下方之間的待用位置Po處。在修整過程中,修整器35向上移動到至少磨輪1和調節輪2的軸線高度處,即修整位置Ph處,并且修整器35同時或分別修整磨輪1的磨削表面以及調節輪2的旋轉支撐表面,同時配合磨輪1和調節輪2在縱向軸向方向X上的移動一起,相對于磨輪1和調節輪2軸向地橫向移動。
如上所述,修整單元4的特定支撐結構布置在豎直滑動件33上,刀片3在磨輪1和調節輪2之間的下部位置處支撐工件W。修整單元4布置在豎直滑動件33的前側位置,而刀片3布置在豎直滑動件33的后側位置。
豎直滑動件33布置在床11上,以相對于床11豎直地往復運動。因此,布置在豎直滑動件33上的刀片3和修整單元4根據豎直滑動件33的移動而豎直移動。
雖然未特別示出,由布置在滑動單元中的進給裝置執行豎直滑動件33的進給操作(提升操作),該進給裝置包括引導單元、進給螺桿單元和用作驅動源的驅動電機。驅動電機與控制裝置5電連接。
修整單元4包括作為修整器35的旋轉金剛石,即,具有由用結合材料結合的金剛石磨粒構成的圓柱修整表面的旋轉修整器。在所示實施例中,修整器35包括一對旋轉修整器:磨輪修整器35a和調節輪修整器35b。
具體地,如圖6所示,修整單元4的修整軸36相對于磨輪1和調節輪2的軸線水平傾斜,并且用于修整磨輪1的磨輪修整器35a和用于修整調節輪2的調節輪修整器35b以預定間隔軸向安裝在修整軸36的前端上(懸臂結構)。磨輪修整器35a和調節輪修整器35b定位成彼此不干擾修整操作。
相對于磨輪1和調節輪2的軸線水平傾斜的修整軸36由修整軸箱37樞轉地支撐,修整軸箱37固定到豎直滑動件33的前側位置,以便在水平方向旋轉。此外,修整軸36經由驅動傳動機構(未示出)與驅動電機39形成驅動接合,驅動電機39旋轉地驅動修整軸36。驅動電機39與控制裝置5電連接。
所示實施例中的驅動電機39可以用例如設置在修整軸箱37中的內置電機(未示出)來替換,作為直接驅動結構。驅動機構的小型化和簡化使修整軸箱37的空間節省。
旋轉修整器35(磨輪修整器35a,調節輪修整器35b)利用驅動電機39的旋轉驅動同時或分別修整磨輪1的磨削表面和調節輪2的旋轉支撐表面。
具體地,修整軸36如上所述那樣傾斜,因此單個修整單元4可以設置有磨輪修整器35a和調節輪修整器35b。換句話說,可以提供與圖7所示的常規無心磨床相同的功能,在圖7中,為磨輪1和調節輪2分別設置了專用于磨輪1和調節輪2的修整單元。因此,磨輪1和調節輪2可以同時或分別由兩個旋轉修整器35a、35b修整。
在本實施例中,用于向磨削部分供給冷卻劑并從該磨削部分收集冷卻劑的冷卻劑箱40具有覆蓋磨削部分(磨削室)的局部蓋50的一部分的功能。
具體地,在傳統的無心磨床中,冷卻劑箱單獨布置在磨床外部,而在本實施例中,冷卻劑箱40具有覆蓋磨削部分或磨削室的局部蓋50的一部分的功能,因此可以將冷卻劑箱40布置在無心磨床中,從而節省磨床的空間。
除了上述結構之外,磨輪1和調節輪2布置為從磨削輪主軸箱16、調節輪主軸箱26和豎直滑動件33在一個方向(在圖2、3和4所示的實施例中為朝向磨床的前部)上懸伸。
以懸垂狀布置的磨削部分被分隔壁60分割成包括磨輪主軸箱16、調節輪主軸箱26和豎直滑動件33的機構部分,以及包括電機的驅動部分。磨削部分覆蓋有局部蓋50并且存儲在磨削室A中,并且所述機構部分和驅動部分被整個蓋61覆蓋并且存儲在磨床室B中。因此,與磨削冷卻劑或工藝冷卻劑接觸的磨削部分被限制并與所述機構部分和驅動部分隔離(磨削室A和磨床室B的隔離)。
控制裝置5用于通過相互聯鎖構成無心磨床的部分的驅動源進行自動控制,并且為布置在機座10中的控制面板55的形式。
在常規無心磨床中,包括控制裝置的控制面板或操作面板單獨布置在磨床外部,并且與操作面板連接的副操作面板至少布置在磨床中,而在本實施例中,布置在機座10上的控制面板55包括控制裝置5,并且配置為執行各種控制,從而省略常規機器中必不可少的副控制面板及其相關聯的設備。這可以節省磨床的空間和制造成本。
具體地,控制裝置5為包括CPU、ROM、RAM和I/O端口等的微型計算機組成的CNC單元。
對于控制裝置5,用于執行磨削處理的控制程序,用于執行修整過程的控制程序,用于調整工件W的中心高度的控制程序,用于調整修整單元4的修整器金剛石移動量的控制程序,被預先可選地輸入并設置為數字控制數據,或者使用機座10上的控制面板55的鍵盤。
這樣構造的無心磨床實現了如下各種獨特的效果:
(a)用于執行磨輪1和調節輪2的修整過程的修整裝置包括單個修整單元4。修整單元4位于磨輪1和調節輪2之間的下部位置,因此消除了最嚴重地影響常規無心磨床的橫向尺寸的、用于磨輪的右修整器空間和左修整器空間的需要,使得節省空間并且顯著減小無心磨床的寬度尺寸。
這種結構適用于小的安裝空間,并且使得提供可安裝在相當小的安裝空間、例如特別是在辦公桌上的小型桌面無心磨床成為可能。
(b)修整單元4布置在磨輪1和調節輪2之間的下部位置,以在工件W的磨削位置(=修整位置Ph)修整磨輪1和調節輪2。這抑制了在磨輪1和調節輪2的磨削過程中由熱移位引起的尺寸變化,從而提高磨削精度。
具體地,如果由修整單元4在磨輪1和調節輪2上執行修整的位置與由磨輪1和調節輪2在工件W上執行磨削的位置分離或不同,則在磨輪1和調節輪2上的修整過程中磨削或處理環境(特別是環境溫度)與磨輪1和調節輪2的操作過程中(即,在磨削過程中)的磨削或處理環境不同。因此,由修整單元4修整的磨輪1和調節輪2的預定形狀和尺寸受到實際磨削過程中由熱位移引起的尺寸變化的影響,從而降低了磨削精度。
因此,如上所述,在工件W的磨削位置(=修整位置Ph)處修正磨輪1和調節輪2,使得修整過程中的磨削或處理環境可以與磨削過程中的相同。
因此,由修整單元4修整的磨輪1和調節輪2的預定形狀和尺寸不受實際磨削過程中由熱位移引起的尺寸變化的影響,從而保持期望的磨削精度。
(c)修整單元4布置在豎直滑動件33上,其中刀片在磨輪1和調節輪2之間的下部位置3支撐工件W,并且豎直滑動件33可相對于床11豎直地往復運動。可以自動控制豎直滑動件33的操作,以便調節已在常規機器中手動調節的工件W的中心高度,并且在數字控制下調整修整單元4的修整器金剛石移動量。因此,可以縮短切換時間,并且可以實現高度先進的切換。
(d)用于通過相互聯鎖磨床的部件的驅動源而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5布置在機座10中,因此布置在常規無心磨床的設備外部的控制面板55可以安裝在磨床的空間中(設備內部)。
(e)用于向磨削部分供給冷卻劑和從磨削部分收集冷卻劑的冷卻劑箱40具有用于覆蓋磨削單元的局部蓋50的一部分的功能,因此冷卻劑箱40可以設置在無心磨床的空間中。
(f)控制裝置5和冷卻劑箱40存儲在磨床的空間中,從而減小了安裝空間,即,可以促進空間節省。
(g)磨輪1和調節輪2布置為從磨輪主軸箱16、調節輪主軸箱26和豎直滑動件33在一個方向(向前方向)上懸伸,并且被用于覆蓋磨削部分的局部蓋50覆蓋。因此,與磨削冷卻劑或工藝冷卻劑接觸的磨削部分被限制并且隔離到磨削室A中。
因此,包括磨輪主軸箱16、調節輪主軸箱26和豎直滑動件33的機構部分以及包括電機的驅動部分存儲在與磨削室A隔離的磨床室B中。
因此,冷卻劑不可能與機構部分和驅動部分接觸,從而增加了磨床的壽命,并且消除了對磨床室B的防水結構的需要。這降低了制造成本,從而使機器成本較低。
(h)磨輪1和調節輪2布置為從磨輪主軸箱16、調節輪主軸箱26和豎直滑動件33向前方懸伸,修整單元4布置在磨輪1和調節輪2之間的下部位置。因此,可以在磨床的前部執行所有用于磨削和修整的操作,而基本上沒有移動,從而顯著地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準備。
順便提及,上述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且本發明不限于該實施例。在本發明的范圍內可以以各種方式改變設計。
(1)在所示實施例中,使用懸臂結構,其中磨輪1和調節輪2分別安裝在磨輪主軸15和調節輪主軸25的前端上。磨輪1和調節輪2可以沿軸向方向安裝在磨輪主軸15和調節輪主軸25的中心(雙重支撐結構)。
(2)在所示實施例中,磨輪1的驅動電機18和調節輪2的驅動電機28平行設置在磨輪主軸箱16和調節輪主軸箱26的外部。這些外部驅動電機18、28,根據目的,可以用內置電機代替,作為直接驅動結構。這種小而簡單的驅動機構可以實現節省空間并且減小磨輪主軸箱16和調節輪主軸箱26的振動。
(3)在所示實施例中,磨輪主軸箱16和調節輪主軸箱26縱向移動以進行修整。或者,修整器35可具有用于修整的縱向移動機構。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省略磨輪滑動單元20的磨輪縱向滑動件22和調節輪滑動單元30的調節輪縱向滑動件32,從而消除一個運動軸線。
(4)在所示實施例中,用于修整磨輪1的磨輪修整器35a和用于修整調節輪2的調節輪修整器35b以預定間隔以懸臂結構軸向安裝在修整軸36的前端上。該懸臂結構可以用雙重支撐結構代替,其中一對修整器35a、35b沿軸向方向安裝在修整軸36的中心。
(5)在所示實施例中,旋轉修整器(旋轉金剛鉆)35可以用端部片由金剛石制成的點金剛石修整器(點金剛石)代替。在這種情況下,在修整軸箱37的右側和左側,點金剛石修整器固定在與磨輪1和調節輪2中的每一個的圓柱形外緣相對應的位置處,這沒有具體示出。
(6)在所示實施例中的無心磨床的情況下,待加工工件W的形狀和尺寸相對較小,并且該機器具有節省空間的結構。本發明的結構特別適合于具有這種特別節省空間的結構的無心磨床。自然地,通過將本發明應用于用于磨削形狀和尺寸較大的工件W的大型無心磨床也可以實現這種空間節省。
(7)所示實施例中的無心磨床可以應用于所有類型的無心磨床,而不管諸如貫通進給磨削系統或橫向進給磨削系統的磨削系統。
(8)在所示實施例中,構成無心磨床的各單元的驅動系統的結構可以根據目的而任意地替換為現有技術中的驅動系統的結構,其沒有具體示出。
在本發明的詳細描述中提及的具體示例僅僅意圖使本發明的技術細節清楚。因此,本發明不限于具體實例,并且不應狹義地理解,而是應該廣義地理解,使得其可以在本發明的精神和權利要求的范圍內以各種方式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