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排氣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罩式退火爐排氣裝置。
背景技術:
在罩式退火爐生產過程中有含氫和含氧兩種氣體排放模式,含氧排放主要是密檢和洗爐時用,含氫排放主要是點火后保證足夠的氫氣進入和排出,保證還原效果。兩個排放管路共用一個壓力保持系統,俗稱廢氣包。它的核心結構是一個限壓閥,當下方壓力超過一定值(一般是工藝要求的75Mbar)時會自動抬起排出廢氣,排放到下方壓力低于一定值(一般是工藝和安全要求最低35Mbar)時會自動落下保證壓力。廢氣包主要是在阻隔空氣進入的同時排出爐內廢氣,同時保證爐內壓力在安全有效的范圍內上下波動。
但是,即便是經由脫脂段清洗后鋼材表面依然會殘存有鐵粉、油污等雜質,尤其是在高溫環境下,這些油污隨氫氣排放到爐外,在排放過程中難免有一些會附著到廢氣包的限壓閥上,這些油污在一個又一個生產周期結束后就會變的粘稠,有可能在任何時段將限壓閥粘住不能分開。如果在實際生產中爐溫超過600度,爐內是全氫狀態的時候是非常危險的,即使切斷氫氣進入,爐內氣體受熱膨脹會導致壓力不斷升高,后果不堪設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不影響正常狀態下氣體排放,同時能夠保證緊急狀態時排氣的罩式退火爐用安全排氣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罩式退火爐排氣裝置,其包括排氣集油桶、與排氣集油桶內壁固定連接的支撐環、設置在支撐環上的墊圈以及與支撐環活動配合且可卡置在支撐環內的封堵塊;所述封堵塊的上方設置有與排氣集油桶的內壁固定連接的限位盤;所述排氣集油桶的頂部設置有排氣管,所述排氣集油桶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進氣管道以及連通排氣集油桶和排氣管的安全管道,所述進氣管道和安全管道均位于支撐環的下方,所述安全管道上設置有閥門。
進一步的,所述封堵塊為倒置的圓錐臺形。
進一步的,所述排氣集油桶的底部設置有排油口以及用于封堵排油口的盲板。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盤包括限位環及設置在限位環側部且與排氣集油桶的內壁固定連接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為4個且呈十字型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封堵塊的頂面上設置有與限位環配合的限位凸臺。
進一步的,所述閥門包括沿安全管道設置的第一電磁閥和第二電磁閥。
進一步的,所述排氣集油桶內設置有壓力傳感器和警報器,所述壓力傳感器、警報器、第一電磁閥和第二電磁閥均與控制器相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封堵塊的自重平衡桶內的壓力,使壓力維持在設計壓力附近;支撐環和限位環營造封堵塊的活動空間,超出設計壓力后封堵塊頂起泄壓。排氣集油桶側壁上還設置有安全管道,當封堵塊不能正常跳起時,壓力傳感器、控制器可以相互配合,控制電磁閥開啟,由安全管道的完成泄壓動作,保證安全,防止意外發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限位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封堵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支撐環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排氣集油桶、2支撐環、3墊圈、4封堵塊、5排氣管、6進氣管道、7安全管道、8排油口、9盲板、10限位環、11連接桿、12限位凸臺、13第一電磁閥、14第二電磁閥、15壓力傳感器、16警報器、17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4所示,一種罩式退火爐排氣裝置,其包括排氣集油桶1、與排氣集油桶1內壁固定連接的支撐環2、設置在支撐環2上的墊圈3以及與支撐環2活動配合且可卡置在支撐環2內的封堵塊4;所述封堵塊4為倒置的圓錐臺形金屬塊;所述封堵塊4的上方設置有與排氣集油桶1的內壁固定連接的限位盤;所述排氣集油桶1的頂部設置有排氣管5,所述排氣集油桶1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進氣管道6以及連通排氣集油桶1和排氣管5的安全管道7,所述安全管道7上設置有閥門。所述進氣管道6和安全管道7均位于支撐環2的下方。
所述排氣集油桶1的底部設置有排油口8以及用于封堵排油口8的盲板9。廢氣攜帶的雜質和油類物質在排氣集油桶1內收集并匯聚在底部的排油口8處,盲板9可在檢修和清理時卸下,方便操作。
所述限位盤包括限位環10及設置在限位環10側部且與排氣集油桶1的內壁固定連接的連接桿11;所述連接桿11為4個且呈十字型分布。所述封堵塊4的頂面上設置有與限位環10配合的限位凸臺12。封堵塊4可根據不同的壓力要求設置不同質量。所述限位凸臺12為環狀凸臺,并與限位環10的位置和大小相對應,封堵塊4、支撐環2、限位凸臺12以及限位環10為同軸設置。封堵塊4落入支撐環2內,封堵塊4的側壁與支撐環2接觸密封,墊圈3為耐高溫的橡膠墊圈,墊圈3可進一步增加密封效果。所述排氣集油桶1為圓柱形桶。
所述閥門包括沿安全管道7設置的第一電磁閥13和第二電磁閥14。所述排氣集油桶1內設置有壓力傳感器15和警報器16,所述壓力傳感器15、警報器16、第一電磁閥13和第二電磁閥14均與控制器17相連。所述控制器17為單片機或可編程控制器(PLC),所述報警器16為報警燈或報警鈴。
正常工作時,廢氣由進氣管道6進入排氣集油桶1,支撐環2和墊圈3與封堵塊4配合使管道和罩式退火爐內維持一定的壓力。當壓力大于設計壓力值時,封堵塊4被頂起,封堵塊4被頂起后,其側壁與支撐環2和墊圈3形成縫隙,廢氣被部分排出,壓力緩解,如此反復,保持壓力在設計壓力值附近擺動。被頂起的封堵塊4上的限位凸臺12被限位環阻擋,限制封堵塊4的縱向位移,保證封堵塊4可順利落入支撐環2內。連接桿11與限位環10之間的空隙利于廢氣的排出。廢氣經排氣集油桶1頂部的排氣管5排出爐外。
當封堵塊4在某一時刻不能正常彈起時,爐內壓力會逐步增大,當壓力傳感器15偵測到的壓力值高于警戒值時,控制器17會控制第一電磁閥13和第二電磁閥14開啟泄壓,同時控制警報器16發出警報。設置兩個電磁閥可以保證正常狀態下不漏氣。此時,可利用氮氣將爐內氫氣吹掃干凈并保持壓力。待降溫后再對排氣集油桶1進行清理。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排放主管,更加適應實際生產需要,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數。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