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加工刀具磨刀角度尺,屬于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
在機加工領域中,常用鎢鋼刀對金屬零件進行切削加工,鎢鋼刀具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會出現刀具磨損的問題,會導致很多零件加工不符合圖紙要求,或者加工過切,從而導致零件報廢,所以鎢鋼刀在使用一段時間,必須進行研磨,然而研磨刀具必須由專業的技術人員或者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師傅才能判斷研磨刀具是否符合加工要求,這樣會給普通的操作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為對研磨的刀具不知道是否合格,從而導致操作工人只能給老師傅判斷,進而降低了生產效率,所以行業中需要一種機加工刀具磨刀角度尺,以解決行業中面臨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機加工刀具磨刀角度尺,以解決行業中面臨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機加工刀具磨刀角度尺,所述角度尺呈矩形板狀結構,所述角度尺的上端設置有多個U型槽,所述U型槽的底部分別設置有圓角。
所述圓角從左到右的尺寸分別為R2、R2.5、R3、R4、R5、R6,所述角度尺的右上角設置有凸臺,所述凸臺的右側設置有多個階梯。
所述角度尺的左下角設置有左缺角,所述左缺角上設置有尺寸為R1的圓角,所述角度尺的右下角設置有右缺角,所述右缺角設置有尺寸為R0.5的圓角。
所述角度尺的正下方設置有角度為118度的三角形凹槽,所述三角形凹槽的角尖處設置有圓角。
作為優選,所述階梯分為上階梯和下階梯,所述上階梯的寬度為5mm,所述下階梯的寬度為13mm。
作為優選,所述角度尺的厚度為5cm至8c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是:設置多個不同直徑圓角的U型槽來檢測每種不同直徑的刀具研磨的是否符合要求,通過設置多個階梯來檢測刀具的刀柄和刀刃是否垂直,通過三角形凹槽來檢測鉆頭的角度是否符合要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檢測簡單且方便,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檢測刀具的直徑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的檢測示意圖。
圖3是檢測刀具的刀刃是否與刀柄垂直的檢測示意圖。
圖4是檢測刀具的圓角及鉆頭的頂部角度是否符合要求的檢測示意圖。
圖中:1、U型槽;2、凸臺;3、階梯;301、上階梯;302、下階梯;4、左缺角;5、右缺角;6、三角形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根據圖1所示的一種機加工刀具磨刀角度尺,所述角度尺呈矩形板狀結構,所述角度尺的上端設置有多個U型槽1。
所述U型槽的底部分別設置有圓角,所述圓角從左到右的尺寸分別為R2、R2.5、R3、R4、R5、R6,所述角度尺的右上角設置有凸臺2,所述凸臺2的右側設置有多個階梯3。
所述角度尺的左下角設置有左缺角4,所述左缺角4上設置有尺寸為R1的圓角,所述角度尺的右下角設置有右缺角5,所述右缺角5設置有尺寸為R0.5的圓角。
所述角度尺的正下方設置有角度為118度的三角形凹槽6,所述三角形凹槽6的角尖處設置有圓角。
所述階梯3分為上階梯301和下階梯302,所述上階梯301的寬度為5mm,所述下階梯302的寬度為13mm,所述角度尺的厚度為5cm至8cm。
圖2是檢測刀具的直徑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的檢測示意圖,在刀具的研磨過程中,經常會需要在刀具上研磨出直徑為R2、R2.5、R3、R4、R5、R6的刀頭,在實際的研磨過程中,很難控制刀頭的研磨直徑,特別是沒有經驗的操作工人更是難以判斷刀頭直徑是否符合標準,這個時候就將刀具放置到U型槽1里,看刀頭的直徑是否與U型槽1里的圓角吻合,這樣就很容易判斷出刀具研磨是否符合要求。
圖3是檢測刀具的刀刃是否與刀柄垂直的檢測示意圖,在實際刀具研磨過程中,需要將刀具平面切削刃與刀柄垂直,這時就將刀具放置到階梯3處,將刀具的平面切削刃放置到階梯3的寬度方向上,然后對比刀具的刀柄是否與階梯3的高度方向平行,如果處于平行狀態,那么就說明刀具的平面切削刃與刀柄是垂直的,反之是不垂直的,階梯3分為上階梯301和下階梯302,當刀柄的寬度在4mm以內,就將刀具放置到階梯301上測量,當刀柄的寬度在4mm以上,就將刀具放置到階梯302上測量,從而能夠增加測量的精度。
圖4是檢測刀具的圓角及鉆頭的頂部角度是否符合要求的檢測示意圖,很多時候刀具的刀頭為了增加使用時間,一般會在刀頭上設置有R0.5或者R1的圓角,由于R0.5和R1的尺寸太小,很難較為精確的測量出相應尺寸,這時就將刀具放置到左缺角4和右缺角5處測量即可,常規使用的鉆頭的角度都為118度,但鉆頭在研磨過程中,操作工人會不清楚研磨的鉆頭角度是否符合要求,這時就將磨好的鉆頭放置到三角形凹槽6處進行測量,從而能夠快速的測量出鉆頭的角度。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