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墻面磨光機。
背景技術:
磨光機是用來進行金屬表面打磨處理一種手動電動工具。磨光機操作的關鍵是要設法得到最大的拋光速率,以便盡快除去磨光時產生的損傷層。同時也要使拋光損傷層不會影響最終觀察到的組織,即不會造成假組織。前者要求使用較粗的磨料,以保證有較大的拋光速率來去除磨光的損傷層,但拋光損傷層也較深;后者要求使用最細的材料,使拋光損傷層較淺,但拋光速率低。解決這個矛盾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拋光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粗拋目的是去除磨光損傷層,這一階段應具有最大的拋光速率,粗拋形成的表層損傷是次要的考慮,不過也應當盡可能??;其次是精拋(或稱終拋),其目的是去除粗拋產生的表層損傷,使拋光損傷減到最小。磨光機拋光時,試樣磨面與拋光盤應絕對平行并均勻地輕壓在拋光盤上,注意防止試樣飛出和因壓力太大而產生新磨痕。同時還應使試樣自轉并沿轉盤半徑方向來回移動,以避免拋光織物局部磨損太快在拋光過程中要不斷添加微粉懸浮液,使拋光織物保持一定濕度。
目前現(xiàn)有的墻面磨光機結構復雜,操作不方便,同時不具備除塵功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吸塵效果,結構穩(wěn)定性高的墻面磨光機。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墻面磨光機,包括電機、防塵罩、吸塵管和吸塵主機,所述電機設在防塵罩上,所述電機與防塵罩固定連接,所述防塵罩內側設置有磨砂片,所述磨砂片與電機連接,所述磨砂片中部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環(huán)形陣列分布,所述吸塵管設在防塵罩上,所述吸塵管與吸塵主機連通,所述吸塵管外側設置有套管,所述套管底部設置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與套管一體成型設置,所述連接件與電機鉸接,所述套管與吸塵主機固定連接,所述吸塵主機上設置有開關按鈕。
作為優(yōu)選,所述吸塵主機一側安裝有支桿。
作為優(yōu)選,所述支桿與吸塵主機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支桿一側設置有螺紋接頭。
作為優(yōu)選,所述磨砂片厚度大于8mm。
作為優(yōu)選,所述電機為伺服電機。
作為優(yōu)選,所述防塵罩直徑大于磨砂片直徑6mm。
作為優(yōu)選,所述吸塵管與防塵罩密封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設置的吸塵管和吸塵主機使得磨光機具有良好的吸塵效果;設置的防塵罩能夠防止灰塵泄露;設置的磨砂片能夠進行高效的磨光;設置的通孔保持灰塵吸附順暢;設置的連接件保持操作方便可靠,結構靈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墻面磨光機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墻面磨光機的磨砂片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墻面磨光機,包括電機1、防塵罩2、吸塵管3和吸塵主機4,所述電機1設在防塵罩2上,所述電機1與防塵罩2固定連接,所述防塵罩2內側設置有磨砂片5,所述磨砂片5與電機1連接,所述磨砂片5中部設置有通孔6,所述通孔6呈環(huán)形陣列分布,所述吸塵管3設在防塵罩2上,所述吸塵管3與吸塵主機4連通,所述吸塵管3外側設置有套管7,所述套管7底部設置有連接件8,所述連接件8與套管7一體成型設置,所述連接件8與電機1鉸接,所述套管7與吸塵主機4固定連接,所述吸塵主機4上設置有開關按鈕9。
所述吸塵主機4一側安裝有支桿10,支桿10保持操作方便。
所述支桿10與吸塵主機4固定連接,使得支桿10安裝牢固可靠。
所述支桿10一側設置有螺紋接頭11,螺紋接頭11方便支桿10安裝,有效地增加長度。
所述磨砂片5厚度大于8mm,保持使用壽命長。
所述電機1為伺服電機,方便調節(jié)轉速。
所述防塵罩2直徑大于磨砂片5直徑6mm。
所述吸塵管3與防塵罩2密封連接,能夠防止灰塵泄露。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設置的吸塵管和吸塵主機使得磨光機具有良好的吸塵效果;設置的防塵罩能夠防止灰塵泄露;設置的磨砂片能夠進行高效的磨光;設置的通孔保持灰塵吸附順暢;設置的連接件保持操作方便可靠,結構靈活。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