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磨料噴射機床或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滾筒式拋丸機。
背景技術:
熱處理件、鑄件、鍛件、鑄件等在生產加工完成后,需要進行清洗,去除表面氧化,達到光滑、去除灰塵的效果,現在工廠加工完成后一般采用人工清洗,來達到效果,但這樣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且不能保證清洗的質量。
專利號申請號為201010556820.0的專利,公開了一種滾筒式拋丸機,包括底座,在底座后部上表面設有支座,支座的前部活動連接有機體,機體為圓柱形,且為內部空心結構,機體的孔口縱向放置,機體的前部活動連接有端蓋,機體的前后部外圓周上均設有一圈凸塊,底座上設有兩個支撐座,在底座的一側設有電機,在靠近電機的軸上設有齒輪,電機通過鏈與齒輪相連接,支座中設有通孔,通孔連接有拋丸頭,拋丸頭連接有第一電機。
該專利具有提高拋丸的工作效率、保證工件的清洗效果的優點。但是,隨著拋丸工作的不斷繼續,雜質從工件上脫落,由于不能及時排除,使得雜質堆積在滾筒內,導致雜質又重新粘附在工件上,導致拋丸的效率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種可及時將雜質排出的滾筒式拋丸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基礎方案為:滾筒式拋丸機,包括底座、第一摩擦輪、與第一摩擦輪相匹配的第二摩擦輪、電機和設有鋼丸的滾筒,所述第一摩擦輪套設在滾筒表面,所述第二摩擦輪安裝在底座上,并與第一摩擦輪壓緊,所述電機通過傳送帶與第二摩擦輪連接,還包括抽風機、旋轉接頭,所述抽風機的抽風口通過所述旋轉接頭與滾筒同軸連接。
本基礎方案的原理在于:將工件放入滾筒中,然后啟動電機。電機帶動第二摩擦輪轉動,從而驅動第一摩擦輪傳動,進而促使鋼丸在滾筒中與工件相互摩擦,從而對工件進行拋丸。當拋丸工作進行到一定時候時,啟動抽風機,從而將滾筒內的雜質抽走。
本基礎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旋轉接頭可確保滾筒在轉動時依舊和抽風機良好的密封在一起,有效的避免了抽風機和滾筒纏繞在一起。與傳統的滾筒式拋丸機相比,本方案通過設置抽風機,可有效的將滾筒中的雜質抽出,有效的減少了雜質重新粘附在工件上的情況。
方案二: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第一摩擦輪為凸輪。當第一摩擦輪的凸起部分與第二摩擦輪相接觸時,滾筒運行得相對不平穩,使得滾筒產生振動。一方面,避免工件和雜質粘接在一起,另一方面,也使得雜質更易被抽風機抽走。
方案三: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電機為伺服電機。相對于普通電機,伺服電機穩定性更高,且可方便的正、反轉。
方案四: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第一摩擦輪上設有防滑刻痕。防滑刻痕可有效的增加第一摩擦輪和第二摩擦輪之間的摩擦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滾筒式拋丸機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滾筒式拋丸機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底座10、滾筒20、第一摩擦輪31、第二摩擦輪32、抽風機40、旋轉接頭50。
如圖1、圖2所示,滾筒20式拋丸機,包括底座10、第一摩擦輪31、與第一摩擦輪31相匹配的第二摩擦輪32、電機、滾筒20、抽風機40和旋轉接頭50。滾筒20為鋁合金制成,強度高,重量輕,且不易生銹。滾筒20內設有鋼制的鋼丸。第一摩擦輪31套設在滾筒20表面,第二摩擦輪32安裝在底座10上,并與第一摩擦輪31壓緊。第二摩擦輪32上設有凹槽,可使得第一摩擦輪31和第二摩擦輪32之間傳動更加穩定。電機通過傳送帶與第二摩擦輪32連接,抽風機40的抽風口通過旋轉接頭50與滾筒20同軸連接。
另外,本方案中,第一摩擦輪31為凸輪。當第一摩擦輪31的凸起部分與第二摩擦輪32相接觸時,滾筒20運行得相對不平穩,使得滾筒20產生振動。一方面,避免工件和雜質粘接在一起,另一方面,也使得雜質更易被抽風機40抽走。電機為伺服電機。相對于普通電機,伺服電機穩定性更高,且可方便的正、反轉。第一摩擦輪31上設有防滑刻痕。防滑刻痕可有效的增加第一摩擦輪31和第二摩擦輪32之間的摩擦力。
具體操作時,先將工件放入滾筒20中,然后啟動電機。電機帶動第二摩擦輪32轉動,從而驅動第一摩擦輪31傳動,進而促使鋼丸在滾筒20中與工件相互摩擦,從而對工件進行拋丸。每工作半小時,則啟動抽風機40十分鐘,從而將滾筒20內的雜質抽走,確保拋丸的質量。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