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太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的加工設備。
背景技術:
太陽能逆變器主要功能是將蓄電池的直流電逆變成交流電。通過全橋電路,一般采用SPWM處理器經過調制、濾波、升壓等,得到與照明負載頻率、額定電壓等相匹配的正弦交流電供系統終端用戶使用,有了逆變器,就可使用直流蓄電池為電器提供交流電,在太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的生產過程中,需要將熱熔的鋁合金液體注入到模具中,待冷卻凝固后再從模具中取出,進行打磨等后續工序,在冷卻凝固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時間,現有技術中,冷卻裝置結構復雜,使用不夠簡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太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的加工設備,以解決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在生產過程中冷卻凝固速度慢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太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的加工設備,包括導軌、移動裝置、第一電動推桿、模具和PLC控制器,所述模具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二電動推桿,所述第二電動推桿的底部和所述第一電動推桿的端部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動推桿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的端部和所述移動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移動裝置和所述導軌滾動連接,所述導軌正下方固定設置有冷卻池和操作臺,所述移動裝置、所述第一電動推桿和所述第二電動推桿均和所述PLC控制器電性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電動推桿和所述模具之間固定設置有隔熱裝置。
作為優選,所述模具外表面固定連接有散熱片,且所述散熱片為銅合金板。
作為優選,所述冷卻池內部固定設置有攪拌裝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太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的加工設備,在工作的時候,利用第二電動推桿將模具扣合,然后將熱熔的鋁合金溶液倒入到模具中,在冷卻凝固的時候,利用第一電動推桿將模具伸入到冷卻池中進行冷卻,非常方便,可以有效提高其冷卻速度,并且在冷卻完成以后,可以利用PLC控制器控制移動裝置將模具移動到操作臺的上方,然后控制第二電動推桿,將模具打開,倒出內部的壓鑄件,使得在操作臺上完成打磨等工序。因此,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可以有效減少太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在生產的時候冷卻凝固所需要的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并且整個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的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導軌、2.移動裝置、3.連接件、4.第一電動推桿、5.第二電動推桿、6.模具、61.散熱片、7.冷卻池、8.操作臺、9.PLC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太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的加工設備,包括導軌1、移動裝置2、第一電動推桿4、模具6和PLC控制器9,所述模具6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二電動推桿5,所述第二電動推桿5的底部和所述第一電動推桿4的端部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動推桿4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連接件3,所述連接件3的端部和所述移動裝置2固定連接,所述移動裝置2和所述導軌1滾動連接,所述導軌1正下方固定設置有冷卻池7和操作臺8,所述移動裝置2、所述第一電動推桿4和所述第二電動推桿5均和所述PLC控制器9電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電動推桿5和所述模具6之間固定設置有隔熱裝置,其中,設置隔熱裝置可以對第二電動推桿5進行保護,防止模具6上的熱量過快地傳遞到第二電動推桿5上,延長第二電動推桿5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所述模具6外表面固定連接有散熱片61,且所述散熱片61為銅合金板,其中,利用散熱片61,可以進一步提高模具6的散熱,提高太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的冷卻凝固的速度。
進一步的,所述冷卻池7內部固定設置有攪拌裝置,其中,攪拌裝置可以提高冷卻池7中冷卻介質的流動速度,提高冷卻效果。
該太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的加工設備,在工作的時候,利用第二電動推桿5將模具6扣合,然后將熱熔的鋁合金溶液倒入到模具6中,在冷卻凝固的時候,利用第一電動推桿4將模具6伸入到冷卻池7中進行冷卻,非常方便,可以有效提高其冷卻速度,并且在冷卻完成以后,可以利用PLC控制器9控制移動裝置2將模具6移動到操作臺8的上方,然后控制第二電動推桿5,將模具6打開,倒出內部的壓鑄件,使得在操作臺8上完成打磨等工序。因此,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可以有效減少太陽能逆變器鋁合金壓鑄件在生產的時候冷卻凝固所需要的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并且整個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