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磨具鑄造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合模機。
背景技術:
在工作中,磨具鑄造的環境惡劣,還需大量的起吊工具和人員,在合模中人工不能非常精確、快速的將磨具合起來,尤其在批量生產中,合模的精良、快速定位關系到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合模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合模機,其包括:底架,其設置有豎梁安裝座;通過主轉軸而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豎梁安裝座處的豎梁,所述豎梁與底架之間設置有驅動豎梁翻轉的豎梁翻轉驅動液壓缸,靠近豎梁底部設置有朝向底架前方延伸的轉動機構安裝梁,所述豎梁頂部設置有水平梁,所述水平梁自由端設置有上支架,所述上支架安裝有轉角缸,所述轉角缸下部安裝有頂梁,所述頂梁的兩個端部設置有立柱導軌,所述立柱導軌安裝有可沿其上下移動的上模臺,所述上模臺設置有驅動其沿著立柱導軌上下運動的上模臺驅動液壓缸;安裝于立柱導軌下端部的下模臺,其底部通過轉動機構而安裝于所述轉動機構安裝梁;所述上模臺驅動液壓缸、豎梁翻轉驅動液壓缸、轉角缸接于液壓系統,該液壓系統與合模機控制系統相連。
進一步,所述底架為框架結構。
進一步,所述轉動機構為軸承轉臺。
進一步,所述上模臺的工作面和下模臺的工作面設置有用于裝夾模具的T形槽。
進一步,所述上、下模臺之間設置有對上模臺行程進行限位的限位裝置,其接于合模機控制系統。
進一步,所述轉動機構底部設置有定位裝置,其接于合模機控制系統。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合模機的使用減少了人員勞動強度,提高了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和生產效率,滿足了企業高效益,低成本的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合模機左視圖;
圖2為合模機右視圖;
圖3為合模機后視圖;
圖4為合模機主視圖;
圖5為合模機仰視圖;
圖6為合模機俯視圖;
圖7為合模機立體圖;
圖8為合模機中略去部分結構后下模臺處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如圖1-8所示,一種合模機,其包括:底架3,其設置有豎梁2安裝座;通過主轉軸6而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豎梁安裝座處的豎梁2,所述豎梁與底架之間設置有驅動豎梁翻轉的豎梁翻轉驅動液壓缸(圖中未示),底架設置有用于安裝豎梁翻轉驅動液壓缸的前固定軸8以及后固定軸9,而豎梁翻轉驅動液壓缸則安裝在前、后固定軸之間,從而實現豎梁沿著主轉動實現90度范圍內運動,靠近豎梁底部設置有朝向底架前方延伸的轉動機構安裝梁13,所述豎梁頂部設置有水平梁,所述水平梁自由端設置有上支架10,所述上支架安裝有轉角缸14,所述轉角缸下部安裝有頂梁1,所述頂梁的兩個端部設置有立柱導軌7,所述立柱導軌安裝有可沿其上下移動的上模臺4,所述上模臺設置有驅動其沿著立柱導軌上下運動的上模臺驅動液壓缸;安裝于立柱導軌下端部的下模臺5,其底部通過轉動機構11而安裝于所述轉動機構安裝梁;所述上模臺驅動液壓缸、豎梁翻轉驅動液壓缸、轉角缸接于液壓系統,該液壓系統與合模機控制系統相連。
本實施例中,豎梁的結構強度決定了整個合模機使用的安全性,鑒于此,豎梁沿其高度方向設置可設置結構加強肋(圖中未示)。
本實施例中,所述底架為框架結構,其具有兩根梁結構以及設置于兩個梁結 構之間的肋梁,從而形成了結構強度較高的框架結構,兩根梁結構底部設置有將框架結構與待固定位進行連接的連接板。
本實施例中,后固定軸9的安裝座可設置移動腳,而兩根梁設置有與移動腳配合的移動槽,當后固定軸移動到位后,可通過螺釘等結構將其鎖定在移動槽上,從而調節后固定軸與前固定軸之間的間距,便于適用不同類型的氣缸。
本實施例中,所述轉動機構包括但不僅限于軸承轉臺,對于轉動機構而言,有必要對其進行相應的行程進行控制,鑒于此,所述轉動機構底部設置有定位裝置,例如位置傳感器,從而保證下模臺左右轉動范圍控制在45°范圍之類,定位裝置接于合模機控制系統。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模臺的工作面和下模臺的工作面設置有用于裝夾模具的T形槽15。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下模臺之間設置有對上模臺行程進行限位的限位裝置,例如:限位傳感器類限位裝置,該限位裝置接于合模機控制系統。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整個底架的底部設置有升降裝置(如氣缸組件),且該升降裝置底部設置有移動結構(例如:移動輪),在需要移動該合模機,打開升降裝置,將移動結構接觸到地面則可進行移動作業,移動到位后,則收起升降裝置,并且利用固定連接板與地面進行固定即可。
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各實施方式是實現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各種改變,而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