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熱處理的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葉片泵轉子的淬火爐。
背景技術:
葉片泵,是轉子槽內的葉片與泵殼相接觸,將吸入的液體由進油側壓向排油側的泵。泵由轉子、定子、葉片、配油盤和端蓋等部件所組成。對葉片泵轉子進行精加工前需對轉子進行淬火等熱處理,淬火是先將產品加熱到一定溫度,預熱一段時間,然后再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保溫一段時間,使產品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后以大于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傳統生產葉片泵轉子的加熱爐多采用推桿式加熱爐,該加熱爐在工作時依靠爐尾的螺桿式推鋼機往復運動,將葉片泵轉子由爐子尾部的進料口推至爐中加熱;出料方式采用側面出料,出料時,出料爐門打開,出鋼機的推桿伸到爐內將整個爐床推出,再傾斜爐床,將爐床里的葉片泵轉子落入淬火設備中淬火。由于在入料和出料的過程中,該加熱爐都要打開相應的爐門,甚至在出料時需要將整個爐床推出爐體,造成大量冷空氣吸入以及熱氣外溢,導致了巨大的熱量損失,所以熱效率很低。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公開號為cn102206734a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新型淬火爐,包括爐體、淬火裝置和排煙裝置,所述排煙裝置設于爐體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裝置與爐體的出料口密封連接,并且所述爐體出料口上設有出料開關及驅動出料開關作周期性開合的出料開關驅動裝置。該發明能夠避免傳統加熱爐在進料、出料過程中的能量損失,節省能源。但還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每一個葉片泵轉子預熱的程度有所差異,加熱同樣的時間,一部分產品可能充分奧氏體化,另一部分產品可能奧氏體化不完全,僅根據葉片泵轉子加熱的時間判斷葉片泵轉子是否加熱充分存在不合理的地方。2、零件加熱完成后需要定時打開出料開關,十分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種用于葉片泵轉子的淬火爐,能夠判斷葉片泵轉子是否充分加熱,當葉片泵轉子加熱充分后,出料口自動打開,使得葉片泵轉子掉落淬火單元內進行冷卻。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為:用于葉片泵轉子的淬火爐,包括爐體、淬火單元和排煙單元,爐體包括連成一體的預熱斜槽段和加熱平段,預熱斜槽段和加熱平段的連接處設有能夠上下活動的隔板,預熱斜槽段的前端設有進料門;煙單元與預熱斜槽段的上部連通,淬火單元位于爐體的下方;加熱平段內設有出料單元,出料單元包括彈簧、滑塊、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加熱平段的底部設有出料口和分別位于出料口左右兩側的滑槽,滑槽的橫截面為矩形,滑槽的開口朝向出料口,滑塊滑動連接在滑槽上;加熱平段的上壁固定有伸縮桿,伸縮桿的下部固定有移動板;彈簧的一端連接在滑塊的一側上,另一端連接在滑槽遠離出料口的一端上;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分別位于不同的滑塊內,第一線圈的一端穿過滑塊固定在加熱平段內的上壁,另一端與第二線圈靠近出料口的一端連接,第二線圈的另一端穿過滑塊固定在移動板的上表面。
預熱斜槽段的前端設有進料門,預熱斜槽段的前端指的是預熱斜槽段傾斜向上的一端。
本基礎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需要對葉片泵轉子進行淬火時,操作隔板,使預熱斜槽段與加熱平段分隔。葉片泵轉子通過進料門進入爐體的預熱斜槽段內,然后在預熱斜槽段內進行預熱。當葉片泵轉子經過預熱后,操作隔板,隔板向下活動,預熱斜槽段與加熱平段連通,葉片泵轉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滾落進入加熱平段,此時隔板向上活動,再次將預熱斜槽段與加熱平段隔絕。葉片泵轉子在加熱平段內被加熱,葉片泵轉子因為受熱而不斷膨脹,葉片泵轉子膨脹到固定的體積時,葉片泵轉子已被充分加熱,此時葉片泵轉子與移動板的底面接觸,葉片泵轉子通過移動板對伸縮桿施加作用力,使伸縮桿不斷收縮,直至移動板與加熱平段的上壁接觸,此時固定在加熱平段上壁的第一線圈的一端與固定在移動板上表面的第二線圈的一端接觸,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連通形成完整的電路。在電流的作用下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均產生磁場,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的相對端的磁場磁性相同,因此在磁場的作用下,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相互排斥,帶動滑塊向遠離出料口的一側運動,滑塊擠壓彈簧,此時出料口打開,葉片泵轉子通過出料口掉落進淬火單元內。
本基礎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隔板向下運動時,預熱斜槽段與加熱平段連通,加熱平段產生的高溫熱氣能夠轉移到預熱斜槽段內,對預熱斜槽段內的葉片泵轉子進行預熱,充分利用能源,減少能量的浪費。
2、由于每一個葉片泵轉子預熱的程度有所差異,在加熱平段內加熱同樣的時間,一部分產品可能充分奧氏體化,另一部分產品可能奧氏體化不完全,僅根據葉片泵轉子在加熱平段內加熱的時間判斷葉片泵轉子是否加熱充分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葉片泵轉子加熱充分后其體積膨脹的程度是一定的,根據葉片泵轉子膨脹的程度可判斷葉片泵轉子出爐的時機。本發明利用葉片泵轉子膨脹體積變大,使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連通形成完整的電路,進而打開出料口,使葉片泵轉子出爐,避免了葉片泵轉子加熱不充分或者加熱過度而使產品產生缺陷。
3、當葉片泵轉子加熱充分后,葉片泵轉子對移動板施加壓力,使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連通形成完整的電路,出料口自動打開,葉片泵轉子轉移到淬火單元中,不需人為進行操作,方便快捷。
進一步,淬火單元包括盛有淬火油的油池,油池與爐體的下部密封;預熱斜槽段的下表面開有多個通孔。出料口打開,葉片泵轉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在油池中,油池會濺起浪花,部分淬火油通過出料口進入到加熱平段內,淬火油對滑塊有潤滑的作用,使得滑塊能夠很好的沿著滑槽滑動。同時淬火時,淬火油的溫度會瞬時升高,產生大量的油蒸汽,油蒸汽將通過通孔轉移到預熱斜槽段內,對葉片泵轉子進行預熱,不需使用額外的加熱設備,有效節省能源。
進一步,爐體的下部設有電機和用于驅動隔板上下活動的凸輪,電機的輸出軸與凸輪連接。啟動電機,電機帶動凸輪轉動,隨著凸輪的運動,隔板也隨之上下活動,當隔板向下運動時,預熱斜槽段與加熱平段連通,預熱斜槽段內的葉片泵轉子能夠轉移到加熱平段內。
進一步,排煙單元包括排煙口和抽油煙機,抽油煙機固定在排煙口的出口處。抽油煙機的設置能夠有效收集從排煙口排出的油煙,避免了油煙直接排放污染環境。
進一步,進料門的上部鉸接在預熱斜槽段的上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用于葉片泵轉子的淬火爐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油池1、爐體2、預熱斜槽段21、通孔211、進料門212、加熱平段22、移動板221、伸縮桿222、滑槽223、第一線圈224、滑塊225、第二線圈226、彈簧227、排煙口3、凸輪4、隔板41。
如圖1所示,用于葉片泵轉子的淬火爐,包括爐體2、淬火單元和排煙單元,爐體2包括連成一體的預熱斜槽段21和加熱平段22,預熱斜槽段21和加熱平段22的連接處活動連接有隔板41。爐體2的下部設有電機和用于驅動隔板41上下活動的凸輪4,電機的輸出軸與凸輪4連接,啟動電機,電機帶動凸輪4轉動,隨著凸輪4的運動,隔板41也隨之上下活動。預熱斜槽段21的左端設有進料門212,進料門212的上部鉸接在預熱斜槽段21的上壁。排煙單元與預熱斜槽段21的上部連通,排煙單元包括排煙口3和抽油煙機,抽油煙機固定在排煙口3的出口處,啟動抽油煙機能夠收集從排煙口3排出的油煙,避免了油煙直接排放污染環境。淬火單元位于爐體2的下方,淬火單元包括盛有淬火油的油池1,油池1與爐體2的下部密閉。預熱斜槽段21的下表面開有多個通孔211,油池1通過通孔211與預熱斜槽段21相連。加熱平段22內設有出料單元,出料單元包括彈簧227、滑塊225、第一線圈224和第二線圈226;加熱平段22的底部設有出料口和分別位于出料口左右兩側的滑槽223,該滑槽223的橫截面為矩形,開口朝向出料口,滑塊225滑動連接在滑槽223上。加熱平段22的上壁固定有伸縮桿222,伸縮桿222的下部固定有移動板221,對移動板221施加向上的力,能使伸縮桿222收縮。彈簧227的一端連接在滑塊225的一側上,另一端連接在滑槽223遠離出料口的一端上,普通狀態下,在彈簧227的作用下,位于出料口左右兩側的滑槽223貼合在一起,共同將出料口堵塞。第一線圈224和第二線圈226分別位于不同的滑塊225內,第一線圈224的一端穿過滑塊225固定在加熱平段22內的上壁,另一端與第二線圈226靠近出料口的一端連接,而第二線圈226的另一端穿過滑塊225固定在移動板221的上表面。當第一線圈224和第二線圈226連通時,第一線圈224和第二線圈226形成完整的電路產生電流,在電流的作用下第一線圈224與第二線圈226均產生磁場,第一線圈224與第二線圈226的相對端的磁場磁性相同。
對葉片泵轉子進行淬火前,操作電機使隔板41向上運動,預熱斜槽段21與加熱平段22隔絕。葉片泵轉子通過進料門212進入爐體2的預熱斜槽段21,在預熱斜槽段21內進行預熱。當葉片泵轉子經過預熱后,使隔板41向下活動,預熱斜槽段21與加熱平段22連通,葉片泵轉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滾落進入加熱平段22,此時隔板41向上活動,再次將預熱斜槽段21與加熱平段22隔絕。葉片泵轉子在加熱平段22內被加熱,因受熱而不斷膨脹,葉片泵轉子膨脹到固定的體積時,葉片泵轉子與移動板221的底面接觸,對移動板221施加作用力,使得移動板221與加熱平段22的上壁接觸,此時固定在加熱平段22上壁的第一線圈224的一端與固定在移動板221上表面的第二線圈226的一端接觸,第一線圈224和第二線圈226連通形成完整的電路。在電流的作用下,第一線圈224與第二線圈226均產生磁場,第一線圈224與第二線圈226的相對端的磁場磁性相同,因此在磁場的作用下,第一線圈224與第二線圈226相互排斥,帶動滑塊225向遠離出料口的一側運動,滑塊225擠壓彈簧227,此時出料口打開,葉片泵轉子通過出料口掉落進油池1內進行淬火。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