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入料筒,具體是一種循環冷卻一體式入料筒。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入料筒,在"合金"熔液澆注的過程中,由于溫度的突然改變、冷熱不均,使得進入"入料筒"的合金熔液流動性變差,容易固化,致使屑片的大量衍生,從而導致卡錘及加速入料筒損壞的現象發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循環冷卻一體式入料筒,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循環冷卻一體式入料筒,包括料筒本體,料筒本體內部中空,所述料筒本體外側壁的右端設置有倒料口,料筒本體外側壁的左端上設置有流道口,所述料筒本體上還設置有進水孔和出水孔,所述進水孔分別通過三根不同的冷卻循環水道連接至第一循環通道、第二循環通道和第三循環通道,所述第一循環通道、第二循環通道和第三循環通道間隔環繞在料筒本體的側壁內,第一循環通道、第二循環通道和第三循環通道再通過各自對應的第二冷卻循環水道連接至出水孔;所述冷卻循環水道和第一冷卻循環水道均設置在側壁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料筒本體的左端和右端均設置有一圈錐螺紋孔,通過螺釘將擋板固定在錐螺紋孔上從而將料筒本體封死。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料筒本體外側壁上還設置有入料筒扁位,所述入料筒扁位的位置與流道口位置相對。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料筒本體的外側壁中間位置還設置有吊環螺紋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使用了三套緊密相連、而又不無干涉的循環系統,保證了進入"入料筒"的合金熔液在相對固定的溫度下能正常的工作,保證了合金熔液良好的流動性能,因此在通過入料筒內壁的過程中不會產生屑片及冷凝,使得錘頭和入料筒的工作配合緊密,而又不至于相互干涉;大大提升了入料筒及錘頭的使用壽命,降低工人的更換頻次,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循環冷卻一體式入料筒的剖視圖。
圖2為循環冷卻一體式入料筒的立體圖。
圖3為循環冷卻一體式入料筒的左視圖。
圖4為圖1中DD方向的剖視圖。
圖5為圖1中EE方向的剖視圖。
圖6為圖1中FF方向的剖視圖。
圖7為圖1俯視圖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料筒本體,2-倒料口,3-流道口,4-進水孔,5-出水孔,6-冷卻循環水道,7-吊環螺紋孔,8-入料筒扁位,9-錐螺紋孔,10-第一循環通道,11-第二循環通道,12-第三循環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循環冷卻一體式入料筒,包括料筒本體1,料筒本體1內部中空,所述料筒本體1外側壁的右端設置有倒料口2,倒料口2用于倒入合金溶液,料筒本體1外側壁的左端上設置有流道口3,合金溶液通過流道口3流入模具;料筒本體1外側壁上還設置有入料筒扁位8,所述入料筒扁位8的位置與流道口3位置相對,入料筒扁位8的設置目的是防止入料筒本體1旋轉;料筒本體1的左端和右端均設置有一圈錐螺紋孔9,通過錐牙螺釘將錐螺紋孔9在料筒本體1上封死,實現封堵冷卻液,使冷卻液只能從進水孔4進入,而從出水孔5流出;所述料筒本體1上還設置有進水孔4和出水孔5,所述進水孔4分別通過三個不同的冷卻循環水道6連接至第一循環通道10、第二循環通道11和第三循環通道12,所述第一循環通道10、第二循環通道11和第三循環通道12均間隔環繞在料筒本體1的側壁內,第一循環通道10、第二循環通道11和第三循環通道12再通過割嘴對用的第二冷卻循環水道連接至出水孔5;冷卻液通過進水孔4流入,然后分別流經第一循環通道10、第二循環通道11和第三循環通道12對料筒本體1內部的合金溶液降溫,最后通過出水孔5流出冷卻液;所述冷卻循環水道6和第一冷卻循環水道均設置在側壁內;所述料筒本體1的外側壁中間位置還設置有吊環螺紋孔7,吊環螺紋孔7用于吊起料筒本體1。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