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薄壁缸筒類零件珩磨加工裝夾工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工裝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大型薄壁缸筒類零件珩磨加工的裝夾工裝。
【背景技術】
[0002]—種大型薄壁缸筒類零件,由于其缸筒內壁加工精度要求較高:圓度小于0.02mm、圓柱度小于0.02mm、光潔度達到RaO. 2,因此缸筒內壁需要采用精密珩磨加工?,F有的大型薄壁缸筒類零件在精密珩磨加工過程中,由于珩磨機床自帶裝夾工裝是V型鐵支撐工裝,在裝夾是通常采用在薄壁缸筒外圓上加鏈條,然后通過V型鐵工裝裝夾固定,但V型鐵夾具只能對零件一小部分進行裝夾,且V型鐵工裝與零件之間為點接觸,在珩磨加工過程中由于零件裝夾不穩極易產生顫動,導致珩磨加工的缸筒內壁產生腰鼓、竹節、喇叭口等變形問題,難以滿足加工精度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珩磨裝夾工裝在裝夾大型薄壁缸筒類零件時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可實現對大型薄壁缸筒類零件進行穩定裝夾的珩磨裝夾工裝。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一種大型薄壁缸筒類零件珩磨加工裝夾工裝,包括呈半圓形套狀結構的夾套,所述夾套內壁設置有多個長條形鉗口,所述各鉗口沿夾套軸向方向平行間隔設置,所述鉗口表面設置為與待裝夾零件表面相配合的圓弧面。
[0005]本實用新型將原有的“點接觸”裝夾方式轉換成“面接觸”,增加了工裝與零件之間的裝夾部位,從而實現了對零件進行穩定的裝夾,解決了大型薄壁類零件在精密珩磨加工過程中零件顫動的問題,滿足了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同時使用該工裝進行裝夾加工可減少零件珩磨加工過程中的測量、裝夾次數,有效控制了珩磨過程中的加工余量,大大提高了零件加工效率。
【附圖說明】
[0006]圖I是本實用新型裝夾狀態結構示意圖。
[0007]圖2是本實用新型結構主視圖。
[0008]圖3是本實用新型結構俯視圖。
[0009]圖中:1、夾套,2、零件,3、鉗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1]如圖2和3所示的一種大型薄壁缸筒類零件珩磨加工裝夾工裝,包括呈半圓形套狀結構的夾套I,夾套I內壁設置有多個長條形鉗口 3,各鉗口 3沿夾套I軸向方向平行間隔設置,鉗口 3表面設置為與待裝夾零件2表面相配合的圓弧面。
[0012]如圖I所示,使用該工裝進行裝夾時,在零件2的兩端分別套上兩個夾套I,夾緊兩端的夾套I對零件2進行夾緊;由于夾套I設計為與零件2外表面相配合的圓弧形,在夾套I內壁加工有多個沿零件2軸向方向的鉗口 3,且鉗口 3表面與零件2表面相配合,從而可很好對零件2進行固定裝夾,進而將零件2穩定裝夾在珩磨機床上進行珩磨加工。
[0013]本實用新型將原有的“點接觸”裝夾方式轉換成“面接觸”,增加了工裝與零件之間的裝夾部位,從而實現了對零件進行穩定的裝夾,解決了大型薄壁類零件在精密珩磨加工過程中零件顫動的問題,滿足了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采用該工裝進行珩磨加工零件內部不會產生顫紋,內壁加工精度可達到圓度小于0.01mm、圓柱度小于0.008mm、光潔度RaO. I,提高了零件的加工質量。同時使用該工裝進行裝夾加工可減少零件珩磨加工過程中的測量、裝夾次數,有效控制了珩磨過程中的加工余量,大大提高了零件加工效率。
[0014]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和附圖被認為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所公開的技術內容,不需要創造性的勞動就可以對其中一些技術特征做出一些替換和變形,這些替換和變形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大型薄壁缸筒類零件珩磨加工裝夾工裝,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半圓形套狀結構的夾套,所述夾套內壁設置有多個長條形鉗口,所述各鉗口沿夾套軸向方向平行間隔設置,所述鉗口表面設置為與待裝夾零件表面相配合的圓弧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型薄壁缸筒類零件珩磨加工裝夾工裝,包括呈半圓形套狀結構的夾套,所述夾套內壁設置有多個長條形鉗口,所述各鉗口沿夾套軸向方向平行間隔設置,所述鉗口表面設置為與待裝夾零件表面相配合的圓弧面。該裝夾工裝將原有的“點接觸”裝夾方式轉換成“面接觸”,增加了工裝與零件之間的裝夾部位,從而實現了對零件進行穩定的裝夾,解決了大型薄壁類零件在精密珩磨加工過程中零件顫動的問題,滿足了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并能大大提高零件的加工效率。
【IPC分類】B24B41/06
【公開號】CN205148056
【申請號】CN201520891518
【發明人】王文明, 董天文
【申請人】北京新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