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蝕刻玻璃,具體為一種珊瑚絨效果ag蝕刻玻璃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1、傳統的蝕刻玻璃工藝通常用于在玻璃表面形成磨砂、紋理或圖案效果,廣泛應用于手機背板玻璃、觸控顯示屏、裝飾玻璃、建筑玻璃和日用家私玻璃等領域。
2、現有的蝕刻工藝難以在玻璃表面形成類似珊瑚絨的細膩、柔軟且具有立體感的效果,珊瑚絨效果ag蝕刻玻璃因其獨特的觸覺質感和視覺效果,深受市場歡迎,但目前尚無成熟的工藝能夠在玻璃表面實現這種效果。
3、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珊瑚絨效果ag蝕刻玻璃的制作方法,通過特殊的蝕刻工藝和蝕刻材料配比,在玻璃表面形成細膩、柔軟且具有立體感的珊瑚絨效果蝕刻玻璃。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為了解決上述提出的問題,提供一種珊瑚絨效果ag蝕刻玻璃的制作方法。
2、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珊瑚絨效果ag蝕刻玻璃的制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3、s1:先進行珊瑚絨效果專用ag蝕刻液的配制,專用ag蝕刻液包括:氟化氫銨20%~40%、氟化鉀5%~10%、氟硅酸鈉3-8、硝酸10%~25%、磷酸5%~15%、酒石酸鋰2%~6%、硫酸銅3%~8%、磷酸二氫鉀2%~5%、硝酸鐵3%~8%、氯化鋅2%~5%、月桂酰基谷氨酸0.2%~0.5%、大豆蛋白膠5%~10%、水15%~30%;
4、s2:充分攪拌均勻直至藥液呈現均勻一致的過飽和溶液狀態,即制得珊瑚絨效果專用蝕刻液,并在常溫下靜置熟化72小時;
5、s3:進行玻璃表面預處理:把玻璃不需要蝕刻的背面進行覆膜保護,對需要蝕刻的玻璃面進行清潔與表面預處理,去除表面污漬和油脂,提高蝕刻液的附著力;
6、s4:進行蝕刻處理:在玻璃表面處于濕式狀態下放入珊瑚絨效果專用蝕刻液中進行八字環狀擺動蝕刻處理;
7、s5:控制蝕刻液溫度為10-20℃,控制蝕刻時間為3~5分鐘,控制擺動頻率為30-60圈/分鐘;
8、s6:達到蝕刻時間要求后及時從蝕刻液中取出,然后用純水清洗去除殘留的蝕刻液;
9、s7:清洗干凈后的產品進行晾干或者風干處理,即制得珊瑚絨效果ag蝕刻玻璃。
10、在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步驟s1中,配制時需按順序加入固體和液體成分,避免劇烈放熱,并在通風環境下使用耐腐蝕容器混合,確保安全。
11、在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步驟s2中,配制完成的蝕刻液需通過機械攪拌充分混合,攪拌速度控制在200-300轉/分鐘,持續30~45分鐘,直至溶液呈現均勻一致的過飽和狀態,無沉淀或分層現象。攪拌完成后,需將藥液轉移至密封容器中,在常溫(20-25℃)環境下靜置熟化72小時。熟化過程中,蝕刻液中的化學物質進一步反應穩定,形成穩定的絡合物,從而提升蝕刻效果的一致性和重現性。熟化期間需避免光照和溫度波動,防止藥液性能劣化。
12、在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步驟s3中,預處理需首先對玻璃非蝕刻面進行覆膜保護,采用耐酸聚乙烯薄膜或特氟龍膠帶,確保覆蓋完整且無氣泡。蝕刻面需依次用堿性清洗劑、去離子水和無水乙醇超聲清洗各10分鐘,徹底去除油脂、灰塵及有機污染物。清洗后使用氮氣吹干表面,并在無塵環境中進行等離子體活化處理,時間2~3分鐘,功率50—100w,以增強玻璃表面親水性,提升蝕刻液附著力。預處理完成后需在1小時內進入蝕刻工序,避免二次污染。
13、在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步驟s4中,將預處理后的玻璃浸入蝕刻液中,保持玻璃表面完全浸潤且無氣泡殘留。采用自動化機械臂夾持玻璃,以“八字形”軌跡進行擺動蝕刻,擺動幅度控制在20—30厘米,確保藥液均勻接觸表面。擺動過程中需實時監測液面高度,避免局部過度蝕刻。濕式狀態下操作可減少反應界面張力,促進微觀蝕刻坑的形成,從而增強珊瑚絨效果的立體感。
14、在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步驟s5中,蝕刻液溫度需通過恒溫水浴系統維持在10-20℃,溫度過高會導致反應速率過快,表面粗糙度超標;溫度過低則可能造成蝕刻不足。蝕刻時間精確控制在3~5分鐘,通過計時器聯動機械臂自動取出玻璃。擺動頻率設定為30-60圈/分鐘,采用伺服電機驅動,頻率過高易導致藥液飛濺,頻率過低則影響蝕刻均勻性。工藝參數需根據玻璃厚度及目標粗糙度(1.1-1.2μm)動態調整。
15、在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步驟s6中,蝕刻完成后立即將玻璃轉移至純水槽中,采用三級逆流漂洗工藝。第一級用常溫純水沖洗30秒,去除表面浮渣;第二級用40-50℃純水超聲清洗5分鐘,深度清除蝕刻副產物;第三級用高壓噴淋純水沖洗10秒,確保無殘留藥液。清洗后通過電導率檢測儀監測水質,電導率需低于5μs/cm,表明清洗達標蝕刻完成后立即將玻璃轉移至純水槽中,采用三級逆流漂洗工藝。第一級用常溫純水沖洗30秒,去除表面浮渣;第二級用40-50℃純水超聲清洗5分鐘,深度清除蝕刻副產物;第三級用高壓噴淋純水沖洗10秒,確保無殘留藥液。清洗后通過電導率檢測儀監測水質,電導率需低于5μs/cm,表明清洗達標。
16、在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步驟s7中,清洗后的玻璃置于百級無塵環境中,通過垂直風刀系統進行風干,風速8—10m/s,溫度25-30℃,濕度≤40%,時間3~5分鐘。風干后可選擇自然晾干(時間≤2小時)或紅外烘干(溫度60-80℃,時間10分鐘)。干燥后需使用光學顯微鏡抽檢表面紋理,確保無劃痕、氣泡或污染,最終獲得光澤度58%±0.5%、透光率70%±1%、霧度31.5%~32%的珊瑚絨效果ag蝕刻玻璃。
17、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8、1、本發明中,通過特殊配方的蝕刻液及工藝優化,能夠在玻璃表面形成細膩、柔軟且具有立體感的珊瑚絨效果。蝕刻液中的氟化氫銨、硝酸等成分協同作用,精準控制玻璃表層的蝕刻深度與紋理分布,結合表面活性劑月桂酰基谷氨酸和增稠劑大豆蛋白膠,顯著降低表面張力并調節藥液黏度,最終形成均勻的微米級凹凸結構。這種結構不僅賦予玻璃類似珊瑚絨的柔滑觸感,還能通過光線散射降低反射率,提升霧度至31.6%~32%,實現柔和啞光質感,滿足高端裝飾與電子產品的美學需求。
19、2、本發明中,通過嚴格調控蝕刻溫度、時間及擺動頻率,確保珊瑚絨效果的一致性和重復性。恒定的低溫環境抑制了蝕刻反應的劇烈波動,避免過度腐蝕或蝕刻不均;八字環狀擺動技術使藥液動態覆蓋玻璃表面,結合機械臂自動化操作,減少人工干預導致的誤差。實施例中采用15℃蝕刻溫度與50圈/分鐘的擺動頻率,僅需3分鐘即可實現粗糙度1.1μm的均勻紋理,相比傳統蝕刻工藝縮短20%以上工時,同時成品透光率穩定在70%左右,顯著提高量產合格率。
20、3、本發明中,蝕刻液中添加的大豆蛋白膠等天然增稠劑,不僅優化了藥液流平性,還大幅減少氟化氫銨等揮發性有害物質的逸散,降低對工作環境的污染。同時,月桂酰基谷氨酸作為生物降解型表面活性劑,可中和部分酸性氣體排放,配合密閉式蝕刻槽設計,使操作過程符合工業安全標準。清洗階段采用純水三級逆流漂洗工藝,有效去除殘留化學物質,減少廢水處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