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的連續式改性瀝青設備。
背景技術:
改性瀝青混凝土路面以其優良的路面性能被廣泛的應用于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公路交通量的劇增、早期的混凝土路面遭到破壞,面臨著大修任務等,導致改性瀝青的需求量增大,現有的改性瀝青設備產能低下,已嚴重跟不上市場需求。因此,若能對現有的改性瀝青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不僅可以提高其生產效率又能降低成本投入,使其充分滿足市場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改進的連續式改性瀝青設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一種連續式改性瀝青生產系統,其包括電控系統以及依次連接的瀝青快速升溫系統、混合攪拌系統、剪切研磨系統和成品發育及輸送系統;所述剪切研磨系統包括第一膠磨機、第二膠磨機和過渡罐;所述第一膠磨機和第二膠磨機并聯設置,所述第一膠磨機和第二膠磨機均與所述過渡罐連接;所述過渡罐內設置有過渡罐攪拌器;所述過渡罐上設置有高液位報警器和溫度傳感器。
進一步地,所述瀝青快速升溫系統包括可調流量瀝青泵,所述可調流量瀝青泵的進口連接有過濾器,所述可調流量瀝青泵的出口依次連接有第一換熱器、第二換熱器和流量計;所述第二換熱器的進口和出口分別設有第二瀝青閥和第三瀝青閥,所述第二瀝青閥的進口和所述第三瀝青閥的出口之間連接有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上設有第一瀝青閥;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出口經第二瀝青閥與第二換熱器的進口相連、經第一瀝青閥與第三瀝青閥的出口相連;所述第三瀝青閥設置在所述第二換熱器和所述流量計之間;所述第一換熱器與第二換熱器上均安裝有壓 力傳感器。
進一步地,所述的混合攪拌系統包括第一配料罐、第二配料罐、改性劑添加裝置和保溫三通閥;所述第一配料罐和第二配料罐內分別設置有第一配料罐攪拌器和第二配料罐攪拌器;所述保溫三通閥的進口連接流量計,所述保溫三通閥的出口分別與所述第一配料罐的瀝青進口和所述第二配料罐的瀝青進口相連;所述改性劑添加裝置連接所述第一配料罐和第二配料罐。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配料罐上設有稱重傳感器,所述第二配料罐上設有壓力式液位傳感器。
進一步地,所述成品發育及輸送系統包括第一發育罐、第二發育罐、第三發育罐和第四發育罐;所述第一發育罐、第二發育罐、第三發育罐和第四發育罐內分別設置有第一發育罐攪拌器、第二發育罐攪拌器、第三發育罐攪拌器和第四發育罐攪拌器;所述第一發育罐、第二發育罐、第三發育罐和第四發育罐上均設有瀝青進口、瀝青出口、助劑進口、廢氣口、高液位報警器和溫度傳感器。
進一步地,所述過渡罐上設有第一瀝青進口、第二瀝青進口、瀝青出口、高液位報警器和溫度傳感器;所述第一膠磨機的進口依次通過第一調節泵、第六瀝青閥和第四瀝青閥與所述第一配料罐和第二配料罐連接;所述第一膠磨機的出口連接過渡罐的第一瀝青進口;所述第二膠磨機的進口依次通過第二調節泵、第七瀝青閥和第五瀝青閥與所述第一配料罐和第二配料罐連接;所述第二膠磨機的出口連接過渡罐的第二瀝青進口。
進一步地,還包括增壓泵,所述增壓泵的進口經第八瀝青閥與所述過渡罐的瀝青出口相連,所述增壓泵的出口經第九瀝青閥、第十瀝青閥、第十一瀝青閥和第十二瀝青閥分別與所述第一發育罐、第二發育罐、第三發育罐和第四發育罐上的瀝青進口相連。
進一步地,還包括助劑泵,所述助劑泵的進口連接助劑過濾器,所述助劑泵的出口依次連接助劑流量計、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的出口分別與所述第一發育罐、第二發育罐、第三發育罐和第四發育罐的助劑進口相連。
進一步地,還包括瀝青輸出泵,所述瀝青輸出泵的進口經第十三瀝青閥、第十四瀝青閥、第十五瀝青閥和第十六瀝青閥分別與所述第一發育罐、第二發育罐、 第三發育罐和第四發育罐的瀝青出口相連,所述瀝青輸出泵的出口經第十七瀝青閥與瀝青罐車相連。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節約能源,生產工藝可選擇性強,工藝參數調整范圍寬,采用本實用新型,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省了大量時間,同時又節省了人力物力投入。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電控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連續式改性瀝青生產系統,其包括電控系統50以及依次連接的瀝青快速升溫系統51、混合攪拌系統52、剪切研磨系統53和成品發育及輸送系統54;所述剪切研磨系統包括第一膠磨機16、第二膠磨機17和過渡罐21;所述第一膠磨機16和第二膠磨機17并聯設置,所述第一膠磨機16和第二膠磨機17均與所述過渡罐21連接;所述過渡罐21內設置有過渡罐攪拌器20;所述過渡罐21上設置有高液位報警器22和溫度傳感器23。
所述瀝青快速升溫系統51包括可調流量瀝青泵55,所述可調流量瀝青泵55的進口連接有過濾器56,所述可調流量瀝青泵55的出口依次連接有第一換熱器57、第二換熱器58和流量計5;所述第二換熱器58的進口和出口分別設有第二瀝青閥3和第三瀝青閥4,所述第二瀝青閥3的進口和所述第三瀝青閥4的出口之間連接有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上設有第一瀝青閥2;所述第一換熱器57的出口經第二瀝青閥3與第二換熱器58的進口相連、經第一瀝青閥2與第三瀝青閥4的出口相連;所述第三瀝青閥4設置在所述第二換熱器58和所述流量計 5之間;所述第一換熱器57與第二換熱器58上均安裝有壓力傳感器1。
所述的混合攪拌系統52包括第一配料罐6、第二配料罐7、改性劑添加裝置59和保溫三通閥49;所述第一配料罐6和第二配料罐7內分別設置有第一配料罐攪拌器60和第二配料罐攪拌器61;所述保溫三通閥49的進口連接流量計5,所述保溫三通閥49的出口分別與所述第一配料罐6的瀝青進口和所述第二配料罐7的瀝青進口相連;所述改性劑添加裝置59連接所述第一配料罐6和第二配料罐7。
所述第一配料罐6上設有稱重傳感器8,所述第二配料罐7上設有壓力式液位傳感器13。
所述成品發育及輸送系統54包括第一發育罐40、第二發育罐42、第三發育罐44和第四發育罐46;所述第一發育罐40、第二發育罐42、第三發育罐44和第四發育罐46內分別設置有第一發育罐攪拌器25、第二發育罐攪拌器28、第三發育罐攪拌器31和第四發育罐攪拌器34;所述第一發育罐40、第二發育罐42、第三發育罐44和第四發育罐46上均設有瀝青進口、瀝青出口、助劑進口、廢氣口、高液位報警器22和溫度傳感器23。
所述過渡罐21上設有第一瀝青進口、第二瀝青進口、瀝青出口、高液位報警器22和溫度傳感器23;所述第一膠磨機16的進口依次通過第一調節泵14、第六瀝青閥11和第四瀝青閥9與所述第一配料罐6和第二配料罐7連接;所述第一膠磨機16的出口連接過渡罐21的第一瀝青進口;所述第二膠磨機17的進口依次通過第二調節泵15、第七瀝青閥12和第五瀝青閥10與所述第一配料6罐和第二配料罐7連接;所述第二膠磨機17的出口連接過渡罐21的第二瀝青進口。
還包括增壓泵19,所述增壓泵19的進口經第八瀝青閥18與所述過渡罐21的瀝青出口相連,所述增壓泵19的出口經第九瀝青閥24、第十瀝青閥27、第十一瀝青閥30和第十二瀝青閥33分別與所述第一發育罐40、第二發育罐42、第三發育罐44和第四發育罐46上的瀝青進口相連。
還包括助劑泵37,所述助劑泵37的進口連接助劑過濾器38,所述助劑泵37的出口依次連接助劑流量計36、第一閥門26、第二閥門29、第三閥門32和第四閥門35;所述第一閥門26、第二閥門29、第三閥門32和第四閥門35的出 口分別與所述第一發育罐40、第二發育罐42、第三發育罐44和第四發育罐46的助劑進口相連。
還包括瀝青輸出泵47,所述瀝青輸出泵47的進口經第十三瀝青閥39、第十四瀝青閥41、第十五瀝青閥43和第十六瀝青閥45分別與所述第一發育罐40、第二發育罐42、第三發育罐44和第四發育罐46的瀝青出口相連,所述瀝青輸出泵47的出口經第十七瀝青閥48與瀝青罐車相連。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是:
當本實用新型的生產能力小于40T/h時,基質瀝青經過濾器56、可調流量瀝青泵55輸送至第一換熱器57進行第一次升溫,根據溫度傳感器23上顯示的溫度判斷是否滿足工藝要求,否則關閉第一瀝青閥2,打開第二瀝青閥3和第三瀝青閥4,將基質瀝青輸送至第二換熱器58進行第二次升溫,當溫度傳感器23上顯示的溫度滿足生產條件后,基質瀝青被泵送至第一配料罐6中攪拌,同時改性劑經改性劑添加裝置59被連續定量的加入到第一配料罐6中,基質瀝青與改性劑進行充分的拌合、融混,經過一段時間后,當第一配料罐6中的基質瀝青和改性劑達到規定液位時,基質瀝青經保溫三通閥49自動切換到第二配料罐7中攪拌,此時第一配料罐6中混合物經第四瀝青閥9、第一調節泵14輸送至第一膠磨機16進行研磨、剪切,研磨后的改性瀝青經過渡罐21、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九瀝青閥24被泵送至第一發育罐40中攪拌、發育;當第二配料罐中7的基質瀝青和改性劑達到規定液位時,基質瀝青經保溫三通閥49自動切換到第一配料罐6中攪拌,此時第二配料罐7中混合物經第六瀝青閥11、第一調節泵14輸送至第一膠磨機16進行研磨、剪切,研磨后的改性瀝青經過渡罐21、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九瀝青閥24被泵送至第一發育罐40中攪拌、發育;當第一發育罐40中的改性瀝青達到規定液位時,PLC系統自動關閉第九瀝青閥24,打開第十瀝青閥27,改性瀝青經過渡罐21、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十瀝青閥27被泵送至第二發育罐42中攪拌、發育;當第二發育罐42中的改性瀝青達到規定液位時,PLC系統自動關閉第十瀝青閥27,打開第十一瀝青閥30,改性瀝青經過渡罐21、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十一瀝青閥30被泵送至第三發育罐44中攪拌、發育;同時對第一發育罐40中改性瀝青進行取樣檢測,改性瀝青檢測合格后經第十三瀝青閥39、瀝青輸出泵47、第十七瀝青閥 48輸送至拌合樓或瀝青罐車。當第三發育罐44中的改性瀝青達到規定液位時,PLC系統自動關閉第十一瀝青閥30,打開第九瀝青閥24,改性瀝青經過渡罐21、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九瀝青閥24被泵送至第一發育罐40中攪拌、發育,如此達到循環連續生產。
當改性瀝青設備生產能力大于40T/h時,基質瀝青經過濾器、可調流量瀝青泵被依次輸送至第一換熱器、第二換熱器中進行連續升溫,當溫度傳感器上顯示的溫度滿足生產條件后,基質瀝青被泵送至第一配料罐6中攪拌,同時改性劑經改性劑添加裝置被連續定量的加入到第一配料罐6中,基質瀝青與改性劑進行充分的拌合、融混,經過一段時間后,當第一配料罐6中的基質瀝青和改性劑達到規定液位時,基質瀝青經保溫三通閥49自動切換到第二配料罐7中攪拌,此時第一配料罐6中混合物經第四瀝青閥9、調節泵14輸送至第一磨機16進行研磨、剪切,同時第一配料罐6中混合物經第五瀝青閥10、調節泵15輸送至第二磨機17進行研磨、剪切,第一磨機16和第二磨機17將研磨后的改性瀝青輸送至過渡罐21中攪拌,過渡罐21中的改性瀝青經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九瀝青閥24被泵送至第一發育罐40中攪拌、發育;當第二配料罐7中的基質瀝青和改性劑達到規定液位時,基質瀝青經保溫三通閥49自動切換到第一配料罐6中攪拌,此時第二配料罐7中混合物經第六瀝青閥11、調節泵14輸送至第一磨機16進行研磨、剪切,同時第二配料罐7中混合物經第七瀝青閥12、調節泵15輸送至第二磨機17進行研磨、剪切,第一磨機16和第二磨機17將研磨后的改性瀝青輸送至過渡罐21中攪拌,過渡罐21中的改性瀝青經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九瀝青閥24被泵送至第一發育罐40中攪拌、發育;當第一發育罐40中的改性瀝青達到規定液位時,PLC系統自動關閉第九瀝青閥24,打開第十瀝青閥27,改性瀝青經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十瀝青閥27被泵送至第二發育罐42中攪拌、發育;當第二發育罐42中的改性瀝青達到規定液位時,PLC系統自動關閉第十瀝青閥27,打開第十一瀝青閥30,改性瀝青經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十一瀝青閥30被泵送至第三發育罐44中攪拌、發育;當第三發育罐44中的改性瀝青達到規定液位時,PLC系統自動關閉第十一瀝青閥30,打開第十二瀝青閥33,改性瀝青經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十二瀝青閥33被泵送至第四發育罐46中攪拌、發育;同時對第一發育罐40中改性瀝青進行取 樣檢測,改性瀝青檢測合格后經第十三瀝青閥39、瀝青輸出泵47、第十七瀝青閥48輸送至拌合樓或瀝青罐車。當第四發育罐46中的改性瀝青達到規定液位時,PLC系統自動關閉第十二瀝青閥33,打開第九瀝青閥24,改性瀝青經第八瀝青閥18、增壓泵19、第九瀝青閥24被泵送至第一發育罐40中攪拌、發育,同時對第二發育罐42中改性瀝青進行取樣檢測,改性瀝青檢測合格后經第十四瀝青閥41、瀝青輸出泵47、第十七瀝青閥48輸送至拌合樓或瀝青罐車。如此達到循環連續生產。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