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發酵,具體涉及一種發酵法生產丁二酸的方法。
背景技術:
1、丁二酸,又稱琥珀酸,是一種重要的二元有機酸,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結晶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穩定性;
2、丁二酸的應用范圍較為廣泛,在食品領域,丁二酸主要是作為酸味劑、緩沖劑、防腐劑、ph調節劑等;在醫藥領域,還可以用來合成解毒劑、利尿劑、鎮靜劑和、止血藥以及維生素等;在化工領域,丁二酸是一種良好的表面活性劑,可以用于潤滑劑、添加劑以及彈性體中,還可以作為生產聚酯、聚氨酯的重要原料;在農業領域,丁二酸可以用于生產植物生長調節劑和肥料。
3、微生物發酵法因其綠色、可持續的特點成為研究熱點,現有的發酵法生產丁二酸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4、一是通過對微生物進行基因改造,增強其代謝途徑中關鍵酶的活性,但是基因工程菌的穩定性較差,在長期發酵過程中,影響發酵的穩定性,最終影響丁二酸的產量;
5、二是采用天然微生物作為發酵菌株,以糖類等作為底物進行發酵,在發酵體系中還會加入特定的誘導劑,以促進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但是其存在發酵效率低,丁二酸產量低的缺陷。
6、cn117187309a公開了利用蔗渣發酵制備丁二酸的方法,具體是對蔗渣進行稀酸水解和脫毒,得到脫毒水解液,菌種經活化培養后,加入脫毒水解液進行發酵培養,經后處理得到丁二酸;所得發酵成熟醪液中殘糖含量為0.85-1.36g/l,丁二酸含量為52.03-56.64g/l,丁二酸產率為62.3-66.8%;
7、上述專利的發酵方法,發酵周期較長,制得發酵液中丁二酸含量仍然較低,不利于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酵法生產丁二酸的方法,縮短發酵周期,提高發酵液中的丁二酸含量,提高丁二酸的生產效率。
2、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出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3、一種發酵法生產丁二酸的方法,包括秸稈預處理、發酵培養以及后處理步驟,具體如下:
4、1.秸稈預處理
5、(1)堿洗
6、將玉米秸稈烘干至水分含量為0.8-1.4wt%,然后粉碎至粒徑為100-130目,投入至密閉容器中,通入6-12倍質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升高溫度至104-114℃,保溫處理3.6-4.2h,保溫處理結束后,濾出固體物,采用去離子水洗滌至ph為7.0-7.5,干燥后,得到堿洗秸稈;
7、所述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濃度為12-18%;
8、(2)二次處理
9、將堿洗秸稈投入至超臨界二氧化碳裝置中,控制處理溫度為44-52℃,處理壓力為12.3-12.8mpa,處理時間為2.0-2.6h,處理結束后,加入至8-14倍質量的處理劑中,升高溫度至102-108℃,在620-680rpm下,保溫密閉處理3.2-3.7h,處理結束后,在1400-1700rpm下離心8-15min,經過濾洗滌后干燥,制得二次處理秸稈;
10、所述處理劑是氯化膽堿、甘油和l-谷氨酸的混合物,所述氯化膽堿、甘油和l-谷氨酸的質量比為1.8-2.4:2.0-2.7:1.0-1.5;
11、(3)酶解
12、向二次處理秸稈中加入至8-14倍質量的ph值為4.8-5.2的1.5-2.0wt%檸檬酸鈉緩沖液中,然后加入纖維素酶和木聚糖酶,每克二次處理秸稈中18-23fpiu纖維素酶、26-32fpiu/木聚糖酶,在46-52℃下酶解40-45h,得到初級酶解液,將初級酶解液升高溫度至102-108℃,保溫處理8-16min,冷卻后,經過濾,得到酶解液。
13、2.發酵培養
14、(1)菌種活化
15、將大腸桿菌接種至液體培養基中,在33-36℃、130-160rpm下活化培養11.0-15.0h,然后按照體積分數1.6-2.2%的接種量接種到活化培養基,在32-37℃、106-128rpm下培養18.0-24.0h,得到活化培養液;
16、所述大腸桿菌由市場購買所得;
17、所述液體培養基是由胰蛋白胨8-12g/l、酵母浸粉4.6-5.4g/l、氯化銨5.7-6.4g/l、氯化鈉9.5-10.2g/l組成;
18、所述活化培養基是由葡萄糖9-13g/l、酵母浸粉8-13g/l、玉米漿4.6-5.3g/l、碳酸氫鈉6.2-6.8g/l、磷酸氫二鉀8-13g/l組成;
19、(2)發酵
20、將活化培養液按照體積分數4.6-5.3%的接種量接種到發酵培養基中,調節ph至6.5-7.0,在35-38℃的混合氣氛中,405-430rpm下振蕩培養,當發酵液中還原糖含量降低至4.5-5.2g/l時,補加發酵培養基中的酶解液至還原糖濃度為20-25g/l,在發酵培養至第20-23h時,流加發酵促進液75-82g/l,控制流加時間為9.5-10.2h,發酵培養57.2-58.5h,得到發酵液;
21、所述混合氣氛為二氧化碳和氫氣,所述二氧化碳與氫氣的體積比為90-94:6-10;
22、所述發酵培養基是由初級發酵培養基和酶解液組成,所述初級發酵培養基和酶解液的體積比為1:0.8-1.3;
23、所述發酵培養基是由葡萄糖12.0-12.5g/l、酵母浸粉9.4-10.2g/l、玉米漿干粉3.2-3.8g/l磷酸氫二鉀7.2-7.7g/l、磷酸二氫鉀2.2-2.8g/l、氯化銨3.7-4.3/l、卡拉膠0.3-0.6g/l、鉬酸鈉0.40-0.45mg/l、硫酸錳2.0-2.5mg/l、硫酸鎂1.0-1.5g/l組成;
24、所述發酵促進液是去離子水、γ-氨基丁酸、維生素b2、吲哚乙酸的混合物,所述去離子水、γ-氨基丁酸、維生素b2、吲哚乙酸的質量比為1000g:0.23-0.28g:0.04-0.08g:0.10-0.14mg。
25、3.后處理
26、將發酵液過濾,濾液經離心后收集上清液,然后減壓濃縮至原來體積的32-40%,得到濃縮液;將濃縮液降低溫度至3.8-4.4℃,保溫靜置47-54h,經過濾后干燥,得到丁二酸產品。
2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
28、1.本發明采用特定的方法發酵生產丁二酸,采用大腸桿菌作為發酵菌劑,采用植物秸稈作為發酵基體,先是對植物秸稈進行堿洗,破壞秸稈中的木質纖維素結構,溶解部分木質素,使得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充分暴露,然后進行超臨界二氧化碳處理,其可以滲透到秸稈的細胞壁中,使得細胞壁膨脹,破壞纖維素與半纖維素之間的連接,增加秸稈之間的孔隙率,然后采用處理劑進行處理,處理劑中的氯化膽堿作為氫鍵受體,甘油和l-谷氨酸作為氫鍵供體,其組成的處理劑具有較好的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其能夠滲入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結晶區域,破壞其氫鍵網絡結構,使得纖維素和半纖維素變得松散,增加其與酶的接觸面積,從而更好的實現酶解,使得秸稈中的大分子糖轉變為可發酵性糖,為丁二酸的發酵生產提供了營養源;在發酵步驟中,卡拉膠不僅可以作為碳源,還可以調節微生物的生長環境,其形成的凝膠網絡有助于營養液和代謝產物的分布更加均勻;發酵促進液中的γ-氨基丁酸可以較好的調節細胞代謝和傳導,增強細胞的抗逆性,結合維生素b2、吲哚乙酸,為丁二酸合成途徑中的酶提供充足的能量和還原力,促進丁二酸的合成反應,從而提高丁二酸的產量和生產效率,降低了副產物的生成;
29、2.對本發明得到的發酵液進行測試,測得丁二酸含量為68.5-72.3g/l,乙酸含量為0.941.18g/l,乳酸含量為1.22-1.36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