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消防車發動機冷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包括發動機、第一散熱水箱和第二散熱水箱,所述發動機上的冷卻水通過第一管路與所述第一散熱水箱連接,所述第一散熱水箱通過第二管路與所述第二散熱水箱連接,所述第二散熱水箱通過第三管路與所述發動機上的冷卻水連接。對于具有兩個駕駛室的雙向行駛消防車,當使用第二駕駛室駕駛時,即使發動機處于背風面高負壓區且被駕駛室包裹,采用本技術方案仍然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散熱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消防車發動機冷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對于具有兩個駕駛室的雙向行駛消防車,當使用第一駕駛室(發動機側)駕駛時,由于發動機處于迎風面,發動機的冷卻環境比較好,發動機的冷卻都不會有有問題。當使用第二駕駛室(驅動橋側)駕駛時,由于發動機處于背風面,處在高負壓區,而且被駕駛室包裹,車外的冷卻空氣進不去,發動機前端的冷卻水箱基本不起作用。在駐車使用高負荷消防上裝設備時,雖然發動機雖沒有處在負壓區,但是整輛車沒有與空氣作快速的相對運動,只靠發動機前端的散熱水箱散熱,散熱能力不足。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發動出處于背風高負壓區時仍然具有較好散熱功能的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
[0004]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一種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包括發動機、第一散熱水箱和第二散熱水箱,所述發動機上的冷卻水通過第一管路與所述第一散熱水箱連接,所述第一散熱水箱通過第二管路與所述第二散熱水箱連接,所述第二散熱水箱通過第三管路與所述發動機上的冷卻水連接;
[0006]所述第三管路上設有水溫傳感器,所述第二散熱水箱一側設有電子散熱風扇,所述電子散熱風扇由電子風扇控制器控制,所述電子風扇控制器與所述水溫傳感器連接。在所述發動機的一側還設有機械式散熱風扇。所述發動機冷卻水經第一管路流向第一散熱水箱,再經第二管路流向第二散熱水箱,再經第三管路流回發動機。所述水溫傳感器用于檢測從第二散熱水箱流出的液體溫度,所述電子風扇控制器根據水溫傳感器檢測到的溫度控制電子散熱風扇的運轉。水溫傳感器感知冷卻水溫達到85°C(發動機最佳工作溫度為85°C),將信號反饋給電子風扇控制器,電子風扇控制器隨即開啟電子散熱風扇,對第二散熱水箱進行散熱。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在所述第三管路上還設有電子助力水泵。水溫傳感器感知冷卻水溫達到85°C,將信號反饋給電子風扇控制器,電子風扇控制器隨即開啟電子散熱風扇,對第二散熱水箱進行散熱,同時開啟電子助力泵,加速管路中的冷卻水循環。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所述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還包括膨脹水箱,所述發動機上的冷卻水以及所述第一散熱水箱分別通過管道與所述膨脹水箱連接。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所述電子風扇控制器與所述發動機所安裝的汽車上的底盤蓄電池連接。
[0010]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1、對于具有兩個駕駛室的雙向行駛消防車,當使用第二駕駛室(驅動橋側)駕駛時,即使發動機處于背風面高負壓區且被駕駛室包裹,采用本技術方案仍然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散熱效果。
[0012]2、在駐車使用高負荷消防上裝設備時,采用本技術方案能夠彌補現有技術中只靠發動機前端的散熱水箱散熱而導致散熱效果不佳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4]圖中標記:1-第一散熱水箱,2-機械式散熱風扇,3-發動機,4-第一管路,5-第二管路,6-第二散熱水箱,7-電子散熱風扇,8-電子風扇控制器,9-水溫傳感器,10-底盤蓄電池,11-電子助力水泵,12-第三管路,13-膨脹水箱。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16]實施例1
[0017]如附圖1所示,一種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包括發動機3、第一散熱水箱I和第二散熱水箱6,所述發動機3上的冷卻水通過第一管路4與所述第一散熱水箱I連接,所述第一散熱水箱I通過第二管路5與所述第二散熱水箱6連接,所述第二散熱水箱6通過第三管路12與所述發動機3上的冷卻水連接;
[0018]所述第三管路12上設有水溫傳感器9,所述第二散熱水箱6 —側設有電子散熱風扇7,所述電子散熱風扇7由電子風扇控制器控制8,所述電子風扇控制器8與所述水溫傳感器9連接。在所述發動機3的一側還設有機械式散熱風扇2。所述發動機3冷卻水經第一管路4流向第一散熱水箱1,再經第二管路5流向第二散熱水箱6,再經第三管路12流回發動機3。所述水溫傳感器9用于檢測從第二散熱水箱6流出的液體溫度,所述電子風扇控制器8根據水溫傳感器9檢測到的溫度控制電子散熱風扇7的運轉。水溫傳感器9感知冷卻水溫達到85°C,將信號反饋給電子風扇控制器8,電子風扇控制器8隨即開啟電子散熱風扇7,對第二散熱水箱6進行散熱。
[0019]在所述第三管路12上還設有電子助力水泵11。水溫傳感器9感知冷卻水溫達到850C,將信號反饋給電子風扇控制器8,電子風扇控制器8隨即開啟電子散熱風扇7,對第二散熱水箱6進行散熱,同時開啟電子助力泵11,加速管路中的冷卻水循環。所述電子風扇控制器8與所述發動機3所安裝的汽車上的底盤蓄電池10連接。另外還包括膨脹水箱13,所述發動機3上的冷卻水以及所述第一散熱水箱I分別通過管道與所述膨脹水箱13連接。
[0020]附圖1是一個俯視圖,圖中兩個“工”字形代表消防車前端和后端的車輪,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尤其適用于雙向行駛搶險救援消防車。雙向行駛搶險救援消防車具有兩個駕駛室,分別為第一駕駛室和第二駕駛室,第一駕駛室設置在圖1中有發動機的一側,第二駕駛室設置在驅動橋一側。
[0021]當發動機3內循環冷卻系統溫度低于85°C時,為使發動機3快速達到最佳工作溫度,外循環散熱冷卻系統不工作。發動機3內循環冷卻系溫度達到85°C時,節溫器打開,發動機3冷卻水通過泵,流入第一散熱水箱I,進行第一次冷卻,再經過第一散熱水箱I與第二散熱水箱6串聯的第二管路5流至第二散熱水箱6,進行再次冷卻,再流經水溫傳感器9,水溫傳感器9感知冷卻水溫達到85°C,將信號反饋給控制器,控制器隨即開啟電子散熱風扇7,對第二散熱水箱6進行散熱,同時開啟電子助力泵11,加速管路中的冷卻水循環。
[002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包括發動機、第一散熱水箱和第二散熱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動機上的冷卻水通過第一管路與所述第一散熱水箱連接,所述第一散熱水箱通過第二管路與所述第二散熱水箱連接,所述第二散熱水箱通過第三管路與所述發動機上的冷卻水連接; 所述第三管路上設有水溫傳感器,所述第二散熱水箱一側設有電子散熱風扇,所述電子散熱風扇由電子風扇控制器控制,所述電子風扇控制器與所述水溫傳感器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管路上還設有電子助力水泵。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膨脹水箱,所述發動機上的冷卻水以及所述第一散熱水箱分別通過管道與所述膨脹水箱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串聯式自適應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風扇控制器與所述發動機所安裝的汽車上的底盤蓄電池連接。
【文檔編號】B60K11/02GK203832237SQ201420220730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30日
【發明者】謝宇暢, 唐海, 梁東旭, 趙洪兵, 鄒毅, 強明果, 吳東 申請人:四川森田消防裝備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