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
背景技術:
日本特開專利申請(JP-A)第2002-145003號公開了如下安全氣囊裝置:在所述安全氣囊裝置中,用于座椅的氣囊部和用于側面的氣囊部同時充氣,其中用于座椅的氣囊部通過充氣提升座墊的座部的前部側,用于側面的氣囊部通過充氣從座部的座椅橫向方向外側朝向座椅上側突出并覆蓋乘員的座椅橫向方向外側。JP-A第2015-048054號公開了如下的安全氣囊,其包括:主室,其容納在座墊的座椅表面部內,并且在座椅橫向方向的中央部處劃分為左部和右部;以及輔助室,其與主室連通,并且設置在座椅表面部的座椅橫向方向外側的側支撐部內。
在上述專利文獻中公開的技術中,在車輛的斜側面碰撞時,座部內的安全氣囊(座墊安全氣囊)充氣并引起座部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從而提升乘員的大腿區域。因此,防止或抑制乘員出現變成朝向座椅前側挖洞的姿勢的所謂的潛艇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在乘員的座椅橫向方向外側的安全氣囊(側安全氣囊)充氣,保護了乘員的腰部區域和大腿區域。
技術實現要素:
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中公開的技術中,側安全氣囊和座墊安全氣囊同時充氣。因此,存在對乘員的已經通過座墊安全氣囊提升的大腿區域會脫離側安全氣囊的保護范圍的擔憂,因而從有效保護大腿區域的觀點考慮存在改進的空間。
鑒于上述情況,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在車輛的斜側面碰撞時,該乘員保護裝置可以抑制乘員的朝向座椅前側的移動并能有效地保護大腿區域。
第一方案的一種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包括:側安全氣囊部,其容納在側支撐部的內部,所述側支撐部相對于車輛座椅處的座墊的座部從座椅橫向方向外側朝向座椅上側突出,并且在包括車輛的斜側面碰撞的側面碰撞時通過接收氣體的供給從而充氣,所述側安全氣囊部引起所述側支撐部朝向所述座椅上側凸出,從而從所述座椅橫向方向外側保護乘員的大腿區域和腰部區域;以及座墊安全氣囊部,其容納在所述座部的內部,并且在包括所述車輛的斜側面碰撞的正面碰撞時通過接收氣體的供給從而充氣,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引起所述座部朝向所述座椅上側凸出從而提升所述乘員的所述大腿區域,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完成遲于所述側安全氣囊部的充氣。
在第一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側安全氣囊部設置在座墊的側支撐部的內部。由于在包括車輛的斜側面碰撞的側面碰撞時這個側安全氣囊部接收氣體的供給從而充氣,所述側安全氣囊部引起所述側支撐部朝向所述座椅上側凸出。此外,通過這個側安全氣囊部從所述座椅橫向方向外側保護乘員的大腿區域和腰部區域。另一方面,座墊安全氣囊部設置在所述座墊的所述座部的內部。由于在包括所述車輛的斜側面碰撞的正面碰撞時這個座墊安全氣囊部接收氣體的供給從而充氣,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引起所述座部朝向所述座椅上側凸出。由于使座部朝向座椅上側凸出,提升了所述乘員的所述大腿區域,從而防止或抑制了潛艇現象的發生。
進一步地,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遲于側安全氣囊部完成。因此,例如,在車輛的斜側面碰撞后立即完成側安全氣囊部的充氣的狀態下,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沒有完成。即,因為乘員的大腿區域未完全地提升,可以在保護乘員的大腿區域免于遭受碰撞體或類似物時防止或抑制大腿區域脫離側安全氣囊部的保護范圍。此外,在車輛的斜側面碰撞后,在當乘員由于慣性力而朝向座椅前側移動時,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遲于側安全氣囊部完成,從而完全提升乘員的大腿區域。因此,可以防止或抑制潛艇現象的發生。
在第二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在第一方案中,側安全氣囊部和座墊安全氣囊部彼此連通,將氣體供給到側安全氣囊部和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機設置在座墊的內部,并且側安全氣囊部的通過從充氣機產生的氣體的充氣優先。
在第二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側安全氣囊部和座墊安全氣囊部接收來自共用充氣機的氣體供給從而充氣。因此,與側安全氣囊部和座墊安全氣囊部接收來自單獨充氣機的氣體供給從而充氣的結構相比,可以減少充氣機的數量。另外,通過引起側安全氣囊部優先(較早)充氣,即使在側安全氣囊部和座墊安全氣囊部彼此連通的結構中,也可以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的完成。
在第三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在第二方案中,朝向座椅前側挖空的凹部形成在所述側安全氣囊部和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之間,并且所述側安全氣囊部和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在所述座墊的座椅前側的前端部處彼此連通。
在第三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因為側安全氣囊部和座墊安全氣囊部在座墊的前端部處彼此連通,從充氣機產生的氣體從座椅前側朝向座椅后側分別流過側安全氣囊部和座墊安全氣囊部。此處,座墊安全氣囊部布置在乘員的大腿區域的座椅下側,以提升乘員的大腿區域。因此,座墊安全氣囊部被大腿區域朝向座椅下側推動。另外,側安全氣囊部和座墊安全氣囊部之間的區域通過凹部朝向座椅前側挖空。因此,從充氣機產生的氣體難以流至座墊安全氣囊部。即,來自充氣機的氣體優先流到側安全氣囊部,從而可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完成。
在第四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在第二方案或第三方案中,設置了將從所述充氣機產生的氣體引導到所述側安全氣囊部的整流布。
在第四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與未設置整流布的結構相比,可以使氣體優先流到側安全氣囊部。即,可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的完成。此外,可以僅通過改變整流布的長度和/或形狀調節直到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完成的時間。
在第五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在第二方案中,所述側安全氣囊部和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通過單獨的基布構造,并且經由連通孔彼此連通,并且氣體流路形成為使得從所述充氣機產生的氣體從所述側安全氣囊部經由所述連通孔流到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
在第五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從充氣機產生的氣體流到側安全氣囊部,并隨后,經由連通孔流到由單獨的基布構造的座墊安全氣囊部。因此,可以使氣體優先流到側安全氣囊部,從而可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的完成。
在第六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在第五方案中,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內部空間通過拴系件分隔成在座椅前側的前室和在座椅后側的后室,并且所述連通孔包括連通所述前室和所述側安全氣囊部的第一連通孔以及連通所述后室和所述側安全氣囊部的第二連通孔,并且所述充氣機布置在所述前室處。
在第七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在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個中,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以折疊狀態容納在所述座部的所述內部,并且所述側安全氣囊部以不折疊的展開狀態容納在所述側支撐部的所述內部。
在第八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在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個中,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以折疊狀態容納在所述座部的所述內部,并且所述側安全氣囊部以小于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折疊次數的次數折疊的狀態容納在所述側支撐部的所述內部。
在第七方案和第八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折疊較多次數的座墊安全氣囊部比不折疊或折疊較少次數的側安全氣囊部需要更多的時間展開。由此,可以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的完成。此外,可僅通過增加或減少折疊次數來調節直到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完成的時間。
在第九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在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個中,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具有在預定充氣壓力下斷裂的充氣限制構件,并且構造成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基布通過所述充氣限制構件沿座椅豎直方向連接。
在第九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構造成所述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基布通過所述充氣限制構件沿座椅豎直方向連接。另外,因為直到達到預定充氣壓力這個充氣限制部件才斷裂,可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的完成。
在第十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在第一方案至第九方案中的任一個中,所述側安全氣囊部在充氣狀態下設置在當從座椅橫向方向觀看時與所述乘員的所述大腿區域的重心和胯點重疊的位置處,并且從座椅前側朝向座椅后側,在所述充氣狀態下的所述側安全氣囊部的上端沿所述座部朝向座椅下側傾斜。
在第十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中,側安全氣囊部充氣至當從座椅橫向方向觀看時與乘員的大腿區域的重心和胯點重疊的位置。因此,在車輛的斜側面碰撞時,可保護乘員的從大腿區域到腰部區域的寬范圍。另外,由于側安全氣囊部的上端沿所述座部從座椅前側朝向座椅后側朝向座椅下側傾斜,可以抑制與從靠背或頭枕充氣并展開的其它安全氣囊部的干涉。另外,與側安全氣囊部的在座椅前側的端部和在座椅后側的端部在座椅豎直方向上安置在相同高度的結構(側安全氣囊部不傾斜的結構)相比,側安全氣囊部能夠緊湊地構造。
如上所述,第一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具有如下良好效果:在車輛的斜側面碰撞時可以抑制乘員的朝向座椅前側的移動,并且可以有效地保護大腿區域。
第二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具有如下良好效果:可以設計為節約空間且降低成本。
第三方案至第九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具有如下良好效果:可以通過簡單的結構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的完成。
第十方案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具有如下良好效果:在保護乘員的從大腿區域到腰部區域的寬范圍的同時,可以抑制與其它安全氣囊的干涉。
附圖說明
圖1是應用了與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車輛座椅的俯視圖。
圖2是應用了與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車輛座椅的側視圖,并且是示出側安全氣囊部的充氣狀態的圖。
圖3是與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放大俯視剖視圖。
圖4是以放大方式示出沿圖2的線4-4切割的狀態的剖視圖,并且是示出側安全氣囊部和座墊安全氣囊部充氣之前的非充氣狀態的圖。
圖5是對應圖4的剖視圖,并示出側安全氣囊部和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的中間的狀態。
圖6是以放大方式示出沿圖2的線6-6切割的狀態的剖視圖,并且是示出側安全氣囊部的充氣的中間的狀態的圖。
圖7A是示出與第二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俯視剖視圖。
圖7B是示出沿圖7A的線7B-7B切割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8A是示出與第三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俯視剖視圖。
圖8B是示出沿圖8A的線8B-8B切割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9是與第四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俯視剖視圖。
圖10是與第五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俯視剖視圖。
圖11A是示出沿圖10的線11-11切割的狀態的剖視圖,并且是中間布斷裂之前的狀態。
圖11B是示出沿圖10的線11-11切割的狀態的剖視圖,并且是中間布斷裂之后的狀態。
圖12是應用了與第六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車輛座椅的俯視圖。
圖13是應用了與比較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車輛座椅的側視圖,并且是示出座墊安全氣囊部的充氣完成的狀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
在圖1至圖6的基礎上說明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10。注意,在相應的附圖中適當地示出的箭頭“前”(FR)和箭頭“上”(UP)分別指示車輛座椅12的向前方向(就座的人面向的方向)和向上方向。此外,當僅通過使用縱向方向、豎直方向和左右方向給出描述時,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它們指的是座椅縱向方向的縱向、座椅豎直方向的豎直、以及當在座椅縱向方向上面向前方時的左右。此外,在相應的附圖中適當地示出的箭頭“外”(OUT)指的是在用作安裝有車輛座椅12的車輛的汽車處的車輛橫向方向外側。
(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結構)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10(以下,簡單地稱為“乘員保護裝置10”)安裝在車輛座椅12中,并且構造為包括一對側安全氣囊部20、座墊安全氣囊部22、充氣機24以及用作整流布的擴散器26。
車輛座椅12布置成相對于未圖示的汽車的車身的車輛橫向方向中央向左或向右(在本實施例中為左側)偏離。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車輛座椅12的座椅縱向方向與車輛的縱向方向一致,并且座椅橫向方向與車輛橫向方向一致。
注意,相應的附圖示出如下狀態:碰撞測試假人(人體模型)就座在車輛座椅12的座墊14上作為待被保護的乘員的模型。例如,假人是WORLD SID(國際標準化側面碰撞假人:世界側面碰撞假人)的AM50(美國成年男性的百分之五十)。這個假人以由碰撞試驗方法所規定的標準就座姿勢就座,并且車輛座椅12安置在對應于這個就座姿勢的標準設定位置。以下,為了使闡釋易于理解,假人稱為“乘員P”。
車輛座椅12構造為包括:座墊14,其用于支撐乘員P的腰部區域L(此處,其包括臀部)和大腿區域D;座椅靠背16,其用于支撐乘員P的背部B;以及頭枕18,其用于支撐乘員P的頭部H。
如圖4所示,座墊14構造為包括:座部14A(一般部),乘員P坐在座部14A上;以及側支撐部14B,其從座椅橫向方向外側相對于座部14A朝向座椅上側伸出。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該對側支撐部14B相對于座部14A設置在座椅橫向方向兩側。該對側支撐部14B用于抑制乘員P的腰部區域L和大腿區域D的橫向移動。構成作為座墊14的框架的座墊框架29的側框架28布置在側支撐部14B處。
側框架28布置為使得其板厚方向是座椅橫向方向。此外,座墊框架29具有將左右側框架28沿座椅橫向方向連接的反作用力板34。此處,由諸如聚氨酯軟墊或類似物的發泡體形成的座墊軟墊30從上側安裝到座墊框架29。在座墊軟墊30處,設置在座部14A處的區域是軟墊中央部30A,并且設置在左右側支撐部14B處的區域是軟墊側部30B。此外,座墊軟墊30的表面由座椅表皮32覆蓋。
座椅表皮32具有:上表皮32A,其覆蓋軟墊中央部30A的表面(頂表面);左右上側表皮32B,其覆蓋左右軟墊側部30B的頂表面;以及左右側表皮部32C,其覆蓋左右軟墊側部30B的側表面。上表皮32A的座椅橫向方向的兩個端部分別在縫合部S1和縫合部S2處縫合至左右上側表皮32B的座椅橫向方向內側端部。
此外,左右上側表皮32B的座椅橫向方向外側端部分別在縫合部S3處縫合到左右側表皮32C的上端部。左右側表皮32C的下端部錨固在左右側框架28的下端部。
此處,縫合部S2設置成比縫合部S1更靠上側,并且比縫合部S1脆弱。因此,余長部33分別在座部14A和左右側支撐部14B之間的相應的邊界部處設置在座椅表皮32處。另外,在當后述的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充氣時,余長部33由于縫合部S2斷裂而延伸。注意,可以存在不設置余長部33的結構。
在此,構成乘員保護裝置10的座墊安全氣囊部22容納在軟墊中央部30A和座墊框架29(反作用力板34)之間。此外,構成乘員保護裝置10的側安全氣囊部20容納在左右軟墊側部30B和座墊框架29之間。座墊安全氣囊部22和側安全氣囊部20通過例如尼龍或聚酯的布材料(基布)縫合而形成為袋的形狀。
如圖1所示,座墊安全氣囊部22容納在座墊14的座部14A的內部,并且側安全氣囊部20容納在側支撐部14B的內部。此處,側安全氣囊部20相對于座墊安全氣囊部22在座椅橫向方向的兩側成對設置,并且該對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在座墊14的前端部彼此連通。
如圖2所示,側安全氣囊部20從乘員P的腰部區域L延伸到大腿區域D。另外,當從座椅橫向方向觀看時,處于其充氣狀態的側安全氣囊部20的前端部與大腿區域D的重心GD重疊。另外,當從座椅橫向方向觀看時,處于其充氣狀態的側安全氣囊部20的座椅縱向方向中間部與胯點HP重疊。
此處,處于其充氣狀態的側安全氣囊部20的上端在從座椅前側朝著座椅后側去時沿座墊14的座部14A朝向座椅下側傾斜。另外,當從座椅橫向方向觀看時,側安全氣囊部20的后端部安置在座椅設計和腰部區域L的外形的交點CP處。注意,在乘員P的相反側的側安全氣囊部20相似地構造。
如圖1所示,座墊安全氣囊部22布置在乘員P的大腿區域D的下方。這是一種結構,其中:由于座墊安全氣囊部22充氣,座墊安全氣囊部22使座部14A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從而提升乘員P的大腿區域D。
如圖3所示,朝向座椅前側挖空的凹部36(阻塞部)形成在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之間的邊界部處。凹部36形成在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座椅橫向方向上的兩側,并且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連通的部分(連通部)通過這些凹部36變窄。另外,充氣機24布置在座墊14的前端部,其中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在所述前端部彼此連通。
充氣機24是所謂的圓筒型的充氣機,并且以座椅橫向方向作為其長度方向的方式容納在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前端部內。氣體噴出部24A設置在充氣機24的長度方向的一個端部處。此外,將由充氣機24產生的氣體引導到側安全氣囊部20的擴散器26設置在充氣機24的外側。擴散器26形成為在座椅橫向方向的兩個端側開口的管狀,并延伸到左右凹部36的附近。因此,如箭頭所示,在充氣機24處產生的氣體從擴散器26的在座椅橫向方向的兩個端側處的開口流入側安全氣囊部20。
如圖1所示,充氣機24電連接到作為控制部的ECU 38。ECU 38電連接到感測車輛的碰撞的碰撞傳感器或類似物。例如,碰撞傳感器通過檢測車輛的加速度的加速度傳感器或類似物構成,并且構造成使得能夠檢測各種形式的碰撞。
另外,ECU 38在基于來自未示出的碰撞傳感器的信號而感測到車輛牽涉到碰撞中時引起充氣機24操作。注意,在預測車輛的碰撞的預測碰撞傳感器電連接到ECU 38的情況下,ECU 38可以構造為當ECU38在基于來自預測碰撞傳感器的信號而預測車輛的碰撞時引起充氣機24操作。
由于充氣機24操作,氣體從充氣機24的氣體噴出部24A噴出。因此,氣體經由擴散器26供給到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此外,如圖5和圖6所示,由于側安全氣囊部20充氣,側支撐部14B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從而從座椅橫向方向外側保護和限制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
此處,本實施例構造成使得氣體通過擴散器26優先流入側安全氣囊部20。另外,由于座墊安全氣囊部22被乘員P的大腿區域D朝向座椅下側推動,氣體難以流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由此,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遲于側安全氣囊部20完成。即,存在如下結構:在所述結構中,在圖5中所示的狀態下,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沒有完成,并且,例如,在側安全氣囊部20的充氣完成后的10至20毫秒,完成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
(操作和效果)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實施例的乘員保護裝置10中,當車輛牽涉到斜側面碰撞中時,充氣機24由ECU 38操作,并產生氣體。此處,如圖1和圖3所示,擴散器26設置在充氣機24的外側,并且氣體經由此擴散器26優先流到側安全氣囊部20。另外,因為座墊安全氣囊部22被乘員P的大腿區域D推動,氣體難以流動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因此,側安全氣囊部20的充氣較早完成。此外,如圖2所示,由于側安全氣囊部20充氣,側支撐部14B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從而從座椅橫向方向外側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
以此方式,與座部14A和側支撐部14B破裂并且安全氣囊充氣并展開的結構相比,因為存在側支撐部14B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從而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的結構,沒有必要形成成為破裂起點的縫合部或類似物。結果,可以確保車輛座椅12的外觀。另外,在座部14A和側支撐部14B斷裂并且安全氣囊充氣并展開的結構中,側支撐部在乘員進入和離開車輛時被摩擦,并且因此,要求座椅表皮的強度,但是,另一方面,縫合部必須通過即使低的輸出斷裂,因此難以實現兩者。相比之下,在本實施例中,存在使側支撐部14B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從而側支撐部14B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的結構,因此,沒有必要設置縫合部,從而可以增加座椅表皮的強度。
然后,由于座墊安全氣囊部22遲于側安全氣囊部20充氣,使得座部14A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從而提升乘員P的大腿區域D。因此,防止或抑制乘員P變成朝向座椅前側挖洞的姿勢的所謂潛艇現象的發生。另外,因為側支撐部14B朝向座椅上側凸出,限制了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從而防止或抑制乘員P的在座椅橫向方向上的慣性移動。
特別是,在例如斜側面碰撞或類似碰撞的碰撞形式下,通過在早期使側安全氣囊部20充氣從而引起側支撐部14B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可以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免于遭受碰撞體等。
此外,與座墊安全氣囊部22和側安全氣囊部20的充氣同時完成的結構或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較早完成的結構相比,可以有效地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參照圖13中所示的比較例的乘員保護裝置100描述這種效果。注意,在圖13中,與本實施例的結構類似的結構通過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此外,側安全氣囊部20不設置在乘員保護裝置100處,但是,為與本實施例的乘員保護裝置10相比,本實施例的側安全氣囊部20的充氣狀態通過假想線示出。
在圖13所示的比較例中,座墊安全氣囊102容納在座墊14的前端部的內部。另外,充氣機104設置在座墊安全氣囊102的內部。
此處,當充氣機104操作從而座墊安全氣囊102充氣,如附圖中通過假想線所示,座墊14的座部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從而提升乘員P的大腿區域D。由于大腿區域D以這種方式提升,大腿區域D的重心GD比充氣狀態下的側安全氣囊部20進一步朝向座椅上側移動。因此,從車輛的斜側面碰撞之后立即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免于遭受碰撞體或類似物的觀點考慮,存在改進的空間。
相比之下,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在車輛的斜側面碰撞之后立即先完成側安全氣囊部20的充氣。因此,可以防止或抑制大腿區域D在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免于遭受碰撞體或類似物時脫離側安全氣囊部20的保護范圍。此外,由于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遲于側安全氣囊部20完成,可以防止或抑制大腿區域D提升以及乘員P的朝向座椅前側的移動。通過這種方式,在確保車輛座椅12的外觀的同時,可以在車輛的斜側面碰撞時抑制乘員P朝向座椅前側的移動,從而可以有效地保護大腿區域D。
此外,同樣在車輛的正面碰撞時或在車輛的側面碰撞時的適當時間,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可以充氣從而可以保護乘員P。例如,在車輛牽涉到正面碰撞中的情況下,充氣機24由ECU 38操作,并產生氣體。因此,如上所述,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充氣。此處,在正面碰撞通過未圖示的碰撞傳感器感測后,乘員P的朝向座椅前側的慣性移動在經過預定時間后開始。另一方面,因為座墊安全氣囊部22晚于側安全氣囊部20充氣,座部14A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從而當乘員P的朝向座椅前側的慣性移動開始時向上提升乘員P的大腿區域D。以這種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在車輛的正面碰撞時發生潛艇現象。
類似地,在車輛牽涉到側面碰撞中的情況下,充氣機24由ECU 38操作,并產生氣體,從而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充氣。此處,在側面碰撞時,需要迅速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免于遭受碰撞體或類似物。此時,因為從充氣機24產生的氣體24優先流到側安全氣囊部20,側安全氣囊部20在早期充氣,從而引起側支撐部14B朝向座椅上側凸出。以這種方式,在車輛的側面碰撞時,可以有效地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另外,因為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稍后完成,可以防止或抑制大腿區域D在需要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時脫離側安全氣囊部20的保護范圍。
另外,本實施例構造成使得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彼此連通,并且通過接收來自共用的充氣機24的氣體供給來充氣。因此,與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通過接收來自各自的充氣機的氣體供給來充氣的結構相比,可以減少充氣機的數量。即,可以設計為節約空間和降低成本。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可以僅通過改變擴散器26的長度和/或形狀來調節直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的時間。例如,如果使擴散器26的在座椅橫向方向上的長度短,從擴散器26流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氣體的量大,從而直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的時間短。相反,如果擴散器26的在座椅橫向方向上的長度長,從擴散器26流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氣體的量小,從而直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的時間長。以這種方式,可以調節直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的時間。
另外,在如圖2所示的本實施例中,側安全氣囊部20充氣至當從座椅橫向方向觀看時與乘員P的大腿區域D的重心GD和胯點HP重疊的位置上。此外,正如從座椅橫向方向觀看到的,處于充氣狀態的側安全氣囊部20的后端部安置在座椅設計和腰部區域L的外形的交點CP處。因此,在車輛的斜側面碰撞時可保護乘員P的從大腿區域D至腰部區域L的寬范圍。特別是,在安全氣囊從座椅靠背16展開的結構中,安全氣囊與側支撐部14B干涉,因此難以有效地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相比之下,在本實施例中,可以通過引起側支撐部14B凸出而有效地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
此外,側安全氣囊部20的上端在從座椅前側朝著座椅后側去時沿座部14A朝向座椅下側傾斜。因此,可以抑制與從座椅靠背16或頭枕18充氣并展開的其它安全氣囊干涉。另外,與側安全氣囊部20的在座椅前側處的端部和在座椅后側處的端部在座椅豎直方向上安置在相同高度的結構相比(側安全氣囊部20不傾斜的結構),側安全氣囊部20可以緊湊地構造。
<第二實施例>
接下來,在圖7A和圖7B的基礎上說明與第二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40。注意,與第一實施例的結構類似的結構通過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從而適當省略其說明。另外,由于車輛座椅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地構造,因此省略其說明和描述。
如圖7A和圖7B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40(以下,簡單地稱為“乘員保護裝置40”)處,側安全氣囊部42和座墊安全氣囊部44通過單獨的基布構造。
具體地,側安全氣囊部42構造為包括沿座椅縱向方向延伸的一對左右側部42A以及沿座椅橫向方向延伸并將側部42A的前端部連接在一起的連接部42B。因此,側安全氣囊部42形成為其座椅后側開口的大致U形,正如在俯視圖中觀看到的。注意,側安全氣囊部42并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例如構造為使得不設置連接部42B并且一對側部42A是分離的。
上側第一連通孔42C和上側第二連通孔42D形成在側部42A的座椅下側處的基布中。上側第一連通孔42C形成在側部42A的前端部中,并且上側第二連通孔42D形成在從上側第一連通孔42C朝向座椅后側偏移的位置處。另外,側安全氣囊部42的內部空間和座墊安全氣囊部44的內部空間經由上側第一連通孔42C和上側第二連通孔42D連通。注意,上側第一連通孔42C和上側第二連通孔42D分別形成在一對側部42A中。
座墊安全氣囊部44設置在側安全氣囊部42的座椅下側處。座墊安全氣囊部44形成為大致半圓形,正如在俯視圖中觀看到的,其座椅后側是凸的。此外,如圖7B所示,作為分隔布的拴系件44A設置在座墊安全氣囊部44內。拴系件44A從座墊安全氣囊部44的座椅橫向方向的一個端部延伸到另一個端部。另外,拴系件44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別縫合至構造座墊安全氣囊部44的上下基布。因此,座墊安全氣囊部44的內部空間通過拴系件44A分隔成在座椅前側處的前室46和在座椅后側處的后室48。
此外,下側第一連通孔44B和下側第二連通孔44C形成在座墊安全氣囊部44的座椅上側處的基布中。下側第一連通孔44B在對應于側安全氣囊部42的上側第一連通孔42C的位置處形成為比拴系件44A更靠座椅前側。另外,下側第二連通孔44C在對應于側安全氣囊部42的上側第二連通孔42D的位置處形成為比拴系件44A更靠座椅后側。因此,側安全氣囊部42和前室46經由上側第一連通孔42C和下側第一連通孔44B連通,并且側安全氣囊部42和后室48經由上側第二連通孔42D和下側第二連通孔44C連通。另外,充氣機24布置在前室46中,并且這個充氣機24電連接到ECU 38。
(操作和效果)
接下來描述本實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實施例的乘員保護裝置40中,當車輛牽涉到斜側面碰撞中時,充氣機24由ECU 38操作,從而產生氣體。然后,從充氣機24產生的氣體如附圖中的箭頭所示地從前室46經由上側第一連通孔42C和下側第一連通孔44B流入側安全氣囊部42中。因此,側安全氣囊部42充氣從而引起側支撐部14B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參照圖2)。
然后,由于氣體從側安全氣囊部42經由上側第二連通孔42D和下側第二連通孔44C流入后室48,座墊安全氣囊部44充氣從而引起座部14A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參照圖1)。
如上所述,由于在充氣機24處產生的氣體經由側安全氣囊部42流到座墊安全氣囊部44,可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44的充氣的完成。結果,以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員P的大腿區域D脫離側安全氣囊部42的保護范圍。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即使不設置擴散器26,也可以使氣體優先流到側安全氣囊部42。此外,僅通過改變上側第二連通孔42D和下側第二連通孔44C的位置和/或大小,可以改變氣體從側安全氣囊部42流到座墊安全氣囊部44的時間以及氣體的流量。即,可以調節直到座墊安全氣囊部44的展開完成的時間。其它操作與第一實施例的操作類似。
<第三實施例>
接下來,在圖8A和圖8B的基礎上說明與第三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50。注意,與第一實施例的結構類似的結構通過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從而適當省略其說明。另外,因為車輛座椅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地構造,省略其說明和描述。
如圖8A和圖8B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50(以下,簡單地稱為“乘員保護裝置50”)構造為包括一對側安全氣囊部20、座墊安全氣囊部22、充氣機24和擴散器26。
在此,側安全氣囊部20不折疊,而座墊安全氣囊部22在非充氣狀態下以卷的形式折疊。具體地,使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座椅后側部成為以卷的形式折疊的卷折部22R。
(操作和效果)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實施例的乘員保護裝置50中,當車輛牽涉到斜側面碰撞中時,充氣機24由ECU 38操作,從而產生氣體。在此,由于氣體被供給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卷折部22R,卷折部22R在充氣的同時展開(打開)。因此,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的完成遲于未折疊的側安全氣囊部20。結果,以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員P的大腿區域D脫離側安全氣囊部20的保護范圍。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不設置擴散器26,并因此,存在來自充氣機24的氣體優先流到側安全氣囊部20的結構。因此,可有效地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
此外,可僅通過增加或減少卷折部22R折疊的次數來調節直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的時間。例如,如果折疊的次數增加,則展開時間較長,并因此,可以更多延遲直到充氣完成的時間。其它操作與第一實施例的操作相同。
注意,在本實施例中,作為例子,座墊安全氣囊部22以卷的形式折疊,但本發明并不限制于此,而是可以使用其它折疊方式。例如,座墊安全氣囊部22可以以波紋形式或類似方式折疊。此外,可以存在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兩者都折疊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使側安全氣囊部20折疊次數少于座墊安全氣囊部22折疊次數,可以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的完成。
<第四實施例>
接下來,在圖9的基礎上說明與第四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60。注意,與第一實施例的結構類似的結構通過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從而適當省略其說明。另外,因為車輛座椅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地構造,省略其說明和描述。
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60(以下,簡單地稱為“乘員保護裝置60”)構造為包括一對側安全氣囊部20、座墊安全氣囊部22、充氣機24、擴散器26和拴系件62。
拴系件62是用于分隔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內部并形成氣體的流路的分隔布,并且分別縫合到上下基布。注意,拴系件62的在座椅豎直方向上的長度設定為使得拴系件62不限制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的長度。此外,拴系件62構造為包括沿擴散器26在座椅橫向方向上延伸的前后分隔部62A,以及從前后分隔部62A的兩個端部朝向座椅后側延伸的左右分隔部62B。
前后分隔部62A以座椅縱向方向為其厚度方向的方式布置在擴散器26的座椅后側。前后分隔部62A的在座椅橫向方向上的一個端部安置在側安全氣囊部20中的一個的座椅橫向方向的中間部處。前后分隔部62A的在座椅橫向方向上的另一個端部安置在另一側安全氣囊部20的座椅橫向方向的中間部處。
左右分隔部62B以座椅橫向方向為其厚度方向的方式分別布置在一對側安全氣囊部20的內部,并且延伸到側安全氣囊部20的后端部的附近。因此,如附圖中箭頭G1所示的,在充氣機24處產生的氣體先從擴散器26朝向座椅橫向方向外側流動,并且隨后,沿拴系件62在側安全氣囊部20的座椅橫向方向外側流動。然后,如箭頭G2所示,在側安全氣囊部20的后端部處,氣體朝向側安全氣囊部20的座椅橫向方向內側盤旋,并沿著拴系件62朝向座椅前側流動。因此,側安全氣囊部20充氣。此后,座墊安全氣囊部22由于氣體向座墊安全氣囊部22流動而充氣。
(操作和效果)
接下來描述本實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實施例的乘員保護裝置60處,當車輛牽涉到斜側面碰撞中時,充氣機24由ECU 38操作,從而產生氣體。此處,如上所述,因為氣體流路通過拴系件62形成,在充氣機24處產生的氣體流入側安全氣囊部20,并且隨后,流入座墊安全氣囊部22。以這種方式,可以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并且,以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員P的大腿區域D脫離側安全氣囊部20的保護范圍。其它操作與第一實施例的操作類似。
<第五實施例>
接下來,在圖10和圖11的基礎上說明與第五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70。注意,與第一實施例的結構類似的結構通過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從而適當省略其說明。另外,因為車輛座椅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地構造,省略其說明和描述。
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70(以下,簡單地稱為“乘員保護裝置70”)構造為包括一對側安全氣囊部20、座墊安全氣囊部22、充氣機24以及用作充氣限制裝置的中間布72。
此處,中間布72設置在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內部,并從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后端部沿座椅縱向方向延伸到充氣機24的附近,且座椅橫向方向為其厚度方向。
另外,如圖11A所示,構造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上下基布由中間布72連接。此外,在充氣完成時,中間布72的在座椅豎直方向上的長度形成為比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在座椅豎直方向上的長度短。即,這是一種結構,其中: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通過中間布72限制。
中間布72由比構成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基布脆弱的材料形成。因此,如圖11B所示,中間布72由于施加至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預定的充氣壓力而斷裂。
(操作和效果)
接下來描述本實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實施例的乘員保護裝置70中,當車輛牽涉到斜側面碰撞中時,充氣機24由ECU 38操作,從而產生氣體。因此,氣體被供給到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此處,如上所述,因為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通過中間布72限制,側安全氣囊部20的充氣先完成。此后,當座墊安全氣囊部22到達預定充氣壓力,中間布72斷裂,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以這種方式,可以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并且,以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員P的大腿區域D脫離側安全氣囊部20的保護范圍。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可以僅通過改變中間布72的材料和/或厚度來改變直到中間布72斷裂的時間。即,可以調節直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的時間。其它操作類似于第一實施例的操作。
注意,在本實施例中,構成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上下基布由中間布72連接,但本發明并不限制于此,而是可以采用其它充氣限制裝置。例如,構成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上下基布可以在脆弱的作為縫合部的撕裂縫處縫合。在這種情況下,直到座墊安全氣囊部22到達預定充氣壓力,撕裂縫才斷裂。并因此,可延遲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充氣完成。另外,作為另一種結構,斷裂穿孔可以形成在中間布72的車輛豎直方向中間部處。
<第六實施例>
接下來,在圖12的基礎上說明與第六實施例有關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80。注意,與第一實施例的結構類似的結構通過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從而適當省略其說明。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80(在下文中簡單地稱為“乘員保護裝置80”)構造為包括一對側安全氣囊部82,座墊安全氣囊部84以及充氣機86、88。另外,本實施例與其它實施例不同在于側安全氣囊部82和座墊安全氣囊部84彼此不連通這點。
一對側安全氣囊部82分別容納在側支撐部14B的內部,并且構造成以便通過充氣來引起側支撐部14B朝向座椅上側凸出。此外,側安全氣囊部82從乘員P的腰部區域L延伸到大腿區域D。處于充氣狀態的側安全氣囊部82設置成使得當從座椅橫向方向觀看時與大腿區域D的重心GD和的胯點HP重疊(參見圖2)。此外,處于充氣狀態的側安全氣囊部82的上端在從座椅前側朝著座椅后側去時沿座部14A朝向座椅下側傾斜,并且當從座椅橫向方向觀看時,側安全氣囊部82的后端部安置在座椅設計與腰部區域L的外形的交點處。
另外,充氣機86分別設置在一對側安全氣囊部82的內部。充氣機86以座椅縱向方向為其長度方向的方式沿座墊14的側支撐部14B布置。氣體噴出部86A設置在充氣機86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處。
座墊安全氣囊部84容納在座墊14的座部14A的內部。座墊安全氣囊部84容納在乘員P的大腿區域D的座椅下側,并且構造成以便通過充氣來引起座部14A朝向座椅上側凸出,并提升大腿區域D。另外,充氣機88設置在座墊安全氣囊部84的內部。充氣機88布置在座墊安全氣囊部84的前端部內,使得座椅橫向方向是其長度方向。氣體噴出部88A設置在充氣機88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處。
此處,一對充氣機86和充氣機88電連接到ECU 38。當車輛牽涉到斜側面碰撞中時,一對充氣機86由ECU 38操作,從而產生氣體。此外,這是一種結構,其中:一對充氣機86操作,并隨后,經過預定時間,充氣機88操作。
(操作和效果)
接下來將描述本實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實施例的乘員保護裝置80處,由于ECU 38引起充氣機88的操作正時遲于充氣機86的操作正時,座墊安全氣囊部84的充氣可以稍后完成。結果,以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員P的大腿區域D脫離側安全氣囊部82的保護范圍。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一對側安全氣囊部82和座墊安全氣囊部84彼此不連通,而是構造為獨立的模塊。因此,例如,在正面碰撞時,能夠僅使座墊安全氣囊部84充氣。另外,在側面碰撞時,能夠僅使側安全氣囊部82充氣。即,能夠依照碰撞形式僅充氣需要的安全氣囊。
雖然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已在上面描述,這些實施例可通過適當組合使用,并且當然,本發明可以在不脫離其要旨的范圍內以各種形式實施。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側安全氣囊部42容納在座部14A的座椅橫向方向上的兩側處的側支撐部14B內。然而,本發明并不限制于此,而是可以構造成使得側安全氣囊部42僅容納在一側的側支撐部14B內。在這種情況下,從在車輛的斜側面碰撞時保護乘員P的大腿區域D和腰部區域L免于遭受碰撞體或類似物的觀點出發,優選的是,側安全氣囊部42容納在車輛橫向方向外側處安置的側支撐部14B內。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氣體噴出部24A設置在充氣機24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處,但本發明并不限制于此。例如,可以存在氣體噴出部24A形成在充氣機24的長度方向上的兩個端部處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與氣體噴出部24A僅設置在充氣機24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處的結構相比,氣體可以基本均勻地供給到左右側安全氣囊部20。
此外,盡管上述實施例構造成使得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在座墊14的前端部處互相連通,但本發明并不限制于此。例如,可以存在側安全氣囊和座墊安全氣囊在座墊14的后端部處彼此連通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座墊安全氣囊形成為以便從乘員P的腰部區域L延伸并且跨過大腿區域D,但是存在如下結構就足夠了:在所述結構中,通過設定諸如乘員P的腰部區域L的下側處的縫合或類似物的非充氣部等,僅在大腿區域D的下側處的區域充氣。
此外,盡管上述實施例構造為使得充氣機24布置在座墊14的前端部處,但本發明并不限制于此,而是充氣機24可以布置在其它部分處。此外,充氣機24可以布置在側安全氣囊部20和座墊安全氣囊部22的外部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充氣機24和側安全氣囊部20或座墊安全氣囊部22通過管或類似物連接,則可以供給氣體。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特別是第一實施例、第三實施例和第四實施例)中,擴散器26設置在充氣機24的外側,但本發明并不限制于此。即,只要存在可以使氣體優先流入側安全氣囊部20的結構,就可以有不設置擴散器26的結構。
此外,與第三實施例或第五實施例有關的發明可應用至如第六實施例中的側安全氣囊部82和座墊安全氣囊部84彼此不連通的結構。例如,可以存在如圖12所示的座墊安全氣囊部84的座椅后側部以卷的形式折疊的結構。此外,用作充氣限制裝置的中間布72可以設置在座墊安全氣囊部84處。通過采用這些結構,即使在該對充氣機86和充氣機88通過ECU 38同時操作的情況下,座墊安全氣囊部84的充氣也可遲于側安全氣囊部82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