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及其汽車。
背景技術:
鋼板彈簧簡稱板簧,在汽車上可以縱置或者橫置。后者因為要傳遞縱向力,必須設置附加的導向傳力裝置,使結構復雜、質量加大,所以只在少數輕、微型車上應用??v置鋼板彈簧能傳遞各種力和力矩,并且結構簡單,故在汽車上得到廣泛應用。
鋼板彈簧種類很多,按照鋼板彈簧的剛度特性有線性與非線性之分;按鋼板截面有等截面和變截面之分;按結構型式來分有等截面多片簧、變截面少片簧、橫置板簧、牽引板簧、RBA板簧、父子組合板簧、雙斜線板簧等。其中RBA(Rolling Bearing Auxiliary)板簧又叫分級(漸變)板簧,RBA板簧隨著載荷的增加,板簧主簧和副簧的接觸點也隨之移動,通過主簧和副簧的接觸使RBA板簧形成非常光滑的非線性剛度特性。主副簧接觸前后都為線性剛度特性,接觸后的剛度大于接觸前剛度。多用于空滿載載荷相差較小的汽車,如小型或微型貨車、皮卡、小型箱式汽車的后懸架。
現在鋼板彈簧的形狀基本上都被滾壓成弧形,而且圓弧中心在上方,RBA板簧也是這樣,當大負載時,副簧的端部與主簧接觸時總是一點接觸,造成主簧在接觸處應力過大,RBA板簧主簧基本上在接觸出現斷裂,占RBA板簧總失效總數80%左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及汽車,解決現有汽車的RBA鋼板彈簧易出現接觸處斷裂的問題,提高汽車的安全性。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由主簧和副簧5疊加構成主體,通過中心螺栓8和螺母將所述主簧和所述副簧5固定,并在主體兩端通過小卡箍7和大卡箍9輔助固定,所述主簧是由四個簧片構成,所述簧片為等截面、不對稱的鋼板彈簧片,呈向上圓弧狀;
所述副簧5為單片變截面、不對稱的鋼板彈簧片,呈向下圓弧狀,所述副簧5的剛度由兩端向中間逐漸增大;在鋼板彈簧兩端受到載荷時,所述副簧5的端部與所述主簧接觸時為面接觸,所述副簧5與所述主簧的接觸面隨載荷增大而增大,使鋼板彈簧的剛度逐漸平穩地增大。
優選的,還包括減磨墊11;
所述簧片的兩端分別設有所述減磨墊11,以減小所述簧片之間接觸的摩擦,所述減磨墊11為T形結構,設置在所述簧片兩端的安裝孔上。
優選的,所述主簧包括:第一簧片1、第二簧片2、第三簧片3及第四簧片4;
所述第二簧片2、所述第三簧片3、所述第四簧片4和所述副簧5自上而下依次等長縮短;
所述第四簧片4分別在兩端鉚接所述小卡箍7,所述小卡箍7緊固時,通過對所述第一簧片1和所述第四簧片4的擠壓,以使所述第一簧片、所述第二簧片、所述第三簧片和所述第四簧片固定在一起;
所述副簧5一端鉚接所述大卡箍9,所述大卡箍9用于緊固所述第一簧片1、所述第二簧片2、所述第三簧片3、所述第四簧片4和所述副簧5在一起。
優選的,所述第一簧片1包括:前卷耳101、第一前圓弧段102、第一中段103、第一后圓弧段105、后卷耳106及第一過孔104;
所述第一中段103為直段,所述第一過孔104設置在所述第一中段103上,所述中心螺栓通過所述第一過孔104固定所述第一簧片1;
所述第一前圓弧段102和所述第一后圓弧段105分別由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組成,所述第一前圓弧段102和所述第一后圓弧段105的圓弧中心在上方,所述第一前圓弧段102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后圓弧段105的長度;
所述前卷耳101的中心線在所述第一前圓弧段102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的中面上;
所述后卷耳106的內圓與所述第一后圓弧段102的上圓柱面相切。
優選的,所述第二簧片(2)包括:前卷耳托環201、圓弧過渡段202、第一安裝孔203、第二前圓弧段204、第二過孔205、第二中段206、第二后圓弧段207;
所述第二中段206為直段,所述第二過孔205設置在所述第二中段206上,所述中心螺栓8通過所述第二過孔205固定所述第二簧片1;
所述第一安裝孔203用于設置所述減磨墊11,在所述第二簧片2的兩端分別設置一個所述第一安裝孔203;
所述第二前圓弧段204和所述第二后圓弧段207分別處于所述第二中段206的兩側,所述第二前圓弧段204和所述第二后圓弧段207分別由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組成,所述第二前圓弧段(204)和所述第二后圓弧段207的圓弧中心在上方,所述第二前圓弧段204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二后圓弧段207的長度;
所述前卷耳托環201設置在所述第二簧片2的一端上,并通過所述圓弧過渡段202與所述第二前圓弧段連接,所述前卷耳托環201包在所述前卷耳101的外部。
優選的,所述第三簧片3包括:第二安裝孔301、第三前圓弧段302、第三過孔303、第三中段304、第三后圓弧段305;
所述第三中段304為直段,所述第三過孔303設置在所述第三中段304上,所述中心螺栓8通過所述第三過孔303固定所述第三簧片3;
所述第二安裝孔301用于設置所述減磨墊11,在所述第三簧片3的兩端分別設置一個所述第二安裝孔301;
所述第三前圓弧段302和所述第三后圓弧段305分別處于所述第三中段304的兩側,所述第三前圓弧段302和所述第三后圓弧段305分別由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組成,所述第三前圓弧段302和所述第三后圓弧段305的圓弧中心在上方,所述第三前圓弧段302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三后圓弧段305的長度。
優選的,所述第四簧片4包括:第三安裝孔401、第一鉚接孔402、第四前圓弧段403、第四過孔404、第四中段405、第四后圓弧段406;
所述第四中段405為直段,所述第四過孔404設置在所述第四中段405上,所述中心螺栓8通過所述第四過孔404固定所述第四簧片4;
所述第三安裝孔401用于設置所述減磨墊11,在所述第四簧片4的兩端分別設置一個所述第三安裝孔401;
所述第一鉚接孔402設置在所述第四簧片4的兩端,用于鉚接所述小卡箍;
所述第四前圓弧段403和所述第四后圓弧段406分別處于所述第四中段405的兩側,所述第四前圓弧段403和所述第四后圓弧段406分別由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組成,所述第四前圓弧段403和所述第四后圓弧段406的圓弧中心在上方,所述第四前圓弧段403的長度小于所述第四后圓弧段406的長度。
優選的,所述副簧5包括:第二鉚接孔502、第五前圓弧段503、第五過孔504、第五中段505、第五后圓弧段506;
所述第五中段505為直段,所述第五過孔504設置在所述第五中段505上,所述中心螺栓8通過所述第五過孔504固定所述副簧5;
所述第二鉚接孔502設置在所述第五前圓弧段503上,用于鉚接所述大卡箍;
所述第五前圓弧段503和所述第五后圓弧段506分別處于所述第五中段505的兩側,所述第五前圓弧段503和所述第五后圓弧段506分別由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組成,所述第五前圓弧段503和所述第五后圓弧段506的圓弧中心在下方,所述第五前圓弧段503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五后圓弧段506的長度。
優選的,所述副簧5的兩端為圓弧端面,所述第五中段505為等截面狀態,所述第五前圓弧段503和所述第五后圓弧段506為變截面狀態,以使所述副簧5形成中間厚兩端薄的形狀。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汽車,包括車身、車橋和連接所述車身與所述車橋的鋼板彈簧總成,所述鋼板彈簧總成為如上所述的鋼板彈簧總成。
本發明提供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及汽車,通過主簧采用自上而下長度漸短的4片等截面板簧組成,呈向上圓弧狀的結構,副簧采用單片變截面板簧,呈向下圓弧狀,使主簧與副簧兩端受到載荷時呈面接觸結構。解決現有汽車的RBA鋼板彈簧易出現接觸處斷裂的問題,提高汽車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提供的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正面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簧片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簧片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簧片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簧片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副簧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提供的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的剛度特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針對當前汽車RBA鋼板彈簧的主簧常用截面相等且有效長度相等兩片板簧組成,由于板簧應力兩端小中間大,所受應力大小不均,在大負載時,主簧被壓平甚至反弓時,主簧在副簧端部處的應力過大,并造成疲勞斷裂。本發明提供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通過主簧采用自上而下長度漸短的4片等截面板簧組成,呈向上圓弧狀的結構,副簧采用單片變截面板簧,呈向下圓弧狀,使主簧與副簧兩端受到載荷時呈面接觸結構。解決現有汽車的RBA鋼板彈簧易出現接觸處斷裂的問題,提高汽車的安全性。
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結構示意圖。該鋼板彈簧總成,由主簧和副簧5疊加構成主體,通過中心螺栓8和螺母將所述主簧和所述副簧5固定,并在主體兩端通過小卡箍7和大卡箍9輔助固定,所述主簧是由四個簧片構成,所述簧片為等截面、不對稱的鋼板彈簧片,呈向上圓弧狀。副簧5為單片變截面、不對稱的鋼板彈簧片,呈向下圓弧狀,所述副簧5的剛度由兩端向中間逐漸增大;在鋼板彈簧兩端受到載荷時,所述副簧5的端部與所述主簧接觸時為面接觸,所述副簧5與所述主簧的接觸面隨載荷增大而增大,使鋼板彈簧的剛度逐漸平穩地增大。
具體地,主簧采用自上而下長度漸短的4片等截面板簧組成的結構,副簧采用單片變截面板簧,從U形螺栓處到端部的截面逐漸減小,使RBA板簧主副簧應力均勻,提高和保證主簧使用壽命;同時,使副簧的圓弧中心在下方,當RBA板簧兩端受到重載作用時,副簧的端部與主簧接觸時總是面接觸,不使任何接觸點應力過大,并使副簧板端應力最小,提高主簧和副簧的疲勞強度,也即提高RBA板簧的壽命。同時,隨道鋼板彈簧兩端受到載荷的增大,主簧和副簧的接觸的接觸面也增大,使鋼板彈簧的剛度逐漸平穩地增大,提高車輛的平順性能。
進一步,如圖2所示,其還包括減磨墊11,所述簧片的兩端分別設有減磨墊11,以減小所述簧片之間接觸的摩擦,減磨墊11為T形結構,設置在所述簧片兩端的安裝孔上。
在實際應用中,板簧片兩端裝有減磨墊,不僅減少板簧每片之間的摩擦,而且可以減少板簧總成的動剛度,提高車輛行駛的舒適性。
如圖1、圖2所示,所述主簧包括:第一簧片1、第二簧片2、第三簧片3及第四簧片4。第二簧片2、第三簧片3、第四簧片4和副簧5自上而下依次等長縮短。第四簧片4分別在兩端鉚接所述小卡箍7,所述小卡箍7緊固時,通過對第一簧片1和第四簧片4的擠壓,以使所述第一簧片、所述第二簧片、所述第三簧片和所述第四簧片固定在一起。副簧5一端鉚接大卡箍9,大卡箍9用于緊固第一簧片1、第二簧片2、第三簧片3、第四簧片4和副簧5在一起。
具體地,如圖3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簧片結構示意圖。該簧片包括:前卷耳101、第一前圓弧段102、第一中段103、第一后圓弧段105、后卷耳106及第一過孔104。第一中段103為直段,第一過孔104設置在第一中段103上,中心螺栓8通過第一過孔104固定第一簧片1。第一前圓弧段102和第一后圓弧段105分別由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組成,第一前圓弧段102和第一后圓弧段105的圓弧中心在上方,第一前圓弧段102的長度小于第一后圓弧段105的長度。前卷耳101的中心線在第一前圓弧段102的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的中面上。后卷耳106的內圓與第一后圓弧段102的上圓柱面相切。
在實際應用中,可將前襯套10和后襯套6分別壓入第一片板簧1的前卷耳101和后卷耳106中。
如圖4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簧片結構示意圖。該簧片包括:前卷耳托環201、圓弧過渡段202、第一安裝孔203、第二前圓弧段204、第二過孔205、第二中段206、第二后圓弧段207。第二中段206為直段,第二過孔205設置在第二中段206上,中心螺栓8通過所述第二過孔205固定所述第二簧片1。第一安裝孔203用于設置減磨墊11,在第二簧片2的兩端分別設置一個第一安裝孔203。第二前圓弧段204和第二后圓弧段207分別處于第二中段206的兩側,第二前圓弧段204和第二后圓弧段207分別由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組成,第二前圓弧段(204)和第二后圓弧段207的圓弧中心在上方,第二前圓弧段204的長度小于第二后圓弧段207的長度。前卷耳托環201設置在第二簧片2的一端上,并通過圓弧過渡段202與第二前圓弧段連接,前卷耳托環201包在前卷耳101的外部。
需要說明的是,車橋通過U形螺栓固定在板簧上,一旦板簧斷裂,車橋就要飛出,造成車毀人亡,前卷耳托環201用于防止在第一簧片1斷裂時第二簧片2起到暫時固定前卷耳101的作用,起到安全保護作用,同時過渡圓弧段202到前卷耳101有一定距離,在相對運動時不會造成第一簧片與第二簧片之間干涉。
如圖5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簧片結構示意圖。該簧片包括:第二安裝孔301、第三前圓弧段302、第三過孔303、第三中段304、第三后圓弧段305。第三中段304為直段,第三過孔303設置在第三中段304上,中心螺栓8通過第三過孔303固定第三簧片3。第二安裝孔301用于設置減磨墊11,在第三簧片3的兩端分別設置一個第二安裝孔301。第三前圓弧段302和第三后圓弧段305分別處于第三中段304的兩側,第三前圓弧段302和第三后圓弧段305分別由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組成,第三前圓弧段302和第三后圓弧段305的圓弧中心在上方,第三前圓弧段302的長度小于第三后圓弧段305的長度。
如圖6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簧片結構示意圖。該簧片包括:第三安裝孔401、第一鉚接孔402、第四前圓弧段403、第四過孔404、第四中段405、第四后圓弧段406。第四中段405為直段,第四過孔404設置在第四中段405上,中心螺栓8通過第四過孔404固定第四簧片4。第三安裝孔401用于設置減磨墊11,在第四簧片4的兩端分別設置一個第三安裝孔401。第一鉚接孔402設置在第四簧片4的兩端,用于鉚接所述小卡箍。第四前圓弧段403和第四后圓弧段406分別處于第四中段405的兩側,第四前圓弧段403和第四后圓弧段406分別由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組成,第四前圓弧段403和第四后圓弧段406的圓弧中心在上方,第四前圓弧段403的長度小于第四后圓弧段406的長度。
在實際應用中,可將2個減磨墊11分別壓入第二簧片2兩端的過孔203中。同樣,將2個減磨墊11分別壓入第三簧片3兩端的過孔301中,將2個減磨墊11分別壓入第四簧片4兩端的過孔401中。用鉚釘將2個小卡箍7固定在第四簧片4兩端的小過孔402中,同樣,用鉚釘將1個大卡箍9固定在第五簧片5前端的小過孔502中。
如圖7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副簧結構示意圖。該副簧包括:第二鉚接孔502、第五前圓弧段503、第五過孔504、第五中段505、第五后圓弧段506。第五中段505為直段,第五過孔504設置在第五中段505上,述中心螺栓8通過第五過孔504固定副簧5。第二鉚接孔502設置在第五前圓弧段503上,用于鉚接所述大卡箍9。第五前圓弧段503和第五后圓弧段506分別處于第五中段505的兩側,第五前圓弧段503和第五后圓弧段506分別由兩個同心的圓柱面組成,第五前圓弧段503和第五后圓弧段506的圓弧中心在下方,第五前圓弧段503的長度小于第五后圓弧段506的長度。
在實際應用中,將中心螺栓8分別穿過第五片板簧5的中心過孔504、第四片板簧4的中心過孔404、第三簧片3的中心過孔404、第二簧片2的中心過孔205、第一片板簧1的中心過孔104,然后用螺母將5片板簧片固定在一起。同時,由于主簧和副簧兩側為非對稱結構,能夠提高板簧的抗扭矩能力。
進一步,副簧5的兩端為圓弧端面,第五中段505為等截面狀態,第五前圓弧段503和第五后圓弧段506為變截面狀態,以使副簧5形成中間厚兩端薄的形狀。
具體地,鋼板彈簧受到載荷作用時,應力從端部為0到最大,根據材料力學原理,RBA板簧采用自上而下長度漸短的結構,使板簧應力基本相等,提高和保證主簧使用壽命,如圖2中的等長度L所示。RBA板簧的副簧采用單片變截面板簧,中部一定長度截面不變,便于U形螺栓固定,可從U形螺栓處到端部的截面逐漸減小,保證副簧受力時應力基本不變。U形螺栓兩側的外形為圓心向下的圓弧,RBA板簧隨著載荷的增加,板簧主簧和副簧的接觸面也隨之增大,使RBA板簧形成非常光滑的剛度特性,如圖8所示,是本發明提供的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的剛度特性示意圖。當RBA板簧兩端受到重載作用時,副簧的端部與主簧接觸時總是面接觸,不使任何接觸點應力過大,并使副簧端部應力最小,提高主簧和副簧的疲勞強度,也即提高RBA板簧的壽命,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汽車,包括車身、車橋和連接所述車身與所述車橋的鋼板彈簧總成,所述鋼板彈簧總成為如上所述的鋼板彈簧總成。
可見,本發明提供一種RBA鋼板彈簧總成及汽車,通過主簧采用自上而下長度漸短的4片等截面板簧組成,呈向上圓弧狀的結構,副簧采用單片變截面板簧,呈向下圓弧狀,使主簧與副簧兩端受到載荷時呈面接觸結構。解決現有汽車的RBA鋼板彈簧易出現接觸處斷裂的問題,提高汽車的安全性。
以上依據圖示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發明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本發明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發明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