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用于車輛的車輛用物品固定器。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這種車輛用物品固定器,具有一種車輛用杯子固定器。該杯子固定器將嵌合凹部設置在被一體設置的落地操縱臺主體的收納凹部的后側,另一方面,被形成為落地操縱臺主體和分立體,且作為杯子固定器使用的收納凹部設置為一體形成的可動部件。在使用一個杯子時,將可動部件的收納凹部插入在落地操縱臺主體的收納凹部而收納配置;在使用二個杯子時,將可動部件從落地操縱臺主體的收納凹部取出,以將可動部件的前邊部嵌入落地操縱臺主體的嵌合凹部的方式進行安裝(例如專利文獻1)。
在所述落地操縱臺中,能夠將可動部件的收納凹部收納配置在落地操縱臺主體的收納凹部進行使用。另外,通過將可動部件的前邊部嵌入落地操縱臺主體的嵌合凹部,可將可動部件吊設于落地操縱臺主體的外部,從而能夠使用兩者的收納凹部。
另外,拆裝式杯子固定器為由具有底縮小的顯示斜度的側壁的收納部和被收納于所述收納部的杯子固定器所組成的拆裝式杯子固定器的構造;所述杯子固定器具有俯視呈略方形的上板部和、被形成在所述上板部的開口部和、被在所述開口部連續形成的凹下部以及從所述上板部的一邊向下方延伸設置的垂直壁;在鉤掛于所述收納部的開口緣時,所述凹下部的外表面和所述垂直壁的間隙打開,從而夾持所述收納部的開口緣;在放入于所述收納部的底表面時,被塞入所述凹下部的外表面和所述垂直壁之間的間隙,從而按壓垂直壁(例如專利文獻2)。
所述拆裝式杯子固定器能夠用于將杯子固定器收納于收納部。另外,還能夠將杯子固定器吊設在收納部的外部,從而能夠使用收納部和杯子固定器。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1476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14008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上述以往技術中,落地操縱臺主體的收納凹部,為了確保其使用所想定的收納物的原有特性,具有與收納物的尺寸大致吻合的大小。
而且,由于該種的車輛的內裝部件一般由合成樹脂的注模制品所組成,因此,在專利文獻1中,為了能夠實現對落地操縱臺主體的收納凹部的收納,在單純地將可動部件的收納凹部的形狀僅縮小為相當于其板厚的分的情況下,則導致可動部件的收納凹部僅縮小了相當于其板厚的分,從而不能將所想定的收納物收納于可動部件的收納凹部。而且,還具有由于可動部件的收納凹部的底部部分變小,從而收納物的保持變得不穩定的問題。且,專利文獻2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在此,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用于卡定在小置物盒,且能夠穩定地保持收納物的物品固定器。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達到上述目的,涉及方案1的發明為一種車輛用物品固定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收納部和支持部,
并通過將所述收納部收納在已設置在車輛的內裝部件的儲物盒的方式使用,或通過將所述支持部卡定在所述儲物盒的方式使用,
所述收納部包括從上部的開口部朝向底部形成為錐狀的外壁部,且所述外壁部其平剖面大致為矩形,
所述收納部的底部比所述外壁部的底部高。
涉及方案2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壁部的底部設有底板部、所述底板部形成有孔部、并所述底板部在所述孔部的周圍具有朝向所述開口部側的折返部。
涉及方案3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從所述外壁部的所述折返部的上端位置于上方形成有外壁孔部。
涉及方案4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壁部的板厚從所述開口部朝向所述底部變薄。
涉及方案5的發明特征在于,用于載置收納物的下部的載置接受部被設置在所述外壁孔部。
涉及方案6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壁部的內表面設有所述外壁部的板厚由所述開口部朝向所述底部變薄所形成的凹處和、設于所述凹處的下部并用于載置收納物的下部的載置接受部。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方案1的構成,即使在將收納部設置為錐形,通過形成為懸空底,從而能夠支持杯子和瓶等的收納物。
根據本發明的方案2的構成,在通過形成為懸空底的同時,通過插入于孔,從而能夠收納傘等。
根據本發明的方案3的構成,能夠容易地將杯子和瓶等的收納物按壓至底。
根據本發明的方案4的構成,在維持收納部的尺寸的同時,其對收納部的小置物盒的收納變得容易。
根據本發明的方案5的構成,通過載置接受部,能夠穩定地支持收納物。
根據本發明的方案6的構成,通過載置接受部,能夠穩定地支持收納物。
附圖說明
圖1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立體圖。
圖2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左側視圖。
圖3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右側視圖。
圖4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正視圖。
圖5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于圖4的X-X線剖面圖。
圖6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后視圖。
圖7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俯視圖。
圖8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底視圖。
圖9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已將支持部卡定在儲物盒狀態的剖面圖。
圖10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已將收納部收納在儲物盒狀態的剖面圖。
圖11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在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12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立體圖。
圖13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剖面圖。
圖14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
圖15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立體圖。
圖16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
圖17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剖面圖。
圖18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俯視圖。
圖19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5的俯視圖。
圖20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6的剖面圖。
符號說明
1-車輛用物品固定器,2-收納部,3-支持部,4-外壁部,6.開口部,7-底板部,9-孔部,11-儀器面板(內裝部件),12-收納凹部(儲物盒),51-折返部,52-上端(收納部的底部),53-外壁孔部,54-下邊緣部(載置接受部),61-收納物,62-收納物,63-傘(收納物),71-凹處,72-下支持表面(載置接受部),77-上端(收納部的底部),82-上端(收納部的底部),86-上端(收納部的底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車輛用物品固定器的實施例加以說明。
實施例1
圖1~圖13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圖1~圖11表示本發明的基本構成,圖12~圖13表示對應于權利要求的構成。
如圖1~圖13所示,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為合成樹脂制,且一體包括收納部2和支持部3。所述收納部2于四個方向具有外壁部4、4、4、4,且將彎曲部5設置在毗鄰的外壁部4、4的角部。其外壁部4、4、4、4的平剖面被形成為大致矩形。另外,收納部2不僅在其上部具有開口部6,而且還在下部具有為底部的底板部7。進一步,在這些外壁部4、4、4、4和底板部7之間具有收納空間8。需要說明的是,底板部7被設置為與收納部2的中心軸Z為正交。
另外,如圖7和圖8等所示,以俯視看來,外壁部4、4、4、4其橫向的中央以位于外側的方式且以大曲率彎曲著。需要說明的是,中心軸Z為縱向(垂直方向),與中心軸Z正交的底板部7為橫向(水平方向)。另外,支持部3被設置為連結在收納部2的前后方向一側的外壁部4。進一步,4個外壁部4、4、4、4,其在從開口部6朝向底板部7且靠近中心軸Z的方向傾斜著。
在外壁部4、4、4、4和底板部7之間形成彎曲部7A。另外,在底板部7,在其中央形成圓形的孔部9。在該孔部9的周圍,環狀的突出部10被設置在底板部7的下表面。需要說明的是,為外壁部4的底部的外壁底部位于所述底板部7的位置。
所述外壁部4、4、4、4,以由開口部6朝向底板部7間隔變窄的方式被傾斜地形成為錐狀,即,相向的外壁部4、4的間隔由開口部6朝向底板部7收縮為錐狀。進一步,外壁部4、4、4、4,其平剖面為大致矩形,優選為接近正方形的形狀。
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能夠安裝在為車輛的內裝部件的儀器面板11上,且儀器面板具有收納凹部12。該收納凹部12為儲物盒,且為卡定所述支持部3的卡定孔。
如圖9和圖10所示,收納凹部12具有上部的開口部13和下部的底表面部14,且其水平剖面呈大致角型;四面的內表面15、15、15、15其由開口部13朝向底表面部14以間隔變窄的方式被傾斜形成為錐狀,且被形成為比外壁部4、4、4、4的外表面稍大。另外,所述支持部3,能夠卡定在收納凹部12的開口部13的邊緣部13F。需要說明的是,該邊緣部13F位于在開口部13中的車輛的后側。
所述支持部3,一體包括覆蓋為所述收納凹部12的周邊緣的一部分的后側的所述邊緣部13F的上板部21和、被插入在所述收納凹部12的立板部22。所述上板部21,其相對于收納部2的橫向的角度θ1(夾角)為20度~40度(20度以上至40度以下),在實施例中為大致30度。所述立板部22,其相對于中心軸Z的角度θ2為5度~25度,在實施例中為大致15度。即角度θ1比角度θ2大。而且,角度θ1比垂直更接近于水平,角度θ2比水平更接近于垂直。另外,由上板部21和立板部22構成的角度θ3為鈍角,在實施例中為大致135度。相對于收納部2的橫向的上板部21的所述角度θ1為銳角。需要說明的是,已設置支持部3的外壁部4和立板部22的間隔被設定為朝向下方敞開的形狀。
所述開口部6,其形狀為作為所述支持部3側的一側部6A與所述上板部21大致連續的傾斜狀,且為反支持部側的另一側部6B與所述上板部21逆向地傾斜,相對于另一側部6B的水平的角度比所述角度θ1小,所述一側部6A和另一側部6B的中央部6C被形成為比其它部分高。
如圖9所示,所述儀器面板11的已設有收納凹部12的上表面部16,對應所述一側部6A和另一側部6B,具有車輛后側的一側傾斜上表面部16A和車輛前側的另一側傾斜上表面部16B。這些一側傾斜上表面部16A和另一側傾斜上表面部16B與所述一側部6A和另一側部6B大致同樣地傾斜和彎曲,且中央部16C被設置在所述一側部6A和另一側部6B之間。另外,儀器面板11于上表面部16的車輛后側設置上下方向的前表面部17。該前表面部17其下側被以成為朝向車輛后側的方式傾斜地形成著。進一步,在該例中,大致相同傾斜地形成支持部3側的外壁部4和所述前表面部17。
橫向的凸緣狀部23被設置在所述開口部6的周邊。具有上下大致一定高度的板狀垂設部24被設置在該凸緣狀部23的外端。如圖1~圖3等所示,板狀垂設部24未被設置在所述開口部6的一側,板狀垂設部24的兩端部24T、24T位于靠開口部6的位置的一側。另外,所述上板部21和立板部22的寬度,其比開口部6的左右最大寬度窄,但比底板部7的左右寬度大。
為板狀的肋拱31L、31R被形成在所述支持部3的下表面的左右部位。這些肋拱31L、31R被形成為前后方向。所述肋拱31L、31R具有其先端邊緣32、32大致為橫向的上板側部33、33和其先端邊緣32、32于縱向傾斜設置的立板側部34、34。如上所述,在立板部22的為收納部2側的下表面,于為朝向收納凹部12的收納方向的大致上下方向,設置有肋拱31L、31R的立板側部34、34。另外,肋拱31L、31R的下端35、35位于立板部22的下端22K的上方。
屈曲部36、36被設置在所述上板側部33、33和立板側部34、34之間。進一步,立板側部34、34的先端邊緣32、32包括于逆方向傾斜的一側邊緣部32A和另一側邊緣部32B,且被形成為朝向上方的凸狀,并且以側視大致呈現為倒V字形。需要說明的是,如圖3和圖5所示,僅在右側的肋拱31R的立板側部34的先端邊緣32形成凹部37。另外,由所述一側邊緣部32A和收納部2的橫向所形成的角度為銳角,由所述一側邊緣部32A和設置在所述立板部22的肋拱31L、31R的先端邊緣32形成的角度為鈍角。
所述立板部22的上表面部41成為外觀設計面。通過印刷、凹部以及凸部,或者進行貼設附有表示的貼紙等,其文字/圖形等的表示部42被設置在立板部22的上表面部41上。在該例中,表示部42表示為U字。
另外,為隔板的多數的縱肋拱部38、38被設置在外壁部4的外表面上部。具體說來,在每一個外壁部4上設置有在其橫向具有間隔的成對的縱肋拱部38、38。且由于這些縱肋拱部38、38,從而能夠以減少顫動的方式將收納部2收納于所述收納凹部12。
接下來,對上述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在以安裝于為儲物盒的收納凹部12的方式使用上述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的情況下,將支持部3掛裝在儀器面板11的開口部13的邊緣部13F。具體說來,以通過外壁部4和立板部22夾持邊緣部13F的方式,從上方將立板部22插入在收納凹部12內,且通過以上板部21覆蓋邊緣部13F的方式進行卡定。這時,由于肋拱31L、31R的所述上板側部33、33的2個部位卡定在邊緣部13F,其邊緣部13F即使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顯示立體性的彎曲,其也能夠將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穩定地保持在儀器面板11。
另外,有關于儀器面板11的前表面部17,與其上部相比其下部成為車輛的后側而傾斜著。相對于該結構,由于至少支持部3側的外壁部4被形成為傾斜,因此,能夠使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容易地安裝至儀器面板11。即,如圖9所示,支持部3側的外壁部4與前表面部17鄰接,進而得到穩定的安裝狀態。進一步,與圖9相比,由于由上板部21和立板部22形成的角度為鈍角,因此,即使在前表面部17的傾斜角度大的情況下,通過以將其底板部7朝向乘員側的方式使收納部2傾斜,從而收納部2被設置為以從乘車位置容易取出收納物62的角度。
而且,如圖9所示,能夠將杯子和瓶等的收納物61、62的下部收納在儀器面板11的收納凹部12和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的收納空間8的雙方。
另外,如圖11所示,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能夠保持傘63,且能夠將傘63插入在孔部9,從而能夠通過孔部9保持傘63。
另一方面,在收納物61為1個的情況下,如圖10所示,將支持部3置于車輛的后側,將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的收納部2放入在儀器面板11的收納凹部12,從而能夠將收納物62的下部收納在收納空間8。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收納部2的底板部7與收納凹部12的底表面部14相接,進而收納部2被以穩定的狀態收納在收納凹部12。
另外,即使在未收納收納物的情況下,通過將收納部2收納在收納凹部12,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并不成為阻礙,而且,在此收納狀態下,由于在正對乘員一側表示有在以后要敘述的表示部,從而外觀設計性也變得優異。進一步,在已將收納部2收納在收納凹部12的狀態下,由于使用已露出于外部的支持部3的立板部22,從而能夠簡便地取出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
在圖13中,在所述底板部7,于其中央形成圓形的所述孔部9,且朝向開口部6一側垂直設置的筒狀的折返部51被設置在該孔部9的周圍,并且,該折返部51的上端52被設置成為與所述底板部7平行。需要說明的是,在該例中,折返部51的上端52為收納部2的底部,且通過折返部51構成收納部2的底部的懸空底構造。另外,在圖13中,雖然未設置下表面側的突出部10,但根據需要也可以設置下表面側的突出部10。
所述上端52的高度位置以如下的方式被設定。即,該高度位置為,當能夠將下表面62K載置并收納于所述收納凹部12的收納物62的直徑D為最大直徑時,能夠使如此的下表面62K載置于上端52的高度。需要說明的是,直徑D為收納物62的底部的直徑。
這樣,通過將朝向底部形成為錐狀的收納部2形成為懸空底構造,從而能夠將可收納于收納凹部12的收納物穩定地收納在其中。
另外,在所述底板部7,于其中央形成圓形的所述孔部9,且通過將朝向開口部6一側直立設置的筒狀的折返部51設置在該孔部9的周圍,并通過底板部7和四面的外壁部4、4、4、4的下部以及折返部51,從而形成水桶部57。通過水桶部57,能夠接收和收集,例如于冷涼的收納物62的外表面發生的結露和在折返部51和插入保持在孔部9的傘63的附著于上端52的上方的水滴。
進一步,所述立板部22的上表面部41成為外觀設計面。通過印刷、凹部以及凸部,或者進行貼設附有表示的貼紙等,其文字/圖形等的表示部42被設置在其上表面部41上。在該例中,表示部42表示為U字。
因此,在已將收納部2收納在收納凹部12的狀態下,由于在正對乘員一側表示表示部42,從而外觀設計性也變得優異。
這樣,在本實施例中,對應于方案1,包括收納部2和支持部3。在能夠將收納部2收納在被設置在為車輛的內裝部件的儀器面板11的為儲物盒的收納凹部12的同時,且還能夠將支持部3卡定在收納凹部12所使用的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中,收納部2以由上部的開口部6朝向底部形成錐狀的方式具有外壁部4、4、4、4,且外壁部4、4、4、4其平剖面大致為矩形。由于為收納部2的底部的上端52比外壁部4的底部高,即使在將收納部2的整體形成為錐狀的情況下,通過形成懸空底構造,其仍能夠支持杯子和瓶等的收納物62。
這樣,在本實施例中,對應于方案2,底板部7被設置在外壁部4的底部,且孔部9被形成在底板部7,并且,朝向開口部6側的折返部51被設置在底板部7的位于孔部9的周圍。由于具有,因此,在形成懸空底構造的同時,通過插入于孔部9,從而能夠收納傘63等。
另外,作為實施例上的效果,由于支持部3的上部被形成為與收納支持部3的儀器面板11的上表面相仿的形狀,因此在將支持部3已收納在收納凹部12的狀態下,能夠得到一體感。另外,如圖10所示,在將支持部3已收納在收納凹部12的狀態下,由于立板部22的相對垂直的角度比前表面部17的相對垂直的角度大,從而能夠使用立板部22從收納凹部12簡便地取出為收納狀態的車輛用物品固定器1。進一步,通過已被設置在外壁部4的外表面的縱肋拱部38、38,從而能夠以減少顫動的方式將收納部2收納于所述收納凹部12。另外,由于將水桶部57設置在收納部2的底板部7,從而能夠收集傘63等的水滴。
實施例2
圖14~圖15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其與實施例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描述。在該例中,在四個外壁部4、4、4、4,其于左右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外壁孔部53。該外壁孔部53具有位于與所述折返部51的上端52大致相同高度位置的為載置接受部的下邊緣部54和、下端被連結在該下邊緣部54的左右的同時且已彎曲的左右的斜邊緣部55、55。其左右的斜邊緣部55、55的上端56在外壁部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彼此連結。該外壁孔部53呈現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形狀。需要說明的是,在收納物62的底表面于上側為凹陷的情況下,也可以將所述折返部51的上端52設計為比下邊緣部54略高。
所述下邊緣部54為與底表面部14平行。另外,在具有圓筒狀的底部的收納物62的情況下,作為第1的形態,其彼此面向的外壁部4、4的下邊緣部54、54的外角部54K、54K的間隔L為收納物62的底表面的直徑D以上(D≦L),且在已將收納物62收納在下邊緣部54、54、54、54中的狀態下,其收納物62不伸出于收納部2的外部。或者,作為第2的形態,如圖10所示,在收納部2和收納凹部12的內表面部15之間具有間隙S的情況下,其在已將收納部2收納在收納凹部12的狀態下,其收納物62的底表面的直徑D為所述間隔L以上,從而能夠收納位于下邊緣部54的內表面部15、15的間隔為L1以下(D≦L1)的收納物62。另外,第1形態和第2形態,其優選均為將彼此面向的外壁部4、4的下邊緣部54、54的內角部的間隔形成為收納物62的底表面的直徑D以下。
另外,在所述第1形態和所述第2形態中,所述斜邊緣部55的端表面55A被形成為,與其直徑D相等于間隔L的收納物62的外表面接觸,或與該收納物62之間略形成有間隙。即,所述斜邊緣部55的端表面55A被形成為與呈現為圓筒狀的收納物62的外周相仿的形狀。
通過以這樣的方式設置外壁孔部53,從而能夠收納比未設置這樣的外壁孔部53時大的收納物62。進一步,在朝向下方變窄成為錐狀的收納空間8中,由于通過位于底表面部14的上方位置的折返部51的上端52和外壁孔部53的下邊緣部54來支持收納物62的下表面62K,從而能夠將與收納于收納凹部12的收納物61的外徑相同或大于該外徑的收納物62穩定地收納在收納空間8中。
另外,在每1個外壁部4設置一對的斜邊緣部55、55,且由整體上為四對的斜邊緣部55、55進行夾持的方式來定位收納物62的外表面,從而能夠將收納物62穩定地收納在大致矩形的收納空間8內。
在這樣的本實施例中,起著與上述實施例1同樣的作用和效果。
這樣,在本實施例中,對應于懸空底3,由于在外壁部4的折返部51的上端52的位置的上方形成有外壁孔部53,從而能夠容易地將杯子和瓶等的收納物62推入至底。另外,通過將圖13和圖14進行比較可知,在收納等徑的收納物62的情況下,其已設置了外壁孔部53的形態,可以放低懸空底構造。
這樣,在本實施例中,對應于方案5,由于外壁孔部53設置有下邊緣部54,并且該下邊緣部54為使收納物62的下部的下表面62K載置的載置接受部,從而能夠通過下邊緣部54穩定地支持收納物62。
另外,作為實施例上的效果,由于從外壁孔部53能夠去視覺識別收納部2的內部的收納物62的一部分,從而在將支持部3已收納在收納凹部12的狀態下,得以獲得以往所未有的外觀。
實施例3
圖16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其與上述各實施例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描述。如同圖所示,在該例中,在外壁部4的內表面形成有對應于所述外壁孔部53的凹處71。該凹處71以由所述開口部6朝向底板部7其外壁部4的板厚變薄的方式所形成,且凹處71形成為與圓筒的外周相仿的形狀。
另外,在凹處71的下端,于和所述折返部51的上端52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設置有為載置接受部的橫向的下支持表面72,且該下支持表面72被形成為與所述底板部7大致平行。另外,已彎曲的左右邊緣部73、73的下端被連結在下支持表面72的左右,且左右邊緣部73、73的上端74在外壁部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彼此連結,并且其凹處71呈現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形狀。需要說明的是,在收納物62的底表面于上側凹陷的情況下,也可以將折返部51的上端52設置為比下支持表面72略高。
而且,彼此面向的外壁部4、4的下支持表面72、72的外角部72K、72K的間隔L2,為收納物62的底表面的直徑D以上(D≦L2),且以通過4個外壁部4、4、4、4的下支持表面72、72、72、72來支持收納物62的下表面62K的方式所形成。另外,其優選為將彼此面向的外壁部4、4的下支持表面72、72的內角部的間隔形成為收納物62的底部的直徑D以下。
在這樣的本實施例中,起著與上述各實施例同樣的作用和效果。
這樣,在本實施例中,對應于方案4,由于從凹處71開始,外壁部4的板厚從開口部6朝向底部變薄,從而在維持收納部2的尺寸的同時,其使收納部2的至儀器面板11的收納變得容易。
這樣,在本實施例中,對應于方案6,外壁部4的內表面設置有所述凹處71以及所述下支持表面72。該凹處71由外壁部4的板厚從開口部6朝向底部變薄的方式所形成,該下支持表面72設于該凹處71的下部并作為用于載置收納物62的下部的下表面62K的載置接受部。因此,通過下支持表面72能夠穩定地支持收納物62。
另外,作為實施例上的效果,通過四方向的凹處71、71、71、71的彎曲表面來定位保持圓筒狀的收納物62的外周。
實施例4
圖17和圖18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4,與上述各實施例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描述。在該例中,作為懸空底構造,采用格狀的肋拱。如同圖所示,前后方向的前后肋拱部75和與這些前后肋拱部75交差的左右方向的左右肋拱部76被多數格狀地設置在收納部2的底部。這些肋拱部75和肋拱部76通過一體成型被固定在外壁部4的內表面部15和底板部7的上表面的雙方或其一方。而且,肋拱部75和肋拱部76的上端77為用于載置收納物62的收納部2的底部。
因此,通過將朝向底部形成為錐狀的收納部2由格狀的肋拱部75和肋拱部76形成懸空底,從而能夠穩定地收納可收納于收納凹部12的收納物。
另外,在已將肋拱部75和肋拱部76固定在外壁部4的內表面部的情況下,則不需要設置底板部7。進一步,對應中央的方格78,將孔部形成在底板部7(未圖示),從而也可將傘63保持在該孔部。
在這樣的本實施例中,通過由格狀的肋拱部75和肋拱部76組成的懸空底構造,也能夠起到和上述各實施例同樣的作用和效果。
實施例5
圖19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5,與上述各實施例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描述。在該例中,作為懸空底構造,采用放射狀的肋拱。如同圖所示,所述孔部9被設置在收納部2的底部,且多數的肋拱81、81被設置為以該孔部9為中心的放射狀。這些肋拱81、81通過一體成型被固定在外壁部4的內表面部和底板部7的上表面的雙方或一方。且,肋拱81的上端82比底板部7的位置高,而且其為用于載置收納物62的收納部2的底部。
所以,通過由放射狀的肋拱81、81,將朝向底部被形成為錐狀的收納部2形成為懸空底構造,從而能夠穩定地收納可收納于收納凹部12的收納物。另外,通過孔部9也能夠保持為收納物的傘63。
這樣,在本實施例中,通過由放射狀的肋拱81、81組成的懸空底構造,也能夠起到和上述各實施例同樣的作用和效果。
實施例6
圖20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6,與上述各實施例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描述。在該例中,作為懸空底構造,使用銷子狀的突起,且如同圖所示,所述孔部9被設置在收納部2的底部,且在底板部7的上表面突出設置多數的銷子狀的突起85、85。并且突起85的上端86為用于載置收納物62的收納部2的底部。
所以,通過依據多數的銷子狀的突起85、85,將朝向底部被形成為錐狀的收納部2形成為懸空底構造,從而能夠穩定地收納可收納于收納凹部12的收納物。另外,通過孔部9也能夠保持為收納物的傘63。
在這樣的本實施例中,通過由多數的銷子狀的突起85、85組成的懸空底構造,也能夠起到和上述各實施例同樣的作用和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并不被限定在本各實施例。其可以在本發明的要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化實施。例如,在實施例中,作為內裝部件,雖例示了儀器面板,但也可以為落地操縱臺等。另外,在實施例中,雖然將設置在底板部的孔部和折返部形成為圓形,其也可以被形成為角型。進一步,也可以將斜邊緣部的端面形成為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