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前懸架下擺臂總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前懸架下擺臂總成。
背景技術:
我國國家最新標準《汽車和掛車類型的術語和定義》(GB/T 3730.1—2001)中對汽車有如下定義:由動力驅動,具有4個或4個以上車輪的非軌道承載的車輛,主要用于:載運人員和(或)貨物;牽引載運人員和(或)貨物的車輛;特殊用途。汽車都安裝有前懸架下擺臂,一般前懸架下擺臂通過螺絲連接有車輪,螺絲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銹蝕,當下擺臂受損后,拆卸麻煩,同時下擺臂的襯套內安裝的軸承需要經常手動噴灑潤滑油,保證軸承正常工作,手動噴灑操作麻煩,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汽車前懸架下擺臂總成。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前懸架下擺臂總成,包括下擺臂本體,所述下擺臂本體的一側活動設有螺絲固定座,所述螺絲固定座靠近下擺臂本體的一側設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為中空結構,所述固定塊的中心處設有擋板,所述擋板的兩側對稱設有第一復位彈簧,所述第一復位彈簧遠離擋板的一側設有卡塊,且卡塊延伸至固定塊外,所述卡塊的兩側對稱設有定位塊,所述下擺臂本體靠近螺絲固定座的一側設于固定槽,且固定塊活動設于固定槽內,所述固定槽的兩側設有卡槽,且卡槽設于下擺臂本體上,所述卡塊通過卡槽延伸至下擺臂本體外,所述下擺臂本體遠離螺絲固定座的一側設有襯套,所述襯套的一側設有第一安裝塊和儲油倉,且第一安裝塊和儲油倉均設于下擺臂本體內,所述第一安裝塊設于儲油倉的一側,且儲油倉內設有潤滑油,所述第一安裝塊為中空結構,所述第一安裝塊內活動設有擠壓柱,且擠壓柱延伸至襯套內,所述擠壓柱的一端設有活動板,且活動板設于第一安裝塊內,所述活動板靠近襯套的一側設有第二復位彈簧,所述第二復位彈簧遠離活動板的一側設有第二安裝塊,且第二安裝塊設有第一安裝塊的內壁上,所述第一安裝塊的頂端通過出氣管道連接有儲油倉,所述出氣管道上設有氣路單向閥,所述儲油倉遠離出氣管道的一側設有出油管道,且出油管道延伸至襯套內。
優(yōu)選的,所述活動板上設有密封圈。
優(yōu)選的,所述襯套上設有第一槽口,且擠壓柱活動設于第一槽口內。
優(yōu)選的,所述襯套上設有第二槽口,且第二槽口設于第一槽口的一側,所述出油管道設于第二槽口內。
優(yōu)選的,所述儲油倉上設有加油管道,且加油管道延伸至下擺臂本體外。
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塊的兩側設有第三槽口,且卡塊活動設于第三槽口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中,通過增加固定塊、擋板、第一復位彈簧和卡塊,能夠利用第一復位彈簧的彈性形變,使得卡塊活動設于卡槽內,避免需要松動鎖緊螺絲,提高維修效率,通過增加第一安裝塊、儲油倉、擠壓柱、活動板、第二復位彈簧、第二安裝塊、出氣管道、氣路單向閥和出油管道,襯套內安裝的軸承活動擠壓擠壓柱,擠壓柱帶動活動板移動,活動板將空氣注入儲油倉內,儲油倉內潤滑油受到空氣壓力從出油管道排入襯套內,保證軸承正常工作,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軸承正常工作,滿足人們的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汽車前懸架下擺臂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汽車前懸架下擺臂總成的固定塊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汽車前懸架下擺臂總成的襯套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汽車前懸架下擺臂總成的A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下擺臂本體、2螺絲固定座、3固定塊、4擋板、5第一復位彈簧、6卡塊、7定位塊、8襯套、9第一安裝塊、10儲油倉、11擠壓柱、12活動板、13第二復位彈簧、14第二安裝塊、15出氣管道、16氣路單向閥、17出油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4,一種汽車前懸架下擺臂總成,包括下擺臂本體1,下擺臂本體1的一側活動設有螺絲固定座2,螺絲固定座2靠近下擺臂本體1的一側設有固定塊3,固定塊3為中空結構,固定塊3的中心處設有擋板4,擋板4的兩側對稱設有第一復位彈簧5,第一復位彈簧5遠離擋板4的一側設有卡塊6,且卡塊6延伸至固定塊3外,卡塊6的兩側對稱設有定位塊7,下擺臂本體1靠近螺絲固定座2的一側設于固定槽,且固定塊3活動設于固定槽內,固定槽的兩側設有卡槽,且卡槽設于下擺臂本體1上,卡塊6通過卡槽延伸至下擺臂本體1外,下擺臂本體1遠離螺絲固定座2的一側設有襯套8,襯套8的一側設有第一安裝塊9和儲油倉10,且第一安裝塊9和儲油倉10均設于下擺臂本體1內,第一安裝塊9設于儲油倉10的一側,且儲油倉9內設有潤滑油,第一安裝塊9為中空結構,第一安裝塊9內活動設有擠壓柱11,且擠壓柱11延伸至襯套8內,擠壓柱11的一端設有活動板12,且活動板12設于第一安裝塊9內,活動板12靠近襯套8的一側設有第二復位彈簧13,第二復位彈簧13遠離活動板12的一側設有第二安裝塊14,且第二安裝塊14設有第一安裝塊9的內壁上,第一安裝塊9的頂端通過出氣管道15連接有儲油倉10,出氣管道15上設有氣路單向閥16,儲油倉10遠離出氣管道16的一側設有出油管道17,且出油管道17延伸至襯套8內,活動板12上設有密封圈,襯套8上設有第一槽口,且擠壓柱11活動設于第一槽口內,襯套8上設有第二槽口,且第二槽口設于第一槽口的一側,出油管道17設于第二槽口內,儲油倉10上設有加油管道,且加油管道延伸至下擺臂本體1外,固定塊3的兩側設有第三槽口,且卡塊6活動設于第三槽口內。
當下擺臂本體1發(fā)生損壞的時候,使用頂針擠壓卡塊6,卡塊6擠壓第一復位彈簧5,第一復位彈簧5彈性收縮,卡塊6脫離卡槽,快速分離螺絲固定座2和下擺臂本體1,更換備用的下擺臂本體1,使用頂針擠壓卡塊6,卡塊6擠壓第一復位彈簧5,第一復位彈簧5彈性收縮,將固定塊3放置到固定槽內,到達卡槽的時候,第一復位彈簧5彈性伸長,第一復位彈簧5帶動卡塊6移動,卡塊6進入卡槽內,固定下擺臂本體1和螺絲固定座2,汽車運行的時候,軸承擠壓擠壓柱11,擠壓柱11帶動活動板12移動,同時活動板12通過帶動第二復位彈簧13彈性伸長,活動板12將空氣通過氣路單向閥16注入儲油倉10內,潤滑油受到空氣壓力從出油管道17排出,進入襯套8中,當汽車不運行的時候,軸承不活動,第二復位彈簧13彈性收縮,第二復位彈簧13帶動活動板12移動,活動板12帶動擠壓柱11活動,擠壓柱11延伸至襯套8內,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軸承正常工作,滿足人們的需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