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內飾配件,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關于汽車制造方面的安全法規日益嚴格和全面,對汽車內飾設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發生碰撞時,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能夠對頭部提供保護作用。這就要求安裝支架不僅要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來應對朝向車內的使用載荷;同時也要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來應對朝向車外的撞擊載荷,以便能夠更好的吸收對頭部撞擊能量,降低對頭部的傷害。
圖1是現有技術中常見的一種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如圖1所示,安裝支架包括用于固定拉手的安裝板1’、用于與上邊梁內板(未示出)焊接的底面板2’以及用于連接安裝板1’和底面板2’的連接板3’。圖2是現有技術中常見的又一種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如圖2所示,安裝支架包括用于固定把手的安裝板1”、焊接在上邊梁內板(未示出)上的翻邊2”以及用于連接安裝板1”和翻邊2”的連接板3”。通過調整連接板3’和連接板3”的厚度,或者在安裝支架上設置加強筋和/或翻邊筋,可以提高安裝支架的強度和剛度,但是,安裝支架的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將會相應地會下降。如果想要提高安裝支架的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勢必要減少連接板3’和連接板3”的厚度,或者在連接板3’和連接板3”的上方開設通孔,那么,安裝支架的強度和剛度又會受到影響。因此,現有技術中的安裝支架難以同時兼顧到對強度和變形能力的要求。
因此,需要一種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能夠同時兼顧朝向車內的使用載荷(剛度和強度)和朝向車外的撞擊載荷(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進一步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解決現有安裝支架不能同時兼顧到朝向車內的使用載荷和朝向車外的撞擊載荷的問題,進一步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能。
基于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包括: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用于安裝所述拉手;
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用于安裝所述拉手;
第一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包括第一本體、第一彎曲部和第一安裝部,所述第一本體包括第一連接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連接端從所述安裝板的頂端向外側伸出,所述第一自由端設置有所述第一彎曲部,所述第一彎曲部的延伸端設置有用于與上邊梁內板固定的所述第一安裝部;
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二支撐板包括第二本體、第二彎曲部和第二安裝部,所述第二本體包括第二連接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連接端從所述安裝板的底端向外側伸出,所述第二自由端設置有所述第二彎曲部,所述第二彎曲部的延伸端設置有用于與所述上邊梁內板固定的所述第二安裝部。
優選地,所述第一連接端水平延伸或向下彎曲延伸至所述第一彎曲部,所述第一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彎曲部的所述延伸端的延伸方向上。
優選地,所述第二連接端向下彎曲延伸至所述第二彎曲部,所述第二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第二彎曲部的所述延伸端的延伸方向上。
優選地,所述安裝板上開設有用于安裝所述拉手的安裝孔,所述安裝板上還開設有用于定位所述拉手的定位孔。
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撐板上開設有弱化孔。
優選地,所述第一彎曲部的兩端各開設有一個第一弱化槽;所述第二彎曲部的兩端各開設有一個第二弱化槽。
優選地,所述第二支撐板上設置有第一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支撐板的延伸方向相同。
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第一彎曲部的內側設置有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二支撐板的所述第二彎曲部的內側設置第三加強筋。
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撐板的邊沿上設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加強翻邊,所述第二支撐板的邊沿上設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加強翻邊。
另外,優選地,所述安裝板和所述第一支撐板的連接處的兩端各開設有一個第一豁口;所述安裝板和所述第二支撐板的連接處的兩端各開設有一個第二豁口。
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能夠滿足朝向車內的使用載荷下的強度和剛度的要求,第一彎曲部和第二彎曲部可以為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提供彈性,來緩沖沖擊力,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能夠滿足朝向車外的撞擊載荷下的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能。
附圖說明
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對其實施例進行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術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圖1是現有技術中常見的一種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
圖2是現有技術中常見的又一種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中采用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的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的立體圖。
圖5為圖3所示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的主視圖。
圖6為圖3所示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的仰視圖。
圖7為連接到上邊梁內板上的圖3所示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
1’:安裝板; 2’:底面板; 3’:連接板;
1”:安裝板; 2”:翻邊; 3”:連接板;
10: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 20:上邊梁內板;
1:安裝板; 2:第一支撐板; 3:第二支撐板;
11:安裝孔; 12:定位孔; 21:第一彎曲部;
22:第一安裝部; 23:弱化孔; 24:第一加強翻邊;
25:第一弱化槽; 26:第一豁口; 31:第二彎曲部;
32:第二安裝部; 33:第一加強筋; 34:第三加強筋;
35:第二加強翻邊; 36:第一弱化槽; 37:第二豁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使用的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中采用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的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的立體圖。圖5為圖3所示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的主視圖。圖6為圖3所示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的仰視圖。圖7為連接到上邊梁內板上的圖3所示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如圖3至圖7所示,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10包括:安裝板1、第一支撐板2和第二支撐板3。
安裝板1用于安裝拉手(未示出),安裝板1可以是水平板,安裝板1的橫截面可以是正方形或長方形。
第一支撐板2包括第一本體(未標識)、第一彎曲部21和第一安裝部22,第一本體包括第一連接端和第一自由端,第一連接端與安裝板1頂端固定連接,第一自由端向安裝板1的后方延伸。第一支撐板2的第一連接端從安裝板1的頂端向外側伸出,如圖3和圖4所示,第一支撐板2的第一連接端從安裝板1的頂端向安裝板1的后方伸出,第一支撐板2的第一自由端設置有第一彎曲部21,第一彎曲部21用于為第一支撐板2提供彈性,第一彎曲部21可以呈圓弧狀或其他形狀;第一彎曲部21的延伸端設置有用于與上邊梁內板20固定的第一安裝部22。第一安裝部22可以與上邊梁內板20貼合,并通過焊接固定。
第二支撐板3包括第二本體(未標識)、第二彎曲部31和第二安裝部32,第二本體包括第二連接端和第二自由端,第二連接端與安裝板1底端固定連接,第二自由端向安裝板1的后方延伸。第二支撐板3的第二連接端從安裝板1的底端向外側伸出,如圖3和圖4所示,第二支撐板3的第二連接端從安裝板1的底端向安裝板1的后方伸出,第二支撐板3與第一支撐板2向安裝板1的同一側伸出。第二支撐板3的第二自由端設置有第二彎曲部31,第二彎曲部31用于為第二支撐板3提供彈性,第二彎曲部31可以呈圓弧狀或其他形狀;第二彎曲部31的延伸端設置有用于與上邊梁內板20固定的第二安裝部32。第二安裝部32可以與上邊梁內板20貼合,并通過焊接固定。
第一彎曲部21和第二彎曲部31可以為第一支撐板2和第二支撐板3提供彈性來緩沖沖擊力,來滿足朝向車外的撞擊載荷下的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的要求。第一支撐板2和第二支撐板3能夠滿足朝向車內的使用載荷下的強度和剛度的要求。
優選地,第一支撐板2的第一連接端水平延伸或向下彎曲延伸至第一彎曲部21,第一安裝部22設置在第一彎曲部21的延伸端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安裝部22向第一支撐板2的下方翻折。
優選地,第二支撐板3的第二連接端向下彎曲延伸至第二彎曲部31,第二安裝部32設置在第二彎曲部31的延伸端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安裝部32向第二支撐板3的下方翻折,以方便與上邊梁內板20的固定。第二支撐板3的橫截面為曲面,曲面的曲率可以根據安裝支架對強度、剛度、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的要求進行調整。
優選地,安裝板1上開設有用于安裝拉手的安裝孔11,安裝板1上還開設有用于定位拉手的定位孔12。安裝孔11可以開設在安裝板1的中心位置,定位孔12位于安裝孔11的右下方。
優選地,第一支撐板2上開設有弱化孔23。弱化孔23可以開設在第一支撐板2的中部。弱化孔23可以降低第一支撐板2的剛度和強度,增加第一支撐板2的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弱化孔23的尺寸可以根據安裝支架對強度、剛度、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的要求進行調整。
優選地,第一彎曲部21的兩端各開設有第一弱化槽25,第一弱化槽25可以降低第一支撐板2的強度和剛度,增加第一支撐板2的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第二彎曲部31的兩端各開設有第二弱化槽36,第二弱化槽36可以降低第二支撐板3的強度和剛度,增加第二支撐板3的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第一弱化槽25和第二弱化槽36兩者的尺寸可以根據安裝支架對強度、剛度、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的要求進行調整。
優選地,第二支撐板3上設置有第一加強筋33,第一加強筋33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支撐板3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加強筋33的數量可以是一條或者多條,第一加強筋33可以對稱設置在第二支撐板3的表面上。第一加強筋33可以提高第二支撐板3的剛度和強度。
優選地,第一支撐板2的第一彎曲部21的內側設置有第二加強筋(未示出),第二加強筋21可以增加第一彎曲部21的強度,避免第一彎曲部21受到過度擠壓而破壞;第二支撐板3的第二彎曲部31的內側設置第三加強筋34,第三加強筋34可以增加第二彎曲部31的強度,避免第二彎曲部31受到過度擠壓而破壞。
優選地,第一支撐板2的邊沿上設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加強翻邊24,第一加強翻邊24可以增加第一支撐板2的強度和剛度。第二支撐板3的邊沿上設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加強翻邊35,第二加強翻邊35可以增加第二支撐板3的強度和剛度。
優選地,安裝板1和第一支撐板2的連接處的兩端各開設有第一豁口26,可以增加第一支撐板2的彈性能力和吸能能力。安裝板1和第二支撐板3的連接處的兩端各開設有第二豁口37,可以增加第二支撐板3的彈性能力和吸能能力。另外,安裝支架10可以是沖壓成型的鈑金件。安裝支架通過沖壓成型時,第一豁口26和第二豁口37可以減少沖壓開裂、皺褶等缺陷。
如圖7所示,在上邊梁內板20上間隔地焊接固定兩個安裝支架10,兩個安裝支架10之間的距離滿足兩者的安裝板1上的安裝孔11之間的距離等于拉手兩端安裝螺栓之間的距離。第一支撐板2的第一安裝部22和第二支撐板3的第二安裝部32分別和上邊梁內板20的上部和下部貼合,并通過焊接固定。安裝拉手時,拉手一端通過螺栓螺母連接固定在一側的安裝支架10的安裝孔11內,拉手另一端通過螺栓螺母連接固定在另一側的安裝支架10的安裝孔11內。
從上面的描述和實踐可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汽車頂棚拉手的安裝支架,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其一,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能夠滿足朝向車內的使用載荷下的強度和剛度的要求,第一彎曲部和第二彎曲部可以為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提供彈性,來緩沖沖擊力,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能夠滿足朝向車外的撞擊載荷下的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的要求。其二,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為非對稱結構,第一支撐板上開設有弱化孔,可以增加第一支撐板變形能力和吸能能力,用于滿足朝向車內的撞擊載荷的要求;第二支撐板上加設有第一加強筋,可以增加第二支撐板的強度和剛度,用于滿足朝向車外的使用載荷的要求;本安裝支架能夠進一步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能。
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主旨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