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配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后橋橋殼。
背景技術:
現有汽車后橋焊接式橋殼的殼體剖面為“口”字形,雖已滿足使用要求,橋的強度和剛度不夠,加工工藝不完善。而且現有的汽車后橋焊接式橋殼在使用過程中,會因為在短時通過路面時車行方向左右傾角大于13-18度或一邊車輪陷落時,潤滑油便會流入一邊橋殼空腔,造成車橋減速器總成瞬時缺油,在重載時很容易燒蝕齒輪組或拉傷齒輪嚙合面使整個車橋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汽車后橋橋殼,它不僅能增強橋的強度和剛度,使汽車后橋受力更均勻,還能保證汽車后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出現缺油損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含上橋殼主體、下橋殼主體、后蓋、半軸套管、加強環、三角板、鋼板彈簧座、左右小孔阻尼擋油板;上殼體主體和下橋殼主體上下焊接固定構成橋殼主體,后蓋蓋設在橋殼主體的后側,與橋殼主體焊接固定;半軸套管設置于橋殼主體的兩側,與橋殼主體焊接固定;加強環設置在橋殼主體的前側;三角板嵌設在后蓋兩側的橋殼主體上,與橋殼主體焊接固定;上殼體主體的兩端均設有鋼板彈簧座,橋殼主體的內部兩側均設有左右小孔阻尼擋油板。
作為優選,所述的橋殼主體縱截面的上下頂部形狀同為圓弧形、三角形、橢圓弧形或拋物線形。
作為優選,所述的上橋殼主體和下橋殼主體為一次鑄造成型。
本實用新型中將橋殼主體的縱截面設計為圓弧形、三角形、橢圓弧形、拋物線形或多邊形,能充分利用材料強度,將承重與圍護兩種功能融合為一,把橋殼主體受到的各種作用力均勻地分散到各個部分;在橋殼主體內腔中加入左右小孔阻尼擋油板,使潤滑油無論何種工況均充分集中在琵琶孔內部油池,當汽車后橋在使用過程中因短時通過路面,車行方向左右傾角大于10-18度時或一邊車輪陷落時,潤滑油便被左右小孔阻尼擋油板阻擋流入一邊橋殼空腔,當回復正常平路行駛時,少量滲入橋殼空腔的潤滑油又回流至琵琶孔內部油池,這樣就保證了汽車后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出現缺油損壞。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它不僅能增強橋的強度和剛度,使汽車后橋受力更均勻,還能保證汽車后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出現缺油損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實施例1的A-A視圖;
圖4是實施例2的A-A視圖;
圖5是實施例3的A-A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上橋殼主體;2、下橋殼主體;3、后蓋;4、半軸套管;5、加強環;6、三角板;7、鋼板彈簧座;8、左右小孔阻尼擋油板;9、中空十字筋結構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參看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含上橋殼主體1、下橋殼主體2、后蓋3、半軸套管4、加強環5、三角板6、鋼板彈簧座7、左右小孔阻尼擋油板8;上殼體主體1和下橋殼主體2上下焊接固定構成橋殼主體,后蓋3蓋設在橋殼主體的后側,與橋殼主體焊接固定;半軸套管4設置于橋殼主體的兩側,與橋殼主體焊接固定;加強環5設置在橋殼主體的前側;三角板6嵌設在后蓋3兩側的橋殼主體上,與橋殼主體焊接固定;上橋殼主體1的兩端均設有鋼板彈簧座7,橋殼主體的內部兩側均設有左右小孔阻尼擋油板8。
所述的橋殼主體縱截面的上下頂部形狀同為圓弧形。
所述的上橋殼主體和下橋殼主體為一次鑄造成型。
本具體實施方式中將橋殼主體的縱截面設計為圓弧形,能充分利用材料強度,將承重與圍護兩種功能融合為一,把橋殼主體受到的各種作用力均勻地分散到各個部分;在橋殼主體內腔中加入左右小孔阻尼擋油板8,使潤滑油無論何種工況均充分集中在琵琶孔內部油池,當汽車后橋在使用過程中因短時通過路面車行方向左右傾角大于10-18度時或一邊車輪陷落時,潤滑油便被左右小孔阻尼擋油板8阻擋流入一邊橋殼空腔,當回復正常平路行駛時,少量滲入橋殼空腔的潤滑油又回流至琵琶孔內部油池,這樣就保證了汽車后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出現缺油損壞。
本實施例的有益效果為:它不僅能增強橋的強度和剛度,使汽車后橋受力更均勻,還能保證汽車后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出現缺油損壞。
實施例2:
參看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的橋殼主體縱截面的上下頂部頂部形狀不同,上頂部為三角形,下頂部為圓弧形,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
參看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還包含中空十字筋結構件9,中空十字筋結構件9設置在橋殼主體內腔中部,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實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